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亿小米股票,小米集团一高管称得屌丝者得天下,为何会引发网友的共鸣?

2023-03-05 4:35:34 基金 xialuotejs

雷军猛推120亿港元回购,上市14个月市值蒸发3300亿小米,到底是怎么回事?

雷军这回可能是真的急了!9月3日,小米集团(01810)发布自愿公告称,小米董事会将行使此前股东大会授予的股份回购权利,在权利有效时间段内,将按照不超过120亿港元总价,不定期从公开市场回购股份。

小米集团表示,在互联网商业模式及“智能手机+AIoT双引擎”策略的推动下,小米集团以股份购回表达对现时及长期业务前景充满信心。本公司将继续提供“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相信该价值定位在现时市场状况下会更具竞争力。

小米为何会在这个时候急推回购,这一计划又是否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呢?分析人士认为,小米集团在香港上市之后,虽然业绩表现还不错,但股价一直处于下跌趋势当中,当前8.35港元的股价相比17港元的发行价已经腰斩。近期更是报出小米集团总裁林斌减持股票的消息。若没有上述回购计划,小米集团的股价可能还很难止住。那么,小米集团究竟值多少钱呢?从业内研究机构的研报来看,近期有机构给出了最高22港元的目标价。

小米急推回购之谜近期的小米集团虽然股价低迷,但却在不断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董雷赌约、不回A股、总裁减持,这不今天又出了一个重磅回购。9月3日,小米集团(01810)发布自愿公告称,小米董事会将行使此前股东大会授予的股份回购权利,在权利有效时间段内,将按照不超过120亿港元总价,不定期从公开市场回购股份。受此利好刺激,小米集团在港股价摆脱近期低迷走势,开盘之后大幅上扬,最多时反弹近7%。

小米急推120亿港元回购可能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原因:一是小米上市之后,最高价曾达到22.2港元,以其总股本240亿计算,总市值达5328港元。但近期小米的股价跌至最低8.28港元,市值跌破2000亿港元,也就是说去年7月初上市的小米集团在过去不到14个月的时间里,市值蒸发了3300亿。要知道,小米刚上市的时候,其掌门人雷军曾说,小米的估值可达2000亿美元。当估值的预期差来到如此之大的时候,小米的选择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个原因是,近期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利于小米股价的事情,那就是小米集团总裁林斌在如此低的位置减持股份。根据港交所信息披露,林斌于发布二季度财报后连续三日卖出共计4130.34万股小米股份,售出均价分别为每股9.07港元、8.92港元和8.92港元,套现约3.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超3.4亿元。林斌此次出售股份,占其所持股份比例为1.48%,其持股比例从11.67%减少至11.47%。事后,林斌虽然承诺未来一年之内不再减持股份,但林斌此举却可能打击了市场信心。

有观察人士认为,林斌此举类似于2018年3月腾讯控股总裁刘炽平。当时,刘减持股腾讯控股股份,此后该公司业绩出现下滑。还有北京的资管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林斌在这价位减持股份,是对雷军的不信任,还是对小米未来前景的担忧,目前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举对多头的打击非常大。

除了林斌出售股票,根据港交所最新权益披露资料显示,小米主要股东晨兴资本也于7月4日向基金各GP及LP配发小米集团合计约1.11亿股B类股份,此次配股可视为各GP及LP将其在基金权益兑换为小米集团的股票。有专业人士认为,晨兴资本在此次交易中获得基金权益,此举是股票转让的行为。也许正是出于对股价前景的担心,雷军才会在此刻推出重磅回购计划。

小米集团一高管称得屌丝者得天下,为何会引发网友的共鸣?

在前几日的中国领先企业人才发展论坛上,小米集团清河大学副校长王嵋表示,小米认为未来的天下,得屌丝者得天下,得年轻人得天下。她表示,年轻人是核心的消费实力,我们会为这些年轻人做符合他们的消费主张的产品。

上述言论随后激起网友热议,吐槽声音不断,不少小米用户感觉受到了冒犯,有网友评论称:“年轻人≠屌丝,我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

对此,小米公司11月25日发表声明,表示王嵋本人对其不谨慎的错误言论给米粉、用户带来的伤害,深感悔意,主动请辞对此负责。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事实上,在小米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确实与“屌丝文化”密不可分,小米公司当年还特别推出了屌丝文化衫。而在早年采访中,小米创始人雷军也曾提到过:“得屌丝者得天下,我靠‘红米手机’得天下。”在雷军的看法中,屌丝并不是一个羞于提及的词汇,他面对采访时曾表示:我不介意做屌丝领袖。

彼时,“屌丝”一词还只是一个自嘲的称呼,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屌丝”在当今的互联网语境中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拿“屌丝”比喻自家的用户确实不妥。小米后续的品牌高端化发展仍需要年轻一代的力量。

11月24日,小米集团发布了2020年三季报。财报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总收入达人民币722亿元,同比增长34.5%;经调整净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18.9%。整体业绩远超市场预期,营收、净利等多达15项业绩指标创单季历史新高。

小米方面称,“手机 X AIoT”战略推进成效显著,智能手机核心业务逆势重回全球第三,站稳高端市场。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4660万台,市场份额达到13.5%。欧洲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连续两个季度保持第三,西欧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首次进入前三名。AIoT继续保持领先地位,IoT连接设备数已逼近3亿,小米智能电视出货量稳居中国第一。

此前权威大数据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公布的 2020 年第三季度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机出货量为3.536亿部,同比下降1.3%。三星重夺冠军宝座,华为跌幅最大,同比下降24%,据悉,这是2014年以来华为出货量首次下跌,而填补华为空缺的正是小米,小米此次超越苹果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三名,同时这也是苹果自加入榜单以来第一次跌出前三名。

小米集团于2018年7月9日在香港主板上市,发行价为17港元/股。然而开盘当日即遭遇破发,此后股价一路走低,至2019年9月2日盘中创下了8.28港元/股的上市以来最低价,较发行价相比近乎腰斩。2019年9月3日,小米集团公告称将以最高总价120亿港元适时于公开市场购回股份。据统计,上市以来小米集团共进行了41次回购,合计回购3.87亿股,回购金额32.95亿港元,其中今年进行了2次回购,均在4月份,合计回购4841万股,回购金额近5亿港元。

截至11月25日,小米集团股价报收26.15港元/股,总市值为6311亿港元。尽管近两个交易日小米集团股价出现回调,但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其股价涨幅达142.58%。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当前的市值比照上市前雷军提出的2000亿美元市值的心愿仍有差距。

身价缩水110亿美元,还被董明珠嘲笑,雷军还能拉起小米的股价吗?

“我从雷军身上学到了利用互联网思维搞营销,挺厉害的。(小米)原来上市时股价从17块变成8块10块了。”董明珠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今年雷军和董明珠的五年赌局答案揭晓,董明珠略胜一筹,但是二者相差不大,可以说雷军虽败犹荣。五年时间雷军能把一家营收百亿的企业拉到千亿的阵营中,还能紧追格力,不得不说雷军的互联网营销思维真的非常牛。2018年7月9日,雷军带着小米登陆港交所,上市当天开盘小米破发。随后几天小米一路冲高,在达到22.20港元的高价后,小米一路下跌,直到现在。

小米上市时,曾有十几万投资者认购,就连马云、马化腾、李嘉诚等人也都为雷军站台,当初之所以定价那么高,也是基于市场对于小米的看好以及认购的超预期。小米上市以来,股价一直都是雷军的一块心病。上市时雷军曾夸下海口,他要让投资小米的投资者赚一倍。一年时间过去了,当初买入小米的投资者亏损幅度都超过了50%。不知道雷布斯现在面对投资者时,那句are you OK还说的出口不? 对于优秀的企业来说,上市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经过9年多的发展能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足以说明小米的价值和雷军的管理能力。

但价值和能力不代表市场的看法,对于小米模式显然市场不太认可。不少专家指出小米之所以跌跌不休是因为当初上市时定价过高。他们认为目前要按照制造业企业去估值,小米的市值仍然比较高,但如果按照互联网企业去估值时,小米市值就是被低估的。根据wind数据显示,小米今年股价已经累计下跌29.18%,而今年恒生指数的涨幅为3.51%。从发行价17港币跌至今天的9.14港币,面对着近半的缩水,雷军的压力可想而知。雷军曾表示,面对不断下跌的股价,自己曾焦虑得睡不着觉,他称大家都投资了我55亿美元了,要跌的太难看,我怎么出去见人?

今年1月9日,小米曾发布公告称,包括集团CEO在内的控股股东一年内不出售所持小米集团的股份。随后,小米又进行了三次回购,涉及资金2亿港币。  在市场反应并不明显的情况下,5月14日,小米继续加大市场的回购力度,小米集团公告称,向董事售出一般授权,以回购不超过10%的公司股份。然而,多次回购市场并未买账。且前段时间小米集团总裁林斌在低位进行减持,如此行为更是让小米股价承压,为了改变目前股价下跌的颓势,9月3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正式决议行使股份回购授权,按最高总价120亿港元,不时在公开市场回购股份。受此消息影响,小米当日股价大涨。截止现在,小米本月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7%,市值也重回2100亿港元上方(目前2194亿)。

9月17日,小米集团再次回购275.62万股,回购金额2499万元港币。目前小米暂时止跌,但仍处于周期底部。和产品方面的天赋比起来,雷军对于小米的股价真是是束手无策。除了承诺不减持之外,回购就成了雷军维护股价的重要法宝之一,事实上,从今年年初开始,为了提振股价,雷军以及小米集团都进行了诸多努力了,可惜效果并不明显。上市之初,雷军曾认为,股价短期波动不重要,只要脚踏实地做好公司,市场就一定能给予最正确的评价。但是,事实总是事与愿违。

比起小米集团的困扰,雷军本人的困扰也不小,按照雷军最新持股计算,雷军共计持有A类股42.73亿股,B类股23.86亿股,合计持股66.59亿股,占小米集团占总股本的27.79%。小米股价达到最高点时,雷军身价曾突破了1500亿港币(约合192亿美元)。如今雷军身价只有610亿港币(约合78亿美元),也就是说短短一年时间雷军身价蒸发就超过了110亿美元。根据小米半年报显示,小米上半年实现营收957亿元,实现净利50亿元。而同期的格力营收也不过983亿元。在不少券商和投资者的眼中,小米已经具备了投资价值,甚至有机构给小米给出了22港元的目标价。

现在小米正在止跌回升,至于能涨多少,我认为就要看这轮小米的回购力度了。如今雷军同董明珠之间又有了新的赌约,这次他们赌谁能成为各自行业的全球老大。董明珠坦言,小米前面有华为,所以它很难超越。雷军则回复到,我觉得我可以试试。 我认为雷军能不能成为手机行业全球第一不重要,只要在下次赌约结束前,小米能够超越格力,且股价能够回到发行价上方,雷军就是成功的。

小米9再被“秒光”,雷军要去拧螺丝了,可为啥小米做不到现货呢?

小米手机从诞生以来,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现在,号称对小米公司意义重大的旗舰机型小米9发布后,虽然雷军在发布会上表态“这次备货充足”,但依然逃避不了分分钟“秒光”的命运。这到底是“饥饿营销”,还是另有隐情?我们不妨来剖析一下。

饥饿营销早已成过去式

小米公司刚诞生时,的确有一段时间是实行过“饥饿营销”的。因为在那个时候,雷军本人的高光IP,加上小米“极致性价比”的业界口碑,让小米手机备受大众追捧。而小米公司能够在智能手机行业强手如林的森林法则中迅速脱颖而出,并短短几年久跃居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第一,“饥饿营销”的成功是主要的推动力之一。

然而,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之激烈超出了太多人的想象,一度被各行各业顶礼膜拜学习研究的“小米模式”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从2016年开始,随着华为、OPPO、vivo这几大品牌的迅速崛起,小米一度在中国市场被挤出前三。

而小米在香港上市之后,股价表现一直不佳,这也主要跟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不再是数一数二的领头羊有关。在这种市场形势下,小米要做的是奋起直追,尽力缩小跟华为等的差距。所以,在能多卖出更多手机的情况下,小米绝对不会故意有货不卖的。

高性价比决定要以销定产

大家知道,小米手机从诞生以来,一直以“高性价比”著称,雷军甚至公开表示,小米手机的综合毛利率永远都不允许超过5%!毛利率5%是个什么概念?这在绝大多数行业,注定是要亏损的!除非你能做到极高的运营效率和极低的运营成本。

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极高的运营效率和极低的运营成本呢?就小米而言,单就供应链管理来讲,一是要科学确定“备货数量”,二是要“以销定产”。

科学确定“备货数量”,这一点往往是“知易行难”,估计对任何行业、任何一位企业家都是毫无把握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款刚上市的新产品而言。据说,小米9这次在发布前,备货了30万台,结果在第一轮开售时不到一分钟“秒光”。说明备货是不足的,但这个数量显然是经过小米高层开会研究决定的。

所以,小米更依赖的是“以销定产”,也就是根据提前的“预定”数量来给工厂下单生产。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没有库存压力,没有资金压力,但坏处是,因为工厂排单、备件、生产、包装、运输等都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会造成用户的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而这个流程的效率高低和安排合理性,又直接跟小米内部及小米跟工厂之间的管理和流程优劣有直接关系。

对此,小米总裁林斌就公开检讨说:小米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包括现在大家吐槽比较多的缺货,本质上还是我们在内部的流程和管理上缺乏经验造成的。所以年前我们启动了周末内部培训会,各业务主管认真学习先进的流程和管理经验,希望能逐步提升团队的核心能力。当然,培训会后我马上回去继续拧螺丝。

资金压力与需求旺盛的矛盾

可能有些人会说,既然已经知道小米9需求旺盛,卖得这么好,那直接向工厂大量下单、不停生产就可以了啊?

的确,为了缓解货源不足的压力,前两天,在原来富士康工厂的基础上,小米已经专门新签约了比亚迪工厂为小米9代工,并且第一批货已经下线。

但是,手机行业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不是实力一般的公司随便玩得动的。

拿小米9举例,2999元一台,按成本2500元计算,100万台的成本就高达25亿元!400万台的成本就会超过100亿元!而根据小米公司上市时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小米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大概在120亿左右。

就算小米倾其所有,把这120亿元全部砸进去生产小米9,大概也只能生产不到500万台。更何况,小米还有其他业务,其他产品线,就算是手机,也还有其他在售款式,还有新独立的红米Redmi要出新品。

所以,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其实小米9现在的供货量已经不小了,只是大量用户都集中在刚发布的初期这一个多月购买,别说几十万台,就算是一两百万台也是不够抢的,要知道这款手机当初在网上预约的数量超过200万台。

上游芯片等零部件供货不足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受制于上游手机芯片、摄像头等的供货能力。

大家知道,小米9是第一款采用高通骁龙855芯片量产的智能手机,同时还配备了索尼的IMX586摄像部件,以及三星的AMOLED屏幕。由于高通骁龙855芯片、索尼IMX586都是刚刚上市、宣布量产不久的最新产品,高通和索尼自身在上述两款配件上的产能就不足。

更何况他们还要供货给包括小米、三星、华为、OPPO、vivo等等诸多的手机厂商。粥多僧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结果自然就会在骁龙855手机的初期阶段(3-6个月)难以无限量供应。

至于有些分析说是工厂产能的原因,这个倒还真怪不到工厂头上。要知道,智能手机发展至今已经超过10年以上历史,包括三星、富士康(鸿海)、LG、和硕、伟创力、比亚迪等在内的世界著名手机代工企业的生产线早已经能自如应对生产需求,只要你资金到位、提前下单,工期合理,要多少就能生产多少。

所以,小米做不到现货,根本不是什么“饥饿营销”的问题,更不是雷军等小米高管去生产线拧不拧螺钉的事情。大家站在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关系和市场竞争角度看,就全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