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票10月6日回购,小米股价再创新低,市值蒸发50多个科技园,雷军为什么还回购?

2023-03-14 2:47:40 证券 xialuotejs

小米涨回发行价,偶然还是必然?

文 | 表外表里(ID:excel-ers),作者 | 周霄 刘谧(高级研究员),编辑 | Reno,数据支持 | 洞见数据研究院

在上市两周年之际,股价在地上 “趴”了多月的小米,终于猛涨了一波,从5月开始股价一路狂奔,两个月内上涨幅度超过了71%,近日最高达到了17.5港币。

“小米股价大涨”也成为近期投资市场热议的话题,在 科技 圈也引发了阵阵讨论。

那么,在这个“活久见”的2020年夏天,市场为什么突然对小米热情高涨?本文分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① 业务层面,有触底反弹迹象

② 量价齐驱,业绩弹性较高

③ 牛市来袭,小米也水涨船高

提到小米,部分90后的印象可能是“年轻人的第一部手机”,但95后甚至00后更多是从电动平衡车、小爱同学开始认识小米,这种不同印象的背后是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份额的一路下跌以及IOT明星产品的不断涌现。

然而在这个5G即将爆发的开端,小米重回股价发行点,是否是因为市场看到了小米系列呈现的相关信号?

手机业务:国内5G姗姗而至、海外4G正值高速增长期

2011年小米手机横空出世,之后的这十年,手机行业虽波澜不止,但小米手机一直紧握住“性价比”这张王牌,让其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获得了一席之地。

所以,要探讨目前小米手机的现状及发展,我们主要从小米手机的国内市场;以及在国外较为卖座的西欧市场和印度市场这两大方面来分析。

目前我国的5G商用技术正走在世界前列,为了抓住国内市场的5G换机潮,小米也是做足了准备,公司预计今年将会发布超过10部5G手机。那么国内消费者会买小米的账吗?

事实上,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国内消费者对5G手机的购买力仍较大范围存在——从目前国内5G手机的销售情况来看,在遭遇今年1、2月疫情影响下的销量下跌后,3月份开始5G手机的销量在国内迅速上涨,整个5G手机市场开始反弹。根据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数据,截止到2020年5月,国内5G手机的销售占比达到46.3%。

我们之前文章提到过, 当手机产品发生技术性变革的时候,比如从4G更换为5G时,最先受益的往往是价位中端,高性价比的手机产商 ,因为这类手机满足了部分用户的即时体验与消费。等到两年后的普通换机周期到来时,这部分用户才会选择购买价格定位较高的手机。

小米作为智能手机性价比的代表,也就顺应了换机早期的这部分市场,吸引了部分换机用户的青睐。这一点也在小米手机近三个月的销售情况上有所体现。2019年Q3季度,小米手机在大中华地区市场份额跌至9%,之后的两个季度开始反弹,特别是今年Q1季度,其市场份额涨回到10.6%,有持续反弹的迹象。

其次,再来说说小米手机的“国际化”之路,也比过去两年,迎来更为好运时机。

首先是欧洲市场,目前欧洲大多国家仍然处于4G的普及和高速扩张时期,截止2019H1,西欧的4G手机占比为57.6%,仅相当于中国2016年的普及水平;而中东欧占比仅7%, 4G狂潮即将到来。

作为交叉验证,观测2020年Q1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在西欧市场上,小米销售数据狂涨79% 、一跃成为西欧市场占有率第四的手机企业,与此相比,三星华为均大幅下降。同时,东欧的土耳其、波兰市场,小米同样也是长势良好,华为、三星、苹果们纷纷败下阵来。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小米的印度市场。小米于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后,在印度实行硬件制造本地化,凭借较低的价格和较优质的售后服务,迅速拿下了印度市场。

到如今,小米在印度的市场份额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走在印度街头,每10个智能手机用户,就有3个人用的是小米。

虽然印度市场的疫情及部分政治因素,对小米后续的销量及份额产生一定影响,但受益于小米进入印度后实行的供应链和产品本土化政策,短期来看,网络效应下及品牌效应下,印度市场对于小米的热情不会迅速改变。

IOT持续增长:丰富SKU、明星产品双驱动

早在2013年小米就开始布局IOT生态,从2018年以来,雷军更是多次表示,未来五年,手机和IOT是小米发展的“双引擎”。

截至2020年3月31日,在不包含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情况下,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达到2.52亿台,同比增长42.6%。

IOT的迅速扩张,首先离不开其爆款产品,如智能电视、智能可穿戴设备(小米手环等)、智能音箱长期处于国内较领先地位,这几个产品算得上在市场上比较能打。其中小米手环的变现最为亮眼,根据 Canalys 可穿戴手环的出货量估计,小米手环4在2019年第三季度至 2020 年第一季度期间全球最畅销的可穿戴手环产品。

除了爆款产品持续占据市场引导力之外,小米的IOT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朝着多元化发展。2020年5月以来,小米官方陆陆续续发布洗衣机、小米手环5、智慧门、OLED电视等产品,不断丰富着其IOT生态。而随之而来的5G普及,或许会为其IOT的生态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为其IOT布局助力。

互联网业务:流量入口打开

对手机和IOT产品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较好预期, 从理论上讲,可以为小米互联网业务进一步打开流量入口 。

从数据来看,小米的用户数量在不断增加,截止到2020年Q1季度已经超过3亿。根据小米Q1季度财报显示,人工智能“小爱同学”月活用户数也超过7千万。

这表明小米已经掌握了不小的流量入口,这也给之后的流量变现带来的更多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公司的增长引擎。

从业务层面看,小米手机在海内外均结构性受益、IOT持续增长,对网上营销的流量接入会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长远来看,这些利好因素还是会受到一些不确定性事件的影响。

首先是国内5G手机市场竞争激烈。整个5G市场的饼,虽然越摊越大,但其他手机厂商纷纷加入战场,向千元机 探索 ,实行“性价比”策略,竞争加剧避免。

同时,5G手机的边际体验改善度或许也是一个问题,当我们从3G时代过渡到4G时代的时候,在使用手机时,对于流量提升带来的用户体验是有明显的突破的。5G是否能给用户带来当年4G的体验突破,这是我们站在当下这个时点很难想象的。如果5G产品没有实质性差异体验,显然5G预期就可能落空。

其次是国际市场。

小米近几月在欧洲市场销量大涨的原因,除了本身的4G手机带来的结构性受益以外,友商的离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去年九月,“川建国”的政策影响下,美国限制华为芯片进口,谷歌中断华为GMS服务。这对国内用户,并没有太大影响;但对国外用户来说,只有安装了谷歌,才可以下载市面上大多数的APP。没有谷歌服务,mate 30 再牛,也只相当于一台废机。

再则,事实上,华为2020Q1在欧洲市场的4700万销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荣耀”低端机型,是和小米一样的性价比手机。

如果没有这场“贸易战”,在4G增长高峰期的欧洲市场上,华为荣耀与小米一样,都是周期内的受益机型。而这次小米的暴增,一方面是“高速增长期,低价产品风靡”规律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吃了一口“华为的蛋糕”。

所以小米在欧洲市场上的亮眼表现部分源于竞争趋缓,而一旦欧洲市场上的这种竞争加剧,小米能否保持结构性优势,我们还得打个问号。

而在印度市场上,虽说小米短期内受到的冲击有限,但抛却政治和疫情“黑天鹅“因素,我们观测到vivo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其实也增长迅速,从2019Q1的13.1%,在一年内迅速上涨至2020Q1的21%。印尼市场中,vivo销量已占据第一。Vivo的强劲增长也会对小米份额产生一定的侵蚀,对其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

从业务层面看,小米似乎赶上了国内5G和海外4G的双重周期性受益,但对投资人来说,更重要的在于业务层面增长后,能不能带来财务层面,即利润的增长。

根据财报,小米平均每部手机的收入增长,总是低于每部手机的毛利润增长,2020Q1每部手机的收入同比增长了9%,而毛利润同比增长为16%。

如果把收入增长比作列车运行,毛利润就好像在运行的列车上奔跑,有一个叠加的加速度。由此一来, 收入增长的同时,企业在每部手机上能赚到的毛利润更多。

在IOT业务中,也能看到这样的毛利润同比增长,大于收入同比增长。尤其在2018Q3之后,这样的趋势更为明显了。(2019Q4收入增长大于毛利润增长是因为年终大促,智能电视及一些明星产品的销量猛增,但此时没有形成足够的成本规模化优势,所以年终大促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冲销量”进行了“让利”。)

而在小米手机和IOT这个数据表现的背后,其实有成本端和收入端两个原因。

从业务性质上来说, 小米其实是一个销量驱动型、或者销量敏感型的企业。 也就是说,随着销量的提升,平摊到每一件商品的制造费用会不断下降,由此一来,销量打开后,哪怕价格没有上涨,利润也会增长更快。

2017年,APP生态系统,触摸屏、指纹识别等新技术带来了国内4G时代的第二次手机热潮,为了跟上这波“潮流”小米必须升级硬件。从屏幕密码解锁到home键指纹解锁的背后是原材料、加工等一系列生产成本的提升。

根据财报,小米平均每部手机的生产成本从2017Q2的789元一路上涨到了2018Q3的986元最高点。

而这波技术浪潮过去,尚未迎来新的技术革新时,各种品牌的手机开始大同小异。销量越大的厂家,由于规模优势,其单件成本就会有所下降。

小米的单件手机成本从2018Q4开始下降,直至2019Q4,下降到了871元,相比一年前的最高点,此时每台手机的生产成本下降了115元。

2020Q1,由于5G手机技术革新的到来,每部手机的成本又开始上涨,为955元。但从绝对值来看,相比2018Q3的986元高点,仍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而每部手机成本的降低背后,其实就是随着销售量提升,制造费用在不断降低。

一般来讲,产品制造费用分为原材料、人工和设备厂房费用。但我们在分析设备、厂房费用时,却发现其折旧在2019Q1之后大幅提升了。

2018Q4之前,其设备物业折旧占营收比总在0.1%左右,然而2019Q1开始,该数据突然飙升至0.48%,此后也基本在0.45%以上。

正常情况下,数据的突增猛降背后,一定都有相对应的事件发生。

详查新闻就发现,2018年11月小米武汉总部大楼正式开工,总投资3.4亿。根据其2018Q4财报,其物业及设备资产也出现猛增,占营收比从上个季度的5%突然增长到了11%。

也就是说,盖大楼这件事情,在财务报表上,先表现在了2018Q4的资产增加上,然后从2019Q1开始折旧。这样一来,小米制造费用中的“设备厂房费用”被盖楼事件“污染”,我们很难从这个层面去判断费用随销量增长而变化的情况。

但另一方面,虽然设备厂房费用猛增,但我们前面提到的整体成本在下降, 理论上说明其人工和原材料费用降低幅度其实较大,覆盖了新建大楼的成本增长。

也就是说,随着销量的提升,小米可以向上压缩采购原材料的价格,平摊到每一个售出货物的员工成本也在下降,由此整体成本下降,使得毛利润得以提升。

这也侧面印证小米是具有一定经营杠杆的,或者说确实是销量驱动的生意。

平均到每部手机的毛利上涨,除了成本逐渐呈规模化外,还源于小米在逐渐提价。也就是说, 成本端减小的同时,收入端的单价也在提升。 并且我们认为,由于市场竞争环境趋缓,小米之后的提价空间也会相对大一点。

2014年之后,国内4G换机潮刚刚开始的时候,手机市场可谓是遍地开花,遍地都是千元机。中兴、酷派、华硕,各个厂商都在打价格战。

现在看来,小米的性价比优势,在2014年其实不足为奇。小米在价格战中推出Redmi Note,价格下探到了千元以下,但中兴、华硕等品牌价格也基本都在同一水平。彼时,这些手机厂商为了抢占市场,恨不得将价格压到最低,更遑论涨价。

2018年之后,众多千元机品牌陨落,酷派、HTC、朵唯等品牌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整个市场竞争趋缓。小米在一番混战中存活下来,份额基本稳定在13%左右高点的同时,也开始慢慢涨价。

2018Q2,小米大中华区的份额提升到了13.9%的最高点,这个季度小米顺势推出旗舰机小米6,价格定在2000元以上,ASP从818涨到了953元。

2018Q2涨价后,再辅以销量上涨,可以看到小米每部手机的毛利润得以明显的提升,从2018Q1的441元迅速上涨到了524元,2018Q3再涨至641元。2018Q4,小米乘胜追击,推出了Mi 8及小米MIX 3等中高端机型,每台毛利润激增至835元。

回到5G开端的2020年,我们认为国内5G手机市场更偏向于寡头,市场竞争相比遍地开花的2014年会缓和一些,小米的价格腾挪空间也会相对较大。

目前来看,国内推出5G手机的厂商只有华为、三星、OPPO和小米(包括Redmi),且主打2000元以下5G机型的只有Redmi。

既然小米从目前来看,似乎有着较为宽松的提价空间,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假设,其单个手机的毛利润,实际上也会有一个不错的提振空间?

根据我们上面的分析,一方面由于小米属于销量驱动型,只要销量打开,其利润理论上可以增长得更快;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趋缓,小米看似有一定的提价空间,利润也会随之提高。

量价齐驱下,小米在之后的利润增长实际上有一个很好的想象空间。

如果说小米股价的飙升,核心原因是上述的业绩良好预期,以及这个预期背后的利润较好预期,那么次要原因或许也离不开整个股市的一路向上。

疫情“黑天鹅”似乎将全球经济笼罩起来, 全球范围内各国为提振经济开始货币放水。

美联储宣布将维持零利率直至经济复苏,并亲自下场为市场增添流动性(买入公司债ETF等),资产负债表更是从原来的四万多亿美元一度突破七万亿美元、美国M2供应量激增。

与08年金融危机后相同,资金并未如预期一样流入实体经济。相反, 资金纷纷流入了股市中 ,纳斯达克指数更是一次又一次形成新的“All-Time High”。

国内央行也是数次降息降准。1月6日,全面降准0.5PCT、2月3日下调7天期逆回购利率、4月15日实施中小银行降准政策、4月20日再次下调LPR、6月18日“降息”20个基点。

由此,大批资金流入股市,A股市场在券商权重股的带领下向指数发起冲击并开启了新一轮牛市,无数股民、资金跑步入场。随着A股市场的这轮牛市的到来,一部分南向资金选择涌入港股市场抢筹。

上证指数于7月13日涨至3443.29的收盘价,较3月最低点增长幅度超过27%;恒生指数也在7月6日以26339的高点收盘,相比3月低点上涨21.8%。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复苏,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对小米在5G手机业务的预期,多家投行、券商分析师纷纷上调了小米目标价。

而小米自身也在6.23日的股东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回购不超过10%股票的提案。提案的通过表明了小米对于公司后续营收以及盈利的看好。资本市场也立马给出了回应:在6.24日,小米股票久违的出现了一根大阳线,当天涨幅超过9%。

多重因素下,小米3月暴跌的股价,也从5月开始得以恢复,并逐渐开启大幅反弹。7月10日,小米最高价涨至17.5元,终于站回两年前的发行价。

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对小米的业务增长,以及业务增长背后的利润加速,有着一定的预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预期,小米终于站回发行价。

不过,小米目前的这条股价U型线能否继续画成“对勾”,还要看国内5G预期究竟能落实到什么程度、国外4G优势能否持续保持下去、利润增长是否如期兑现、市场情绪是否会迅速冷却等多重因素。

如果上述核心指标都能达到预期,这个“才露尖尖角”的股价或许只是开始。

小米股价再创新低,市值蒸发50多个科技园,雷军为什么还回购?

8月2日,小米股价再创下历史新低。当日收盘, 报收8.80港元/股,刷新了此前保持的8.91港元/股历史记录,市值缩水至2108亿港元的新低,约合人民币1870亿。

如今的小米,股价下跌已经不是新鲜事。“上市首日破发”、“股价跌破9港元大关”、“市值蒸发3000亿”等新闻不断传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人们神经。伴随而至的是,媒体也在这一年对小米各项问题——手机销量、lot业务拓展、互联网模式、生态链等贯穿小米始终的问题进行了连续不断地拷问。

有媒体评价说:“小米上市只有1年,雷军却仿佛经历了一世的苦难”。从短短9年时间从无到有、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角度,小米无疑是成功的。但聚焦眼下,小米又还有很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当前智能手机市场进入“挤压式增长”、“未来市场上可能只有两三个手机品牌”的时代,人们不禁思考,雷军还能带领小米安然走过下一个9年吗?

上市一周年市值蒸发了50多个小米科技园7月9日,恰逢小米上市一周年之际,雷军实现了自己的“买房梦。”这天,媒体曝光出小米科技园已然落成,雷军和他的小米团队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楼。雷军本人也难掩兴奋,于次日早上9点多钟在社交媒体上兴冲冲的晒出小米新大楼的图片,并配文:“小米科技园,8层楼,34万平方米,52亿造价”,“北漂奋斗9年,终于买房了!”与雷军兴冲冲地喜提新房对比,部分网友却并不买账,评论区里有人发出质问:“股票市值跌了多少套房?多少个50亿?”也有人嘲讽说:“股票腰斩了,你买房了。”

网友的评论可谓直击心灵,对曾喊出“要让提前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者赚上一倍的”雷军来说,股价下跌一直是横亘在他和小米头上挥之不去的梦魇。上市首日,小米集团下跌1.18%,收报16.8港元,跌破发行价17港元/股。

“出师不利”很快影响了小米接下来的节奏。2018年7月18日,在冲到了22.2港元/股的历史最高位后,小米股价紧接便在“一路下行”的趋势中不肯回头,最终在2019年1月9日,小米公司迎来上市以来的首个限售股解禁日。当日股价下跌6.85%,总市值2594亿港元,再创上市以来新低。不得已,小米只好拿出回购股份的“大杀器”。从2019年1月17日到1月22日,六天时间内,小米三次合计回购了约1997万股股票,总斥资近2亿港元。回购后,小米股价从跌破10港元大关缓慢爬升,一度拉高到12.5港元/股的高位。上述回购只是暂时性地稳住了股价,随着5月份结束,小米的股价危机又一次卷土重来。5月31日收盘,小米报收9.58港元/股,再创新低。

雷军只好拿出同样的办法。6月3日再一次掀起回购潮,每次至少5000万港元。截至7月8日,小米一共进行了21次股票回购,花费11.7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37亿元),回购了1.23亿股股票。值得一提的是,小米2018年净利润只有85.5亿元,也就是说,小米光这轮回购就用掉了全年净利润的12%。然而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收益,这次的回购并没有如上次那般奏效。7月9日收盘,小米股价再度跌落1.14%,报收9.50港元/股,比5月31日还低了0.08港元,较17港元的发行价更是下滑44.12 %。有网友调侃说:“雷军承诺要让提前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者赚一倍,如今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四倍。”

如果按照22.2港元/股的最高点计算,小米当时市值为5291.7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663.5亿元。而目前,小米的市值只有210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70亿元,相比当时最高点下跌了60.16%,市值蒸发了2793.5亿元,约合52个小米科技园的造价。

小米股票代码是多少,

小米股票代码为1810。

6月22日,认证为小米CEO助理的“小米公司陈曦”发微博称,透露了小米上市的股票代码:1810,寓意为18年上市,10年创立,还称其为“年轻人的第一支股票”。

招股书显示,小米从6月21日开始接受认购,募资最高61.1亿美元(约480亿港元)。小米法定股本总面值67.5万美元,由700亿股A类股(价值17.5万美元)和2000亿股B类股(价值50万美元)组成。

扩展资料:

2018年7月9日,小米集团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开盘价16.6港元,较17港元的发行价下跌2.35%,惨遭破发。

2019年1月6日,TCL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小米集团战略入股TCL集团。

2019年1月21日,小米集团再度披露回购信息,公司于1月18日再次在公开市场回购9,849,600股B类股份,占已发行股份0.041%,回购总额接近一亿港币,平均价为每股B类股份10.1527港元。

2019年3月12日,小米持股的老虎证券向SEC日前更新招股书。公司将以每股5美元至7美元的价格发行13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最高拟融资9100万美元。 老虎证券于本周开展全球路演及认购,预计3月20日在美国纳斯达克全球精选板块挂牌,股票代码为TIGR。

2019年3月19日,小米公布上市后首份年报。2018年实现总营收1749亿元,同比增长52.6%,经调整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59.5%。

2019年6月10日,小米再次宣布回购524.7万B类股。2019年6月3日以来,小米已经进行了4次股票回购,耗资约4.5亿港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小米为何再次回购公司股票?

对于此次回购,小米表示,股份购回可展示公司对自身业务展望及前景充满信心,且最终会为公司带来裨益及为股东创造价值。公司现有财务资源足以支持回购同时维持稳健的财务状况。

雷军这一年:搬家结束北漂,市值折损3000亿,开小红书和女生交友

文 | AI 财经 社 实习生 孙浪

编 |鹿鸣

在上市一周年之际,小米搬家了。

7月9日,小米新总部于小米赴港上市一周年之际开始启用,当晚举办开园仪式。此前,小米在海淀清河附近的办公区较为分散。每日经济新闻援引小米内部员工透露,新总部能够容纳1.6万个工位,北京地区的小米员工接下来都将陆续入驻。

小米终于像BAT等互联网大公司一样,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总部大楼。早在2015年7月23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就在微博上说到,“小米在北京创业五年,像北漂,首先是银谷大厦,接着是卷石大厦、宏源大厦,再搬到五彩城大厦,又租了五彩城周围四栋楼,几乎一年搬一次!”多次的搬迁,让他对在北京有一个稳定的办公地点有着深深的寄望。

7月9日,小米上市一周年当晚,雷军的愿望得到了实现。股民的愿望还没实现。

股票跌势止不住

7月9日对小米来说是个大日子。无论是2018年7月9日在港股上市,还是2019年7月9日北京新总部开园,都是小米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但是,上市这一年间,小米的股价却是一路狂跌。雷军在当日盘后庆功宴上说出的:“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还言犹在耳,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股价遭到腰斩。

截至7月9日收盘,小米集团收跌1.14%,报收9.50港元,市值2283.78亿港元。相较于17港元的发行价,一年时间,小米股价跌幅高达44.12%。 与2018年 7月18日小米最高市值5291.7亿港元相比,蒸发了3007.9亿港元。

这样的对比使得小米在资本市场的处境显得十分尴尬。据媒体报道,小米的上市吸引了大佬们纷纷为其站台。继李嘉诚、马云、马化腾以个人名义认购小米股票后, 财经 媒体人吴晓波也发文称买入20万美元小米股票,小鹏 汽车 创始人何小鹏更表示以个人资金从二级市场认购了1亿美元小米股票,美的集团也表示持有小米近1亿股。

但是这并没有为小米赢得资本市场的信心,其股价依然一路下行。

据搜狐 财经 报道,小米集团为提振股价,于今年初发起首轮回购。1月17日至1月22日间,小米集团先后3次回购1997.22万B类股份,耗资近2亿港元。

自6月3日起,小米集团再次启动了第二轮股票回购。当天,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公开市场购回1102.94万股B类股份,平均价为每股B类股份约9.0492港元。随后,在接下里的一个月内,小米集团先后进行了19次股票回购。

但是就目前小米的股价形势来看,今年以来的这22次股票回购行为并未对小米的股价产生良好效益。

还有一起是在6月19日,据美国 科技 媒体The Verge报道,小米在西班牙的宣传图被指剽窃3D艺术家彼得·塔卡(Peter Tarka)的三件作品,并将这三件3D作品揉合成一幅新的宣传海报图,用以在西班牙推广公司的设备。而卡塔也在他的个人社交平台上表示,他100%确信小米使用了他的作品。

对此小米依然马上做出回应称,在调查了艺术家彼得·塔卡(Peter Tarka)对小米西班牙网站误用其作品的评论后,我们已经确定,一名设计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塔卡的设计。小米已经从网站上删除了相关内容,并决定立即解雇这名员工。

物联网促新发展

尽管股价在跌,但小米还是一家挣钱的企业。财报显示,2018年,小米营收1749亿元,同比增52.6%,经调整后净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59.5%。

2019年初,小米宣布拆分出Redmi,从而解开性价比束缚。雷军找来了金立集团原总裁卢伟冰操刀红米。让红米专注极致性价比,主攻电商市场。而小米专注中高端和新零售。

在2019年1月的小米年会上,雷军宣布启动“手机+AloT”双引擎战略,这意味着小米战略从“铁人三项(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撑起十亿估值”替换为“手机+AIoT”。

智能手机业务是小米收入的大头,营收占比达六成以上。2018年,小米在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保持大幅增长。据IDC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出货量为1.226亿台,市场份额为8.7%,出货量同比增长33.2%。

但是根据Canalys于2019年4月公布的数据,小米位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第四名。2019年一季度,华为在中国市场份额为34%,OPPO和VIVO分别为19.1%和17.1%,小米则为11.9%;并且小米出货量同比上年下滑13%。

由于市场的饱和,智能手机无法支撑小米的高速发展。所以物联网成为了小米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米的优势在于,它有丰富的生态链产品,除了卖手机,也有其他硬件产品的销量。一位江苏的小米旗舰店负责人曾对AI 财经 社透露,他们店里的收入60%来自手机,40%来自于生态链产品。多位经销商认为,小米的硬件生态链产品目前还无法被其他家超越。

数据显示,"IoT与生活消费品"也就是小米物联网生态产品2018年收入438亿元,同比增86.9%。增长来自于智能电视、米家扫地机器人、小米手环等生态链产品的需求的快速增加。

在过去一年,小米频繁进行架构调整,据AI 财经 社粗略统计,仅在公司架构上,小米过去一年进行了7次调整。

朝着女性前进

小米的手机业务也发生了改变。2019年4月15日,小米接收了美图的手机业务。随后,7月2日,小米发布了面向女性用户的小米CC9系列,主打拍照和设计。意在解决小米手机使用者性别失衡这一问题。为此,雷军甚至在小红书上注册了账号,用来向女性用户宣传CC9系列。

据新浪 科技 报道,2019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行业报告显示,小米手机用户中,有近七成为男性,女性用户占比仅30%。这与OV的五五分形成鲜明对比,甚至一直给外界留下用户大多为男性商务用户的华为,其男女用户比例也达到了四六分。

因此,小米CC9系列手机的发布,对小米的手机的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