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票估值合理,小米为什么跌得那么厉害

2023-03-23 19:17:25 股票 xialuotejs

小米上市每股估价是多少

据报道,同股不同权制度已在香港生效,并实时接受上市申请。小米于本周三递交上市申请,亦即约6月中招股,预期最快可于6月底至7月初挂牌。

这一举动将为“同股不同权”新股打头阵,预料集资至少100亿美元(785亿港元),也是继2010年友邦以来最大型新股。而据消息称,小米已聘请中信里昂证券、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为其IPO保荐人,所以小米估值可能高达1000亿美元。但是小米最近一次融资是在2014年,当时融资金额为10亿美元,估值为460亿美元,所以小米公司的估值将在600亿至1000亿美元之间。

另外,在4月末就有消息称,小米在香港上市后,会考虑以 CDR(中国预托证券)在内地上市。但小米在当时针对此消息表示不予置评。

有媒体报道称,小米希望IPO估值达到900-1100亿美元,P/E(市盈率)60倍。

此前有消息指,小米去年预计实现76亿元盈利,利润率6.5%。小米的主营业务包括手机、互联网服务业务、物联网及生活消费产品等。

据悉,小米执行长雷军去年11月已和投资银行进行接洽,且雷军的估值目标2000亿美元也获投行认可。目前小米正准备IPO(首次公开上市),时间则为今年底前。

从去年12月传出的市值800亿美元,到1月初又传出市值2000亿美元,其实小米真正的市值早已呼之欲出,市值将会在1000亿美元左右。

连360市值都能够达到500亿美元,小米上市后市值达到1000亿美元应该也算合理。

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第一次融资时估值为2.5亿美元,如今8年不到,市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增长了400倍,让早期的投资者真是大赚特赚。

但是对于雷军来说,这并不是他的巅峰,8年时间赚400倍算什么?

雷军曾经投资过一家公司,8年时间赚了1000倍!

2007年,雷军好朋友俞永福从联想出来投资创立UC,雷军甩手就投资了三四百万元,占股20%。

2015年阿里以43亿美金(约280亿人民币)收购UC,雷军投资收益近50亿,8年时间投资回报率超过1000倍!

除了UC,雷军天使投资的欢聚时代回报率也是非常惊人。

2005年雷军天使投资欢聚时代100万美元,今年欢聚时代市值超80亿美元。目前雷军仍然拥有欢聚时代约20%的股权,这笔投资价值超16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到1600倍!

如果以投资回报率来看,欢聚时代和UC才是雷军的巅峰,小米的400倍只能屈居第三!

小米2017年度营收1146.25亿元,经营利润122.15亿元,净利润为亏损438.89亿元。小米计划将30%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及开发智能手机、电视等核心产品;30%用于扩大投资及强化生活消费品与移动互联网产业链;30%用于全球扩展;10%用作一般营运用途。

至于小米上市每股股价是多少,具体数字还得等到小米上市之后才能知道。股票的股价虽然可以预测,但是预测都是不准确的,只是给投资者一个大致的方向罢了。想知道更多股票投资信息和技巧,欢迎大家关注微尚时代网!

小米为什么跌得那么厉害

小米股票跌的原因是因为自身研发费用比较低,可持续性的增长潜力不足,简而言之就是公司估值太贵,需要用下跌来使其公司估值合理。小米公司所构筑的小米生态链技术含量比较低,在面对华为、苹果等一些大厂商的时候产品除了价格外并无新的竞争力,这就导致了销售利润不高,自然利润受限,增长潜力不足。

【拓展资料】

作为一家国内顶尖的科技公司,和华为相比,小米在研发费用上差了一大截。并且尤为关键的是,小米的忠实顾客都是一批追求性价比的人,小米一涨价那么就意味着这批客户会转投别的厂商,不涨价那么利润率不高。若是消费升级的浪潮一出现,那么小米公司因为其研发力的薄弱而核心竞争力不强,所以产品卖不出去导致销量减少,利润减少。

在当前的国内市场,整个智能手机厂商形成了华为,OPPO,VIVO,小米的稳定格局,但是华为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从原来的四强争霸变成了如今的一超三强,华为有自主研发的芯片以及长期在通信领域扎根所积累的技术壁垒,这种领先优势是其他三家短时间难以赶上的,并且尤为关键的是小米线下渠道非常薄弱。小米的手机一直追求极致性价比,因此没有多余的利润能分给中间商,这样就没办法在销量上形成突破。

在国外市场,虽然小米连续8个季度是在印度的手机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但是它的市占率是在下滑的。这主要是因为小米在印度市场是以中低端手机为主力机型,而印度市场在用户规模大幅度提升之后同样进入了消费升级阶段,中高端机型的份额比重在快速的提升。而这部分高端市场是由苹果,三星,以及国内的oneplus所牢牢把持。从市场端来说,小米当前的现状是不太理想的,传统的手机业务前景堪忧,所以当前它更加像一个手机制造厂而不是一个手机研发大厂。这样的定位,导致小米公司的估值只能适用于制造行业(5-15)附近的估值而不是科技行业数百的估值,所以当前小米的下跌过程就是其杀估值的过程。

总而言之,小米公司还是一个发展的非常快的公司的,前不久还是能和格力电器这一制造业龙头公司打个赌,但是一个科技公司和一个制造业公司相对比而不是和行业内其他手机商做对比,这是有点让人质疑的。

2021-09-09 小米集团该如何估值?

2021年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如是说:自从小米上市后,雷军曾表示,本以为上市破发只是短暂的现象,股价会不断上涨,但没想到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米的股价表现都不如人意,不仅没有市值翻倍,更是一度破发,颇为狼狈。到了2019年底,小米股价一度跌倒8.28港元/股。所有人都非常悲观,还有人预测,股价会跌穿4港元。雷军回忆说,当时一位投资者怒气冲冲地找到了他,把小米的品牌战略和产品批得一无是处,雷军等众高管就像小学生一样“大气不敢出”,只能任由这位投资者数落,雷军表示自己的衬衣都被汗水打湿了,事后甚至已经彻底绝望。

市场上也有人在提问,为何小米手机销量一路上涨,但股价却涨不起来。

很多人都在解释,譬如: 市场整体增速放缓后,牌桌上还有荣耀、VIVO、OPPO的竞争。小米在低价手机方面有优势,但是高端机占比小,等等等等。

今年以来管理层动作频繁,从3月份官宣造车,到一路参股产业链公司,从全资收购深动科技到挖来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但小米集团的股价还是在25附近调整,今天更是一度往23去,据年初被美国列为军事清单的21仅一步之遥。

很多朋友问我究竟为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市场是当下的,而我们在当下的市场下,又容易被市场左右,将所有的情绪无限放大,我们反过来来看,小米集团于今年1月份达到高点以来,调整了9个月,幅度也不过28%,多吗?也不多,时间长吗?貌似也不长。不是幡动,是心动。

对于小米的估值,市场上也不知道如何估值,只能按照当季的季报,按公司营收和利润的分布来估值,但随着战略的纵深推进市场也会逐步理解雷军口中的"手机*AIOT"战略。

我曾经对朋友说过一句话,相对于你们一家公司买一点,和我敢重仓一家公司,对于公司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今天我还是这么说,take it easy,正确的方向缺的仅仅是时间。

小米真正的估值究竟会是多少呢?

有投行人士认为,小米估值即便达到1000亿美元仍是一个合理的数字。衡量小米的估值并不能只看手机业务,小米的另一半价值是在手机之外。

早在2014年年底,小米公司E轮融资的估值就已经达到450亿美元。在经历了2015年和2016年的低谷期后,小米2017年实现翻盘,成为唯一一个在销量大幅下滑后,成功逆转的手机厂商。现如今,小米不再将自己定位于手机厂商,而是一个超级大市场,是硬件、新零售和互联网的组合。小米宣布,其智能家居生态链已经初具规模,2017年盈利200亿元人民币。

美国东部时间12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表示,小米生态链公司华米已经提交了IPO招股书。作为小米的生态链公司,此次华米科技提交IPO招股书,其上市或对小米的估值产生较大影响。

招股书中显示,华米科技拟议的最高筹资额为1.5亿美元,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板块上市,股票代码为“HMI”。招股说明书中暂未透露首次公开招股的发行价格区间及股票发行数量。

此次华米科技提交的IPO招股书并未公布具体定价,但通过其内容可以了解,华米科技2017年前三季度营收近1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9537万元。2016年同期营收为9.4亿元,全年营收15.6亿元,同期亏损1904万元,全年净利润2394万元。

小米的估值能达到多少

你好!小米递交的IPO申请是一千亿美元,最终估值应该600~700亿美元之间。

小米的价值,是被低估还是被高估了?

8月26日,小米集团(1810.HK)发布了2020年二季度报告。

二季度小米总营收535亿元,同比增长3.1%;调整后净利润34亿元,同比下降7.2%,环比增长46.6%。

总营收和净利润都超过市场预期,加上小米手机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时销量相对坚挺,以及8月14日公布的小米集团将被纳入恒生指数的消息,小米的股价三个交易日疯涨24.17%,终于超过了上市之初创下的历史最高值。

依然是硬件公司

小米创立开始就自称“互联网企业”,但由于手机和IoT等硬件设备对其营收的贡献率始终在90%以上,市场对小米的定位始终是“硬件公司”。小米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基本对标传统制造业,并未像互联网行业一样享受高估值。

而这次财报发布后,收入和利润结构的优化叠加股价暴涨,有人认为小米终于成为了它最初想成为的互联网公司,估值也正在对标美团、拼多多等,迅速得到修正。

但是,仅凭一两次财报中收入和利润结构的变动,远不能改变一个公司的定位。

从小米集团二季报看,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两项硬件收入依然占到总收入的87.6%,远超其他两项收入。

二季度互联网服务对毛利的贡献超过46%,的确是对小米毛利贡献最大的板块。但由于小米集团绝大多数的互联网服务收入是建立在硬件设备销售基础上的,并非独立于硬件设备提供的,因此单独计算互联网服务的成本或毛利并不妥当。

如果认为小米已经“转型”互联网企业,则硬件产品的相关成本和费用应被部分分摊至互联网服务,那么该板块的毛利将大幅下降。

被定位为“硬件公司”、“制造企业”真的比“互联网公司”差吗?

互联网公司通常具有高成长性,才能在初期盈利能力差甚至亏损的时候获得高估值。小米公司成立十年,在互联网领域已经不再是雷军认为的“少年”,按现在的盈利能力,恐怕已经被边缘化了。

小米要“做时间的朋友”,想要获得长远发展,被定位成什么没那么重要。

小米今年以来股价涨幅达到约120%,依靠的并不是人们对其定位的突然转变,也不是雷军在B站、抖音、微博等平台的疯狂营销,更不是十周年庆典上对曾经辉煌的回顾,而是小米今年在世界范围内市场占有率的相对提高、在高端手机领域的突破、技术上的突破以及组织构架调整后公司定位更加清晰、运营效率有所提高。

人们对公司发展的想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公司能够兑现人们的想象。

再次冲锋

今年对于整体经济来说是灾难的一年,对小米来说却是充满机遇的一年。

首先,世界政治局势导致华为在多个国家被抵制或禁用,给小米的全球化带来新的机会。

此前,小米的全球化阵地主要在印度、拉美,而在欧美和中东这样消费能力更强的区域渗透率并不高。发达国家原先是苹果、三星等品牌的天下,华为近几年的异军突起为中国品牌撕开了发达国家的突破口,使中国品牌被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

华为被抵制后,在欧美各国的销量必将受到影响。小米这时推出小米10等高端机型,既符合小米提高高端手机市场占有率、摆脱“性价比之王”标签的目标,又弥补了华为受阻后欧美各国对高配置硬件手机的缺口。

小米10至尊纪念版的相机在DXOMARK全球专业相机测评榜冲至榜首,8月28日正式发布可量产的第三代屏下相机技术等,都给小米在欧美重复华为靠技术赢得市场的道路增加了可能。

其次,小米众所周知的“性价比之王”名号,是其今年最好的广告。

世界经济整体受重创,人们收入受到极大影响,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需求。消费者对价格更加敏感,“性价比”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这正是小米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和小米提高高端产品市场份额并不矛盾。

Redmi K30 Pro和小米10这两款高端线上的主打产品在618期间分别位列京东5G手机排行榜前两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价格优势。Redmi K30 Pro在北京地区价格最低在1999元左右,堪称是目前最便宜的高通骁龙865旗舰;小米10的配置和细节处理使其在3500元价位的吸引力也非常大。

当手机本身的科技含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超过了消费者依靠品牌彰显身份的心理,小米的“性价比”就是其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帮其在5G时代前期就获得市场认可的有力武器。

得益于前述原因,小米手机二季度在西欧出货量同比增长115.9%,占领多个国家销量榜首;在拉美、中东和非洲手机的出货量分别同比大涨99.4%、66.3%和113%。二季度,境外市场收入占小米总收入的44.9%。

今年前半年的优秀业绩,无疑为小米再次冲锋赢得了漂亮的一仗。

希望与担忧

小米的业绩让人们看到它重回高速增长轨道的希望,市场对其估值的自发性修复有据可依。

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除了上一节提到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高端机型市场份额可能提高外,小米还有其他两点核心竞争力。

第一,小米的深度定制产品、IoT产品起步早,在AIoT时代到来时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

互联网时代的红利几乎已经见顶,大数据、AI和物联网是公认的下一个风口。小米IoT产品覆盖场景广、迭代次数多,在市场认可度和技术成熟度上都有很大优势。除了智能手机外,在智能电视和智能音响这两个最重要的AIoT流量入口,小米也占据领先地位。小米的智能电视出货量连续6个季度位居中国大陆首位,小爱同学在2019年全国智能音响销量榜也排名前三。

第二,小米与消费者深度绑定,使其业绩更加稳定,在特殊时期受影响可能性小。

苹果产品对用户的深度绑定始于操作系统,终于产品闭环。当用户享受到同品牌产品之间互联的便利,再更换使用品牌成本就更高了。小米生态链具有同样的绑定效果,因为其产品更加丰富,绑定效果甚至更强。

同时,IoT产品可以反向促进智能手机这一最重要的终端的销售。小米二季报中也提到,小米手机与IoT产品之间不是简单的导流与被导流关系,而具有协同效应。5G时代的来临将成倍放大这种效应。

但是,小米的流量转化率、互联网服务收入贡献率、国内市场份额占有率等始终偏低,给其未来能否达到投资人的预期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截止二季度末,MIUI月活跃用户为3.435亿,同比增长23.3%,而总营收同比增长仅为7.9%,毛利同比增长22.3%,均低于月活用户增长率。小米成本管控得当,使毛利增长率大幅跑赢总营收增长率,却没能提高用户转换率。一旦成本压缩到最低,毛利的增速可能快速下降。

小米2018年公布的董事会决议称“小米硬件综合净利率永远不超过5%,如有超出的部分,将超出部分全部返还给用户”,无疑堵上了小米从硬件销售提高利润率的可能性,让其利润率发展的想象空间基本完全落在互联网服务上。这给小米带来的困难,不亚于B站声明“正片永不加广告”给B站盈利带来的困难。

根据二季度数据计算,目前MIUI月活用户给小米集团带来的人均互联网服务收入仅为17元左右,人均带来毛利10.36元。MIUI月活用户同比净增约6400万,销售成本同比净增约9.28亿,获客成本约14.5元/人。互联网服务的人均毛利依然不及获客成本。

小米在海外发展势头良好,在中国大陆这个被视为“最重要市场”的地方,市场占有率却同比下降。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14.86亿台,中金对2020年中国手机销量的估计为3.48亿部。即使不考虑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下降的因素,中国市场的手机销量依然占到世界的23.4%,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小米在中国市场的劣势,源自其互联网基因带来的线下实体店缺失,尤其是在有庞大消费者群体的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而此前小米自身高端产品的乏力也使其面对华为、苹果没有竞争力。

小米是否有可能先建立在海外的优势,再慢慢转化为在国内的竞争力?

可能性是有的,但当年HTC在海外发展也不错,依旧在国内折戟;“非洲一哥”传音手机始终没能打开国内市场。小米海外最重要的战场——印度——销量最高的也是低价低端手机,情况与传音类似。

先例告诉我们,由于海外和国内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尤其是在5G时代,中国领跑的情况下,如果重心偏向海外市场,很容易与最新的技术脱节;而技术研发对标国内,则会导致研发与生产的错位。

当然,还有一点让投资人担心的,就是小米的运营架构在调整之后是否真的能注重技术,雷军是否真的能放权。毕竟对一个公司来说,领导团队的风格和清晰的发展目标非常重要。

2019年,小米启动“手机+AloT”双引擎战略,提出5年100亿元All in AloT。雷军的目标从硬件+新零售+互联网转变为AI+互联网。

前十年,小米没能完全享受到互联网发展的红利。现在,AIoT的红利即将兑现,是天时;欧洲市场的空缺,是地利;小米2019年调整完毕的组织架构,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