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发展前景如何 (今年经济走向如何发展)

2023-03-15 12:50:40 基金 xialuotejs

我认为“稳”、“进”、“新”、“优”、“好”五个关键字,概括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亮点,

多地在开年都是在拼经济,,在我们耳边经常有着扩大内需,提振消费,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高频词语,这是在向我们传递了以下几方面的信号:

首先,每年的第一季度是全年经济走向的风向标,而多地召开会议,在部署经济工作的时候都拿出这些高频的词语,就是释放出开年就是开工,开工就要实干的,这一信号是为了进一步的调动当地的一切资源,尽可能的把经济搞上去,而在这次开年释放,拼经济信号的地区,既有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说明地方,在经济建设层面上的目标是一致的,毕竟对于我们而言,当前最大的目标就是进一步的发展经济,进一步的提升生产力的水平,从而才能够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多地提出了开年拼经济,拿出了这些高频词语,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我们的信心,表明我们要营造出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充分的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才能够实现保证居民就业,保证基本民生和保证市场主体以及保证产业链供应的目标,这对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毕竟,我们有着全球最大的市场,还有很多的潜力没有被释放出来,通过进一步的拼经济,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的实现,促使经济行稳致远。

如何解读今年经济走势?

纷繁复杂的经济数据背后,“稳”、“进”、“新”、“优”、“好”五个关键字,概括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亮点,勾勒出中国经济新气象。本期【改革光明论】三分钟小动画梳理中国经济的五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稳”

经济增速、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指标均体现“稳”的态势。

关键词二:“进”

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目标超额完成,1.4亿吨“地条钢”产能出清。

补短板持续加力:1月至10月,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等短板领域投资增速均比全部投资快10%以上。

关键词三:“新”

1月至10月,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7%和4.8%,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68.9%。

与此同时,共享经济、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新动力。

互联网经济。

关键词四:“优”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贸易结构更趋优化。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强势。

前10个月,占出口总值57.7%的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12.4%,增速超出平均水平。

关键词五:“好”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为全球经济注入信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内四度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纷纷调高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值。

多家美欧机构最新研究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势增长,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带来投资机遇。

如何看今年经济走势?

高频词一: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省广东于1月28日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把目光锁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将其视为“根本出路”。

同样在1月28日,重庆召开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作推进大会,明确提出把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

天津在召开会议部署经济工作时表示,要扎实实施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山东、甘肃、南京、大庆等地也分别围绕高质量发展做出重点部署。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高惺惟表示,高质量发展成为多地会议高频词,这表明地方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找到了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各地普遍对高质量发展和营商环境建设等进行详细安排,提出明确要求,有助于进一步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本地区节前召开的“两会”精神落到实处。

高频词二:提振消费

围绕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多地陆续提出应对方案。例如,山东提出要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以稳就业、促增收解决“不敢消费”问题,以提品质、强引导解决“不愿消费”问题,以创场景、优环境解决“不便消费”问题,大力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推动消费复苏。今年年初,多地出台了具体方案提振居民消费,例如《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对个人消费者今年6月底前置换购买纯电动汽车的给予每辆车1万元财政补贴。

提振消费在今年各地“拼经济”的大背景下居于重要位置。董希淼认为,社会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经验表明,一国经济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居民消费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高惺惟表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内需的潜力远远没有被释放出来。通过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定能够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高频词三:投资

围绕投资,多地加紧谋划布局。河南省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火热启动,3325个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总投资超过3.1万亿元。福建、陕西、云南等多地也盯紧重大专项。新的一年,各地新老基建齐抓共进,一批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浮出水面。

推进经济运行稳步回升需要充分发挥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