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屋和链家的关系(贝壳美国股票行情最新消息)

2023-03-06 12:38:00 基金 xialuotejs

大屋和链家的关系是合作关系。大屋只是贝壳平台上的一个中介公司,以入驻的形式入驻在贝壳上的,非要说关系说成合作关系。2018年4月底上线的贝壳找房,定位以技术驱动的品质居住服务平台,适时推出了VR看房。以“VR看房、VR讲房、VR带看”三大VR核心功能。贝壳起于链家,但不同于链家网的垂直自营模式,其使命是缔造平台。它以共享真实房源信息与链家管理模式为号召,吸引经纪人与经纪公司入驻。

贝壳:

贝壳起于链家,但不同于链家网的垂直自营模式,其使命是缔造平台。2020年8月,贝壳以1000亿元人民币市值位列《苏州高新区·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14。2020年8月13日,贝壳找房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IPO发行定价为20美元/ADS,股票代码“BEKE”,成为中国居住服务平台第一股。上市当天,贝壳股价上涨87.2%,收于37.44美元,公司市值达到了421.95亿美元。

水皮:「谈股论金」黑蝴蝶降临

水皮/文

覆巢之下无完卵。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千里之外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现在股市上飞临了至少三只黑蝴蝶。一只黑蝴蝶就是众所周知的在线教育,由于受到政策影响,在美国上市的在线教育板块基本上是团灭。周五跌幅之大是令人觉得极其恐怖,多的跌到70%,少的也有20%的跌幅。更关键的是,在线教育板块实际上已经没有未来了。

因为政策已经判了这个板块的“死刑”,不准融资,不准上市,而且现有的机构都要改变性质,变成非营利性机构。所以在线教育的股市前景就是归零,大家必须重视。

另外一只黑蝴蝶就是腾讯音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作出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等处罚,否决了腾讯音乐的独家版权,直接导致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平台股票也是出现了巨大的一个跌幅。

最后一只黑蝴蝶就是贝壳,由于受到全国各地收紧二手房交易,查处二手房交易的影响。在美国上市的贝壳【BEKE】也是出现了非常大的一个跌幅。

三只黑蝴蝶一起扇动翅膀,可想而知,在美国股市上引发的震动是多么的巨大。整个中概股应该讲是血流成河。这种影响今天波及到了恒生指数,也波及到了A股。恒生指数今天跌幅也是巨大,收盘跌幅超过4%。美团盘中最大跌幅超过18%。快手已经跌破了115港元/股发行价,从高点417港币/股跌到现在114港币/股。腾讯今天跌幅超过8%,以腾讯的体量,直接拉垮了恒生指数的 科技 板块。恒生指数 科技 板块指数跌幅超过6.7%。

回过头来看A股今天跌幅跟恒生指数相比,就相对偏小了。上证指数跌了2.34%,深成指跌了2.65%,创业板跌了2.84%。当然三大指数盘中最高跌幅比收盘价要更大一点,特别是创业板今天盘中的跌幅最多超过5%。今天下跌的个股是3265家,上涨的个股只有1079家。

今天成交量放大到1.4万亿,这不是一个好事。水皮以前在股评里再三跟大家讲过,放量放到1.3万亿以上,如果上不去就不是好事。多头不死跌势不止,没想到水皮周五的分析,这么快就应验了。今天的跌幅其实也不是我们所能够判断的。

今天跌幅最大的板块,其实是白酒板块。引爆白酒股暴跌的个股实际上是水井坊,因为水井坊的半年报不及预期,直接引爆了白酒板块。

跌幅第二的是保险板块,是因为受到社保基金减持人保股份的影响。水皮也是非常不理解,非常不明白,因为大家概念中的社保基金都是价值投资,是长线投资。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这个点位去减持人保呢?这就是匪夷所思的事情,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市场恐慌。

今天保险板块指数跌幅是超过5.03%,保险板块是今年跌幅最大的,水皮非常不能理解。而且直接导致大家对整个大金融板块都产生恐慌。今天银行股跌幅也是相当大,地产股受到政策影响,上海周末宣布提高按揭的利率。这样一来,今天万科的跌幅都超过7%。

跌幅排在第三医疗板块,医疗板块就比较有意思了。今天的段子很能说明问题:今天股市大跌原因是孩子不用补课了,开辅导班的崩盘了。不用补课,眼睛就变好了,所以眼科崩盘了。妈妈周末不用送孩子去补课,自己也就没时间去做美容了,所以医美也崩盘了。孩子不送辅导班,爸爸也没时间出去喝酒了,所以白酒也崩盘了。不喝酒,身体也好了,也不用养肝也不需要创新药了,片仔癀和创新药也崩盘了,一个关于补课引发的连锁反应。

今天医美板块的暴跌是非常,非常明确的。段子归段子,但是医美板块确实水分太大,泡沫太大,这点大家都知道。所以一定程度上,今天指数出现这么大的跌幅,主要是各方面因素的共振。

我们也看到,今天权重股的跌幅也是巨大的。其实今天跌幅超过5%的个股并不多,也就是300来家,但是都是权重股。所以今天反映在指数上,就比较恐慌。

今天A50股指期货也出现了5.78%的巨大跌幅,实话实说这种跌幅跟股灾相比,有过之无不及。水皮估计很快就会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如果再出现这种跌势,那么很有可能会酿成系统性风险。所谓系统性风险就是跟个股无关,跟个股的基本面,业绩无关。而是投资者对整个投资环境,投资政策产生了巨大的不安全因素导致的。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水皮相信不是方方面面愿意看到的。

所以当市场出现恐慌的时候,是需要一些理性的声音来做出引导。

当然今天盘中也不是没有亮点,所谓的亮点就是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科创板,科创板盘中跌幅曾经一度也是达到了4.25%。但是收盘的时候才下跌0.42%,伸了一条大长腿。究竟是高位的吊颈线,还是探底企稳?当然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A股的 科技 股今天在盘中充当了一把反弹的先锋,相比下港股今天暴跌主要就是大型网络平台的 科技 股,情况是不一样的。

一句话点评:蝴蝶效应。

贝壳找房美股和港股价格为什么不一样

价格差不多。

只是美股比香港晚开市大约十二个小时,所以一些利多或利空消息会另它们的价格有些少差异,但第二天,它们的价差就会抹平。

美股,即美国股市;开盘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美国东部时间 9:30-16:00,国内时间是,美国夏令时是中国21:30-4:00,非夏令时是22:30-5:00 。

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

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

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据贝壳内部人士透露,本次部分主管接到通知,需要优化本部门10%的员工。部分管理层放弃期权离开。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

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1

新浪财经报道,本月,贝壳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规模裁员,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与普惠居住事业群基本不受波及。

贝壳内部人士透露,本次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部门主管接到通知,人员优化比例为10%。

据了解,这是在去年10月人员裁员之后,贝壳开始的又一轮大裁员动作。 上一轮裁员,主要是一线房产经纪人,合计优化总数超过3万人,平台职能部门(含地方)大约2000人。

除了裁员外,贝壳的中高管理层人员也面临巨大离职动荡。 从去年10月到现在,贝壳已经有20多名中层、高层陆续离职,包括一名金融副总裁、两名总经理、高级总监和总监等,甚至有部分管理层选择放弃期权离开。

2021年10月,就多家媒体陆续报道贝壳裁员消息,在社交软件脉脉上关于“贝壳裁员”的吐槽有几十条。

一位认证为“贝壳找房员工”的网友提到,自己毕业到贝壳已工作三年多,10月18日被上级约谈裁员,赔偿拿了N+1,几天后火速离职。

《财经》报道中提到,接近贝壳上海公司的人士透露,被裁人员共200多人,其中贝壳上海研发团队、贝壳金服员工分别裁了100多人,裁员补偿为N+3。

除上海外,裁员在杭州、成都、厦门等地均有发生。牵涉的业务部门也不仅限于金融,各后台支持部门也受到波及。

针对裁员传闻,贝壳曾回应称,2021年以来,行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对上海地区金融等部分业务进行调整。并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为员工优先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但从财报数据来看,2012年二季度,贝壳的经纪人数量在54.86万人,到了三季度经纪人数量锐减到51.55万人左右,相较二季度下降了6%;到了四季度,贝壳经纪人数量仅剩45.45万人。

也就是说,2021年下半年,接近9.41万人离开了贝壳,侧面印证了上述优化传闻。

创始人去世,年底遭做空,贝壳跌回原点

2020年8月13日,贝壳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在上市前的沟通会上,创始人左晖曾说“目前贝壳完成了从0到1”。

然而事与愿违,上市后的贝壳陆续经历了股价下跌、估值回到原点、创始人左晖离世、裁员传闻、地产政策调控等事件,至今依然未走出困境。

2021年5月20日,贝壳创始人、董事长左晖因疾病意外恶化离世。贝壳失去了精神领袖,股价当日暴跌10%。

随后贝壳宣布,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彭永东接任贝壳董事长一职,并任命贝壳首席运营官徐万刚先生为贝壳执行董事。

除了内部调整之外,外部房地产行业也遭到监管的重击。2021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房住不炒”配套政策,楼市热度落于低位。政策变化让贝壳业务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且整体交投活跃度下降也对其业务产生了较大影响。

去年年底,贝壳还意外遭到做空。浑水出具了长达77页的做空报告内容,该报告称贝壳涉嫌系统性欺诈,和当年的瑞幸一样是一个巨大的商业骗局。

报告显示,贝壳的2021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佣金收入被夸大了近八成,新房GTV被夸大了126%,二手房GTV被夸大了33%,各项数据均存在夸大之嫌。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贝壳找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截至3月21日美股收盘,贝壳股价为12.15美元,总市值约 145.4亿美元。

相比2021年2月22日贝壳9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63亿元)的市值,目前贝壳的总市值已跌破1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10亿元), 缩水八成有余,是同期除教培巨头外,跌幅最高的中概股公司之一。

资料显示,贝壳发行价为20美元,上市当日股价大涨87.2%,收于37.44美元,公司市值422亿美元。上市后几个月里贝壳股价一路上涨,最高时接近80美元,市值也超过900亿美元。

亏损加剧、毛利润大降,贝壳还能翻身吗?

对于贝壳来说,2021年是艰难、沉重又充满挑战的.一年。

房地产行业的整体下行趋势与贝壳逐渐下降的交易额,将贝壳这一交易平台与消费者、经纪人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今年3月10日,贝壳发布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业绩。这也是彭永东掌舵贝壳后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

贝壳董事长兼 CEO 彭永东表示, 2021 年是贝壳「充满挑战,史无艰难」的一年,这些在财报中反映地尤为明显。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贝壳全年总交易额达到3.8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营业收入808亿元,同比增长14.6%;净亏损5.25亿元,同比由盈转亏;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2.94亿元,同比下跌近60%。

2021年第四季度,贝壳总交易额为7324亿元,同比下降34.6%;营业收入178亿元,同比下降21.5%;净亏损为9.33亿元,调整后的净利润为4200万元。

另外第四季度,贝壳现房交易规模同比下降39.4%,新房交易总金额同比下降24.0%。贝壳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也因交易规模大幅下降,从2020年227亿元下降21.5%至2021年178亿元。

虽然营收业绩亮眼,但贝壳运营亏损、毛利和第四季度业绩下滑,全年净亏损达5.25亿元,2020年刚刚实现盈利的贝壳由盈转亏。

数据显示,贝壳近四个季度的毛利润分别为48.16亿、53.33亿、28.0亿和29.15亿元,该年四季度同比大幅下滑超46%。

除了毛利润,贝壳在毛利率上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2021年四个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23%、22%、15.2%和16.4%,上半年波动并不明显,但在下半年贝壳毛利率退步明显,第三季度相比第一季度下滑了8%左右。

相比较之下,在2020年第二季度,贝壳毛利率曾一度超过30%,如今的毛利率只有高位时的一半。

从全年数据来看,贝壳的毛利润也从2020年的169亿元,下降至了2021年的158亿元,同比下降6.2%;毛利率从2020年的23.9%下降至2021年的19.6%。

CFO徐涛解释称,毛利率下降的原因,一是贡献利润率较低的新房交易服务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高;二是链 家经纪人的固定人工成本及交易支持人员的人工成本占比上升,导致存量房交易的贡献利润率下降。

平台模式的困境再加上利润空间被挤压的问题,让许多投资者选择“放弃”贝壳股票。

财报发布后,贝壳股价暴跌,3月11日盘中跌幅超过20%,跌至11美元/股的历史最低点,对比历史最高点79.4美元/股,股价暴跌86%。

可以说,行业下行、扩张过快、竞争加剧,是贝壳裁员的主要原因。在地产下行的大环境,贝壳面临的困境并未消除。

值得思考的是,在亏损扩大、利润被挤压、半年流失近10万经纪人情况下,贝壳还能翻身吗?

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2

今日,针对有媒体报道“贝壳新一轮组织优化”一事,贝壳官方回应称,没有整体优化调整计划。

贝壳称,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贝壳各城市公司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及自身业务发展,进行组织动态调整,属于公司组织常态化运营优化机制,不存在比例、数量等要求。同时,公司在发力租赁、家装、家居等领域业务,为员工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此外,关于网传“中高层离职”等信息,贝壳表示,为 2021 年下半年公司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对金融部门做出的调整,此前已公告。

以下为声明全文:

有媒体报道“贝壳新一轮组织优化”,特此说明:

贝壳没有整体优化调整计划。

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贝壳各城市公司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及自身业务发展,进行组织动态调整,属于公司组织常态化运营优化机制,不存在比例、数量等要求。同时,公司在发力租赁、家装、家居等领域业务,为员工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关于网传“中高层离职”等信息,为2021年下半年公司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对金融部门做出的调整,此前已公告。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贝壳于今年 3 月又进行了新一轮优化,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需要优化本部门10%的员工。

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3

新浪财经独家获悉,在去年10月人员优化之后,贝壳于今年3月又进行了新一轮优化,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与普惠居住事业群基本不受波及。

据贝壳内部人士透露,本次部分主管接到通知,需要优化本部门10%的员工。此外,去年10月至今,已经有20多名中层、高层陆续离职,包括一名金融副总裁、两名总经理,另有高级总监和总监等,部分管理层放弃期权离开。

此外,上一轮优化主要是一线房产经纪人,合计优化总数超过3万人,平台职能部门(含地方)大约2000人。

“史无艰难”的一年

今年3月10日,贝壳董事长兼CEO彭永东在财报电话会中坦言 ,2021年是贝壳“充满挑战,史无艰难”的一年。

这一天,贝壳公布了2021年四季度和全年财报,全年的净亏损为5.25亿元人民币,调整后虽然净利润为正,达到22.94亿元人民币,但是相比于2020年下降了近60%。门店经营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据贝壳内部人士透露,在财报刚刚公布后,贝壳开启人员优化,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与普惠居住事业群基本不受波及。其中,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部门主管接到通知,人员优化比例为10%。

此外,去年10月至今,贝壳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已经有20多名中层、高层陆续离职,包括一名副总裁、两名总经理,高级总监和总监等,部分管理层放弃期权离开贝壳。

已经离职的高管中,部分签订保密协议,补偿分为三种形式发放:股票;与股票或期权(贝壳内部称RSU)等值的现金;或者是部分期权未到期高管离职后可正常领取期权。

实际上,在半年前,贝壳已经经历过一轮优化。据媒体报道,2021年10月,贝壳上海区域裁员的消息持续发酵。当时贝壳回应称,“2021年以来,行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对上海地区金融等部分业务进行调整。并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为员工优先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不过与媒体公布的“共200人”、“超100人”不同,贝壳内部人员透露,上一轮优化主要群体为一线房产经纪人,裁员超过3万人,平台职能部门(含地方)裁员大约2000人。

据贝壳2021年四季度财报,贝壳联网门店数量已经增长到了五万家以上,同比上年增长了近9%;但联网经纪人的人数为45万人,同比上年下降了近8%。

如果从2021年横向对比来看,贝壳的门店和经纪人数量下降较为严重。截至2021年9月30日,贝壳共连接53946家门店,515486位经纪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贝壳共连接51038家门店,454504位经纪人。

这意味着2021年第四季度,贝壳连接的门店相比第三季度减少了2908家,经纪人减少了60982人。

从财报数据来看,侧面印证了上述优化传闻。

对于上述人员优化,贝壳方面尚未给予回应。

市值缩水超80%,转型能否解困?

截至3月21日美股收盘,贝壳股价为12.15美元,总市值约145.4亿美元。相较2020年上市后的高点缩水超过八成,是同期除教培巨头外,跌幅最高的中概股公司之一。

二级市场对贝壳的低预期源于业绩的低迷。2021年7月,网传中介费下调,8月杭州成立官方背书的“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10月人员优化,三季报三个月亏了17亿元,12月被做空,叠加一系列的调控政策,贝壳跌入冰点。

而随着集中供地、各地发布指导价、严查经营贷、打击学区房、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已经有了逐渐萎缩的趋势。

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曾预测,2022年不仅是万科集团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一年,也是楼市黑铁时代的元年。从他的预测中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开始缩水,楼市的黑铁时代已经来到。

易居研究院重点监测的100个城市中,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直接环比下跌了20%,跟上年同期相比,更是下跌了44%。中房研协数据显示,2022年第5周以及第6周,重点城市中的成交面积连续下降,第5周还有263.88万平方米,到了第6周,就仅剩21.73万平方米了。

在房地产成交量不断下降的背景下,面对艰难的市场环境,彭永东在电话财报会议上提出了接下来的发展战略:2021 年底,贝壳发布“一体两翼”战略,“一体”即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赛道,“两翼”分别为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也就是家居装修和家具产品)与普惠居住事业群。

此次裁员,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与普惠居住事业群基本不受波及。也不难发现贝壳对新业务给予厚望。

在家居家装领域,贝壳曾推出自营的被窝家装的同时,去年还对圣都家装提出了并购要约;在另一翼普惠居住方面,贝壳于2021年成立普惠居住事业群,普惠居住包括普通房产租赁经纪业务、轻托管业务和集中式公寓服务三个类别,叠加增值居住服务。

尽管如此,与房屋交易行业相比,家装是典型的订单生意市场,标准化程度更低。这使得其在收入端很难扩大。

据Fastdata数据,2016-2020年,营收规模超1亿元的大型装企仅有4000家,在逾10万家住宅建筑装饰企业中仍是极少数,超过10亿营收的装修公司更是凤毛麟角。

从贝壳2021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来看,新房和二手房交易服务带来的营收占比高达97%以上,包含家居装修和房屋租赁在内的新兴服务收入仅为5亿元,还未能成为贝壳的下一个增长引擎。

面对房地产行业迈入黑铁时代,房企进入微利时代,楼市可获利的空间逐步压缩,留给贝壳的转型时间不多了。

左晖“走了”,给3800亿的贝壳留下了三个难题

5月20日下午,贝壳突然传来噩耗,其创始人、董事长左晖因病去世,年仅50岁。

左晖的突然去世,给“创业未半”的贝壳留下了3道难题。

不可否认的是,左晖之于贝壳,可能胜过任何互联网巨头的创始人之于企业的重要性。首先,贝壳刚刚“上岸”不到一年,仍未完全确立市场龙头地位,后续将如何进取?

另外,贝壳刚刚扭亏为盈不久,盈利的持续性尚待市场考验。最关键的是,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强敌环伺之下,左晖突然“走了”,谁来守住贝壳的江山?

“左晖几乎就是贝壳的‘灵魂’,是贝壳的灯塔,太重要了”,一位贝壳内部人士看到去世消息后,说的第一句话。

回顾左晖的创业史,几乎就是一本“白手起家”的励志史,也是贝壳从0到1的过程。

有些人天生就带着创业的基因,左晖便其中之一,21岁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打工人”的日子过得毫无激情,业绩自然平平。

1995年,左晖开始了创业之路,掏出所有积蓄与2位同学做起了保险代理的生意,不到5年的时间,左晖赚到了第一桶金,超过500万元。

2000年,左晖突然退出保险行业,转行做房产中介,在北京成了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招了37名员工卖房。

押准赛道之后,左晖拼命投入,没日没夜全身心投入,链家规模迅速扩张。到2005年,链家的门店数量扩张到了300多家。

2018年4月,链家宣布成立新平台贝壳找房。2019年,贝壳成交总额(GTV)达2.13万亿,成为中国最大的房产交易和服务平台。

2020年8月,贝壳找房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成为了“居住服务平台第一股”,上市当天市值便超过200亿美元。随后,贝壳找房的股价一路攀升,2020年11月16日,贝壳股价一度冲高至79.4美元,总市值冲破900亿美元大关,折合人民币超过了6000亿元。

与房产交易平台相比,贝壳找房的总市值相当于我爱我家、房天下、58同城、易居、房多多市值总和的5倍多。

即使是中国几大房地产巨头,也被贝壳秒杀。首先看中国总市值最高的房企巨头—万科(000002),其总市值为3036亿元;2020年中国销售冠军的房企碧桂园,总市值也不过约2145亿港元,再看中国恒大,总市值也仅有1685亿港元。意味着,贝壳的总市值一度可以比肩中国前3大房地产龙头的总和。

另外,即使与其他互联网 科技 公司对比,贝壳的总市值也足以傲视群雄。中国搜索巨头百度的总市值也只有669亿美元,贝壳与之相差无几;2018年上市的B站,目前市值仅有394亿美元,老牌上市公司新东方目前市值不到200亿美元。

即使是经历了一波深度回调,贝壳的总市值仍高达5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32亿元。

对比之下,不禁令人感慨成立不过2年,上市不到1年的贝壳,未免也太值钱了吧?

“投资优质股票的本质,就是投资优秀的创始人与管理团队”,这是美股市场非常信奉的投资原则之一,美股给予贝壳的高定价,一定程度上是给贝壳创始人左晖的溢价。

左晖的“告别”,或许会让资本市场对贝壳重新定价。

在左晖离去之后,贝壳更大的不确定性是,能否持续保持盈利能力。

“贝壳从事的行业注定是非常艰难的。”这是赴美上市当天,贝壳CEO在上市致辞中的一句话。

确实,房地产几乎是互联网最难涉足的行业,因为房地产交易标准化太难,交易流程非常复杂,且充满不确定因素,买房卖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只会发生一两次,交易频率极低。

互联网+房地产是非常辛苦的市场,即使是阿里巴巴也狠狠地栽了几次跟头,一度怀疑人生,最终放弃了,这才有了贝壳后面的机会。

2019年全年,通过贝壳平台完成的房屋交易总共超过220万笔。其中,2019年二手房交易超过60.7万笔、新房交易超过53.2万笔,单以成交额计算,贝壳找房是所有行业中的第二大平台,仅次于阿里。

然而,即使是做到了中国最大的线上线下房产交易和服务平台,贝壳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据贝壳的财报显示,过去3年时间,贝壳累计亏损超过40亿元。2017-2019年,贝壳的归母净利分别为-5.744亿元、-4.678亿元、-21.84亿元,2020年Q1季度亏了12.31亿元。

截至2020年二季度,贝壳才扭亏为盈,2020年全年盈利27.8亿元。2021年一季度,盈利10.6亿元。当销售利润率仅有个位数,2021年一季度的销售净利率为5.12%,稍有不慎就会亏钱。

而对于此前的亏损,贝壳给出的解释是,最重要的原因是贝壳付给代理商、经纪人的佣金成本越来越高,2018年为218亿元,2019年剧增至347亿元,占了大半营收。

烧钱补贴代理商、经纪人,促进线上成交,贝壳亏损无可避免。贝壳找房一直烧钱利用牺牲短期利益换取长远发展,这种方法是互联网的常规套路,房屋中介背后的高速增长本身就埋藏着下行的风险。

而疯狂的烧钱扩张,也让贝壳的负债规模持续飙升。

据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贝壳找房的总负债为191.4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240亿元,2019年继续飙升至357.3亿元。截止2020年9月30日,这一数据飙升至398.4亿元。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是难上加难。

贝壳的模式本质就是线上房产中介,不代表买卖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也不为任何一方创造价值,唯一目标就是撮合交易,赚取佣金,并没有太高的护城河,而且交易双方的使用频率极低,对价格敏感也非常高。

贝壳将互联网+房地产模式跑通之后,必定会有很多的竞争者蠢蠢欲动,毕竟房产行业的蛋糕实在是太大且非常诱人。

根据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的测算,中国住房地产 2018 年总市值 321 万亿元,相当于美国的 2.4 倍。当中每年有 6 万多亿元价值的住宅换手、12-13 万亿元新房卖出,再算上租房,就是一年 25 万亿元成交额的大市场,相当于阿里电商三年的成交额。

2020年9月,阿里联手易居杀入线上卖房领域,将成立由阿里控股的合资公司,推出交易平台“天猫好房”,第一期计划投入50亿元。

另外,京东也开始发力线上卖房交易,未来这个赛道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贝壳的日子也会越来越难过。

作为中国互联网卖房“第一股”,美股资本市场给予的估值非常高,最新市盈率(TTM)高达539倍,很显然,资本市场高估了贝壳的成长性,低估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

左晖的突然去世,贝壳的江山由谁来守住?这将是贝壳未来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贝壳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董事会将对公司治理及相关事宜作出适当安排,并在两周内适时发布公告。

根据贝壳最新财报,截至今年2月底,贝壳创始人、董事长左晖持有38.8%股权,及高达81.1%的投票权。

在贝壳团队中,由于贝壳现任CEO彭永东(PENG Yongdong)持股为3.1%,有1%的投票权,在个人股东中仅次于左晖。坊间猜测,彭永东是最有可能的接班人。

其实,彭永东并非是贝壳的创业元老,2010年,在左晖力邀之下,彭永东才加盟了链家,负责互联网业务。他接手的第一个任务是利用已有在线产品推动真房源数据库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面向C端的信息展示,这个任务一做就是四五年。

彭永东这四五年的工作,正是贝壳找房的底层支撑。此后,链家每年投入亿元级的资金进行互联网化。而彭永东,如今更成了贝壳找房、链家、德佑三位一体的CEO。

业内人士曾表示,彭永东掌管贝壳找房、链家、德佑,就是被左晖选做接班人最明确的信号。另外,据了解彭永东与左晖的人士透露,彭永东有种“一眼看到本质”的能力,且跟左晖同频、投契,价值观高度一致。

面对强敌环伺,彭永东能否“守住江山”,可能是未来贝壳最大的考验。

贝壳找房,一家披着“伪科技”和“垄断”皮的公司?

文丨吴大郎

出品丨牛刀 财经 (niudaocaijing)

上市一周年,贝壳的神话,彻底破灭了。

就在贝壳找房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前的一周,其股价跌破20美元每股的发行价。

财报发布后,由于贝壳找房业绩不及预期,股价低开为17.17美元每股,收盘价为19.66美元每股,依然低于去年上市时的发行价。

而贝壳找房上市,恰恰就是2020年8月13日。

上市一年,犹如黄粱一梦。

贝壳找房顶着居住服务平台第一股的光环,凭借着房产交易的巨大GTV,以及互联网 科技 股的光鲜外衣,市场曾经一股给予极高的估值。

不仅上市当天股价涨幅一度高达87%,此后,贝壳找房的股价一度达到79.4美元每股,总市值超过900亿美元。

8月11日晚间,贝壳找房公布了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

财报数据显示,贝壳找房2021年第二季度总交易额达到1.22万亿元,同比增长22.2%。其中,二手房交易总额为6520亿元,同比增长11.7%;新房交易总额为4983亿元,同比增长32.3%。

营收上,贝壳找房2021年第二季度营收为242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二手房营收为9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4.9%。新房交易营收为139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05亿元增长31.9%,增速远高于二手房交易。

财报发布后,贝壳找房的股价开盘大幅低开,主要是由于业绩不及分析师预期。

贝壳找房第二季度的净利润为11.16亿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人民币28.39亿美元,同比下降61%;调整后净利润为人民币16.38亿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人民币29.51亿元。

此前,华尔街5名分析师平均预期,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贝壳找房第二季度每股美国存托股票收益将达0.25美元。财报显示,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贝壳找房第二季度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调整后每股美国存托股票摊薄净利润为人民币1.37元,不及分析师预期。

早在贝壳找房上市之初,市场就对其“ 科技 ”外衣的身份有怀疑。 脱胎于链家体系,贝壳找房实际上是以链家为基础,把一整套线下门店等业务装入了线上的贝壳找房体系内。

但是由于其“ 科技 ”的外衣,市场给予了极高的估值。市值高点的900多亿美金,超过了万科等一众房企,即便是当下,40多倍的市盈率也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财报数据中可以看出,贝壳找房第二季度的GTV依然处于增长状态,另外,今年年初有报道指出,贝壳找房的买卖房屋交易服务费用从买方的2%调整为买方2%+卖方1%。意味着,一套200万元成交的二手房,中介费4万元。费率上调后,同一套房子中介费上涨到6万元。

GTV增长,再加上交易服务费用提高,贝壳找房的利润竟然下滑。

财报中还披露,2021年第三季度,贝壳找房的营收将在145亿元到155元之间,较去年同期下降约24.6%-29.4%。

自从贝壳上市以来,行业利空不断。

其中贝壳找房对行业是否形成实质性的垄断,这一隐患开始不断放大。

尤其是年初重庆贝壳和链家将交易服务费上调为3%这一行为,让市场更是担忧其通过垄断地位来对行业进行价格控制。

首先,数据方面 ,贝壳找房在深谙房地产的基础上建构了大数据与云计算,并推出了轰动业界的楼盘字典。楼盘字典是房屋信息数据库,也是链家网引以为傲的核心资产。

另外,贝壳找房依托"楼盘字典"的底层基础数据,结合业主、客户、经纪人、平台之间深度连接产生的海量交互数据,打造和升级了全生命周期的真房源验真系统,层层把关进行动态实时验真,提高了买卖双方的找房体验和交易效率。

要知道,当前中国几乎所有房地产中介企业做的都是小数据,而非大数据。

其次,流量方面 ,在很多平台上面,贝壳找房目前占据了所有的搜索入口,这意味着贝壳找房已经占据了所有的线上用户。与竞争对手相比,贝壳找房拥有的是:线上的大数据与云计算,线下的无数门店触点 (加盟的德佑+自营的链家) ,线上线下正在高频交互。

线上抢流量、线下抢门店、内部抓管理,用技术赢得核心竞争力,这或许是贝壳找房迅速发展壮大,并让对手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

过去两年多时间,贝壳找房,把线上线下两件事强力糅合在一起,凭借着强大的融资能力,他们在中介领域打垮了所有对手。

据了解,贝壳找房分为三个体系,平台本身依靠向入驻的中介品牌收取平台费。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贝壳找房门店数量达到52868家,代理商数量为54.86万人。

用左晖的话来说,“我们在做一个球场,希望在这里踢球越来越多,大家踢球的规则越来越好。我们的利益其实在市场的利益上。一个公平公正的协议和规则对贝壳平台的利益是最大化的。”

“我希望未来在这个平台达到100个品牌,有一个链家还有其他99个。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博弈,最大的利益应该是博弈的规则。如果行业效率始终这么低,我们就永远没有成长空间; 我们的商业基础结构在发生变化,要么对抗要么一起往前走。但行业必须走出信用损伤的囚徒困境,这是一个负循环。 所有人都在受损,只不过我们没有感知。”

从上线之日起,关于贝壳找房的争议和质疑就没有停过,公司还一度受到同行的“围追堵截”。

不同于链家主打线下直营,贝壳找房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平台,贝壳找房以共享真实房源信息为号召,吸引中小地产中介、经纪人与经纪公司入驻,在带看、成交等各个环节取得回报,共同切分收益。

创始人左晖就曾经说,有望将贝壳找房做成一个包含链家在内的房产中介都入驻的平台,大家配合分享资源和收益。

然而, 贝壳找房的这一模式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行业内的质疑和反对。

同行们认为, 贝壳找房本属于链家体系,链家入驻贝壳找房后,贝壳和链家就既是平台还是做买卖的商家,既是中介行业制定 游戏 规则者,又是参与者。

贝壳找房虽然定位于互联网平台,但是最后的成交仍然要依靠链家等线下门店。

此前我爱我家集团董事长谢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直接表示:“ 那种既做线上、又做线下的平台,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这在商业伦理和操作逻辑上是我们不太能接受的。 这个行业需要的是百花齐放,而非一枝独秀。”

事实上,链家联合中介抵制开发商的同时,自己也在被行业抵制。2018年,58集团牵头组成“反链家”联盟;金华百家房地产中介机构代表共同签署了《反壳联盟条约》。

对贝壳找房和链家“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行为进行抵制。

这也许是贝壳被质疑垄断的原因。

什么是垄断?指一个行业里有且只有一家公司 (或卖方) 交易产品或者服务。

该 (征求意见稿) 明确地指出,在特定个案中,如果直接事实证据充足,只有依赖市场支配地位才能实施的行为持续了相当长时间且损害效果明显,准确界定相关市场条件不足或非常困难,可以不界定相关市场,直接认定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实施了垄断行为。

真金不怕火炼。贝壳找房是否真的垄断了市场,只有看市场相关部门是否具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