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赢官司影响什么股票,官司赢了美国!财报业绩爆表!雷军为何笑不出来了?

2023-03-25 12:30:35 股票 xialuotejs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被法院强制执行,这会影响到小米的经营吗?

我认为这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非常有限,因为小米科技只是小米旗下的一家公司而已,对小米整体并不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并不大。说一点都没有,因为这毕竟是一个负面新闻,其他不说,对股价肯定会造成相对应的波动的,因为这是一个利空消息,虽然执行的标只有32,000元左右,但是人们看到的更多是这次事件的纠纷,而不是罚款的金额。

虽然目前网络上并没有太多人消息和相应的内容分析原因,但是我们从细节上能看出这次的强制执行更多是在知识产权的纠纷里面,这是小米公司和音乐著作权协会的音乐著作权的一个纠纷。而从此案来看小米是败诉了,但是从整个公司运营来看,这其实是一件小事情,因为没有一家公司发展是一帆风顺的,有官司有纠纷再正常不过,而且这次的标也并不是很大。对小米公司的整体发展。也不会有过大的影响。

而小米公司走到现在所经历过的事情也并不少,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件事情也确实是小米公司没有做好,侵犯了别人的著作权,因为著作权是每个人或者组织的知识产权,带有法律保护的,如果每个人不自己去创新而都是盗用别人的知识产权,那么可想而知,整个社会环境就不会有人再去创新,拿着别人的创新去做一个模仿和山寨,而社会的进步就是要不断的创新才能进步,否则永远都在原地踏步的话那么社会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了。

所以我们还是要遵守国家法律,不管公司大,还是公司小,只要在这个国家和这个社会制度之下,那么遵守法律是不会有错误的。如果不遵守法律,最后总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官司赢了美国!财报业绩爆表!雷军为何笑不出来了?

5月26日,中国 科技 圈最开心的人,当属雷军,一边是诉讼官司赢了美国,被移出制裁名单,一边是2021年Q1捷报传来,总营收769亿、净利润61亿创小米史上最好成绩!但双喜临门的雷军,笑容背后,尽是焦虑——小米的高端梦仍存变数!

01,斩获史上最佳季报,雷军笑早了?

2021年5月26日上午,雷军第一时间转发小米被美国移出制裁名单的好消息,随后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秒速跟转,并佐以“我们赢了!”的文案,在异国他乡,凭法律武器,赢了官司,也难怪小米高层大有扬眉吐气之感。

就在小米上下一片欢腾之际,5月26日晚,捷报再度传来,小米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正式揭晓,营收和净利增长创单季 历史 新高,雷军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骄傲,连发多条微博“奔走相告”,一度表示要喝一杯“庆功酒”。

作为中国知名 科技 公司的小米,赢了美国诉讼,又斩获史上最漂亮的单季业绩,确实值得鼓励,小米一季度财报细看之下,我们发现除了营收和净利创新高之外,还有两大亮点:

一个是小米的核心主业智能手机,在Q1收入高达515亿元,同比增长69.8%,毛利率高达12.9%,小米手机全球出货量达到4940万台,排名全球第三,增速高达69.1%。

另一个是IoT设备和生活消费品业务表现强劲,综合收入高达182亿元,同比增长40.5%。

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雷军十年磨一剑,给小米定下的“手机 AIoT”核心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小米集团的大方向走对了。

但是,也不能报喜不报忧,这份漂亮的季报背后,仍然能看出雷军笑容背后的隐忧:

早在2020年开年,小米就启动了全力冲刺高端市场的策略,并且将红米打包交给卢伟冰专攻下沉市场,小米数字系列和MIX系列等全力往上攻。主力机型售价也飙到了3000+,彻底宣告1999时代的结束。

然而依据小米2020年财报估算,小米10系列在2020年前十个月全球总共出货约350万台,这个成绩还远远算不上站稳高端,那究竟旗舰机卖多少才算立稳脚跟?业内没有明确的标准,这确实给一些公司留下了营销的空间。

但,我们可以参照公认的高端品牌,苹果、三星和华为的出货规模来评判,苹果单款新品(iPhone系列)年销量在6000~8000万规模级别,三星双旗舰(S系列+Note系列)新品年销量也在6000万+级别,华为的双旗舰新品(P系列+Mate系列)年销量也在3000万~4000万+级别。

而这三个品牌的机型,均价最低也在5999+级,最高更是10000+。

所以,当雷军拿出价格统计口径3000+的数据,而且全球才300万台的单季量(就算后面三季都能达到这个量级,那撑死就是1200万的量)摆到台面,说高端站稳之时,多少有些缺乏说服力。当然,相比小米自己,进步是巨大的,基本在3K+价位,一个季度卖出了过去一年的量。

而小米拿下国内4000~6000元价位段安卓手机的销量第一还有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

华为被制裁,整个2021年一季度都没有新机可发,并且,连老旗舰都严重缺货,三星国内市场江河日下,OPPO和vivo在5K+价位段表现乏力以及小米11系列诱人的配置和极限性价比。此外小米并没有统计具体的出货台数。所以300万台中,售价在4000~6000的机型在国内共卖出了多少台?成了待解之谜。

我们虽无法精准测算小米卖了多少台4000~6000价段的机子,但是通过一些电商平台的数据,还是可以反估销量情况的。依据2021年4月份的《京东自营手机销量排行榜》,我们发现,高端机型真正上榜的只有iPhone 和严重缺货的华为。Redmi和荣耀X10这些低端千元机不作为统计对象。而去年秋天发布的Mate 40 Pro仍然能斩获10万+的销量,小米的新品11/11 Pro/Ultra未见一个上榜。注意,Mate 40 Pro售价是6499元起。

华为商城、天猫、苏宁等电商平台的数据就不再一一统计了,基本也跟京东的表现出入不大,均价远低于Mate 40 Pro的小米11新品系列,月销量仍远不是华为老机型对手。这似乎也佐证了一条:真正的高端话语权,小米仍未拿到。

堆料拉满,配置豪华,定价厚道的小米为何卖不出比华为更高的价?还有一点比较可怕的是,华为缺货都有人加价买,而小米11 Pro/ Ultra才发布几个月就被迫“降价”卖,某平台降幅高达600元,这背后的逻辑才是雷军焦虑的深层次原因!

02,剑指全球第一!小米凭什么?

尽管3000+就开始计算为高端机区间,这个统计口径存疑(因为在国内市场,随便一台今年新出的中端机,都可以卖3000+的价),也尽管小米11系列后劲不足(尤其是 Pro和Ultra的降价促销),但不妨碍野心勃勃的小米,公开提出拿下全球第一的大目标。

2021年5月24日,在小米2021年度校招生集中培训会上,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信心满满地公布小米大目标:“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手机业务实现全球第一!现在小米全球排名第三,比较大的概率,在6月份结束之后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

超过苹果,如果单纯从出货量上来说,不是没可能,苹果每年一机打天下,小米加红米每年推出的机型至少几十款,援引小米财报,2021年Q1共出货4940万台小米,而我们已知,这其中3000元以上的总共才出货300万台,也就是说剩下的4640万台都是3000元以下的低端机,这也刚好佐证了第二组数据

上表为2021年Q1全球手机利润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一季度全球手机行业利润突破了一亿美元,这其中,单苹果一家,就干走了42%的份额,就问你恐不恐怖?排名第二的是三星,拿走34.4%的份额,小米排在第5,份额为13.3%。不算三星和苹果,在国内,小米的盈利水平也是在OPPO和vivo之后的。

所以,大体可以得出第一个推论: 小米在牺牲利润换规模,为出量而出量。

而恰恰因为盈利能力所限,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米的研发水平,我们继续看数据,欧盟委员会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版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依据全球企业2019年财报统计出了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公司,其中中国共有624家中国企业入榜:

华为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三,2019年研发投入1326.99亿元,结合2021年3月31日华为发布的2020年度财报数据,2020年,华为研发总费用为1418.93亿元,超过了BATJ国内四大 科技 巨头的总和。

小米排名中国第15,全球第187,2019年研发投入70.47亿元,另据雷军在2021年1月7日的小米百万美金技术大奖颁奖典礼上透露,2020年,小米总共投入了100亿人民币做研发,排进了中国公司的前20名。

所以,我们就能看出,在研发投入层面,小米和华为相差了1300多亿的鸿沟。

小米研发投入虽然也不低,但跟真正的高端手机厂相比,没有任何优势,那注定在智慧成果的产出上会严重受限。

这也是影响小米产品溢价能力的最核心原因—缺乏一流的自研核心技术。

拿最核心SoC芯片层面的技术积累来说,华为和苹果三星等一流巨头均拥有自研SoC的能力,而小米的最新突破,也仅仅是在MIX Fold发布会上展示了自研的ISP。

什么意思?就好比华为能造一个房子,小米目前只能造这个房子里面的一面镜子,ISP之于SoC远不是最难的,CPUGPUbaseband……哪个都能卡住小米的脖子,所以,小米当下只能“坐享其成”花钱从高通买。

问题来了,小米能买,OPPO和vivo等同样能买,小米如何能做到在用同一计算平台的基础上体验吊打友商?谁研发实力比小米弱呢?这就决定了,在最核心技术层面,小米拉不开与友商的差距。

软件系统上,都是基于Android的深度定制,各有特色,谈不上谁碾压谁,唯一的变量,先卖个关子,留到文末讲。

另一方面,小米配置是上来了,但是手机的ID与CMF设计,总还差点意思。跟其余的高端机型比,会有品质感稍逊的落差,这也小米需要继续攻坚的。

高端要打通,还有一块核心层面,即品牌认知度(品牌力),提起高端,大家会想到苹果三星和华为,但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小米,用户心智的攻破靠的是硬核科研实力与综合产品体验的支撑。所以研发实力与品牌影响力是相辅相成的。

即便不谈华为(毕竟已经被迫退出手机赛道了),在国内,还有OPPO和vivo等家喻户晓的国民手机品牌,而且,大众对OV的产品没有什么性价比的执念,OV的全面高端化,同样会形成对小米的制衡。

山中无老虎(华为)、猴子也难称霸!

由是,在研发和品牌力不足以领先国内友商一个身位之前,遑论全球第一的豪言?超越华为之路漫漫,小米仍需努力。

后记:手机江湖惊天变!

饱受制裁的2020年,华为仍拿下了中国第一的份额,实属不易,小米紧随荣耀之后,排名第五,同样也是年前,任正非挥泪“斩”荣耀,独立后的荣耀与华为正式分家,但也带走了希望的“火苗”。

华为的星星之火,是什么?是人才,荣耀带走了8000华为干将,这其中有4000名是原华为手机部门核心研发人员,不夸张地说,不谈华为,当前国内研发潜力最强的手机公司,极可能是新荣耀。

(另有消息显示,荣耀也有可能在后续获得适配华为自研的鸿蒙系统的权限,相比之下,这也算一个差异化竞争卖点)

这就是国产手机江湖希望的火苗和最大的变量,荣耀目前渠道和供应链均已恢复,而研件平台也选择了跟小米和OV同样的高通,接下来就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也正因为新荣耀这个“破局者”的存在,小米和OPPO及vivo谁都不好说会称霸中国或世界。说来也巧,当承袭了华为的技术研发底蕴荣耀喊出—目标国内和全球第一!的豪言时,胜利的天秤最终会倒向哪边?

腥风血雨的手机江湖谁会笑到最后?

参考资料:

1,小米2020年财报和2021年一季度财报

2,华为2020年财报

3,Trustdata、欧盟委员会、countpoint、京东等机构数据

4,新浪 科技 /微博/老板联播等相关图证

小米遭印度 *** 扣押约48亿元资产,这会给小米公司带来哪些影响?

小米遭印度 *** 扣押约48亿元资产,这会给小米发展带来首先是影响了进口一些商品的业务,其次是限制了小米继续扩张,再者是限制了对应的发展速度,另外是限制了小米广告的投入。需要从以下四方面来阐述分析这会给小米带来哪些具体的影响。

一、影响了进口一些商品的业务

首先影响了进口一些商品的业务,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后果,因为这样子对于小米而言在对外进口一些屏幕材料的时候就得选择国内的屏幕厂家了,因为国内的屏幕厂家虽然质量没有那么优质,但是售卖的价格比较便宜,所以小米就得转向国内的一些厂家购买一些必须的零部件。

二、限制了小米继续扩张

其次是限制了小木的继续扩张,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素,因为目前小木的扩张速度是非常快的,在很多的地点都有社对应的网店,主要的目的在于可以让小米快速达到快速占领市场的效果,但是资金流的限制会限制小米的进军市场。

三、限制了对应的发展速度

另外是限制了对应的发展速度,对于小米而言之前的发展速度一直都是非常快的,主要的原因是小米公司的资金充足,可以大量的投入研发和一些生产链条, 这样子对于对接消费者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四、限制了小米的广告投入

另外是限制了小米的广告投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小米失去了对应的现金流之后就无法进一步投入更多的资金到广告当中,这对于小米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目前小米没有办法在广告投入过多的资金去发展宣传。

小米公司应该做到的注意事项:

保证现金流的正常,适当减小业务的扩张。

小米和美国 *** 打官司,竟然赢了,那么后续小米在美国还会被限制吗?

小米和美国 *** 打官司,竟然赢了,以美国的尿性,说不定真的在美国会限制小米的发展,但是小米比较质量和价格在那摆着,真限制的话,就看美国的民众乐不乐意了,毕竟美国是一个崇尚人权的国家,就算是和 *** 的仇再大,民众的利益不能侵犯,所以小米在美国的发展会不会受到限制,这件事还真的不好说。

一、特朗普宣布制裁。

特朗普这个人真的是干啥啥不行,搞事第一名。败选了都还要高点幺蛾子出来,这部,一月份特朗普下令要制裁九家中国的企业,特朗普的措辞简单明了,就是他觉得这些企业跟中国的军方有关系,这九家企业中就包括我们的小米,但是小米当然不能认栽,你说我有关系我就有关系了吗,你说不让我发展我就不发展了吗,转手就是一个骚操作,把美国的 *** 给告了。

二、雷军告美国 *** 胜诉。

雷军雷军,这一个雷字,当然就知道这件事,肯定没完了,毕竟你说我有罪我就有罪了么,这帽子给我扣的,我一个互联网产品的公司,怎么就跟军方车上关系了呢?所以雷军就把美国 *** 给告了,毕竟你特朗普能提出提出禁令,但是有效武侠还是得看法院的判决,你权利再大,不能影响法院的结果。

三、美国会不会限制小米的发展。

虽然我们知道小米胜诉了,美国不应该发布这样的禁令,小米是不能被限制的,但是美国的尿性,我们还真的不好说,要知道美国一直在限制我国的发展壮大,不管是华为也好,芯片也好,只要他们觉得我们再发展,就要限制,所以这件事,真的看不准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