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对比亚迪股票影响,小米确定造车:或由雷军亲自带队,股价暴涨

2023-03-11 19:01:54 证券 xialuotejs

比亚迪困于高端化,比亚迪会踏入“小米陷阱”吗?

我认为比亚迪不会踏入“小米陷阱”。

由于小米公司宣布进军新能源造车领域,这使得各大新能源车企也开始关注起了小米公司未来的举动,而当小米公司宣布进军高端新能源造车领域后,比亚迪也开始布局新高端新能源汽车。

一、我认为比亚迪不会踏入“小米制造”的陷阱。

虽然小米公司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会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影响,但是由于比亚迪等汽车巨头在造车经验方面要远远优于小米公司,所以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一定会比小米公司更有优势。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比亚迪绝对不会踏入小米制造的陷阱当中。

二、比亚迪不会踏入“小米陷阱”,是因为比亚迪有着庞大的市场份额。

由于长期的发展,使得比亚迪在消费者群体当中拥有了不错的口碑和评价,正是由于口碑作为基础,使得比亚迪不会轻易被小米击败。要知道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的口碑以及认可度要远远高于小米,小米如果想要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击败比亚迪,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三、比亚迪不会踏入“小米陷阱”,是因为比亚迪喜欢全面发展。

虽然高端新能源汽车会给比亚迪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中低端市场才是比亚迪需要掌握的区域,因为只有掌控中低端市场份额,比亚迪才能够牢牢占据市场的话语权。由于比亚迪喜欢全面发展,使得小米仅靠高端领域的发展,根本无法和比亚迪进行相比,所以我认为比亚迪根本不会踏入小米设立的陷阱。

尽管比亚迪和小米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是我还是希望两家企业能够取得良性的发展,因为只有良性的发展,才能够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带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小米确定造车:或由雷军亲自带队,股价暴涨

腾讯新闻《潜望》 王潘

2月19日,据晚点 LatePost报道,小米确定造车:或由雷军亲自带队 视为战略级决策,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小米造车的消息也刺激了资本市场,该消息直接导致小米股价一度拉升10%。对于此消息,小米官方不置可否。

一位小米集团管理层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小米内部确实讨论过此事,但最终是否会造车以官方公告为准。

此前,雷军旗下顺为资本参与投资了蔚来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两家新造车企业,两家企业都曾在2019年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机,并在2020年完成触底反弹,目前市值也都在数百亿美元,其中蔚来市值更是一度超越千亿美元,与小米市值相当。

在蔚来和小鹏 汽车 发展过程中,雷军都曾深度参与帮忙,其中蔚来发展早期,曾借鉴了小米的社群运营经验,而小鹏 汽车 董事长何小鹏也多次与雷军探讨造车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在2019年下半年小鹏 汽车 最艰难的时期,小米集团参与了对小鹏 汽车 的投资。

如今,随着百度、华为、苹果等 科技 互联网公司相继传出造车,并在资本市场大受追捧,小米也开始考虑进入造车领域。然而,小米也是这几家 科技 公司中,最晚入局的企业,并不具有先发优势。

具有造车能力

国内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蔚来成立于2014年底,小米到2021年才起步的话已经晚了将近7年时间,可以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间窗口。

过去七年,蔚来从无到有,以用户企业为发展目标,成为首个平均售价超过40万且单月销量超过5000台的中国品牌,要知道这是以往红旗都没做到的成绩。

理想 汽车 的第一款车理想ONE 上市仅一年就成了新能源SUV单一车型销量第一名,而小鹏 汽车 也从零做到了自动泊车、语音交互以及自动驾驶辅助方面的领先,并且在特斯拉降价的情况下销量还在稳步上升。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互联网背景出身的人造车比传统 汽车 行业的人更加洞悉用户需求,目前已经初步取得了用户的认可。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第一梯队的三家公司目前已经确立,而后来加入的百度、小米以及传言中的华为,都在时间上落后不少。

如果是做手机,一家企业在研发上落后7年几乎无法追赶上,因为很多人的换机频率通常都在一年内之内,7年时间足以使市场上的已有品牌占领用户心智,但是与手机相比, 汽车 迭代周期更慢,这也是小米和百度等 科技 企业考虑入局的原因之一。

截至目前,百度已宣布进入造车领域,与吉利 汽车 合作进行造车,并且已选定该造车公司CEO人选。百度过去几年在自动驾驶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和推广,意味着其造车显得理所应当,并非真正从零开始。

相比起百度长期耕耘自动驾驶领域不同的是,小米在造车领域缺乏相应技术的积累,过去几年并没有在 汽车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方向进行研发,看起来不具有造车的基因。但实际上,造车与造手机同为硬件领域创业,在很多大逻辑上都是相通的。过去几年,小米以及众多小米生态链企业做出的多款硬件产品都取得了成功,如今雷军想做一个更大的硬件—— 汽车 。

造车特别依赖一家企业的技术研发、设计、供应链、营销以及生产制造能力,而这恰恰是做了十年手机的小米很擅长的工作。不同的是, 汽车 的供应链管理以及生产制造都比手机要复杂很多。

资金层面,造车需要至少上百亿的资金,目前小米现金储备数百亿元,加上公司每年都在盈利,只要一直运转正常业绩向好,足够支撑起一家 汽车 企业的资金需求。

造车模式可选项

小米一旦进入造车领域,具体模式具有多种可选项,包括从零开始自主造车、与现有车企合作或者收购一家非头部车企做大等。

考虑到小米入局时间已经较晚,如果再拿地建厂再从零开始自主造车,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交付首款量产车,而这时的蔚来、小鹏等车企都已经交付五款以上的量产车,随着持续不断地升级迭代,无论在软硬件还是自动驾驶层面都更为成熟,小米将会与头部新势力存在明显差距,因此这并非上策。

另一种可选项是参考百度与吉利 汽车 ,以及蔚来与江淮 汽车 的合作,也选择与现有成熟车企进行合作,小米负责技术研发、设计、供应链、品牌、销售、服务等方面,而合作车企主要负责生产制造,这同样需要至少三年时间。如果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小米的潜在合作对象包括比亚迪、长城、奇瑞等诸多车企;如果选择与新势力合作,小米最有可能与小鹏 汽车 建立这样的合作关系。

小米造车最为讨巧的方式是,收购市场上的非一线新势力车企,然后将其改造再做大,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在于节省时间,有效避免自己与特斯拉以及几家国内头部新势力的差距过大。

考虑到头部新势力的市值已经拥有一定泡沫,目前市场上可供小米收购的新势力车企,主要是处于二三线或更落后的车企,如零跑 汽车 、爱驰 汽车 、哪吒 汽车 、拜腾 汽车 、高合 汽车 、游侠 汽车 、奇点 汽车 等。

潜力与隐忧

小米品牌目前在中国家喻户晓,小米 汽车 的营销与知名度将会直接受益于此,这也将帮助小米提升销量。考虑到目前小米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家居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一旦小米 汽车 发布后销量可观,未来将真正实现人、车与家的完美融合。

一旦小米做成这件事,无疑将会成为横跨手机和 汽车 两大行业的超级 科技 巨头。最乐观的情况下,小米有望同时成为全球排名前几的手机品牌和 汽车 品牌,成为同时对标苹果和特斯拉的巨型企业,其市值也远非现在可比。

但从另一方面,小米一旦正式开始造车,就意味着整个公司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都被分散到 汽车 项目上,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机业务的发展。如果小米双线作战,在面临OPPO、vivo和荣耀等品牌的竞争时就会疲于奔命,容易丢掉领先优势,如果华为再度回归,将会进一步加剧小米的竞争压力。

与百度相比,小米造车具有其明显优势之处,但同样也存在短板。优势之处在于雷军掌舵下的小米是一家具有狼性的企业,一旦进入一个领域便会不顾一切向前冲,往往容易杀出一片天,百度就缺乏这种狼性与狠劲。而短板就在于小米过去的现金流储备没有百度充裕,同时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一旦面临资金链危机,不排除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

对小米而言,造车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可让公司重新进入上升通道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潜在风险的决定,这也是过去两年雷军对此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

小米、百度纷纷造车,“前浪”比亚迪还有多大机会?

作者 | 芦依 编辑 | 安心

小米宣布造车后不久,一张雷军与车企大佬们的合照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被称为“车圈大佬的聚会”。

(照片左起分别是小鹏 汽车 何小鹏、蔚来 汽车 李斌、小米集团雷军、比亚迪王传福、理想 汽车 李想)

作为一个“新造车取经聚会”,合影中除了李斌、李想、何小鹏,还有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王传福一向低调、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但他却没有错过这场聚会。

比亚迪是他们中最早开始造车的公司。它除了 汽车 业务(包括燃油车和新能源车),还拥有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

合照甚至引发外界猜测——比亚迪是否会成为小米 汽车 的代工方?

随着苹果、百度、小米宣布造车,老牌新能源车企如比亚迪面临的竞争日甚。而另一方面,由于拥有丰富的整车制造经验,比亚迪在内的老牌车企与造车新造车又存在合作关系,彼此间形成了竞合的微妙平衡。

通过合作,“造车后浪们”需要比亚迪的整车制造工艺,“前浪比亚迪”也可以向后浪们借鉴新玩法。

过去一年,新能源板块走过一轮牛市,美股上市的特斯拉一年内股价涨幅超过700%,蔚来、理想、小鹏市值纷纷翻番,A股的比亚迪市值也一度冲上7000亿元 历史 高点。

然而好景不长。自2月3日触顶273.37元后,比亚迪开始持续下跌,当前股价在170元左右徘徊。

面对强敌环伺,新能源 汽车 “前浪”比亚迪还有多少想象空间?

比亚迪股价折戟后,市场上开始出现一些“抄底比亚迪”的声音。

毕竟,比亚迪至今有“股神”巴菲特的背书。截至2020年底,“股神”巴菲特的前十大持仓中,比亚迪位列第八位,市值约58.97亿美元,占比8.2%。比亚迪也是唯一跻身前十的亚洲公司。

自2008年建仓,巴菲特已经持有比亚迪13年。这笔投资在前11年只有5倍收益,而在2020年新能源板块火热时一度翻番,获利至25倍。

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 汽车 行业产业链最完整的公司之一。

1995年,比亚迪靠电池起家,2002年登陆港股,创下当年54支H股最高发行价纪录。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 汽车 ,进入 汽车 制造领域。2011年6月,比亚迪在A股上市。2015年,其发布新能源车“全产业链+全市场”战略。新能源 汽车 已经成为比亚迪当下及未来的重要支撑。

目前,比亚迪营收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 汽车 业务、手机电子产品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 汽车 业务一直是营收增长的主力,包括新能源 汽车 和传统燃油 汽车 。手机电子产品位列第二。

虽然是老牌的新能源行业巨头,但比亚迪公司仍存在一些内忧与外患。

比亚迪2020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达到1565.98亿元,同比增长22.59%,营收增速相较2019年扭负为正,开始走出低谷状态。净利润同比增长42.34亿元,涨幅达162.27%

比亚迪股份2020年全年归属股东的净利润为42.3亿元。公司在今年一季度业绩指引中指出,Q1归属股东净利润会在2亿至3亿元人民币之间,而这远低于券商预期。

瑞信、大和等投行就下调了比亚迪目标价,认为其2020年净利润不及预期,2021年一季度 汽车 业绩也出现增长疲软。

瑞士信贷分析师将比亚迪利润预期下滑归因于季节性 汽车 销售疲软,政府补贴的降低以及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上游原材料价格的飙升,抬高了电池的成本。有高盛分析师表示,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的飙升,带动电池价格上涨约18%。

比亚迪也补充解释说,“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 汽车 业务的利润仍有待提高。”

而补贴退坡是当下大多数车企面临的困境。新能源 汽车 行业对补贴的依赖性较强,此前一直靠“补贴、降价”双管齐下来提升销量。

而2021年初,最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出炉,提出2021年新能源 汽车 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且2021年新能源 汽车 补贴政策不设过渡期。

补贴退坡的直接后果是会让一些新能源车企处于亏损状态。国泰君安首席 汽车 分析师张欣曾表示,从上市公司层面看,国内新能源 汽车 销量龙头的利润对于政策补贴的依赖性确实较大,补贴退坡后不少陷入亏损。

除了原材料价格波动、补贴退坡等车企普遍面临的问题,比亚迪的另一个隐忧在于,其利润更多来自手机电子业务,而非 汽车 。

从营收结构看, 汽车 业务依然稳居第一,手机部件相关业务位居第二。

2020年,比亚迪的 汽车 、 汽车 相关产品业务营收约839.93亿元,同比增长32.76%;手机部件及组装营收约600亿元,同比增长12.48%;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的收入约120.88亿元,同比增长15.06%。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股份主要负责的是 汽车 业务,而手机和二次充电电池等业务则由比亚迪股份的子公司——比亚迪电子负责。主营 汽车 业务的比亚迪股份在2019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在2020年扭负为正。此前, 汽车 业务更多是靠比亚迪电子业务来反哺的。

从2019年至2020年,手机部件业务的营收占比由43%降至39%,而 汽车 相关业务由49%升至53%。

表面来看, 汽车 业务在营收中的占比提高了,但回归到净利润来看,可以看出 汽车 业务仍处于“增收不增利”的阶段。

财报显示,2020年比亚迪的净利润为42.34亿元,同比增长162.37%。而比亚迪电子财报显示,2020年比亚迪电子净利润为54.41亿元,同比增长240.59%,净利润高于母公司42.34亿元的体量。

日本野村证券在报告中测算,比亚迪(1211.HK)去年纯利42.34亿元人民币,如撇除比亚迪电子的盈利贡献约35.78亿元,其核心 汽车 及电池业务纯利达6.56亿元人民币,较上半年的3600万元有明显改善。

好消息是 汽车 业务已扭亏为盈。但由于新能源 汽车 仍需大量研发和补贴投入,手机及电子业务仍会是长期的“利润奶牛”。

而从新能源 汽车 业务本身来看,虽然去年推出了爆款车型——汉,但比亚迪的竞争压力依然不小。

财报显示,比亚迪2020年新能源车的产量与销量均出现同比下滑。其中,全年新能源车产量为19.41万辆,同比下滑14.73%;销量16.29万辆,同比下滑12.52%。

而去年中国新能源车整体销量全年增长了10.9%。

过去一年,国内外造车新势力的多款车型纷纷面世,包括特斯拉Model 3、小鹏P7、蔚来ES6等,而比亚迪处于相对较弱的产品周期,难免会在销量和市场份额上受到一定程度的蚕食。

据中汽协发布的2021年2月新能源 汽车 销量数据,上汽通用五菱蝉联榜首,特斯拉第二,比亚迪下滑至第三名。特斯拉与五菱仅差不到3000台;比亚迪却与特斯拉相差8000台。25款在售车型中,比亚迪e5、e6两款车型2月份未售出一辆车。

不过,仍有多家券商在报告中对比亚迪维持“买入”评级。其中,国信证券指出,短期看好比亚迪“汉”产品的强势周期,长期看好供应链垂直整合的能力,这一整合模式主要由比亚迪的刀片电池、DMP/DMi双技术平台,以及爆款车型(汉/DMI)车型构成。

同时,券商也提示了新能源 汽车 销量、动力电池等零部件外供不及预期的风险。

虽然面对内忧外患,但“前浪”比亚迪正试图在全产业链上布局的更广、更深。

招商证券(香港)分析师梁勇活曾指出,比亚迪是 汽车 行业中唯一完全掌控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整车和核心零部件的公司,包括车身、电池、电机、电控等,凭借自主研发技术和规模效应,相对竞争对手的制造成本更低。比亚迪的全产业链模式的价值开始释放。

2020年,比亚迪入股了深圳华大北斗 科技 有限公司,就高精导航业务展开合作。比亚迪还入股了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新能源和电池产业展开合作。

财报显示,在推出爆款车型“汉”后,比亚迪当前有三个发力点:一是动力电池,二是DMI混动系统,三是软件智能化。动力电池是比亚迪的优势所在,软件智能化则是其需要补课的内容。

比亚迪以电池业务起家,其动力电池装机量长期稳居国内第二,仅次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是新能源 汽车 行业的掣肘点,主要分为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两种。

2020年3月,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主打安全不会自燃,该电池就属于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也普遍应用于汉系列车型中。

但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尚未实现大规模外供。自2019年起才开始考虑外供,目前已经与长安福特等企业达成合作。

比亚迪表示,继“汉”之后,公司新能源 汽车 将逐步切换“刀片电池”。这意味着,在自用与外供的带动下,刀片电池的装机量将有望获得提升。

见智研究对全天候 科技 表示,比亚迪去年股价暴涨,就是爆款车型汉和刀片电池强产品周期提振股价的例子。

DMi是比亚迪去年推出的插电混动系统,比亚迪指出,DMi插电混动技术会分化出两种技术路线,一种是更倾向于动力性能的DMp,另一种是更倾向于节能的DMi。

2020年,比亚迪销售的DMi混动车型占新能源 汽车 的比重还有25%,而2021年纯电动和混动将有望各占一半。

开源证券认为,DMi、汉系列车型有望带动新能源 汽车 业务。且2021年3月搭载DMi的秦Plus和宋Plus已经上市,预计2021年3款DMi系车型有望实现销量15万辆,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38.79万辆,同比增长148.3%。

不过一位 汽车 分析师对全天候 科技 透露,“市场对混动战略的信心稍显不足。因为市场目前以纯电动趋势为主,混动的发展空间比较小。” 据他估算,市场上纯动和混动 汽车 的比例大约在6:1左右。

政策对混动车型也存在影响。上海日前宣布,自2023年1月1日起,插电混动以及增程式 汽车 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这意味着理想ONE这样的增程式 汽车 ,在上海无法取得新能源牌照。而一些车主选择新能源车的一大考虑就是方便拿绿牌,这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购车意愿。

当前, 汽车 行业的变革正在朝硬件电动化、软件智能化发展。比亚迪虽然在新能源整车制造、电池方面有优势,但在软件智能化上尚需再提升。

一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提到,“目前看来,比亚迪的自动驾驶更多还是依赖供应商的解决方案,相对其电气化业务,软件方面的弱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而自动驾驶等软件未来的想象力,比 汽车 硬件似乎要高出更多。

见智研究团队认为,“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估值,此前更看重销量和交付情况。未来估值想象空间可能更多在软件服务和智能驾驶。”

瑞银分析师帕特里克·胡默尔给特斯拉7000亿美元的估值中, 汽车 业务的价值约为2000亿美元,剩下的5000亿美元用于其它所有业务。“这一价值的最大份额可以由软件产生,主要是自动驾驶。”他认为,到2025年,特斯拉几乎一半的利润将来自软件。

而比亚迪在自动驾驶、软件智能化上仍需补课。当前,比亚迪支持L2级驾驶辅助,有自研的驾驶辅助系统。

今年2月,比亚迪就战略投资了AI芯片公司地平线,参与了其C3轮3.5亿美元融资。地平线是目前中国唯一实现车规级智能芯片前装量产的企业,并已经形成覆盖从L2到L3级别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芯片方案的完整产品布局。比亚迪将与地平线在AI芯片、算法等领域合作。

那么在强敌环伺下,比亚迪的竞争力究竟如何?

见智团队认为,“整车业务压力会比较大一些,一方面新能源车需求能不能延续是个问题,另一方面,整车竞争压力确实会比较大。海外传统车企也在加速电动化转型,乘联会预计下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可能会放缓,国内主机厂的压力会比较大。”

在上述新能源行业分析师看来,比亚迪的优势在于其垂直一体化能力,在整车、电池和电机方面的磨合时间久,所以系统成熟度高;另外就是自己的电池供应有保证。

但他认为,比亚迪的弱点在于,由于大多是内部供应商,其垂直一体化的提升速度可能会慢一点,也制约了一部分零件向外延伸的进度。比亚迪总体在各个领域做的都还不错,但想做到世界一流,还是会有一些阻碍。

小米造车,千亿现金豪拼,代工还是自建?比亚迪恐成最后赢家

所以,雷军摊牌了,他要造车。

资本——1080亿现金,万人研发团队,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

计划——10年,100亿美元投入,全资。

就像11年前做手机一样,雷军又一次站到了风口上。

更重要的是,这是雷军最后一次创业,他准备All in了。

所以,雷军必须赢。

好在,小米在硬件、软件、互联网三方通吃。

有自己的用户生态圈和明星老板,足以省下一大波广告费。

好在,已经有理想one、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打好了样,基本不用试错,

甚至只是“抄作业”都能搞定

按照30号雷军在发言中的调性,小米的第一台车肯定走的是高性价比路线。

追求性价比,像特斯拉一样自建工厂,组流水线,自主掌握定价权,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但,100亿美元真的够吗?

要知道即便是江淮代工的蔚来在2018年就烧掉了240亿现金储备,

并预计未来还有近700亿的缺口。

而且搞定 汽车 的生产、销售资质太耗时间了。

所以,小米选择代工的几率同样存在,而且小米早已把产品“贴牌”玩得驾轻就熟,

即便代工,凭着小米用户庞大的体量,也能保证足够的话语权和议价权。

那,国内谁来代工最合适呢?

在过去的7、8年时间里,小米投了10家电动产业公司,包括蔚来和小鹏。

2014年,小米申请了9个和 汽车 相关的专利,

但很难想象的是,雷军及其团队在2021年1月15日,

才开始认真做起“是否造车”的调研。

75天,85场业内拜访沟通,还有那个流传很广,但已经被辟谣和长城共同造车的传言。

基本排除长城,才拿出“柠檬平台”的长城太忙,坦克300的订单都多得造不出来了,

而且长城 汽车 此前也没有向其他车企提供代工服务的经验,

也不会是长安,UNI-K刚开卖,CS75刚拿销冠,订单充足,产品规划推进正酣,

燃油车的甜头还没尝够,而且双方似乎0交集。

当然不会是吉利,前几天刚成立极氪公司,吉利生态中的代工土壤正在加速消失。

小米造车要找的合作伙伴,

基本要满足三点:工艺够好(质),产能够大(效率),够稳(资本)。

所以,无论从商业价值还是行业声誉,与小米最匹配的比亚迪的可能性被拉到了最满。

为什么一定是比亚迪?

其一,比亚迪产品够“发烧”与小米的精神属性不谋而合。

就像小米手机的出现,让中国手机走向平价发烧时代以来,

DM-i平台的发布和刀片电池的大放异彩,

不仅让如比亚迪宋PLUS DM-i、秦PLUS DM-i的发烧级车型一车难求,

更瓦解了燃油车和新能源 汽车 品牌溢价的未来。

更重要的是,与小米一样,比亚迪也是“斜杠”企业,

业务囊括 汽车 、电池、IT、半导体等领域,在所有车企中堪称独一无二,

如果和小米达成合作,双方的合作将是裂变式的共赢。

其二,比亚迪的代工水平让小米无可挑剔

纯电动 汽车 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电池技术。

作为一家在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电池研发生产企业,比亚迪目前服务的客户包含科沃斯、戴尔、三星等,

同时比亚迪也和丰田、日野、华大北斗等公司有密切的的合作,

也曾和滴滴出行联合打造过比亚迪D1,

这样的成功样本,对小米简直太有诱惑力了。

而且比亚迪拥有如弗迪电池超级工厂这样的效率载体,匹配小米的生产订单完全不在话下。

其三,比亚迪的实力和发展策略更加开放

换标后的比亚迪,上升到了新的境界。

比亚迪已经向所有资本敞开了怀抱,

更开放的姿态加上2020年1565.98亿的营收,

小米和果粉们还能更期待谁好过比亚迪呢?

雷军说,造车是一件时髦的事。

可他却没说,造车,关系着小米的未来。

还记得扎克伯格在斥资10亿美元收购Ins时说的话吗?

“ 收购公司,不是投资,而是逃命。 ”

当你不知道对手的未来,却心有担忧时,那就买下他。

搞定竞争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成为对方的老板。

任何行业都是有天花板的。

而现在,小米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天花板。

全球第三的手机业务,谁又会真正期待小米超越苹果呢?

所以,小米必须产业破圈,把目标放在未来,放在衣食住行中,潜力最大的“行”——车身上。

为什么必须是车?

因为同行都在搞,阿里和上汽组建智己 汽车 ,腾讯刚和恒大达成合作,

百度已经和吉利达成协议。

基本盘就那么大,谁先来谁吃得多。

造车,几乎可以打通工业全产业链,反哺繁茂小米整个生态链,

造车,可以全身心拥抱工业4.0,把小米带进另一个全新的世界。

所以,为什么搞互联网巨头们的都想造车呢?

欢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