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港股小米集团股价持续大涨,峰值股价甚至一度高达30.250港元,创历史新高。发稿时小米股票为30.050港元,市值达到了7555.80亿港元。
在上市初期,小米集团的股票长期处于下跌趋势。尤其是在2019年尾到2020年初,单股曾跌至8港元左右,仅有首发价的一半,不被各大机构看好。因此,许多人选择抛售小米股票。在小米10系列发布之后,小米股票开始回升,并且快速回到了首发价。
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的下半场,雷军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以差不多哽咽的语气阐述了小米为什么要造车。这番演讲,大概感动了整个数码 科技 圈,也感动了大半个 汽车 圈,都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雷总好样的!”
可是,30分钟的演讲听下来,雷军造车的动机更多是被感动、是被驱使、是被感召、是为了勇气而出发。全程下来,小米造车的实力在哪,战略是什么,具体目标是什么,一个答案都没有接收到。不要听雷军说的小米有钱,也不要听他说的“高品质智能电动 汽车 ”,更不用听他用造手机的经历来类比,这些自我感动和激励并不能促成一台好车。
资本市场似乎也没有对小米造车那么感兴趣,3月31日早盘小米集团尽管一度高开5%以上,但是午市收盘已经抹平了涨幅,下午也不到2%的上涨。这和散户预期的公布造车计划至少上涨几十个点相距甚远。
接下来我来进一步阐述,为什么不看好小米造车。
一、有钱就能造车吗?
全场发布会,让米粉们听得很爽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有钱:1080亿元”,听得更爽的一句话是“说实话,我们亏得起!”雷总的凡尔赛文学也至少是博士级别的。
在更早些时候小米的公告中也提到了造车计划的资金投入:首期投资额为100亿元,预计未来十年投资额为100亿美元,大致约合700亿元人民币,算上现金贴息也差不多是八九百亿元了。
要说这个投入多不多?那是一定够多的,之前行业的一个判断是“造车新势力投资大概是200亿元可以出车”。即便类似于蔚来这样全价值链“烧钱”的企业,最开始三年半的亏损也大概在400亿元左右,仅为小米造车计划投入的一半。换句话说,真要是投入800亿元,不说颠覆传统中国车企,至少再造一个蔚来是可以的。
但是,造车这件事情,有钱只是一个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钱能够买来技术、买来工厂、买来战略,但是买不来“时间”。 汽车 产品作为一个生命周期长达五年以上的商品,其每一轮投入的时间长度也远远高于手机行业,这种长时间尺度带来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路径风险、质量风险等等——可能就需要数倍的投资来覆盖。
小米之前很喜欢说在2015年-2016年是属于小米的低谷,销量下滑、渠道出现问题、产品力下降等等,最后经过一系列调整在2017年爬出了坑。可是如果要放到 汽车 行业里面,一款车的失利可不是一两年就能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三四年的布局,而新产品也不是在看到旧款车型出问题后就能迅速补位,往往这又是三年。
所以,“有钱”这个问题,在网文中是超能力,可是在现实世界中却敌不过“时间”二字。再说了,小米有钱,难道恒大没有钱吗、宝能不比你有钱吗、地方政府没有钱吗,可是几年过去一辆车都没有造出来这种事情依旧时常出现。
二、小米的一千亿够吗
其实再看“有钱”这件事,雷军口中的100亿元首期规模也不算什么。
比如小米提出的100亿美元的投资,吉利在过去十年的研发投入就达到1000亿元,这里面还不包含对沃尔沃的收购、资本费用等等。再比如,在2019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是56.29亿元、2020年研发投入搞到85.56亿元,这还是在之前有多年投入的基础上的。还有长城 汽车 ,2019年的研发投入是42.5亿元左右,2020年就达到51.5亿元,同样不菲。
实际上,雷军可能更想强调其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不过这个所谓储备更多是包括了各种银行借款或者可抵押物的贴现等等,而小米在2020年财报中第四季度末的经营所得现金流差不多135亿元,还有224亿元的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等等,全年算下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大概是550亿元左右。
这个资金对于吉利 汽车 这样手持190亿元的中国车企来说当然比较有优势,不过吉利 汽车 之后会推进科创板上市融资200亿元,相当于也有400亿元左右的现金流。同样的,比亚迪的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增长207.9%至453.9亿、长城 汽车 大概也有200亿左右。
如果对比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刚刚完成股票增发和二次融资不久的新势力,其手上持有的现金都差不多是三四百亿元的水平。
另外,小米集团目前以手机业务为主,年度的日常开销也会持续增长,比如其研发费用也是93亿元左右,好在毛利率还远高于 汽车 产品——小米包含手机、loT硬件和互联网业务在内的毛利率是14.9%——对资金的需求没有那么大。可是造车是一个低回报的行业,比如BBA三家在全球的营收虽然大,但利润率也仅保持在5%左右,为此整个产业的资金远远高于普通数码 科技 公司。
因此,对于小米集团来说,尽管看上去千亿级别的现金储备和十年100亿美元的投入很可观,可是真正砸到造车里面也不一定能掀起多大风浪。
三、小米造车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雷军的演讲中一直没有提到小米造车的核心技术是什么,是自动驾驶?是 汽车 硬件制造?还是智能系统?雷军只是语焉不详的说了一句:“为了给米粉提供更好的生态,决定用全资的方式来造车……只有和手机、生态链全部打通,才能给米粉提供更好的体验。”
这里面的意思听上去是用小米生态链来造车,小米用户可以在小米 汽车 上打通所有的小米体验。那这是小米造车的核心竞争力吗?我看不是,更像是小米造车的壁垒。
对于买车的人来说,如果选择一辆车就决定了他要用什么手机、什么家电、什么生态,这或许只有苹果敢这么要求。对于参与安卓生态的企业来说,你要去做的事情是满足所有安卓用户,选择小米不过是因为你的势力领域稍大一些、性价比更好一些,而不是说整个生态链就是小米的。
事实上,现在小米也没有建立起类似于苹果iOS这样的生态,绝大部分用户选择小米还是OPPO、华为,只不过是比较谁的硬件更好、性价比更高,并不会因为我用了小米手机就选择小米家电。用生态链去绑定使用场景更独特、消费成本更高的 汽车 产品,这就本末倒置了。
在雷军看来,小米的研发团队或许是小米 汽车 的核心竞争力。按照他的说法现在小米有10000名工程师,为了造车大概还要增加50%,也就是1.5万名左右。然而就以长城 汽车 来说,这家中国车企的研发人员有1.9万名,并且还在对智能网联领域的工程师大肆招募。
更重要的是, 汽车 研发人才上的差距,并不是像手机那样找好供应商,找几个高管就可以弥补的。再强的 汽车 高管,说到底也只能懂 汽车 产业中几个环节,真正 汽车 产业的竞争是体系力的竞争,成熟的体系能够像是齿轮一样精密转动而不会卡顿。
对于这一点,不知道雷军是否有意识到, 汽车 产业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解决的产业。 汽车 也不会像手机行业那样,亲自上阵就能搞懂一些原来不知道的环节,因为这些环节实在太多。这大概就像是,罗永浩自以为自己懂手机,可是真正造手机的时候他只能对着UI指指点点。
对雷军而言,真正要造车,可不是调研两个半月就能知道答案的。小米真正要造车,大概要先理解到“智能电动 汽车 ”的关键主语还是“ 汽车 ”二字。
四、小米造车的资本因素
小米造车这件事情传了很久,每次都能引发资本市场的跟风。就在不久前的2月19日,传出一句“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就让小米股价顿时拉升了10个点,市值涨了700亿。
不过即便是传言成真,可是小米集团的股价也早已不复上月之勇。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小米集团港股股价已经从之前的30港元价位下落到25港元,而最低时仅为20.65港元,比最高峰时期跌去四成。就算今天小米在盘后发布了造车公告,但是今天股价也表现平平,依靠尾盘的短暂拉升才上涨了2.2%——要说机构没有提前收到风声,那是不可能的,或许只是资本机构已经不感兴趣小米造车这件事情了。
尽管不能以负面导向揣测小米造车的正当性,但是小米提出造车这件事情确实对市值管理有帮助,尤其是在小米集团当前股价低迷、举步不前的前提下。
要知道,因为华为困于芯片,小米在其核心业务手机的出货量上已经赶上来了,全球前三的手机厂商目前仅有5500亿人民币不到的市值确实不算出色。毕竟那些要叫雷军一声“大哥”的蔚来、小鹏们,市值动辄都是两三千亿。对比之下,蔚来的营收仅为164亿元人民币,小鹏只有区区58.4亿元,而小米集团大到2400亿元。
因此,从利益最终方的角度来推断,小米造车更像是一场资本运动,成了固然好,不成至少估值好。可是一旦资本开始成为小米造车的外围因素,那么投资收益率、固定成本、损失等等每一个项目损益,都将决定造车之路。
结语:
事实上,对小米造车的疑问,远不止上述四条,甚至小米可能自己都还没有想清楚到底要怎么造车。而目前所能看到的小米造车的核心能力,大多数都是雷军和小米内部对米粉们支持的感动和对自己“迎难而上”的自嗨激情。
到底小米要怎么造车,又有什么能力造车,这一点在业内人士看来远没有百度造车那么清楚。既然有这个意愿,那么就应该去调配自己在智能化、自动化、电动化领域的资源,而更重要的是去分配“时间”这个核心变量。熬不出来的新造车,就等于没有造车。
造车这件事情最难的是,你需要“敬畏造车”,否则还不如去修房子。
文 JackieLXX
图 网络
今年初,小米手机公布了一项重特大措施,小米雷军十分相信AIoT发展方向,在今年初曾表明要在未来5年内不断资金投入100亿,现如今加仓投资总额,在5G+AIoT竞技场上加仓升级,将来5年将最少资金投入500亿元。
今年是5G迅速发展趋势的关键一年,应对5G时期的激进派姿势,小米手机拥有 优良的销售市场预估,此次的涨幅是以十一月底刚开始,也就是小米手机今年Q3一季度财务报告公布以后显示信息出去的身心健康库存量水准,会计身心健康度出色,应对5G迅速交货可完成轻装前行。这类状况下,小米雷军还明确提出了今年要发布10款5G手机上的方案,而且首先在今年十二月公布了第一款市场价小于2000元的5G手机上,是第一个将5G手机上通俗化的公司,该新品发布以后,股票价格第二天上涨幅度超出了8%。
另外小米手机AIoT的销售业绩提高快速,今年前三季度增长速度超出40%,AIoT连接机器设备数做到2.13亿台,小米手机构建了世界最大经营规模的消费级物联网云平台,从5年100亿升级为5年500亿,应对5G通讯技术扶持的AIoT万亿元出风口,小米手机的先给优点和资金投入增长速度产生优良的预估。在手机之外,小米手机IoT与日常生活消费性商品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以小米电视机为例子,今年小米电视机全年度提升1000万,充分说明了IoT关键家电业务流程的整体实力。
除开中国销售市场不断发售之外,小米手机的现代化进度也是非常的成功,红米手机在印尼销售市场不断牢固销售市场第一,欧洲销售市场进度快速,营运商方式银矿刚开始发掘,让小米手机变成了一家真实的经济全球化公司。小米股价连续性的身心健康增涨,再再加上股票消息的利好消息,持续恢复外部对销售市场,很多资产坚定不移买进,总市值总算迈入了有效重归。
相信每个成年人,都知道赚钱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兜里有了钱,才能够给家人一个相对好的生活状态,比如子女能够上个好学校,比如父母有个好身体,比如配偶有个好心情。但赚钱可不是简单说说就能做到的,既需要咱们非常努力,还需要咱们有眼光,更需要咱们有毅力。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火爆,很多人已经把眼界放开,不再仅仅把赚钱局限在工作之上,因为在资本市场里,瞅准了机会,同样可以赚钱。关注A股市场的朋友都知道,很多股票在2020年的收益率都实现了翻倍,但那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未来3年里能翻10倍或百倍的股票的行业。那可能有人会问,A股市场里未来3至5年能翻10倍或100倍的股票在哪些行业呢?接下来,冷眼就给大家简单聊一聊我个人的观点,当然,这只是作为跟大家探讨之用。因为冷眼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冷眼的观点不能作为投资的参考。
首先,冷眼最看好的一个行业就是人工智能。大家都知道,随着咱们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未来的世界肯定是人工智能的世界,因为人工智能会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人们的生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原来人们去超市购物,可能需要排队交现金,但现在有了移动支付工具之后,大家只需要拿个手机就可以去超市购物了。当然,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很多人已经体验过不用手机,直接刷脸就能购物了。而在不远的未来,冷眼相信,随着5G时代的来临,物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将会迎来一个非常大的发展。所以,冷眼看好人工智能行业的股票,会在未来3至5年里在A股市场翻上10倍甚至100倍。当然,这只是冷眼的个人观点,大家有不同意见,可以跟冷眼探讨,但不要把冷眼的观点,当成你的投资参考,因为冷眼付不起那个责任。
冷眼最看好的行业,除了人工智能外,还有就是生物制药。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现在新型病毒好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就拿冷眼经历过的来举例子,SARS病毒、甲型H1N1病毒和新冠病毒等,在短短的20年里,冷眼竟然经历了至少3次这种大规模病毒爆发。而且冷眼发现,现在身边人患大病的概率好像变高了,原来可能觉得癌症离我们非常遥远,但现在我们村里就有人得癌症,而且不止一例。那病毒和疾病来临之际,生物制药就肯定会火爆,所以,冷眼认为在未来的3至5年里,生物制药行业的股票能够翻10倍甚至百倍。
8月2日,“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小米,在价格稳定期结束后,再度跌回发行价17港元/股附近,盘中甚至一度破发。坐了一波过山车的投资者不禁要问,说好的“翻倍”行情,还有吗?
6月22日,小米创始人雷军、林斌等高管在小米招股书上正式签字,小米随即启动全球公开发售。当日上午,小米CEO助理“小米公司陈曦”在微博上喊话:港交所第一只同股不同权的股票,股票代码:1810(18年上市,10年创立),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亲爱的米粉们,账户开好了吗?
然而,“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却在上市的首月里,上演了一出过山车大戏。
尽管创始人雷军认为“小米是全球罕见的、既能做硬件、也能做电商、也能做互联网的全能型企业”,“小米的估值,应为腾讯乘以苹果”,但是面对不尽如人意的招股结果,雷军最后将发行价定到了最低的17港元/股。
虽然雷军认为发行价已经定到了最低,小米还是没能逃过首日破发的命运。7月9日,小米一开盘就遭遇破发,最低跌至16港元/股,较招股价下跌近6%,并已非常接近IPO前F-1轮投资者进入时的成本价15.8港元/股。
情况在“绿鞋”护盘资金等各路人马的推动下很快迎来反转。上市首日,小米的“绿鞋机制”便被触发,超募资金出来护盘,股价震荡回升,最后下跌1.18%,收报16.8港元/股。
上市首日晚间,雷军携新老朋友在香港某酒店举办小米香港主板上市庆功宴,席间雷军放话称:“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数据显示,上市首日及次日,年轻投资者的聚集地富途证券均稳居小米十大净买入经纪商第二位。
之后小米所向披靡,收复每股17港元的开盘价后,一鼓作气,仅用了7个交易日,最高冲至22.2港元/股,小米的市值也从507亿美元飙升至703亿美元。
看到小米如此凌厉的涨势,米粉似乎看到了“年轻人的第一次翻倍”的希望。但是,形势很快再次反转。
伴随着价格稳定期截止日的临近,以及全球科技股的大幅下挫,小米开始上演跳水行情,“怎么涨上来怎么跌下去”,仅用了11个交易日,股价便再度回到发行价附近,盘中再度破发。
在小米的本轮过山车行情中,“绿鞋机制”扮演了重要角色。据计算,为了“稳定”股价,小米动用了56亿港元的护盘资金。
小米29日发布公告称,与全球发售有关的稳定价格期于7月28日结束,摩根士丹利于7月17日已悉数行使超额配股权,按每股17港元的价格超额发售了3.27亿股B类股份,约占全球发售量的15%。
超额配股权就是市场俗称的“绿鞋机制”,国际市场几乎所有稍微大型一些的新股发行都会设置“绿鞋机制”,稳定新股股价。伴随着“绿鞋机制”的全部行使及价格稳定期的结束,小米的股价后市将何去何从呢?
西南证券将小米与美股的亚马逊对标,认为小米的生态圈刚刚形成,互联网服务和生态链两个飞轮正在飞速旋转,未来成长之路刚刚开始。但与传统互联网公司不同的是,小米多了一个维度(设备连接数),作为IOT(物联网)时代的新增变量,基于IOT泛互联和AI泛智能的第三个飞轮将是小米探索的星辰大海。
西南证券给予小米2019年40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30.30港元/股,上调至“买入”评级。麦格理则以小米今年第二季手机付运量同比上升49%高于其预期为由,维持小米“跑赢大市”评级,并给了30港元/股的目标价。
与机构的乐观不同,很多小米的年轻投资者在本轮股价回落中选择了离场,因为他们担心小米将于8月中下旬发布的财报并不好看。
2018年4月,小米向雷军控制的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以1599美元的对价发行6396万股B类普通股。小米在回复内地监管层的反馈意见时称,该次股权激励确认98.27亿元股份支付费用。本次授予雷军的股权已经在上市前发出,不会在上市后稀释存托凭证持有人的权益。
但真的如此吗?有投资人士指出,小米此举也许不会稀释存托凭证持有人的权益,但一定会影响二季度的业绩表现。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小米短期股价表现仍值得期待。受锁定期制约,小米的基石投资者和原始股东只能等半年后才能出货,雷军有维护股价稳定、市值管理的需求。
另外,从近期放出的“小米2018年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大增48.8%”、“小米大张旗鼓宣布进军空调领域”等消息来看,也许雷军并没有放弃小米千亿美元市值的梦想。
一直以来,市面上关于“小米造车的传闻”可谓是“络绎不绝”。早在去年12月份,就有消息传出“小米将携手比亚迪造车的传闻”。不过当时小米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否认,甚至表示“小米没有造车计划。”、“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
而近日,关于“小米造车”的传言又起,根据《晚点 LatePost》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报道还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
不过,这次小米依然选择回应称,“晚点等公告”,更多信息暂不予回应。近日,小米可能是担心之前回复不够明确,又再次表示,“等等看看,暂时没有...”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造车传闻未获证实,但资本市场反应却很迅速。在消息传出后,小米股价一度涨幅近10%。截至收盘,小米集团报30.65港元/股,上涨6.42%,市值一度升至7722.80亿港元。
风口已现,小米此时不造车更待何时?
根据IHS Markit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市场的智能 汽车 渗透率将会达到75%。另据《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新能源 汽车 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 汽车 新车销售总量的20%。
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资本市场对新能源 汽车 行业也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且不说特斯拉的市值暴涨一度让马斯克登上了世界首富的宝座,单就国内的造车新势力来说,都已经开启了疯狂暴涨模式。蔚来股价翻了接近10倍,年中上市不久的理想 汽车 、小鹏 汽车 也均实现了股价翻倍的壮举。并且,连带着市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目前,蔚来市值已经达到860亿美金,跟小米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要知道,小米为了现在的市值,足足辛苦奋斗了十年之久。而且能够在2020年实现股价暴涨,还要得益于竞争对手受阻。所以说,小米虽然获得了现阶段的胜利,但这胜利来之不易。
雷军曾说出过一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如今,新能源 汽车 风口已成,天上飞的数都数不过来。有了风口,做事就简单多了。雷军创立小米时很苦,奋斗过程更苦,但相比之下,小鹏理想蔚来们,虽然也经历过短暂的阵痛期,但在2020年这个资本狂热追捧新能源的风口下,算是开启了彻底“飞天”形态。
众所周知,雷布斯跟小鹏 汽车 董事长何小鹏彼此还是好朋友,而且双方之间也有过很多交集。当初小米上市,何小鹏曾自掏腰包花了1亿美元购入小米股票。而雷布斯这边也投桃报李,通过其创立的顺为资本参与了小鹏 汽车 A+轮的融资。2019年,小米集团还参与了小鹏 汽车 C轮的融资,投资了5000万美元。
同时,顺为资本还投资过蔚来 汽车 。只不过在蔚来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招股书显示,顺为资本并没有出现在主要机构股东当中,可能跟上市时的持股份额较低有关。不过,从这些动作来看,雷布斯一直比较看好新能源 汽车 这块,但是一直没能亲自下场造车确实比较遗憾,至于未来会不会?借小米官方回答“等等看看,暂时没有...”
新物种也需要新故事,所以小米更需要新能源 汽车
早在小米上市之前,雷布斯曾将小米标榜为“新物种”,一度也被资本市场所认可,
但如今,不管是手机还是AIoT,两大主力业务都已经或者即将碰触天花板。毕竟故事再好,但翻来覆去讲,恐怕也很难再去打动投资市场的大佬们。简单来说,那种曾经被资本市场所认可的新鲜感,小米已经没有了。
虽然在2020年,小米重新回到了手机市场全球第三名,但问题在于,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进入存量之争,想象空间有限。并且,现在站在小米前面的,可是苹果跟三星,小米想要超越这两位,恐怕眼下还不够分量。
同时,小米虽然建立起了庞大的IoT生态,但在资本市场看来,过度依赖智能手机的模式依然难以改变。所以即使小米坐拥3.68亿的用户月活数据,但在估值上仍然比较被动,这也是为何小米此前的股价一直低迷的关键所在。
相比之下,新能源造车就不一样了。近来但凡传出要造车的 科技 企业,或多或少都沾了一些光。比如说百度官宣亲自造车的消息后,股价累计上涨了近40%;此前苹果宣布联手现代造车后(后期又宣布散伙),双方股价也都出现了上涨。包括小米在内,这次也都尝到了甜头。
这就是新能源造车的魅力所在。
不过,小米至今没有主动承认(造成),可能也是有所顾忌,毕竟新能源造车不仅门槛更高,而且还需要大量持久的资金、技术投入,以及包括前期生产制造、后期销售网络以及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这些对于小米来说,挑战都不小。
当然,小米也完全可以选择一种更简单的玩法。
无需“从0到1”,选择联手传统车企才能发挥小米优势
早在我们分析苹果造车的文章中,就曾提到过,苹果自己其实拥有建厂造车的实力,那么为何还要挨个找传统 汽车 制造厂商合作呢?简单来说,就是从“0到1”跟从“1到2”的区别。毕竟咱们是来讲故事的,难不成讲的故事太真,把自己都绕进去了?
要知道,造车这件事,你现在有就是有了,没有的话再去做不一定百分百能成功,前车之鉴我们就不再多复述了,毕竟有位大佬现在一直都处于“回国中”的状态,小米自然也不可能傻傻一头栽进去。
而根据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目前 科技 公司参与造车和打造智能 汽车 生态多以与车企合作为主。比如说华为为其他车企提供“三电”、芯片等硬件;腾讯只做智能网联方案的供应商。即使已经承诺要亲自造车的百度,也是基于跟吉利控股成立合资公司进行了合作。
所以说,小米从头自研造车的可能性极低,如果未来真去造车,那么具体形式和路径大概率应该与其他 科技 公司相同。
当然,小米如果真的“想通”了,我们对于“小米 汽车 ”的销量也是比较看好的。只要确保一点,“小米 汽车 ”要继续坚持性价比即可。至于我们为什么会坚信,大家只要看一下去年的新能源 汽车 销量就明白了。
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20年,特斯拉Model 3夺得了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冠军,总销量13.75万辆。而第二名的宏光MINI总销量为11.93万辆,第三名的欧拉黑猫总销量为4.68万辆。
后两者能够畅销主要就是因为高性价比,大家买回家,平时代步完全没问题,关键是不会限行还好停车,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写在最后
我们私底下还跟一位多年混迹圈内的业内大佬聊过,她认为,“小米当务之急应该尽快在手机高端市场站稳脚跟,至于造车其实并不是最着急的,毕竟(造车)本身也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
总的来说,随着小米在智能手机跟AloT业务逐渐触及天花板以及资本市场对其新鲜感慢慢丧失之后,小米一定会找寻新的故事跟增长点。而从整个大环境以及未来各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新能源 汽车 绝对是拥有更多想象力的风口之一,而小米能不能抓住这次机会,就看它愿不愿意顺应民意“上车”了。
一句话,小米赶紧吧!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