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逐渐放开,大家对经济的发展也满怀期待,有专家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5.1%左右会逐渐呈现进一步复苏的态势,在实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更高的帧数,由于三年的疫情防控,导致很多小区都被封闭式管理,很多地区都在进行常态化防控,导致很多企业运行艰难,大量的小微企业倒闭,进出口总额也在下降,但是随着政策不断改变,经济逐渐向好已经成为趋势。
我国疫情防控措施不断的进行优化,将会显著的提振国内的消费,但是当下的情况仍然不乐观,重点人群就业压力较大,其中很多供应商的挑战,所以政府一定要推出更多的刺激性政策,在江苏沿海等地区政府也带着这些企业包车,到国外洽谈订单,而且很多企业收获满,满这个数据将会在明年年初有一个很好的体现。
市民对经济发展非常的有信心,但是一定要把更多的资金从房地产市场转移到实体经济,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平稳的金融环境,保持实体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因为实体行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以岗位,一定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大力发展新兴行业,推动科技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引领潮流,助力经济复苏。
国内的经济运行将整体出现好转,但是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也会面临较大的挑战与压力,我觉得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再加上企业不断的努力,经济很快,就能恢复到疫情之前实现高增长的状态,由于前几年经济下滑导致大量的市民失业,很多人都出现了断供的情况,但是在政策不断的优化之下,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整体向好,未来可期。
这个情况其实很难说,但我建议你最好不要抱着这种想法来看待经济走势,我们需要尽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同时也需要尽可能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经济发展本身有着一定的周期规律,这就意味着经济不可能永远向上发展,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经济的发展速度会变得越来越慢,同时也会进入下行周期。在这段时间里,很多人可能会感受到自己的收入水平在逐渐降低,有些人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金融危机会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甚至会导致大萧条的出现。
我认为未来的经济走势会逐渐向通缩方向发展。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我们已经经历了至少10~20年的全球大水漫灌的发展周期。在这一段周期里,很多资产的价格在进一步上涨。当各行各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瓶颈的时候,相关行业的机会会变得越来越少,债务规模会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以后的经济走势可能会向通缩方向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现金储蓄的问题。
我认为全球范围内的大萧条很难出现。
当经济走势向通缩方向发展的时候,如果物价进一步升高,收入进一步减少,这就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大萧条的出现。因为大萧条会导致很多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各类社会危机。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阻止大萧条的出现,同时也会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我觉得个体需要尽可能关注自己的工作与收入问题。
虽然我们可以去研究宏观经济,同时也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来决定自己的个人选择,但对于个体来说,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去关注自己本身的工作与收入问题。即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有些人依然没有办法把握住机会。即便到了大萧条的时候,有些人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好。
今年两会上公布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是5.5%,当时很多人质疑,但是我认为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从现在看来,我当初的看法除了没有预料到上海疫情恶化,其它判断可能是对的。
如果上海疫情处置得到,像深圳那样果断处理或者哪怕像北京这样勉强应对,都可以让上海和江苏安徽上半年起码有2.5%左右的增速,加上对全国的影响,这样上海疫情等于全国GDP损失了大约一万亿(很粗略的估计,我也没有细算),也就是说如果上海疫情处置得到,今年上半年起码增速能有4.3%,下半年增速到达6.2%就可以实现全年增速5.5%。
由于去年下半年是人为因素为主(对房地产、互联网、教培行业的调控打击)、自然因素(七八月洪水)为辅的低增速时期(三季度增速4.9%,四季度增速4%),今年下半年比较正常的情况下增速突破6%可能性相当大。
今天二季度GDP增长速度比预料的还要低一些,大多数机构对二季度增速的预测在0.8%到1%之间,现在出来的结果只有0.4%,我相信统计局还是力求客观的,近几年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还是相当可靠的。可能是北京和吉林等地疫情的影响也比较大,各地过度抗疫对服务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很多没有疫情的城市大学不让学生出校,让依赖大学生的大量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机构倒闭,典型的各扫门前雪式管理,根本不顾社会大局。还有北方一些县一个病例就封城,甚至一个疑似就封城,更别提各地对外来人员层层加码,极左到了极端。这些问题不严肃反思纠正,依然会严重影响下半年的民生和经济。
如果国家从上到下做到切实的以民为本,真正做到精准防疫,不做没有科学依据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过度防疫,下半年服务业旅游业应该能有一定的恢复。房地产需要适度复苏,但是上面应该是有充分警觉的,房地产不会再有大发展,只会维持社会经济平稳运作。另外我认为今年很应该多投入一些政府投资搞北方城市的防洪建设,扩建城市地下官网,以及北方的河道维护和拓宽、水库建设,现在看来北方变暖变湿、夏天降雨量大大增加是长期趋势,如果现在不做好足够准备,以后会经常发生大洪水;而夏天的降雨对于北方工农业生产和水运本来非常珍贵,用河湖水库蓄留住,待秋冬时节加以利用,也有巨大的长期经济价值。
今年上半年经济亮点是外贸,出口进口都增长顺差还很高,很多网民骂统计局瞎编暴露出自己的无知,进出口数据有对象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验证不可能大规模造假。上半年的出口实际出口的商品量有所下降,但是价格有很大提升,结构上产业升级效果明显,加工贸易近增长三四个百分点,而机电产品已经占了全部出口的49.1%,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长了9%左右,还是可以的(虽然增速赶不上前两年二位数甚至20%的增长)。
中国以外的世界基本都在严重通胀中,购买力有可能打折扣,但是也可能因为存在通胀预期某些商品的需求会旺盛,很难一概而论。下半年外贸的需求是否能维持上半年规模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不过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应该能增长不少,内销增长会更多,因为今年比亚迪主要还是面对国内市场,下半年比亚迪有好几个工厂会投产。
估计下半年自主品牌汽车出口都能比去年多近两百万辆,内销增长会更多,中国汽车产业和关联产业产值今年下半年有望比去年多出上万亿元。芯片产业上半年增长不错,技术研发也有一些新的突破,下半年应该会有更多利好,也能增加几千亿的GDP。医疗器械、仪器仪表、高性能材料等领域也会保持近几年的产值两位数高增长态势,医疗器械行业一年产值增量就有约千亿,这些“小”行业加起来增量起码三千亿。汽车、芯片、医疗器械等高科技产业产值增量和应该会接近甚至超过两万亿。
另外今年新参加工作的1000多万本专硕博毕业生和大约六七百高中毕业生,虽然就业困难但是还是会被社会慢慢消化,估计过几个月八成以上的人会入职,按中国平均一个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创造约30多万GDP、平均一个高中毕业生劳动力创造可能10万左右GDP计算(我的公众号《海隅苍生》近期会发一篇文章讲大学生就业和中国大学毕业生创造的经济价值的衡量方法与几十年来大学生创造财富情况的回顾),下半年增加的大学生劳动力(退休的大学生只有几十万人很少)会增加一万多亿GDP,增加的高中生劳动力会增加约两千多亿GDP。
去年下半年GDP61.4万亿元,一个百分点是约6140亿元,这样新增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就大约等于GDP增加了两个百分点。汽车和芯片等高科技产业增加的GDP超过三个百分点,甚至可能达到四个百分点。当然,由于这些崛起和高速发展行业科技含量高,从业人员年轻人占比也高,新加入的毕业生占比可能在员工里占比超过10%,也就是说新毕业学生创造的GDP增量和高速发展行业增加的GDP会有略超十分之一的重合,总之这两大块应该可以给下半年GDP带来起码5%的增长。
如果下半年房地产和基建不比去年同期差太多(像上半年房地产产值负增长20%多,GDP少了一万多亿,GDP增速少了两个百分点),零售业和服务业略微增长(由于防疫难度比去年下半年大,可能还是稍差,但是新毕业参加工作的1500万左右年轻人也会带来大量新增消费和各类服务需求),医疗服务可能带来一点GDP增长,出口保持上半年10%以上的同比增长(除了机电产品,服务类产品包括游戏等也有望持续高增长),这大概就是1.5万亿左右的GDP增长,又有2%到2.5%的增长,当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和上面的高增速高科技产业产值增长有所重合。
总之如果基本顺利,下半年依然有可能有7%甚至8%的增长,全年增速完全可以接近甚至超过5%,当然这前提是不要再发生上半年上海疫情这样的重大破坏性事件,各级政府把保民生放到防疫同等的重要地位来认真执行。当然,今年不应再把达到5.5%的年度目标作为首要追求,而应着眼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不过经济增长多一点还是好事,毕竟GDP是民生和军费与医疗教育科研这些重要开支的基础。
面对依然不明的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未来将呈现一种稳中向好的发展走势。因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脚踏实地的走路,是世界和平的拥护者,和各国的关系都是比较好的,经济发展也是很有底气和动力的。只要疫情的情况向好的方向转变,各行各业就会重新的运营起来,经济自然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至于外部的环境,这并不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反而会给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现在的经济情况是不怎么好的,可能让所有的人都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很多饭店以及酒店都关门了。走在大街上就会发现一些临街的店铺,基本上都是大门紧闭,并且门上还落着很多的灰尘,说明关门的时间不短。不过这种情况肯定会被改变的,不可能一直这样子,因为中国实施的是动态清零的措施,对疫情的态度是很坚决的,能够把所有的病症患者都治愈好。也希望相关的人对经济保持好的看法,只要熬过这个时期,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恢复过来。
外部环境是比较复杂的,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相关的底气以及与外国的交往还是比较好的,不可能因为某个国家的事情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并且在发生矛盾的时候,中国与其他国家还能够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也能促进出口以及进口贸易的发展。这也是一种猜测,至于现实情况如何还需要看国际形势以及国内疫情的发展情况,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同心协力,然后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
在这个时候很多人的心中是比较迷茫的,并且很多互联网大厂都进行了裁员,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失业人员。不过在经济向好发展的时候肯定会有新的项目,市场也会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经济有波动,行业有兴衰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人这么勤劳朴实,未来几年经济肯定会好起来的,只不过要经历些波折,而且还要等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5G)经济会转型成功的。
十九大报告对未来发展作了整体部署,十九大报告提到: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扩展资料: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发展潜力也在发生细微的变化和调整。某些行业社会需求加大促进了这些行业的蓬勃发展,并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性调整:
1、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增大升级;
2、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3、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进一步着手高科技成果的应用;
5、大力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
6、大力发展自主民族品牌,进一步加大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号召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就是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从外贸型经济转变为内需型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前外贸型经济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了打击,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呈萎缩状态,
并且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经济转型也会重振制造业,这对我国未来的商品出口也是不利的因素。
为了消化外贸出口的萎缩,和达到我国经济长久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经济急需从外贸出口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也就是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
扩展资料:
2019年11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依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国家统计局对2018年GDP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
主要结果为2018年GDP为919281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8972亿元,增幅为2.1%。
修订后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4745亿元,比重为7.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64835亿元,比重为39.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9701亿元,比重为53.3%。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