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的经济转型(我国经济模式转型)

2023-03-15 8:24:11 股票 xialuotejs

中国的经济转型是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转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变。不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尚未定型,尚在型成过程中,主要是上层建筑尚未定型。

什么是中国经济转型?

简单讲就是由当前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发展经济的方式由低效而粗放的形式向集约而高效的方式转变。这是实现科学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和区域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所必需的。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于结构调整,包括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外贸出口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际和国内原因是什么

一、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际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冲击,这种冲击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正在变得越来越强烈。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面临难得的国际环境机遇。 

(一)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有外部压力,但也存在将外部压力转变为动力的机遇。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从根本上说是对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因此,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性主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部压力,但也存在将外部压力转变为动力的巨大机遇。……

(二)中国对全球生产网络的依附性和所处全球价值链低端的现状担忧。以产品内在国际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新国际分工体系既强化了中国对全球生产网络的依附性,又凸显了中国在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地位的长期低水平徘徊。要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乃当务之急。新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仍处于“微笑曲线”谷底,面临全球生产网络的“融入陷阱”和国际价值链的“提升陷阱”,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根本性挑战。 

(三)全球金融危机引发新国际分工体系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全球金融危机既引发新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又使各国同时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国的国际分工地位面临重新洗牌。在后危机时代新国际分工格局嬗变的过程中,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必由之路,也面临难得国际环境机遇,如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定将事半功倍。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际分工体系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使新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各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也将面临重新排位。在后危机时代及新国际分工格局的重构过程中,各国将同时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难题。所有这些都将使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环境变得相对宽松和有利。

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国内背景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和内在缺陷正在日益凸显,不仅经济发展方式本身不可持续,而且也不能适应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根本性转变的形势。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压力正在转化为内在动力。

(一)外源性、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自身的缺陷日益显现。

(二)外源性、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正在凸显。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部压力正在转变成内在动力。

受字数限制,上述供参考。

中国经济面临整体上的转型升级包括什么?

在某种程度上,全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浪潮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延续和发展。因此,要研究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必须先研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了市场经济,阶段性过渡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转型一开始并不是朝着市场经济发展,通常采用“先试验后推广”和“不断调整目标”等做法。总体上讲经济转型是渐进的,但在某个阶段也有激进的性质。

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其一,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渐进式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使用权,以放开国有企业自主经营权为核心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初步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同时也使非国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二,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将国营企业推向了市场,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展开竞争。其三,经济民营化改革强调了产权的重要性,允许了经济更大程度上的经济自由,各种所有制的竞争,使非国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四,经济国际化的改革,使中国经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能够面对世界新经济的挑战,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

2、当前全国经济转型概况

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飞速地迈向国际化。在国际化竞争和较量的进程中,中国经济将出现一种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体制相结合的经济转型模式。这种经济转型模式不仅是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还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当前,全国许多地区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构想,并且许多地区还制订了经济转型规划。其它地区虽然没有提出经济转型的问题,但是实质上也在做着经济转型的工作。整体上看,全国经济转型可分为北方的经济转型和南方的经济转型,并且南北双方的经济转型有着明显区别。北方的经济转型以东北三省为代表,南方的经济转型以粤、浙、闽等省为代表。北方是我国的能源基地,改革开放近二十多年来的能源开采利用,许多地区能源开采业进入了萎缩期,由于资源的逐渐枯竭,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东北以阜新市、辽源市、伊春市、大庆市为代表的四个国务院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减少能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另外,北方是我国重型制造业基地,但是制造业整体水平落后。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北方工业需要有新的提升。因此,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替代产业、接续产业,其次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北方经济转型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技术进步为辅的经济转型。南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核心地带”,尽管如此,南方经济与世界发达经济还存在着生产技术、管理上的差距。因此,南方经济转型的核心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参与世界竞争。

中国的经济转型之困

从环境与资源的持续发展方面来看,当前国内的经济结构以重污染、低效率的开采及低端制造业为核心。此类行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恢复环境所需成本远高于企业盈利,说其得不偿失并不为过。另外,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所谓挖一点少一点,开采业必然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低端制造业具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效率的特征,对应地,其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具有低收入、低技术技能要求、高工作量的特征。长期从事这种低收入且重复而繁重的工作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及个人素养造成不利影响。而人力资源的配置取决于人力市场需求,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必然导致国民素养整体偏低,而偏低的国民素养必然不利于科技创新,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从经济体的竞争力来看,低端制造业不具备核心技术,其产品极容易被模仿,既然中国能制造,那么印度等第三世界新兴经济体也能制造,而且由于其人力成本更低,其产品价格更为低廉,产品竞争力更强。

从企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低端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很低,企业的利润很大程度上靠压榨人力成本,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渐降低,企业的发展前景极为黯淡。

从经济体的独立性方面来看: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嫌弃的“脏、累、赚钱少”型低端制造业逐渐转移至国内,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目前国内的低端制造业产能远大于国内消费要求,过剩的产能主要通过出口来消耗,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国内经济严重依赖与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定价权被牢抓于欧美手中,出口企业的利润被欧美严重压榨,频繁的“反倾销”左右中国经济及金融策略并削弱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顺境中求稳定,逆境中求生存,这是人的天性。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欧美消费能力急剧下降,导致中国出口严重受挫,国内低端制造业普遍面临生存问题,这既是经济的危机也是经济转型的契机,继续挣扎于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只能是饮鸩止渴,在危机促使经济改革与转型才能浴火重生。

什么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模式为基础,实行双调控模式即国家调节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双重调节模式。

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断努力探索出来的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最主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扩展资料:

基本特征

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也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模式。从基本经济制度上看,中国由过去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四统”的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交融的混合经济。

由过去分配方式单一、平均主义倾向严重的分配制度转变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与效率并重、既有差别而差别又不能过大、既鼓励部分人先富又强调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

从经济体制上看

中国已经根本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同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主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市场、价格、竞争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合理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的作用,没有完全放弃必要的国家管理经济的作用。

从经济结构上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在不断的调整中趋向合理化。在轻工业快速发展、农业得到加强之后,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已经改变,重点发展的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协调、城市化严重滞后的局面已经改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部分拉美国家和印度等国那样的过度城市化;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地区平衡协调发展。

从经济增长方式上看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粗放型为主,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发展经济,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新模式强调要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

中国已经成功实现战略转换,由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转变成现代化战略;由重速度、重数量、轻效益、轻质量的倾向转变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效益、质量、合理实在的速度;由片面强调自力更生、闭关锁国转变成对外开放,掌握两套本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模式(中国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