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票港股走势图最新,小米怎么涨到30多的

2023-03-24 21:43:58 证券 xialuotejs

小米集团2022年Q1净利同比下降52.9%

小米集团2022年Q1净利同比下降52.9%

小米集团2022年Q1净利同比下降52.9%,小米集团第一季度调整后净利润 28.6 亿元,一季度小米研发支出人民币 35 亿元,同比增长 16%。小米集团2022年Q1净利同比下降52.9%。

小米集团2022年Q1净利同比下降52.9%1

5月19日盘后,小米集团发布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调整后净利润28.6亿元,同比下降52.9%;第一季度营收733.5亿元,同比下降4.6%。

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人民币458亿元,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850万台。本季度,全球智能手机ASP达到人民币1189元,同比增长14.1%。根据Canalys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保持第三,市占率达到12.6%。

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到人民币195亿元,同比增长6.8%。本季度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的毛利率达到15.6%,创单季度历史新高。

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智能电视全球出货量仍同比增长超过15%,达到300万台,再度实现逆势增长。根据奥维云网数据,小米中国大陆电视出货量连续13个季度稳居第一名,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22.3%;全球电视出货量排名亦稳居前五。

同时,得益于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及核心零部件的价格下滑,本季度的智能电视业务毛利率同比和环比均取得提升。

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互联网服务收入达到人民币71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广告及游戏业务均实现同比增长。本季度,小米集团在全球和中国大陆的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3月,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29亿,同比增长1.03亿。

其中,中国大陆MIUI月活跃用户数为1.3亿,同比增长1700万。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净新增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2000万,中国大陆净新增月活跃用户数达到580万。其中,中国大陆MIUI月活跃用户数连续6个季度实现环比递增,为未来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财报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广告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45亿元,同比增长16.2%,主要得益于搜索、效果及品牌广告业务收入的增长。本季度,尽管游戏行业仍面临监管环境的挑战,游戏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1亿元,同比增长3.0%。

境外互联网业务继续保持强劲增长。2022年第一季度,境外互联网业务收入达到人民币16亿元,同比增长71.1%,在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的占比持续提升,达到21.9%,创历史新高。

财报还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境外市场收入达到人民币375亿元,占总收入的51.1%。

盘面上,小米集团港股今日收报于11.08港元,跌4.97%,年内跌幅已达41%,去年年度跌幅为43%。

小米集团2022年Q1净利同比下降52.9%2

小米集团第一季度调整后净利润 28.6 亿元,同比下降 52.9%,预估 28.4 亿元;第一季度营收 733.5 亿元,同比下降 4.6%,预估 725.2 亿元;第一季度净亏损 5.87 亿元,预估收益 25.9 亿元。

一季度小米研发支出人民币 35 亿元,同比增长 16%。

小米第一季度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人民币 458 亿元,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 3850 万台。一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机平均售价(ASP)同比增长 14.1% 达人民币 1189 元。

同时,小米中国大陆地区定价在人民币 3000 元或以上及境外定价在 300 欧元或以上的高端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近 400 万台。小米称,据第三方数据,2022Q1,小米在中国大陆定价人民币 4000 元至人民币 6000 元价格段的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位列安卓智能手机厂商第一。

小米称,据第三方数据,小米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线上渠道出货量领先,市占率 32.3%,排名第一。同时线下渠道拓展及提效成绩显著。2022 年 Q1,据第三方数据,小米高端智能手机在中国大陆地区线下渠道出货量占比超 50%。

2022 年 3 月,全球及中国大陆 MIUI 月活用户均创历史新高。小米全球 MIUI 月活用户达 5.29 亿,同比增长 1.04 亿。中国大陆 MIUI 月活用户 1.36 亿。2022 年 Q1,小米中国大陆 MIUI 净新增月活用户数 580 万。其中,中国大陆 MIUI 月活用户数连续六个季度环比递增。

2022 年 Q1 小米智能电视再度逆势增长,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超 15% 达 300 万台。据奥维云网,小米电视出货量已连续 13 个季度中国第一,全球前五。此外在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下,小米 2022 年 Q1 智能电视业务毛利率同比和环比均有所提升,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优化。

2022 年 Q1,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人民币 71 亿元,同比增长 8.2%。境外互联网业务延续高速增长态势,收入达人民币 16 亿元,同比增长 71.1%,在整体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21.9%,创历史新高。

财报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小米境外市场收入达到 375 亿元,占总收入的 51.1%。根据 Canalys 数据,2022 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全球 49 个国家和地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三,在全球 68 个国家和地区的出货量排名前五。

财报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收入 194.8 亿元,预估 199.8 亿元,同比增长 6.8%。本季度,小米 IoT 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的毛利率达到 15.6%,创单季度历史新高。

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小米的全球专利授权数超过 2.6 万件,全球专利申请数超过 5.3 万件。其中,小米在影像技术方面的全球专利授权数超 980 件,全球专利申请数超 2400 件;在充电技术方面的全球专利申请数超 1550 件,有线快充全球专利申请数超 390 件,市场地位领先。

小米集团2022年Q1净利同比下降52.9%3

小米集团披露2022年度一季报。报告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实现营收733.52亿元,同比下滑4.6%,实现调整后净利润28.59亿元,同比下滑52.9%。

其中,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集团在智能手机业务板块实现的`收入,同比下滑11.1%至458亿元,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所下滑。报告显示,受核心零部件供应的持续短缺、疫情反复、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在中国内地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18.2%的背景下,小米集团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22.1%至3850万部。

不过,小米集团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造成的营收下滑,被其智能手机平均售价上调所部分抵销。2022年第一季度,由于小米集团中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比例增加,其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同比增长14.1%至1188.5元/部。而受若干智能手机型号促销影响,小米集团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由2021年同期的12.9%降至9.9%。

报告显示显示,小米集团的主营业务包括智能手机业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互联网服务业务等。尽管小米集团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下滑,但其出货量仍保持了全球第三,市占率达12.6%。

小米怎么涨到30多的

12月21日,港股小米集团股价持续大涨,峰值股价甚至一度高达30.250港元,创历史新高。发稿时小米股票为30.050港元,市值达到了7555.80亿港元。

在上市初期,小米集团的股票长期处于下跌趋势。尤其是在2019年尾到2020年初,单股曾跌至8港元左右,仅有首发价的一半,不被各大机构看好。因此,许多人选择抛售小米股票。在小米10系列发布之后,小米股票开始回升,并且快速回到了首发价。

港股解读 | 再创两周来最大跌幅 恒生科技指数初步展现筑底迹象

被称为“港股市场的纳斯达克”的恒生 科技 指数,春节至今经历了大幅回调。今日(8月16日),恒生 科技 指数再次重挫,跌幅扩大至3%,为两周来最大跌幅,多只成分股跌超4%。

作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此前备受关注的恒生 科技 指数究竟还“香不香”?

大成恒生 科技 ETF基金经理冉凌浩表示:恒生 科技 指数在港股市场日益举足轻重,已成为继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后的另一旗舰指数。经过历时数月的区间震荡走势, 恒生 科技 指数已经初步展现筑底迹象 。

冉凌浩认为,恒生 科技 指数已近见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恒生 科技 指数的估值已经很低 ,但其成长性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其PEG比创业板指数及纳斯达克100指数都低。对应目前情况计算,恒生 科技 指数2021年市盈率为33倍,2022年的市盈率为25倍,2023年市盈率为20倍,对应的复合年化盈利增速达到30%以上,PEG估值较低。

第二, 恒生 科技 指数主要权重股 ,如腾讯、阿里巴巴等的估值水平已经位于 历史 最低水平区间,意味着坏消息已经在股价中体现出来了,未来下跌空间很小。

第三,从最近几天的市场走势来看,哪怕有更多的坏消息公布,恒生 科技 指数也没有进一步下跌,暗示已经基本跌到位。

恒生 科技 指数被称为港股市场的“纳斯达克”。 恒生 科技 指数成分股主要涵盖与 科技 主题高度相关的30家最大的港股 科技 企业,基本上是中资 科技 企业,涉及领域包括网络、金融 科技 、电子商务、数码等。其中大众耳熟能详的腾讯、阿里巴巴、美团、小米、快手、京东、网易等公司都名列其中。

科技 指数普遍具有 高走势、高研发投入、高估值 特点。参考纳斯达克100 科技 指数、上证科创板50指数以及其他市场综合指数,可以发现 科技 指数普遍具有相对市场更优的走势、较高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以及较高的估值,配置价值很高。

恒生 科技 指数也不例外。过去2年,恒生 科技 指数不仅大幅跑赢全球主要指数(包括纳斯达克指数),也全面超越港股两只旗舰型指数——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

这样一只“优中选优”的指数却在2021年春节后经历了大幅度回调。

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复苏使得 周期性行业崛起 , 分流了 科技 板块资金 ;同时,恒生 科技 的一些成分股也正在经历 取消巨额税收优惠等在内的负面利空 。

恒生 科技 ETF基金经理冉凌浩认为:2020年港股表现明显不如美股及A股,但港股前期的滞胀正是为将来的补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未来也将会有多重动能驱动港股上涨。长期来看,港股市场走势完全由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决定; 未来两年,港股上市公司盈利有望快速上行,有力支撑港股走势 。

他重申恒生 科技 指数已经基本到底的观点,但认为反弹可能不会来得那么快,因为市场需要时间来彻底消化政策影响和负面消息,其间可能会出现窄幅震荡的走势。但是 到了4季度,投资者会逐步开始以2022年的业绩来重估恒生 科技 指数的估值状况 ,届时会发现恒生 科技 指数依然有着很好的成长性,同时估值更便宜了,这可能会推动指数出现较好的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