小米股票1月9号解禁,雷军的贪婪时刻:两个月密集投8家芯片公司,小米极速“补”芯!

2023-03-28 4:51:05 基金 xialuotejs

大非小非解禁时间表

每个股票的大小非解禁时间表都不相同,详情可以进入某个股票后按F10键进入‘股本股改’即可查询。

相对于纵横疆场的老股民,对“股票解禁”这一股市术语不陌生。不过对那些刚入市的投资者来讲,还是很陌生的。学姐马上来跟大家讲解一下“股票解禁”,相信不太明白的投资者朋友,耐心读过之后会有收益的!开始之前送上一份机构精选的牛股清单:【绝密】机构推荐的牛股名单泄露,限时速领!!!

一、股票解禁是什么意思?

“股票解禁”有它的字面含义,就是指在一定期限内上市公司或者大股东持有的股票本来是不能出手的,但是在一定的期限过后可以出手了,“股票解禁”就是这个意思。解禁股票还分为两种 ,一种是“限售股”,另一种是“大小非”。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大小非是由于股改而产生的,限售股的出现则是因为公司增发的股份。

(一)股票解禁要多久?

通常上市1到2年之后,这时候大多数的股票解禁期就到来了。新股限售解禁通常有3次:

1、上市三个月后:新股网下申购的部分解禁

2、上市一年后:股票原始股的中小股东解禁

3、上市三年后:是股票大股东解禁

(二)怎么看解禁日

通过公司官网公告可以查看股票解禁日,然而,大部分投资者肯定会追踪多家公司,挨个进入不同的官网再下载公告过于费事,因此更推荐你使用这个股市播报查看,添加自选股票之后,可以帮助你智能筛选出比较重要的信息,能够了解解禁日也能够详细了解解禁批次、时间线:【股市晴雨表】金融市场一手资讯播报

(三)解禁当日可以马上买卖吗?

解禁后并不表示解禁部分的股票当日可以在市面上流通,还需要一定的考察时间,个股的差异而决定了具体时间的不同。

二、股票解禁前后的股价变化

固然解禁跟股价表现它们并未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不过从股票解禁前后股价下跌的原因来看,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入手:

1、股东获利了结:通常来讲,限售解禁其实就是更多的流通股进入市场,如果限售股东利润丰厚,同时追求利润的动力也会大大增加,慢慢的二级市场的抛盘也会变多,对公司的股价构成利空。

2、散户提前出逃:出于对股东可能会抛售股票的担心,部分中小投资者多半会在解禁到来之前出逃,股价自然就会提前下跌,

3、解禁股占比大:此外,解禁市值越大、解禁股本占总股本的比例越大,那么股价的利空会变大,

三、股票解禁是好还是坏?可以买吗?

股票解禁换句话说就是增加了二级市场中股票交易的供给量,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比如说,解禁股的小股东较多,在解禁之后,他们可能会抛出手中股票,导致股价下跌;反之,假设持有解禁股的机构或者国有股东占大部分,他们为了保持较高的持股比例,不会把手中股票轻易抛出,对股价具有一定的企稳作用。要而言之,股票解禁于股价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我们不可以随意判断,它的走势与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我们必须通过对许多技术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如果确实无法判断,诊断股票平台可以直接进入,键入股票代码获取股票最新状况:【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当前估值位置?

应答时间:2021-09-24,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雷军的贪婪时刻:两个月密集投8家芯片公司,小米极速“补”芯!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文 | 韦世玮

2020年开篇不久,“投资公司”小米又开始有所行动了。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雷军的小米产业基金已经开启贪婪模式。

从1月16日起,小米集团通过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先后投资了帝奥微电子、灵动微电子和翱捷 科技 等八家半导体公司。

这一波操作,距离2019年11月19日,小米第一次投资速通半导体才过了不到半年。至此,小米供应链投资版图一隅,半导体布局已扩展至19家,覆盖Wi-Fi芯片、射频(RF)芯片、MCU传感器和FPGA等多个领域。

小米的造芯梦并未停止。

去年10月,智东西曾针对小米的供应链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围绕小米的生态链和供应链投资战略,尤其是半导体领域进行了梳理。(《小米突围战:两年投资12家供应链企业的布局与厮杀,雷军还有多少底牌?》)

小米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中透露,截止2019年6月30日,其共投资公司超过270家,总账面价值28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8%。与此同时,截至8月20日,它已投资12家供应链公司,覆盖半导体到智能制造领域。

其中,它所投资的8家半导体公司,不仅在短期内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了续航动力,同时也为它长期冲击芯片研发市场,打通产业链“经脉”埋下了技术伏笔。

而这些,都是小米在澎湃S2芯片流产后,针对半导体领域所进行的产业链“自救”与新打法。

随着小米在2020年以来的一系列投资动作,智东西决定再次聚焦小米的半导体投资规划,在探究小米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与进展的同时,也从中摸清它隐藏在背后的战略思路和变化。

与此同时,小米的产业链投资战术是否真能开创出新的技术布局玩法?长路漫漫,小米的造芯之路又体现了雷军的哪些野心和期待?

今年2月,在小米开年首个产品发布会上,在太空走了一遭的旗舰机小米10再次引起行业热度,其中撑起产品性能的主角,也从高通骁龙855升级到了骁龙865。

骁龙865“光环”加持的背面,是小米澎湃S2“暗淡”的第三年。

“自研芯片”一词,从2017年小米5C手机及其搭载的澎湃S1面世后,逐渐成为小米的又一软肋,而这也是一个早已被行业讲“烂”了的故事。

2018年,自小米旗下的半导体公司松果电子重组,成立南京大鱼半导体后,小米的自研造芯路在外界看来似乎已经停止了步伐。

虽然在一年后,大鱼半导体联合平头哥共同发布了名为U1的NB-IoT SoC芯片,面向物联网领域,内置GPS和PA(功率放大器芯片),支持北斗NB-IoT R13,却未在市场中掀起太大的浪花。回头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松果电子的官网也早已落满了灰,显示无法访问。

但与小米自研芯片进程缓慢相反的是,小米的半导体投资动作正逐渐加快。

2018年1月23日,小米旗下的紫米 科技 和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对从事集成电路(IC)研究和设计的半导体公司——南芯半导体进行了A轮投资,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打响小米踏足半导体投资战场的第一枪。

随后两年里,小米投资“引擎”不断加速,相继入股了云英谷 科技 、乐鑫 科技 、芯原微电子等19家半导体公司,覆盖显示驱动芯片、MCU传感器、Wi-Fi芯片和射频芯片等多个领域。其中,聚辰半导体、乐鑫 科技 和晶晨半导体3家公司,已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而小米的这股冲劲儿也延续到了2020年,并在市场展现出更猛的势头。

自1月16日以来,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两个月内共投资了8家半导体公司,新增投资7家,远远超过以往频率。

据公开信息统计, 这8家半导体公司分别为帝奥微电子、速通半导体、芯百特微电子、Fortior(峰岹 科技 )、昂瑞微电子、翱捷 科技 、灵动微电子和瀚昕微电子。

1、帝奥微电子

成立于2010年2月的帝奥微,是一家混合模拟半导体IC设计及制造公司,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鞠建宏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正式创立帝奥微前,他曾在美国仙童半导体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验,负责芯片的设计、技术、应用和市场等工作。

目前,帝奥微面向消费类电子、智能家居、LED照明、医疗电子及工业电子等领域,提供相应的芯片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LED照明元件、超低功耗及低噪音放大器、高效率电源管理电子元件,以及应用于各种模拟音频/视频的电子元件。

截至2019年7月1日,帝奥微已申请65项各类专利。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

据江苏南通苏通 科技 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开信息,2019年6月30日,帝奥微已获得科创板上市入轨。

而在2020年1月16日,帝奥微也迎来了小米的一笔战略融资,其股东新增长江小米基金,持股17.23%,但关于交易金额尚未披露。

2、灵动微电子

灵动微电子是一家MCU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11年3月,其董事长兼CEO吴忠洁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有着多家大型芯片设计公司工作经验。

在产品方面,灵动微电子基于Arm Cortex-M0及Cortex-M3内核,研发了MM32系列MCU产品,主要为F/L/W/SPIN/P五大系列,分别针对通用高性能市场、超低功耗及安全应用、无线连接、电机及电源专用,以及OTP(One Time Programable)型MCU。

据了解,MM32系列MCU产品已广泛应用于 汽车 电子、工业及电机控制、智慧家电及医疗、消费电子等市场。

实际上,早在2015年8月31日,灵动微电子就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该公司在2019年发布公告称,其将于3月14日起终止股票挂牌,宣布退市。

紧随着小米半导体产业链投资的扩大,小米也将投资的目光聚焦在灵动微电子的MCU技术优势上。今年1月19日,灵动微电子获得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的战略融资资金,注册资本增至5668万元,增幅19.88%。

与此同时,小米产业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晓波成为灵动微电子新任董事。

3、芯百特微电子

相比于小米投资的其他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18年10月的芯百特则显得尤为年轻。

据了解,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海涛从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后,赴美求学获得了加州大学微电子系博士学位,并在高通、TriQuint和RFaxis公司有着十余年工作经验。同时,他也曾带领研发团队负责苹果iPhone5/6和德州仪器WiFi射频终端项目。

芯百特主要利用高性能射频芯片技术,进行无线通讯射频器件的设计和研发,产品布局5G、Wi-Fi和IoT等领域,面向通讯设备、消费电子、 汽车 电子、医疗电子和智能设备等多个市场。

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Wi-Fi 5前端模块(FEM)、5G通讯功率放大器和射频开关等产品,与小米、联想、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1月21日,芯百特也披露其第一笔股权融资情况,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56.03万人民币,持股占比4.33%,成为该公司第七大股东。

4、峰岹 科技 (Fortior)

成立于2010年5月的峰岹 科技 ,是一家较为低调的IC设计公司,主要研发电机驱动控制专用芯片。

据调查,创始人兼CEO毕磊在2012年曾入选国家中组部的第八批“千人计划”,而CTO毕超在2015年同样也入选了第十一批“千人计划”,这是我国针对引进归国人才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人才政策。

与此同时,毕超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导师、IEEE高级会员,并曾担任新加坡 科技 局资深科学家,在电机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发经验。

▲峰岹 科技 CTO毕超

目前,峰岹 科技 在中国和新加坡分别设立了两大研发中心。

它通过多项三相、单相无霍尔直流无刷驱动等核心技术,研发了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全系列产品,包括三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单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电机专用MCU系列等,广泛应用于终端设备、无人机、消费电子、家电电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2014年4月,峰岹 科技 获得了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而今年1月21日公开的战略融资,则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兴创投等机构投资,其中小米投资129.72万人民币,股权占比1.87%。

5、昂瑞微电子

对刚刚搬了新家的昂瑞微来说,小米在2月20日投资的310.71万人民币,无疑是个喜上加喜的好消息,在此之前,昂瑞微已经七年未曾进行增资。据了解,这笔投资后小米股权占比为6.98%,成为昂瑞微的第三大股东。

与此同时,这笔投资昂瑞微也将用于5G手机终端的射频前端芯片,以及新一代物联网SoC芯片的研发中。

昂瑞微成立于2012年7月,是我国重要的射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厂商之一。

它通过长期积累的CMOS、SiGe、GaAs和GaN等射频工艺,面向手机终端和物联网领域,研发了2G/3G/4G/5G射频前端芯片、蓝牙低功耗(BLE)芯片、双模蓝牙芯片、低噪声放大器等一系列射频前端和无线连接芯片,量产芯片已超过200款。

据了解,昂瑞微研发的芯片已覆盖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家居等消费领域,客户包括三星电子、富士康、中兴、TCL和联想等在内的厂商。

6、速通半导体

与其他传统芯片厂商相比,成立于2018年7月的速通半导体也较为年轻,是一家Wi-Fi 6芯片设计公司,但它却是小米2020年半导体投资中唯一非新增投资的企业。

实际上,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2019年11月19日就已入股速通半导体,成为该公司第六大股东,而这也是小米2019年在半导体领域的最后一笔投资。

基于速通半导体在Wi-Fi 6领域的芯片研发技术,小米决定加大砝码,并于今年2月20日领投该公司的A轮融资,耀途资本跟投。至此,速通半导体的注册资本从最初的1040万人民币增长至1300万人民币,增幅25%。

除了进一步扩大工程研发团队外,速通半导体还计划将这笔投资用于Wi-Fi 6 SoC产品的研发和量产中。

据悉,该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有着较为丰富的Wi-Fi 6标准化经验,此前已在全球范围内研发了超20款Wi-Fi、蓝牙和蜂窝4G的无限SoC芯片组。

现阶段,该公司亦正在加速下一代Wi-Fi 6芯片组的研发和量产工作,以进一步满足市场对Wi-Fi 6芯片的强劲需求。

7、翱捷 科技

翱捷 科技 是一家主要研发移动终端设备、物联网、导航以及其他消费类电子芯片的基带芯片设计公司,成立于2015年,并在2017年8月获得了阿里巴巴的和深创投投资的A轮融资,阿里巴巴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1.75%。

有着丰富的融资历程的翱捷 科技 在今年2月24日,获得了由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兴证投资等机构的战略投资入股,注册资本亦从3.63亿美元增长至3.75亿美元。其中,小米的认缴出资额为519.17万美元,占比1.38%。

据了解,翱捷 科技 创始人兼董事长戴保家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还拥有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创立翱捷 科技 前,他还曾担任射频芯片公司锐迪科的董事长兼CEO。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2017年收购了Marvell公司的移动通信部门(MBU),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网通技术的公司之一。

目前,翱捷 科技 的产品线已覆盖2G/3G/4G/5G和IoT在内的多制式通讯标准,并成功研发了移动通信基带芯片、Wi-Fi芯片、LoRa芯片和多模物联网可穿戴芯片等多款通信芯片。

8、瀚昕微电子

成立于2017年3月的瀚昕微电子,是一家快充协议芯片公司,包括数模混合芯片、电源芯片等。目前,该公司已拥有LDO(low dropout regulator)、电压检测、锂电池充电、快充接口识别和USB充电协议端口等多条业务产品线,广泛覆盖玩具、智能电表及快速充电等领域。

据了解,瀚昕微电子不仅与TCL、SK海力士在2017年达成了数千万战略投资合作,同时还是高通、华为和展讯等公司的快充协议供应商,快充协议芯片的累计出货量已将近1亿颗。

就在一周前的3月10日,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宣布新增对外投资,正式入股瀚昕微电子,认缴出资30.86万人民币,持股占比9.92%,成为该公司的第四大股东。

与此同时,瀚昕微电子的注册资本也从原来的277.78万人民币,增长至311.21万人民币,增幅12.04%。

不难看出,小米的半导体产业布局和雷军惯用的“一手生态链,一手产业链”投资路径相同,也将“鸡蛋”放在了两个篮子里,一个是自研芯片,一个是产业链投资。

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小米的自研造芯路走的并不顺畅。

据了解,小米在2017年推出的澎湃S1是一颗64位处理器,采用28nm制程工艺和八核心设计,并包含了4颗2.2GHz主频A53内核、4颗1.4GHz主频A53内核,以及4核Mali-T860 GPU。

对于互联网起家的小米来说,澎湃S1的诞生虽然已很不容易,但雷军将小米半导体研发的第一枪打在了移动智能终端市场,那么这颗芯片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在性能、工艺和功耗等方面却仍显疲软。

随着坊间传言澎湃2芯片因无法突破功耗性能瓶颈,以及高管团队无力承担芯片研发和流片等环节巨额开销,小米原本声势浩大的自研造芯计划渐渐悄无声息。

虽然随着松果电子公司的重组,大鱼半导体在2019年与平头哥联合推出了NB-IoT SoC芯片,但却表现平平,未能真正刷新行业和市场对小米“造芯能力不足”的标签。

那么,雷军磕磕绊绊的自研造芯梦该醒了吗?目前看来,这个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在产业链投资领域熟能生巧的小米,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渐渐开辟出了一条具有“小米特色”的半导体供应链投资路,从侧面弥补了自身半导体研发实力不足的短板。

据智东西梳理发现,在过去两年小米投资的19家半导体公司中,其通过的投资主体除了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外,还包括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紫米 科技 )、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珞珈梧桐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People Better。

而在小米徐徐铺开的半导体投资版图背后,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则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基金目标规模120亿人民币,主要用于支持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业务扩展。但与其他重点投资物联网企业的基金不同,这一基金的对外投资则主要聚焦在半导体领域。

智东西发现,目前长江小米基金在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上公开的对外投资共24笔,覆盖手机及智能硬件、电子产品核心器件、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新材料及新工艺等领域。

其中,该基金半数以上的投资落在了半导体领域,共计13家,已然成为小米投资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武器。

目前看来,“天使投资人”雷军的半导体投资梦,正蓄足了力向前冲。

2020年,不仅是雷军宣布启动小米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后的第二年,同时也是小米造芯梦的第三年。

现阶段,小米的半导体投资版图已布局MCU、FPGA、RF、GaN和IP等多个领域,逐渐实现了从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到IC设计等全产业链覆盖。

但不难发现,小米的造芯梦正在转舵,从最初雷军瞄准的移动终端芯片市场,慢慢朝着物联网市场发展。

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小米的智能手机产品硬件依然采用高通芯片为主,而自己的半导体投资重点则布局在应用范围更广泛的AIoT领域。

例如,小米投资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的半导体公司超过8家,包括无锡好达、晶晨半导体、芯原微电子、安凯微电子和昂瑞微电子等。

这无疑是小米在2018年市场掀起的AIoT发展风口下,落的重要一步棋子。

据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报告数据,2018年我国的AIoT硬件市场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而这一数据到2020年预计将突破万亿。

随着2019年年初,雷军宣布要在未来5年内投入100亿人民币在AIoT领域,小米的研发投入费用亦逐年上升。

今年2月13日,小米发布自愿性公告公开了最新收入及研发费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期约为70亿人民币,并计划加大在5G+AIoT领域的重点投入,进一步扩大公司在IoT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计将超过100亿人民币,比雷军在2019年承诺的5年内达到100亿研发投入提前了4年。相比之下,2017年小米投入的研发费用仅为31.51亿,占总营收2.75%。

从另一角度看,小米更倾向于走“投资双赢”的造芯路。简单地说,小米即是那些半导体公司的“金主”之一,同时也是它们的重要客户。

以小米在2018年11月投资的晶晨半导体为例,该公司以研发多媒体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芯片为主,包括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在内的公司均为其客户。其中,2018年晶晨半导体对小米的销售金额约2.62亿人民币,占同期营收11.06%。

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关系,小米的AIoT业务在2019财年中亦拿下了不错的成绩。

据小米2019年Q3财报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213.2百万台,同比增长62.0%。

除此之外,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小米电视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以16.9%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出货量第一。

由此看来,小米正以不断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彰显它在AIoT与造芯浪潮下勃勃野心。

但小米的造芯路,光有野心是仅仅不够的。在半导体投资版图的背后,小米仍在忍受着“缺芯”和“缺技术”软肋的刺痛。就目前看来,小米要真正站上行业制高点,成为如雷军所说的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依然缺少一颗“芯”。

回看小米造芯的舆论场,一面是行业对小米自研芯片的调侃和质疑,一面又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战略投资的好奇与期待。

现阶段,就小米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和具体发展情况而言,其造芯突围仍是一场漫长持久战。一方面,小米仍在等着松果电子的“东山再起”,并希望“新秀”大鱼半导体能后来居上;另一面,虽然小米正不断扩大半导体投资版图,却尚未真正撼动国内头部玩家的市场地位。

不可否认,小米投资半导体公司虽有助于自身AIoT业务的丰富与扩展,但归根结底,这些投资对小米自身芯片研发技术的加持力度如何?能否真正给小米带来技术创新?我们还不得而知。

小米逐渐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在短期内能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发展动力,丰富和壮大自身的AIoT业务。但从长期来看,小米雷军的造芯梦仍道阻且长。

如何看待小米被制裁后敢反抗,而华为人都被抓了,也不反抗,只是换地区发展,人也不救了?

小米遭美国制裁一事终于落下帷幕。5月26日,小米集团(01810,HK)发布公告称,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颁发最终判决,解除了美国国防部对于小米“中国军方公司”的认定,正式撤销了美国投资者购买或持有股票的全部限制。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也通过社交媒体公布了这一消息。

除了小米,此前被列入名单的还有中微半导体、箩筐技术、高云半导体、中国航空集团、中国商用飞机公司等公司。为何受制裁企业中,单单小米被移出清单?小米方面并未明确解释,但从其提交至法院的材料中可以看到,美国国防部在发布涉军名单前没有通知并举行听证会,存在程序不公与事实认定错误。

同在清单中的企业也纷纷开始反诉,箩筐技术公司、高云半导体相继提起诉讼。在业内看来,小米集团能够被移出清单的主要原因,是其被定为“涉军企业”就是一个误会,小米作为手机厂商,并未涉及到敏感行业。但这不意味着美国针对中国企业的一系列禁令都将解除,其他企业能否顺利从制裁清单中国移出,则要根据具体企业的业务判断,若美国认定有威胁,即使因程序不公为由胜诉,仍有再次被制裁的风险。

因事实认定错误和解美投资者可不受限交易小米股票

经过四个月的诉讼,小米集团终于正式从美国制裁清单中移除,意味着小米集团的美国投资者可以不受限制地交易和持有股票。

今年1月14日,美国国防部将小米在内的9家企业列入“军工企业清单”,消息发布后小米股价持续下跌,至今已跌去逾20%。而小米发布被移出清单公告后,截至5月26日收盘,小米股价上涨1.44%,报收28.15元/股。

对此,雷军难掩兴奋,第一时间转发了公告并评论,“我们赢了!”对于胜诉原因及影响,小米方面并未向《财经》新媒体记者明确解释,仅表示“以公告为准”。

值得关注的是,自美国国防部2020年6月公布首批军事企业清单以来,共有44家中国公司被纳入。为何众多企业中,小米能顺利被移出?

小米在起诉美国国防部和美国财政部时指出,上述两机构在将小米列入为NDAA认定的“中国军方公司”的决定中,存在程序不公与事实认定错误,小米要求法院宣告该决定违法并撤销该决定。

美国时间5月11日,小米集团和美国国防部就军事清单诉讼发布了联合状态报告,双方已经同意和平解决诉讼案,这意味着,美国政府承认了军事清单上的程序正义问题,愿意和小米集团进行和解,并将小米集团移出军事清单。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小米作为一家以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对于美国的数据、国防安全方面并无威胁,所以最开始将小米列入名单中可能就是一个误会,现在将其移出也是评估后的结果。

美国法律专家张曙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米公司抓住了美国法律的几个关键抗辩意见。首先,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的关键性程序要求,美国政府签署的此类禁令不能是武断和任性的。第二,该禁令没有履行正当程序所要求的通知听证。同时,这一操作违反了美国宪法保护框架下的“正当程序原则”,给小米公司带来了实质性的经济损失。

多家中企发起诉讼 谁能成为下一个小米?

小米被移出美国制裁清单对同在制裁清单中的企业或有启发。5月21日,与小米一同被制裁的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针对美国国防部将其列入清单提起诉讼,同时作为被告的,还有美国财政部、美国国防部长奥斯丁、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以及美国总统拜登。

而与小米几乎同时采取行动的,还有箩筐技术,箩筐技术作为一家美股上市公司,若不能被移出清单,意味着其股票将彻底无法交易。

箩筐技术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对美国国防部的起诉进行中,暂时没有进一步消息。而在此前,小米和箩筐技术均从美国法院申请获得了临时禁令,禁止美国第13959号行政令对其生效。从程序进度上看,箩筐技术或许将成为继小米之后被移出清单的企业。

付亮认为,后续能否有企业像小米一样被移出清单,主要是看企业的业务范围,小米被移出的最大前提就是其没有真正地触及到美国敏感的领域。

据公开信息显示,高云半导体是一家专业从事国产现场可编程逻辑器件(FGPA)的研发和产业化的高科技企业。据悉,FGPA与CPU(中央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并称世界三大可编程核心主流芯片,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现代国防科技、航天航空和信息安全等领域。由此看来,高云半导体作为航天、国防企业的供应商,或许会为反诉带来阻碍。

而箩筐技术是一家时空大数据技术公司,技术能力主要应用于智能交通、自动驾驶、车路通信、遥感云服务等领域,对于美国政府并无明显威胁,反诉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而另一重要证明是,富时罗素指数将箩筐技术与小米同时重新纳入指数系列,这意味着富时罗素指数公司认为箩筐技术的股票交易将不受影响。

有观点认为,小米被移出制裁清单让其他企业看到了更多可能,捍卫程序正义权利也是路径之一,后续或许会有更多受制裁的企业发起起诉,争取自己的权益。

小米股价再创新低,市值蒸发50多个科技园,雷军为什么还回购?

8月2日,小米股价再创下历史新低。当日收盘, 报收8.80港元/股,刷新了此前保持的8.91港元/股历史记录,市值缩水至2108亿港元的新低,约合人民币1870亿。

如今的小米,股价下跌已经不是新鲜事。“上市首日破发”、“股价跌破9港元大关”、“市值蒸发3000亿”等新闻不断传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人们神经。伴随而至的是,媒体也在这一年对小米各项问题——手机销量、lot业务拓展、互联网模式、生态链等贯穿小米始终的问题进行了连续不断地拷问。

有媒体评价说:“小米上市只有1年,雷军却仿佛经历了一世的苦难”。从短短9年时间从无到有、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角度,小米无疑是成功的。但聚焦眼下,小米又还有很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当前智能手机市场进入“挤压式增长”、“未来市场上可能只有两三个手机品牌”的时代,人们不禁思考,雷军还能带领小米安然走过下一个9年吗?

上市一周年市值蒸发了50多个小米科技园7月9日,恰逢小米上市一周年之际,雷军实现了自己的“买房梦。”这天,媒体曝光出小米科技园已然落成,雷军和他的小米团队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楼。雷军本人也难掩兴奋,于次日早上9点多钟在社交媒体上兴冲冲的晒出小米新大楼的图片,并配文:“小米科技园,8层楼,34万平方米,52亿造价”,“北漂奋斗9年,终于买房了!”与雷军兴冲冲地喜提新房对比,部分网友却并不买账,评论区里有人发出质问:“股票市值跌了多少套房?多少个50亿?”也有人嘲讽说:“股票腰斩了,你买房了。”

网友的评论可谓直击心灵,对曾喊出“要让提前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者赚上一倍的”雷军来说,股价下跌一直是横亘在他和小米头上挥之不去的梦魇。上市首日,小米集团下跌1.18%,收报16.8港元,跌破发行价17港元/股。

“出师不利”很快影响了小米接下来的节奏。2018年7月18日,在冲到了22.2港元/股的历史最高位后,小米股价紧接便在“一路下行”的趋势中不肯回头,最终在2019年1月9日,小米公司迎来上市以来的首个限售股解禁日。当日股价下跌6.85%,总市值2594亿港元,再创上市以来新低。不得已,小米只好拿出回购股份的“大杀器”。从2019年1月17日到1月22日,六天时间内,小米三次合计回购了约1997万股股票,总斥资近2亿港元。回购后,小米股价从跌破10港元大关缓慢爬升,一度拉高到12.5港元/股的高位。上述回购只是暂时性地稳住了股价,随着5月份结束,小米的股价危机又一次卷土重来。5月31日收盘,小米报收9.58港元/股,再创新低。

雷军只好拿出同样的办法。6月3日再一次掀起回购潮,每次至少5000万港元。截至7月8日,小米一共进行了21次股票回购,花费11.7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37亿元),回购了1.23亿股股票。值得一提的是,小米2018年净利润只有85.5亿元,也就是说,小米光这轮回购就用掉了全年净利润的12%。然而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收益,这次的回购并没有如上次那般奏效。7月9日收盘,小米股价再度跌落1.14%,报收9.50港元/股,比5月31日还低了0.08港元,较17港元的发行价更是下滑44.12 %。有网友调侃说:“雷军承诺要让提前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者赚一倍,如今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四倍。”

如果按照22.2港元/股的最高点计算,小米当时市值为5291.7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663.5亿元。而目前,小米的市值只有210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70亿元,相比当时最高点下跌了60.16%,市值蒸发了2793.5亿元,约合52个小米科技园的造价。

小米离职的员工,股票怎么处理

如果这1000股股票采用的是员工持股方式,记名的话,当员工持股之时小米公司会按照股票的市值以现金的方式兑现给辞职员工,这样的话就是等于辞职员工也是可以拿到这1000股小米的现金。

但假如这1000股是直接给员工名下账户持股的话,不管员工辞不辞职,只要等员工持股解禁之后,在二级市场卖出股票兑现即可。

雷军,意外投了一个足浴机器人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雷军投不到——消费型机器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作者 I 张继文 刘福娟

报道 I 投资界PEdaily

这是一笔低调到几乎被遗漏的投资。

起源是一则工商变更——投资界从天眼查APP获悉,佛山市星曼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简称: 星曼 科技 )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小米关联公司瀚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股东。成立于2017年的星曼 科技 ,旗下主要产品是一款足浴机器人。

此前,小米也投过一家扫地机器人公司—— 石头 科技 ,这也是小米 历史 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 当初,石头 科技 创始人昌敬第一次和小米团队谈的时候,除了想法什么都没有,后来花了42天做出Demo打动了雷军。截至8月11日,石头 科技 最新市值809亿。

至此,从扫地机器人到足浴机器人,乃至眼下火热的美容仪……雷军缔造了一张硬核的投资版图。这里有一组惊人的数据:截至一季度末,小米共投资超过320家公司。如果加上小米旗下各个产业基金的投资,粗略估计,其实小米已经投资了400多家企业。

你没有看错

小米,刚投了一家足浴机器人公司

雷军又出手了。

投资界从天眼查APP获悉,8月10日,佛山市星曼信息 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曼 科技 )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小米关联公司瀚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为股东,企业注册资本由1000万人民币增加至1250万人民币。

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呢?资料显示,星曼 科技 成立于2017年4月,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体的互联网创新型公司,主要产品有智能足浴机器人、按摩椅、小型按摩器。需要明确的是,星曼 科技 的“智能足浴机器人”便是大家常见的“泡脚桶”。

为什么要做一款泡脚桶? 星曼 科技 的创业故事始于一位母亲 。作为公司创始人,刘军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湖南人。和大多数人一样,刘军一直在外闯荡,希望拼出一番事业。凭借自己的努力,他在一家大型家电企业从一名普通职员一路做到高层。但刘军一直挂念在家的母亲,为了孝敬她,他买了当时一款高档的足浴器寄回老家。

一次回家探亲时,他看到母亲洗完脚后还要弯着腰把水搬到洗手间倒掉,同时,还需要清理死角。他意识到,虽然足浴器使用前特别舒服,但用完后的清洗过程过于繁琐,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负担。

这让刘军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开发一款既安全舒适,又便于清洁的足浴器呢?说干就干。回到佛山后,刘军毅然辞掉高薪工作,开始了创业生涯。

2017年,星曼 科技 正式成立。 经过一年时间的技术打磨,HITH高端足浴机器人ZMZ—S1 在小米有品上首发。随后几年,星曼 科技 的产品相继入驻小米有品、天猫商城、京东商城等平台。

目前,星曼 科技 的核心研发团队有20多人,包括基础研究、结构设计、电路控制、材料工艺等方面,拥有领先行业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近60项,软件著作权专利4项,外观专利13项。官网显示,公司目前配置的产品评价和测试实验室通过了ISO9001认证。此外,在2020年,公司还获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此前,小米 历史 上最成功的投资之一也是来自机器人——石头 科技 ,一家扫地机器人。该公司成立之初,创始人昌敬为融资奔走,机缘巧合下获得了小米的投资,成为小米生态链的一员。上市当天,雷军还特意发文祝贺。截至8月11日,石头 科技 最新市值809亿。

从机器人到美容仪

这是小米“硬核”投资版图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雷军投不到。

今年7月30日,高性能四足机器人研发商 宇树 科技 完成千万美金的A轮融资,顺为资本为领投方。成立于2016年,宇树 科技 此前曾完成由红杉中国种子基金领投,祥峰投资中国基金、初心资本跟投的 Pre-A+ 轮融资。

这是一个始于大学校园的创业故事。 宇树 科技 CEO王兴兴在上海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发出一个名为XDog的小型四足机器人,这段机器人研发经历也为他后来创业埋下了种子。硕士毕业后,王兴兴在大疆仅工作了几个月,便辞职创办了宇树 科技 。

他曾口出狂言, 不仅要做成中国的波士顿动力,而且还要比波士顿动力更大更强。 创业5年时间里,王兴兴一直在寻找四足机器人落地的最佳路径。“不超过5年你在大街上或者很多地方都能看见有人跟四足机器人一起逛街,做一些休闲 娱乐 活动;还比如在危险作业区,如一些建筑工地、消防场所,甚至化工厂都会有它的身影。”王兴兴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与此同时,另一家消费级机器人公司也走进雷军的投资版图——7月20日, 可以 科技 宣布获得数千万美元融资,小米集团、顺为资本领投,老股东源码资本、蓝驰创投跟投。

资料显示,可以 科技 成立于2014年,这是全球第一家做模块化机器人平台的公司。可以 科技 的团队成员来自于具有海外背景的研究所、高校,用CEO杨健勃的话形容,就是一群痴迷于机器人的专家,“希望让艺术和 科技 的结合,给每一个家庭带去工业级别的消费机器人。”

谈到小米的投资和合作,杨健勃表示可以 科技 会深度与小米合作,将公司在机器人技术、消费机器人产品设计的优势,和小米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渠道供应链的优势结合起来开发机器人产品。最重要的是,希望通过和小米的合作,能够让千千万万的人感受到神奇的元宇宙世界。

同样在7月,雷军看似一笔不经意的投资,继续拓展了机器人版图的边域——小米集团和顺为资本联手领投了一家 美容仪公司inFace 。创立于2017年的inFace,是小米生态链公司米谷智能旗下个人家用美护品牌。成立4年时间里,米谷智能的产品线包括直发梳、脱毛仪等毛发类产品、洁面仪等皮肤类产品以及射频仪、美眼仪等抗初老产品

令人惊讶的是,这已经是小米今年投的第三家美容硬件公司,此前还投了研发生发帽的可思美和推出洗脸仪的氧芬。擅长做硬件的雷军,为何180度大转弯,赚起了女生的钱?

一位来自上海的机器人创业者说道,机器人的某些功能可以拆解开来,可以更开放地用到家电上。未来智能家电与家用机器人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智能家电就是机器人。

美容仪、生发帽、扫地机器人、平衡车、四足机器人……小米的机器人版图缓缓展开。或许无所不能的机器人还需漫长的等待,但智能化的机器人却悄然走进千家万户。

投出了400家公司

雷军:“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

除去创业者的身份,雷军投资圈也缔造了不少传奇。

早在2004年,雷军忍痛将卓越网卖给了亚马逊后,专心做起了天使投资人。这些年,欢聚时代、迅雷、世纪互联、掌趣 科技 、无忧英语、拉卡拉……雷军通过投资人的身份已经控股或参股过太多的公司了,甚至有人给雷军冠以“ 董事长专业户 ”的称呼。

从顺为资本、到小米集团和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再到最近成立的小米私募股权基金。在雷军的领导下,一个庞大的投资版图正在强势崛起。

小米2021年Q1财报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小米共投资超过320家公司。如果加上小米旗下各个产业基金的投资,粗略估计,其实小米已经投资了400多家企业。梳理下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 以小米生态链为主的战略投资 ,另一类是 以供应链为主的产业投资 。

“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在昨晚的年度演讲中,雷军分享了多年生涯的真实感受。此外,他细数了小米创业过程中的艰难时刻和选择,其中上市破发的故事最令人动容。

“所有人都期待小米开盘后暴涨,但谁也没有想到,一开盘,破发了!当时,大家全懵了。破发,就是股价低于发行价了,就是IPO投资者全部亏了。这是非常难堪的一件事。”

“那段时间,我的情绪非常低落,特别不愿意见投资者。有位投资者,指名一定要见我。

刚见面,她就毫不客气地说,‘你们小米让我亏了这么多钱,真的不知道你们是怎么干的?’

接着,从战略到产品再到管理,把我们当小学生,数落了一个多小时。我衬衣都湿了。

会后,我一个人在会议室呆了很久。那一刻,我非常绝望。”

痛定思痛后,雷军依然对自身的价值坚定自信,选择了用36亿港币的真金白银回购股票。直至2020年7月10日,小米股价涨回IPO发行价17港币。2021年1月4日,小米收盘价34港币。让IPO投资者赚一倍,雷军当年的诺言终于兑现了。

小米迈入下一个十年,机器人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演讲的最后彩蛋环节上,雷军特意带来了小米旗下首款仿生四足机器人CyberDog工程 探索 版,它汇集了小米成立以来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全方位的技术积淀,是小米工程师文化和开源精神的结晶。

雷军最后动情地总结 :小米的梦想是“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 科技 带来的美好生活”,这条路注定漫长而坎坷。但方向对了,路就不怕远。有全球几亿米粉的一路同行,我们坚信,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如今,52岁的雷军还在追梦。正如他所说,“我不是天才,也不是什么劳模,更不是什么战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追求梦想,做自己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