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文 | 韦世玮
2020年开篇不久,“投资公司”小米又开始有所行动了。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雷军的小米产业基金已经开启贪婪模式。
从1月16日起,小米集团通过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先后投资了帝奥微电子、灵动微电子和翱捷 科技 等八家半导体公司。
这一波操作,距离2019年11月19日,小米第一次投资速通半导体才过了不到半年。至此,小米供应链投资版图一隅,半导体布局已扩展至19家,覆盖Wi-Fi芯片、射频(RF)芯片、MCU传感器和FPGA等多个领域。
小米的造芯梦并未停止。
去年10月,智东西曾针对小米的供应链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围绕小米的生态链和供应链投资战略,尤其是半导体领域进行了梳理。(《小米突围战:两年投资12家供应链企业的布局与厮杀,雷军还有多少底牌?》)
小米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中透露,截止2019年6月30日,其共投资公司超过270家,总账面价值28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8%。与此同时,截至8月20日,它已投资12家供应链公司,覆盖半导体到智能制造领域。
其中,它所投资的8家半导体公司,不仅在短期内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了续航动力,同时也为它长期冲击芯片研发市场,打通产业链“经脉”埋下了技术伏笔。
而这些,都是小米在澎湃S2芯片流产后,针对半导体领域所进行的产业链“自救”与新打法。
随着小米在2020年以来的一系列投资动作,智东西决定再次聚焦小米的半导体投资规划,在探究小米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与进展的同时,也从中摸清它隐藏在背后的战略思路和变化。
与此同时,小米的产业链投资战术是否真能开创出新的技术布局玩法?长路漫漫,小米的造芯之路又体现了雷军的哪些野心和期待?
今年2月,在小米开年首个产品发布会上,在太空走了一遭的旗舰机小米10再次引起行业热度,其中撑起产品性能的主角,也从高通骁龙855升级到了骁龙865。
骁龙865“光环”加持的背面,是小米澎湃S2“暗淡”的第三年。
“自研芯片”一词,从2017年小米5C手机及其搭载的澎湃S1面世后,逐渐成为小米的又一软肋,而这也是一个早已被行业讲“烂”了的故事。
2018年,自小米旗下的半导体公司松果电子重组,成立南京大鱼半导体后,小米的自研造芯路在外界看来似乎已经停止了步伐。
虽然在一年后,大鱼半导体联合平头哥共同发布了名为U1的NB-IoT SoC芯片,面向物联网领域,内置GPS和PA(功率放大器芯片),支持北斗NB-IoT R13,却未在市场中掀起太大的浪花。回头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松果电子的官网也早已落满了灰,显示无法访问。
但与小米自研芯片进程缓慢相反的是,小米的半导体投资动作正逐渐加快。
2018年1月23日,小米旗下的紫米 科技 和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对从事集成电路(IC)研究和设计的半导体公司——南芯半导体进行了A轮投资,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打响小米踏足半导体投资战场的第一枪。
随后两年里,小米投资“引擎”不断加速,相继入股了云英谷 科技 、乐鑫 科技 、芯原微电子等19家半导体公司,覆盖显示驱动芯片、MCU传感器、Wi-Fi芯片和射频芯片等多个领域。其中,聚辰半导体、乐鑫 科技 和晶晨半导体3家公司,已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而小米的这股冲劲儿也延续到了2020年,并在市场展现出更猛的势头。
自1月16日以来,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两个月内共投资了8家半导体公司,新增投资7家,远远超过以往频率。
据公开信息统计, 这8家半导体公司分别为帝奥微电子、速通半导体、芯百特微电子、Fortior(峰岹 科技 )、昂瑞微电子、翱捷 科技 、灵动微电子和瀚昕微电子。
1、帝奥微电子
成立于2010年2月的帝奥微,是一家混合模拟半导体IC设计及制造公司,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鞠建宏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正式创立帝奥微前,他曾在美国仙童半导体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验,负责芯片的设计、技术、应用和市场等工作。
目前,帝奥微面向消费类电子、智能家居、LED照明、医疗电子及工业电子等领域,提供相应的芯片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LED照明元件、超低功耗及低噪音放大器、高效率电源管理电子元件,以及应用于各种模拟音频/视频的电子元件。
截至2019年7月1日,帝奥微已申请65项各类专利。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
据江苏南通苏通 科技 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开信息,2019年6月30日,帝奥微已获得科创板上市入轨。
而在2020年1月16日,帝奥微也迎来了小米的一笔战略融资,其股东新增长江小米基金,持股17.23%,但关于交易金额尚未披露。
2、灵动微电子
灵动微电子是一家MCU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11年3月,其董事长兼CEO吴忠洁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有着多家大型芯片设计公司工作经验。
在产品方面,灵动微电子基于Arm Cortex-M0及Cortex-M3内核,研发了MM32系列MCU产品,主要为F/L/W/SPIN/P五大系列,分别针对通用高性能市场、超低功耗及安全应用、无线连接、电机及电源专用,以及OTP(One Time Programable)型MCU。
据了解,MM32系列MCU产品已广泛应用于 汽车 电子、工业及电机控制、智慧家电及医疗、消费电子等市场。
实际上,早在2015年8月31日,灵动微电子就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该公司在2019年发布公告称,其将于3月14日起终止股票挂牌,宣布退市。
紧随着小米半导体产业链投资的扩大,小米也将投资的目光聚焦在灵动微电子的MCU技术优势上。今年1月19日,灵动微电子获得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的战略融资资金,注册资本增至5668万元,增幅19.88%。
与此同时,小米产业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晓波成为灵动微电子新任董事。
3、芯百特微电子
相比于小米投资的其他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18年10月的芯百特则显得尤为年轻。
据了解,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海涛从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后,赴美求学获得了加州大学微电子系博士学位,并在高通、TriQuint和RFaxis公司有着十余年工作经验。同时,他也曾带领研发团队负责苹果iPhone5/6和德州仪器WiFi射频终端项目。
芯百特主要利用高性能射频芯片技术,进行无线通讯射频器件的设计和研发,产品布局5G、Wi-Fi和IoT等领域,面向通讯设备、消费电子、 汽车 电子、医疗电子和智能设备等多个市场。
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Wi-Fi 5前端模块(FEM)、5G通讯功率放大器和射频开关等产品,与小米、联想、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1月21日,芯百特也披露其第一笔股权融资情况,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56.03万人民币,持股占比4.33%,成为该公司第七大股东。
4、峰岹 科技 (Fortior)
成立于2010年5月的峰岹 科技 ,是一家较为低调的IC设计公司,主要研发电机驱动控制专用芯片。
据调查,创始人兼CEO毕磊在2012年曾入选国家中组部的第八批“千人计划”,而CTO毕超在2015年同样也入选了第十一批“千人计划”,这是我国针对引进归国人才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人才政策。
与此同时,毕超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导师、IEEE高级会员,并曾担任新加坡 科技 局资深科学家,在电机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发经验。
▲峰岹 科技 CTO毕超
目前,峰岹 科技 在中国和新加坡分别设立了两大研发中心。
它通过多项三相、单相无霍尔直流无刷驱动等核心技术,研发了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全系列产品,包括三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单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电机专用MCU系列等,广泛应用于终端设备、无人机、消费电子、家电电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2014年4月,峰岹 科技 获得了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而今年1月21日公开的战略融资,则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兴创投等机构投资,其中小米投资129.72万人民币,股权占比1.87%。
5、昂瑞微电子
对刚刚搬了新家的昂瑞微来说,小米在2月20日投资的310.71万人民币,无疑是个喜上加喜的好消息,在此之前,昂瑞微已经七年未曾进行增资。据了解,这笔投资后小米股权占比为6.98%,成为昂瑞微的第三大股东。
与此同时,这笔投资昂瑞微也将用于5G手机终端的射频前端芯片,以及新一代物联网SoC芯片的研发中。
昂瑞微成立于2012年7月,是我国重要的射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厂商之一。
它通过长期积累的CMOS、SiGe、GaAs和GaN等射频工艺,面向手机终端和物联网领域,研发了2G/3G/4G/5G射频前端芯片、蓝牙低功耗(BLE)芯片、双模蓝牙芯片、低噪声放大器等一系列射频前端和无线连接芯片,量产芯片已超过200款。
据了解,昂瑞微研发的芯片已覆盖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家居等消费领域,客户包括三星电子、富士康、中兴、TCL和联想等在内的厂商。
6、速通半导体
与其他传统芯片厂商相比,成立于2018年7月的速通半导体也较为年轻,是一家Wi-Fi 6芯片设计公司,但它却是小米2020年半导体投资中唯一非新增投资的企业。
实际上,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2019年11月19日就已入股速通半导体,成为该公司第六大股东,而这也是小米2019年在半导体领域的最后一笔投资。
基于速通半导体在Wi-Fi 6领域的芯片研发技术,小米决定加大砝码,并于今年2月20日领投该公司的A轮融资,耀途资本跟投。至此,速通半导体的注册资本从最初的1040万人民币增长至1300万人民币,增幅25%。
除了进一步扩大工程研发团队外,速通半导体还计划将这笔投资用于Wi-Fi 6 SoC产品的研发和量产中。
据悉,该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有着较为丰富的Wi-Fi 6标准化经验,此前已在全球范围内研发了超20款Wi-Fi、蓝牙和蜂窝4G的无限SoC芯片组。
现阶段,该公司亦正在加速下一代Wi-Fi 6芯片组的研发和量产工作,以进一步满足市场对Wi-Fi 6芯片的强劲需求。
7、翱捷 科技
翱捷 科技 是一家主要研发移动终端设备、物联网、导航以及其他消费类电子芯片的基带芯片设计公司,成立于2015年,并在2017年8月获得了阿里巴巴的和深创投投资的A轮融资,阿里巴巴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1.75%。
有着丰富的融资历程的翱捷 科技 在今年2月24日,获得了由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兴证投资等机构的战略投资入股,注册资本亦从3.63亿美元增长至3.75亿美元。其中,小米的认缴出资额为519.17万美元,占比1.38%。
据了解,翱捷 科技 创始人兼董事长戴保家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还拥有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创立翱捷 科技 前,他还曾担任射频芯片公司锐迪科的董事长兼CEO。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2017年收购了Marvell公司的移动通信部门(MBU),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网通技术的公司之一。
目前,翱捷 科技 的产品线已覆盖2G/3G/4G/5G和IoT在内的多制式通讯标准,并成功研发了移动通信基带芯片、Wi-Fi芯片、LoRa芯片和多模物联网可穿戴芯片等多款通信芯片。
8、瀚昕微电子
成立于2017年3月的瀚昕微电子,是一家快充协议芯片公司,包括数模混合芯片、电源芯片等。目前,该公司已拥有LDO(low dropout regulator)、电压检测、锂电池充电、快充接口识别和USB充电协议端口等多条业务产品线,广泛覆盖玩具、智能电表及快速充电等领域。
据了解,瀚昕微电子不仅与TCL、SK海力士在2017年达成了数千万战略投资合作,同时还是高通、华为和展讯等公司的快充协议供应商,快充协议芯片的累计出货量已将近1亿颗。
就在一周前的3月10日,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宣布新增对外投资,正式入股瀚昕微电子,认缴出资30.86万人民币,持股占比9.92%,成为该公司的第四大股东。
与此同时,瀚昕微电子的注册资本也从原来的277.78万人民币,增长至311.21万人民币,增幅12.04%。
不难看出,小米的半导体产业布局和雷军惯用的“一手生态链,一手产业链”投资路径相同,也将“鸡蛋”放在了两个篮子里,一个是自研芯片,一个是产业链投资。
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小米的自研造芯路走的并不顺畅。
据了解,小米在2017年推出的澎湃S1是一颗64位处理器,采用28nm制程工艺和八核心设计,并包含了4颗2.2GHz主频A53内核、4颗1.4GHz主频A53内核,以及4核Mali-T860 GPU。
对于互联网起家的小米来说,澎湃S1的诞生虽然已很不容易,但雷军将小米半导体研发的第一枪打在了移动智能终端市场,那么这颗芯片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在性能、工艺和功耗等方面却仍显疲软。
随着坊间传言澎湃2芯片因无法突破功耗性能瓶颈,以及高管团队无力承担芯片研发和流片等环节巨额开销,小米原本声势浩大的自研造芯计划渐渐悄无声息。
虽然随着松果电子公司的重组,大鱼半导体在2019年与平头哥联合推出了NB-IoT SoC芯片,但却表现平平,未能真正刷新行业和市场对小米“造芯能力不足”的标签。
那么,雷军磕磕绊绊的自研造芯梦该醒了吗?目前看来,这个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在产业链投资领域熟能生巧的小米,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渐渐开辟出了一条具有“小米特色”的半导体供应链投资路,从侧面弥补了自身半导体研发实力不足的短板。
据智东西梳理发现,在过去两年小米投资的19家半导体公司中,其通过的投资主体除了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外,还包括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紫米 科技 )、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珞珈梧桐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People Better。
而在小米徐徐铺开的半导体投资版图背后,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则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基金目标规模120亿人民币,主要用于支持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业务扩展。但与其他重点投资物联网企业的基金不同,这一基金的对外投资则主要聚焦在半导体领域。
智东西发现,目前长江小米基金在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上公开的对外投资共24笔,覆盖手机及智能硬件、电子产品核心器件、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新材料及新工艺等领域。
其中,该基金半数以上的投资落在了半导体领域,共计13家,已然成为小米投资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武器。
目前看来,“天使投资人”雷军的半导体投资梦,正蓄足了力向前冲。
2020年,不仅是雷军宣布启动小米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后的第二年,同时也是小米造芯梦的第三年。
现阶段,小米的半导体投资版图已布局MCU、FPGA、RF、GaN和IP等多个领域,逐渐实现了从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到IC设计等全产业链覆盖。
但不难发现,小米的造芯梦正在转舵,从最初雷军瞄准的移动终端芯片市场,慢慢朝着物联网市场发展。
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小米的智能手机产品硬件依然采用高通芯片为主,而自己的半导体投资重点则布局在应用范围更广泛的AIoT领域。
例如,小米投资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的半导体公司超过8家,包括无锡好达、晶晨半导体、芯原微电子、安凯微电子和昂瑞微电子等。
这无疑是小米在2018年市场掀起的AIoT发展风口下,落的重要一步棋子。
据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报告数据,2018年我国的AIoT硬件市场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而这一数据到2020年预计将突破万亿。
随着2019年年初,雷军宣布要在未来5年内投入100亿人民币在AIoT领域,小米的研发投入费用亦逐年上升。
今年2月13日,小米发布自愿性公告公开了最新收入及研发费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期约为70亿人民币,并计划加大在5G+AIoT领域的重点投入,进一步扩大公司在IoT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计将超过100亿人民币,比雷军在2019年承诺的5年内达到100亿研发投入提前了4年。相比之下,2017年小米投入的研发费用仅为31.51亿,占总营收2.75%。
从另一角度看,小米更倾向于走“投资双赢”的造芯路。简单地说,小米即是那些半导体公司的“金主”之一,同时也是它们的重要客户。
以小米在2018年11月投资的晶晨半导体为例,该公司以研发多媒体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芯片为主,包括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在内的公司均为其客户。其中,2018年晶晨半导体对小米的销售金额约2.62亿人民币,占同期营收11.06%。
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关系,小米的AIoT业务在2019财年中亦拿下了不错的成绩。
据小米2019年Q3财报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213.2百万台,同比增长62.0%。
除此之外,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小米电视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以16.9%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出货量第一。
由此看来,小米正以不断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彰显它在AIoT与造芯浪潮下勃勃野心。
但小米的造芯路,光有野心是仅仅不够的。在半导体投资版图的背后,小米仍在忍受着“缺芯”和“缺技术”软肋的刺痛。就目前看来,小米要真正站上行业制高点,成为如雷军所说的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依然缺少一颗“芯”。
回看小米造芯的舆论场,一面是行业对小米自研芯片的调侃和质疑,一面又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战略投资的好奇与期待。
现阶段,就小米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和具体发展情况而言,其造芯突围仍是一场漫长持久战。一方面,小米仍在等着松果电子的“东山再起”,并希望“新秀”大鱼半导体能后来居上;另一面,虽然小米正不断扩大半导体投资版图,却尚未真正撼动国内头部玩家的市场地位。
不可否认,小米投资半导体公司虽有助于自身AIoT业务的丰富与扩展,但归根结底,这些投资对小米自身芯片研发技术的加持力度如何?能否真正给小米带来技术创新?我们还不得而知。
小米逐渐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在短期内能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发展动力,丰富和壮大自身的AIoT业务。但从长期来看,小米雷军的造芯梦仍道阻且长。
雷军持股比例为31.4%。
1.小米和高通互持股份是多少?依据工商登记材料表明,2013年以后公司更名小米科技以后,注册资金为18.五亿元,雷军占小米科技77.8%的股份,黎万强10.12%,洪水10.07%,刘德2.01%。四人一同有着小米科技100%的股份。
2.高通曾经用上亿人民币入股投资小米,因此 高通确实是小米的公司股东,对于准确的持仓占比一直不大清楚,占比应当并不是十分的高。
3.2011年第三季度,小米公布得到 Morningside、启明、IDG一同项目投资的4100万美金,那时候对小米科技的公司估值为2.五亿美金。
4.小米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创立于2010年8月,这个企业则是小米手机上业务流程的具体行为主体,而它则是由注册香港公司XiaomiH.K.Limited国有独资控投。而注册香港公司的股权架构是可以不公布的,因此 高通应该是对外直接投资了XiaomiH.K.Limited。
而12月份,小米公布得到 新一轮9000万美金股权融资,对小米的公司估值为10亿美金。第二轮股权融资的投资人是启明创投、顺为股票基金(雷军开创)、IDG、晨兴、高通和淡马锡。
5.高通有小米的股份不意味着小米的事高通来定,小米和高通互持股份是多少?小米发售股份分配可以看出去,雷军是较大的公司股东,林斌和雷军一共有50%上下的股份。
6.因此 雷军对小米有着肯定的决策权,软银投资有阿里的股份不意味着阿里是日本公司,公司中间的博奕十分关键,但是马云和雷军都需要每时每刻把握决策权,要不然便会被空架,变成傀偶。
7.对于小米为何要投华为公司,我确实觉得这就是一种热爱祖国,终究一个规范就需要用四年之久,就算是小米也备受高通巨额专利年费的痛楚,一部手机5%你敢坚信。
8.也就是高通以前被我国著作权法封禁过,要不然每一年高通要多挣很多钱,想到投过高通也是由于公司权益高于一切,想到也采用许多 高通的专利权和技术性,在没有考虑到热爱祖国的状况下,想到的挑选没有什么错,终究和华为公司对比,高通更非常值得投奔,很有可能想到感觉华为公司原本就赢面并不大。所以雷军的小米集团和高通公司互相持有对方股份。
一次降价,就让苹果回到了万亿美元市值。此时距离苹果首次登顶万亿美元市值已经过去一年有余。2018年8月2日,苹果市值首次破万亿美元,此后,由于主营业务iPhone在全球销量不佳,这个市值没能守住。
9月11日,在乔布斯剧院举行的苹果公司年度发布会上,苹果新款iPhone破天荒的定价策略抓住人们的眼球。从产品本身来说,iPhone 11系列的三款手机除了带来三摄镜头和更强劲的A13芯片外,没有太大硬件创新。
不过,新款iPhone的价格大大超出了各投行
的预期。iPhone 11的起始售价为699美元,较上一代产品iPhone XR 749美元的售价低50美元。同时,苹果还向用户推出以旧换新的折价政策,优惠力度前所未有。此外,新推出的流媒体服务Apple TV+为每月4.99美元,用户可以免费订阅一年。
截止昨日收盘,苹果股价上涨3.2%,市值重回万亿美元。自2016年,苹果在万亿市值上一路狂奔后,价格趋势回调还是第一次。
认为自己是互联网企业的小米,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就应该不断推出各种新闻、短视频、社交app在市场上中试错,哪怕失败了也会给市场带来希望,而不是毫无动作。看看最近陌陌推出的ZAO和新浪微博推出的绿洲app,中国网民对新产品的追捧,和天下苦微信久矣,实际上给了其他互联网公司巨大的机会。而小米的无所作为,则让市场慢慢失去了对其互联网公司标签的预期。
随着智能手机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中国年轻人也愿意去花更多的钱买更时尚、功能更强的中高端手机,小米把自己锁死在“性价比”的低端手机上,错失了市场机遇。
起码,现在不算。
纵观现在的5G手机市场,无疑,小米10占据主要优势。但,有利就有弊——后来的机型也把小米10当做简配凭据。无疑小米10会更被动,
大家都知道前两天央视发了一个5G手机最受欢迎的是哪个,底下的网友都力挺魅族17。其实,无论是Flyme8或者出色的手感魅族17都是凌驾在小米10之上的。可惜用户基数决定一切。
当然,不止魅族17,一加8也是有力竞争者。极客需求的氢OS系统无疑也小众,但手感同样很出众。只能说小厂无法做到和小米10一样充足的配货或者知名度。
最近的MIUI12系统的确很惊艳,我也上手试过。但是bug太多了,当正式版出来后,庞大的用户反馈势必会给小米10带来给力的销量。只能感叹我族,Flyme9再不出就真赶不上了。。。
均价超过4000,还卖了超过一百万部,这绝对能说明小米冲击高端成功了,在一年前,小米这个品牌还是被冠以屌丝机的称号,价格低,品控差是小米一贯的标签,每次雷军开手机新品发布会,说到价格都要铺垫十多分钟。
可见数字系列,一直是雷军的心病,品牌要发展,就必须得有利润空间,但是又不敢轻易提价,因为提价了怕没人买,终于在面临上市危机,小米做出了一个策略,让红米替代小米的定位,小米冲击高端,MIX系列提高逼格,真是没指望他卖出去多少,而小米数字系列则疯狂堆料,微微提价以增加销售量,但是雷军依然不放心,和友商拼性价比,拼相机,拼价格,在每一代产品的试探中,终于上探到了4000的价位,开始有了触及高端的资格。
没想到没几个月,已经卖出一百万台了,4000块钱的手机能卖一百万部,除了华为,就没有哪家能做到了,OPPO和vivo两家虽然一直发高端机,但是其销量还是得靠一两千块钱的智能手机来走量,勉强卖到3000多的手机,已经是使了吃奶的力气了,就凭这一点,小米已经在高端市场,夺得一席之地了。
可能很多评论都说,按照过去的成绩,小米数字系列,销量最低的也有四百万,最高甚至有一千五百万部卖出了,但是大家不要忘了,4000块钱的安卓机一定是非常认可才会选择,面对华为这么强的品牌和性能,面对4000左右还有苹果的身影,依然有这么多人选择了小米,这说明小米已经立住了牌坊,基本有了和华为一争高下的能力了,等到自身的芯片研发成功。小米名正言顺的对标华为抢占高端,就轻而易举了。
即使销量破1000万台,也只能说明营销很成功,算不上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目前,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的主要是三星、苹果、华为,OPPO系的一加也只能勉强算是站住脚!
想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具备三点
智能手机有高中低档之分,小米的手机大都是中低端的,绝大部分用户把小米当成中低端的品牌了,内心不承认小米也是高逼格的品牌!
所谓高逼格,主要是指高性能、高体验、高价格、高质量、高颜值、高售后…
三星是老牌豪强,逼格还可以;
苹果是智能手机的领航者,一直走的都是高逼格路线;
8年前,华为手机大都是聚焦定制机和中低端手机,逼格很低;
如今,荣耀稳守中低端市场,华为转战中高端市场,逼格越来越高!
智能手机需要上千种软硬件,里面有一大堆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专利…);
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釜底抽薪”,被竞争对手利用高 科技 进行“降维打击”!
三星在芯片、存储、屏幕等方面,都是拥有一大堆核心技术的;
华为在芯片研发、基带、5G技术、通信服务等方面,也是拥有一大堆核心技术的;
苹果的A系列芯片和IOS,更是大名鼎鼎?
小米呢?大都是“组装”类、优化类技术?还有众多非核心零配件的技术很容易被竞争对手釜底抽薪,被“降维打击”!
想要成功冲击高端市场,高销量是必不可少的;卖的多,也就意味着,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了!
小米10系列的100万台,一点都不算多;
华为Mate系列和P系列每年的销量都有三五千万台;
苹果呢?
更夸张了!
苹果的每一个新系列手机,每年的全球销量大都一亿部左右!
……
综合来看,小米还需要再多积累一些核心技术,并且还要打造多款销量高的高端智能手机!
……
小米在今年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目标,是要冲击高端市场,而性价比的任务则是交给了红米。只能说这个冲击高端的目标,来的太晚了。如果早几年,或许情况就不一样了。
说出高端目标的口号肯定容易,可要是想获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可,难度不是一般的大。看看华为的路程就知道,没有几年的功夫是根本达不大的。另外,用户对于小米的态度,大部分还是支持的。
也想给小米一个机会,毕竟小米一路走来,也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根据小米公布了一份数据,小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卢伟冰通过微博确认,小米10系列国内销量已经突破100万台。
小米10系列产品全系标配骁龙865、LPDDR5、UFS 3.0、一亿像素相机等特性,并在屏幕显示、音频调教以及触感反馈等体验层面实现升级。出货量超100万台,那算不算冲击高端市场成功了呢?
要知道3999元的定价,可是小米第一次,100万台的成绩应该是不错了。首先,高端手机市场在用户心中是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至少得有着自己的一个核心技术或者无可替代的东西。
比如苹果的处理器,它的系统制程,目前为止没有其他的手机厂商能超过它。其次,是用户人群以及产品战略定位,同样是苹果的例子,一开始就是冲着高端市场和人群去的。
那小米则是完全不同,开始是以性价比为主,10年之后才是想着冲击高端,要让用户有着这个转变,难度很大。第三,用户体验和手机外观品质,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用户体验不光是流畅度方面。
更是手机厂商出于对用户的改善,或者我们说的人性化设计。外观上更是需要多种工艺打磨,而不是什么堆料。看看这三个条件,小米10系列哪个符合了呢?所以不认为小米10系列冲击高端系列成功了,你们怎么看呢?
100万应该还不算,如果只有一款手机也不算
一、100万台数据不够
今年国产手机们都在冲高端,华为就不用说了,小米价格贵了,荣耀价格贵了,OPPO的价格也贵了。
但冲击高端算不算成功,我想100万台的数量是不够的,毕竟从国内市场来看,4000元以上档的手机全年销量应该在5000万台以上。
100万台,才50分之1,也就是2%左右,还不算,要是达到了1000万台,我觉得勉强可以算是冲击高端成功。
二、一台手机也不能代表
另外,我觉得就算达到1000万台出货量,其实也不算成功,毕竟任何一个品牌单靠一台手机是不可能称之为高端的。
必须是连续几台高端机的销量都非常好,都得到了用户的认可,才能认为是冲击高端成功,如果一台成功了,后面的几台都不成功,这个还是不算的。
所以目前来讲,小米才一台小米10,还不能算是,只能说前景尚好吧。
三、高价不代表高端
最后,我要说的是高价不等于高端,高价只是高端的一个表现。真正的高端机是品牌能力,比如苹果,他推出的手机,大家都知道是高端机,推出一款3299元的iPhoneSE,大家都觉得便宜了,这就是苹果的实力。
而国产机卖3299元,大家觉得贵了,这就是国产机目前面临的困境,品牌溢价不行,用户不认可,这也是国产机冲向高端的难点。
单从数量来说,这个数量在历代小米数字机型中算是偏低的,我们知道小米数字系列一般都会在500万以上,有些甚至超过千万,要知道卖的最差的小米9系列也有近400万销量。但我们知道小米10系列几乎是有史以来小米数字系列卖的最贵的机型,基本接近原来价格的2倍,这就相当于之前200万的量了,而且今年受疫情影响,能有这样成绩已经非常不错了,小米高端之路指日可期!
不算什么冲击高端市场,最多算是小米品牌自救成功,至少对小米品牌来说是好事,但对于手机行业来说不算什么。
单纯堆料其实没有护城河…
论高端,三星和华为在苹果面前都还稚嫩。
Iphone11系列有5G吗?充电怎么样?信号怎么样?屏占比怎么样?拍照怎么样?
最后…价格怎么样?销量怎么样?
Iphone是卖得最多的旗舰,也是利润率最高的旗舰。
三星和华为做到目前超过苹果的出货量,有很大一部分是中端和低端贡献的。
Iphone堆料吗?
说到堆料…iphone是真的扣扣索索…
堆料容易吗?
其实不难…
连锤子都堆出过M1和M1L,堆料真的不难。
难得是如何又真正的卖点,如何有真正的差异化。
Iphone好吗?
从配置来看,除了A13芯片,别的都不咋地。而A13芯片还没有集成基带,没集成也就算了…信号还稀烂。。。
如果把手机当做一个通讯工具的话,Iphone是真的不行。。。
但iPhone有省心的iOS,有apple store带来的良好的软件生态,有生态全家桶带来的换机壁垒。
为什么有很多人都觉得iPhone啥啥都不行,但最后还是换了新iPhone,有不少人就是因为自己的 游戏 账号是苹果的,或者自己已经有了MacBook,不得不继续换iphone。
苹果的生态,是铸就iPhone高端的最大本钱。
生态就是iPhone的标签。
对于三星来说,安卓机皇,顶级屏幕就是他的标签。曾经三星还有一个夜视仪的标签。
对于华为来说,商务、拍照、国产处理器就是他的标签。
对于OPPO来说,“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就是他的标签。
对于一加来说,屏幕就是他想打造的标签。
对于黑鲨来说, 游戏 就是他想打造的标签。
那么,对小米来说,到底什么是他的标签?
曾经全面屏是小米mix的标签,但后来是个手机,就敢说自己是全面屏了,甚至在屏幕领域,小米已经不是顶级了。
曾经性价比是小米的标签,但性价比成就了小米,也拖累了小米。如今小米已经决定抛弃性价比,发力高端。
那么,从小米10来看,什么是他的标签?
一亿像素?首发865?
先说一亿像素。
且不说1亿像素三星也有,而且三星在硬件上的规格更高。也不管这个方向到底是正确还是不正确。
单单说拍照,去路上不管年龄层次不管性别,随便问100个人,问他们手机里谁的拍照最好?
你们觉得最后的答案是什么?
再说首发865。
小米在2月份 历史 性的重新成为了世界出货量第三的品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得益于国内首发865。
但仔细想想,首发865对于品牌价值的构造影响大吗?
说白了,865+外挂基带+LpDDR 5+WiFi 6…基本是今年OVM线上旗舰机的标配…小米10只是占了首发优势而已。
高端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高端的建立也不是只靠一款产品,高端的建立也不是纯看数据。
要有真正的差异化,并且经年累月得巩固自己的主打卖点,而且需要做到每一代产品都没有太大问题。
经过时间的积累,才能真正站稳高端。
小米10只是一个开始。
小米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当然,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10年前,其次是现在。
只要开始,就不晚。
加油,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小米已经10岁了,期待下一个10年,他能变得更好。
还是要相信美好的事情总会发生!
四月快结束之际,从2月份小米10系列在国内正式发布,到如今在中国区的销量已经突破100万台。早在2019年12月,小米就宣布2020年第一季度发布小米10,作为小米十周年之际的旗舰作品,将成为全球首发骁龙865的智能手机,售价在3999元起,小米10Pro4999元起。这对于小米来说,算是价格不低的系列了。那么小米10系列的配置怎么样呢?跟着我来梳理一下!
小米10和小米10Pro采用全系标配最新一代超薄屏下光学指纹技术,屏下指纹+人脸解锁都能搞定;而且10系列是首款骁龙865的处理器,性能更加流畅稳定; 外观方面6.67 英寸 AMOLED 曲面屏,搭配90Hz刷新率,带来全新的刷新屏幕体验。
相机方面,前置相机的像素都在2000万左右,搭配一亿的像素的后置四摄,10Pro还拥有50倍数字变焦技术,画质、速度和体验都得到了持续进化,细节方面也能清晰捕捉到。同时小米10的电池容量在4780mAh,搭配30W有线闪充和30W无线闪充技术;10Pro的电池容量在4500mAh,搭配50W有线闪充,续航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小孩子问她妈妈,我现在每顿饭都能吃两碗饭,是不是大人啦?然后她妈妈眯眯的跟小孩说,不错不错,继续加油哦。当你每一餐都能吃这么多饭,而且都有大人这么多知识,不淘气也不顽皮了、长成大人这么高的时候,你就是大人了。
8月2日,小米股价再创下历史新低。当日收盘, 报收8.80港元/股,刷新了此前保持的8.91港元/股历史记录,市值缩水至2108亿港元的新低,约合人民币1870亿。
如今的小米,股价下跌已经不是新鲜事。“上市首日破发”、“股价跌破9港元大关”、“市值蒸发3000亿”等新闻不断传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人们神经。伴随而至的是,媒体也在这一年对小米各项问题——手机销量、lot业务拓展、互联网模式、生态链等贯穿小米始终的问题进行了连续不断地拷问。
有媒体评价说:“小米上市只有1年,雷军却仿佛经历了一世的苦难”。从短短9年时间从无到有、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角度,小米无疑是成功的。但聚焦眼下,小米又还有很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当前智能手机市场进入“挤压式增长”、“未来市场上可能只有两三个手机品牌”的时代,人们不禁思考,雷军还能带领小米安然走过下一个9年吗?
上市一周年市值蒸发了50多个小米科技园7月9日,恰逢小米上市一周年之际,雷军实现了自己的“买房梦。”这天,媒体曝光出小米科技园已然落成,雷军和他的小米团队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楼。雷军本人也难掩兴奋,于次日早上9点多钟在社交媒体上兴冲冲的晒出小米新大楼的图片,并配文:“小米科技园,8层楼,34万平方米,52亿造价”,“北漂奋斗9年,终于买房了!”与雷军兴冲冲地喜提新房对比,部分网友却并不买账,评论区里有人发出质问:“股票市值跌了多少套房?多少个50亿?”也有人嘲讽说:“股票腰斩了,你买房了。”
网友的评论可谓直击心灵,对曾喊出“要让提前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者赚上一倍的”雷军来说,股价下跌一直是横亘在他和小米头上挥之不去的梦魇。上市首日,小米集团下跌1.18%,收报16.8港元,跌破发行价17港元/股。
“出师不利”很快影响了小米接下来的节奏。2018年7月18日,在冲到了22.2港元/股的历史最高位后,小米股价紧接便在“一路下行”的趋势中不肯回头,最终在2019年1月9日,小米公司迎来上市以来的首个限售股解禁日。当日股价下跌6.85%,总市值2594亿港元,再创上市以来新低。不得已,小米只好拿出回购股份的“大杀器”。从2019年1月17日到1月22日,六天时间内,小米三次合计回购了约1997万股股票,总斥资近2亿港元。回购后,小米股价从跌破10港元大关缓慢爬升,一度拉高到12.5港元/股的高位。上述回购只是暂时性地稳住了股价,随着5月份结束,小米的股价危机又一次卷土重来。5月31日收盘,小米报收9.58港元/股,再创新低。
雷军只好拿出同样的办法。6月3日再一次掀起回购潮,每次至少5000万港元。截至7月8日,小米一共进行了21次股票回购,花费11.7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37亿元),回购了1.23亿股股票。值得一提的是,小米2018年净利润只有85.5亿元,也就是说,小米光这轮回购就用掉了全年净利润的12%。然而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收益,这次的回购并没有如上次那般奏效。7月9日收盘,小米股价再度跌落1.14%,报收9.50港元/股,比5月31日还低了0.08港元,较17港元的发行价更是下滑44.12 %。有网友调侃说:“雷军承诺要让提前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者赚一倍,如今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四倍。”
如果按照22.2港元/股的最高点计算,小米当时市值为5291.7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663.5亿元。而目前,小米的市值只有210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70亿元,相比当时最高点下跌了60.16%,市值蒸发了2793.5亿元,约合52个小米科技园的造价。
小米在香港上市,两个途径可以买,通过A股的港股通购买(目前小米还未纳入港股通标的暂时买不了),另一个就是开香港账户购买,现在大陆很多券商都有港股开户业务。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