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关注股票的朋友们,应该有所了解,前段时间小米的股价真的是暴涨啊仅仅十分钟股价就暴涨了12%,其原因主要是来源于有相关人事透露,小米将造车,当然,为此官方也进行了干预并表态,目前并没有,才使得股票涨势有所控制,那么对于小米造车一事到底是真是假,是否属于炒作呢?其实并不然,这是属于事实,在很早以前,小米就曾与多家汽车公司有过深层次的交流及沟通,所以对于小米造车一事肯定是有的,只是可能现在还不是时候,还需要一些时日。不过也是,目前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之大的在,自然大家都想进来分一杯羹。但是真正要想占领电动汽车市场,有几个问题,大家是必须解决的,下面大家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下。
首先是续航问题,大家知道之所以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尾气排放,使得大气污染得到控制,而目前的电动车,却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它的续航里程数太低了,很难解决城区之间的跨越,所以使得它无法完成燃油车的替代,所以要想真正获得这个市场,并且在重重竞争之中异军突起,那么就必须解决续航问题。
其次是技术水平,当然除了常规的续航问题之外,还有目前的技术水平也是有待提升的,只有保障所有网点的技术水平符合要求,才能使得市场上该车辆的服务体验得到提升,继而带来市场的份额提升,所以解决技术覆盖,也是主要因素。
当然,任何一个新型的产业,它的提升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我们同样需要给予其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造车催生了A股市场的“小米造车概念股”。可关注全志科技(300458.SZ)、达华智能(002512.SZ)、卓翼科技(002369.SZ)、京泉华(002885.SZ)、宝明科技(002992.SZ)、普路通(002769.SZ)、胜蓝股份(300843.SZ)等。相关标的可留意精研科技(300709)和长盈精密(300115)。
拓展资料
概念股是指具有某种特别内涵的股票,与业绩股相对而言的。业绩股需要有良好的业绩支撑。而概念股是依靠某一种题材比如资产重组概念,三通概念等支撑价格。而这一内涵通常会被当作一种选股和炒作题材,成为股市的热点。
概念股是股市术语,作为一种选股的方式。相较于绩优股必须有良好的营运业绩所支撑,概念股只是以依靠相同话题,将同类型的股票列入选股标的的一种组合。由于概念股的广告效应,因此不具有任何获利的保证。
股市的概念,原本也是一类具有共同特征股票的总称。如奥运概念,指的就是与承办奥运有商业机会的一类公司的总称。这样的概念还有许多,如网络概念、3G概念,WTO概念、生物医药概念,整体上市概念,股指期货概念,但是在股市上,概念的内在含义却不仅仅是对某一股票类别的概括,其引申含义是一个市场共识。比如网络概念,在网络成为概念之前,涉及互联网的股票充其量只能称之为一个板块,是一种中性的界定,但成为概念含义就变了。概念是一个更为积极、含义更为肯定的投资共识。概念类股票的产业背景、投资机会以及未来的前景,投资人会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研究并报以极大的信心。
具有非常强大的广告效应。一只股票自身或许没多大吸引力,可一旦它被纳入某个概念中,就会受到全体投资者的密切关注。如某公司早期是做罐头食品的,后来也生产了一些矿泉水之类的产品,业绩平平,产业陈旧,关注这家公司的投资者很少。之后该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网络概念股,它也的确开办了个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是卖它的矿泉水。于是该股票立刻成了股市共同关注的焦点。
属于。截止2022年11月28日,小米投资了一家自动驾驶计算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是小米对汽车上游核心芯片环节的第一笔投资。
此前,小米多次被传要开始造车,但是小米却一次次否认。苍蝇不盯无缝蛋,看来小米是准备多时。
这不,来了。
为什么是电动车?
资本大咖们乘电动风,像大水涌入城池般,蜂拥而至。前有乐视,后有恒大,再有小米。搞影视 体育 的架起相机了(仍然架着),搞房地产的抡起大榔头了(地基还没夯实),搞生态家电的开始联网了。既借着电动东风,吹一吹造车江南岸,这个点入局,到底晚还是不晚,你我说了都不算。可能股市说了会算,可能以后的销量说了算。
比起2015年左右的电动热潮,已经过去了六年。小米是否真的入局太晚?对于电动 汽车 行业,确实有些晚,毕竟造车需要三五年才能出产品。同时资本热潮对新能源行业已经开始有些疲惫,表现于今年初投资者们开始对早先的电动 汽车 们开始套现,比如高领资本就抛售新能源 汽车 的股票。所以在2020年一度疯涨的新能源 汽车 股票,在2021年开始下跌。特斯拉、蔚来、小鹏,也都有不同程度下跌。
小米的优势?
有人认为小米拥有足够的资金底气,足以支持其玩转 汽车 行业;有人认为小米生态圈, 汽车 更加丰富了圈子;有人认为小米自带营销,可以胜过大部分初创企业。
再加一点,资源整合。
从小米进入的行业来看,几乎每造一样东西,都很容易打破行规,把价格做到极低,把品质做到极高,也就是所谓的性价比十足。这也是小米立足不败之地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那么资源整合非常重要。所谓的资源整合,也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成本做到最低,把质量做到最高,把产量提升最高,把市场拓展最宽,这一切,小米都做到了。
汽车 行业,不仅仅是传统 汽车 ,智能电动 汽车 也是如此。整车上万个零件,既要保证质量,毕竟 汽车 是个安全驾驶的交通工具,质量安全非常重要,又要对价格进行严格管控,性价比高的车型,才是主机厂源源不断的利润奶牛。
而在国内火热发展了七八年的新能源 汽车 行业,零部件行业和新能源人才,也基本上到达“成熟”的状态,小米完全可以收割这一波,也属于后来者居上的优势。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来源于时代潮流,造车并非就是不成功便成仁的选择。小米除了造车,还有其他很多诸如手机、手机卡;电视、盒子、蓝牙手柄; 路由器、平衡车、空气净化器、体重秤、血压计、水质检测笔等智能硬件; 移动电源、插线板。 耳机、音响; 电池、存储卡; 保护套、后盖、贴膜和一些小配件;服装、箱包等等。小米开阔的产业链,也为小米积攒了一定的资本。而资本是入局 汽车 行业的门槛。
另外,小米官宣造车对其股市是副绝好良药,前面两次在传小米要造车,都被否决,而这次是真的官宣,股票市场似乎有些狼来了的意思,并未如期而涨。而和此前的蔚来、小鹏和理想在美股上市的车企相比,中概股等一众企业跌跌不休,意欲回国再上市,小米在港股安安稳稳,坐等升值。
而挑战仍然有,那就是 汽车 到底要走代工之路,还是自主制造。尽管拥有一众消费品类代工经验,对于制造业也算是玩得开,但是 汽车 这辆工艺制造品,对于品质管控、产能交付异常依赖。如果选择代工,那么可以省去一大笔工厂建设和设备采购费用,一百亿足够开发两三款车型;如果选择自建工厂,那么一百亿只能研发一辆 汽车 ,而且预算也算比较吃紧。再往后看几年,100亿美元持续投入,如果在此期间,小米 汽车 不独立上市,收益回报是否支持投资者们持续投入?恐怕不大现实。从前浪的新势力们,不管是先代工还是先建工厂,结局都是找地、建厂,小米是否会脱离这个魔咒?一如造手机般代工造车?结局并不好说,毕竟国内 汽车 工厂的产能已经过剩,找一个代工资源并不是难事。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还在浪打浪。看准了浪头,就是冲浪,没看准浪头,就是翻船了。
你看好小米造车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的下半场,雷军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以差不多哽咽的语气阐述了小米为什么要造车。这番演讲,大概感动了整个数码 科技 圈,也感动了大半个 汽车 圈,都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雷总好样的!”
可是,30分钟的演讲听下来,雷军造车的动机更多是被感动、是被驱使、是被感召、是为了勇气而出发。全程下来,小米造车的实力在哪,战略是什么,具体目标是什么,一个答案都没有接收到。不要听雷军说的小米有钱,也不要听他说的“高品质智能电动 汽车 ”,更不用听他用造手机的经历来类比,这些自我感动和激励并不能促成一台好车。
资本市场似乎也没有对小米造车那么感兴趣,3月31日早盘小米集团尽管一度高开5%以上,但是午市收盘已经抹平了涨幅,下午也不到2%的上涨。这和散户预期的公布造车计划至少上涨几十个点相距甚远。
接下来我来进一步阐述,为什么不看好小米造车。
一、有钱就能造车吗?
全场发布会,让米粉们听得很爽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有钱:1080亿元”,听得更爽的一句话是“说实话,我们亏得起!”雷总的凡尔赛文学也至少是博士级别的。
在更早些时候小米的公告中也提到了造车计划的资金投入:首期投资额为100亿元,预计未来十年投资额为100亿美元,大致约合700亿元人民币,算上现金贴息也差不多是八九百亿元了。
要说这个投入多不多?那是一定够多的,之前行业的一个判断是“造车新势力投资大概是200亿元可以出车”。即便类似于蔚来这样全价值链“烧钱”的企业,最开始三年半的亏损也大概在400亿元左右,仅为小米造车计划投入的一半。换句话说,真要是投入800亿元,不说颠覆传统中国车企,至少再造一个蔚来是可以的。
但是,造车这件事情,有钱只是一个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钱能够买来技术、买来工厂、买来战略,但是买不来“时间”。 汽车 产品作为一个生命周期长达五年以上的商品,其每一轮投入的时间长度也远远高于手机行业,这种长时间尺度带来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路径风险、质量风险等等——可能就需要数倍的投资来覆盖。
小米之前很喜欢说在2015年-2016年是属于小米的低谷,销量下滑、渠道出现问题、产品力下降等等,最后经过一系列调整在2017年爬出了坑。可是如果要放到 汽车 行业里面,一款车的失利可不是一两年就能解决,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三四年的布局,而新产品也不是在看到旧款车型出问题后就能迅速补位,往往这又是三年。
所以,“有钱”这个问题,在网文中是超能力,可是在现实世界中却敌不过“时间”二字。再说了,小米有钱,难道恒大没有钱吗、宝能不比你有钱吗、地方政府没有钱吗,可是几年过去一辆车都没有造出来这种事情依旧时常出现。
二、小米的一千亿够吗
其实再看“有钱”这件事,雷军口中的100亿元首期规模也不算什么。
比如小米提出的100亿美元的投资,吉利在过去十年的研发投入就达到1000亿元,这里面还不包含对沃尔沃的收购、资本费用等等。再比如,在2019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是56.29亿元、2020年研发投入搞到85.56亿元,这还是在之前有多年投入的基础上的。还有长城 汽车 ,2019年的研发投入是42.5亿元左右,2020年就达到51.5亿元,同样不菲。
实际上,雷军可能更想强调其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不过这个所谓储备更多是包括了各种银行借款或者可抵押物的贴现等等,而小米在2020年财报中第四季度末的经营所得现金流差不多135亿元,还有224亿元的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等等,全年算下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大概是550亿元左右。
这个资金对于吉利 汽车 这样手持190亿元的中国车企来说当然比较有优势,不过吉利 汽车 之后会推进科创板上市融资200亿元,相当于也有400亿元左右的现金流。同样的,比亚迪的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大幅增长207.9%至453.9亿、长城 汽车 大概也有200亿左右。
如果对比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刚刚完成股票增发和二次融资不久的新势力,其手上持有的现金都差不多是三四百亿元的水平。
另外,小米集团目前以手机业务为主,年度的日常开销也会持续增长,比如其研发费用也是93亿元左右,好在毛利率还远高于 汽车 产品——小米包含手机、loT硬件和互联网业务在内的毛利率是14.9%——对资金的需求没有那么大。可是造车是一个低回报的行业,比如BBA三家在全球的营收虽然大,但利润率也仅保持在5%左右,为此整个产业的资金远远高于普通数码 科技 公司。
因此,对于小米集团来说,尽管看上去千亿级别的现金储备和十年100亿美元的投入很可观,可是真正砸到造车里面也不一定能掀起多大风浪。
三、小米造车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雷军的演讲中一直没有提到小米造车的核心技术是什么,是自动驾驶?是 汽车 硬件制造?还是智能系统?雷军只是语焉不详的说了一句:“为了给米粉提供更好的生态,决定用全资的方式来造车……只有和手机、生态链全部打通,才能给米粉提供更好的体验。”
这里面的意思听上去是用小米生态链来造车,小米用户可以在小米 汽车 上打通所有的小米体验。那这是小米造车的核心竞争力吗?我看不是,更像是小米造车的壁垒。
对于买车的人来说,如果选择一辆车就决定了他要用什么手机、什么家电、什么生态,这或许只有苹果敢这么要求。对于参与安卓生态的企业来说,你要去做的事情是满足所有安卓用户,选择小米不过是因为你的势力领域稍大一些、性价比更好一些,而不是说整个生态链就是小米的。
事实上,现在小米也没有建立起类似于苹果iOS这样的生态,绝大部分用户选择小米还是OPPO、华为,只不过是比较谁的硬件更好、性价比更高,并不会因为我用了小米手机就选择小米家电。用生态链去绑定使用场景更独特、消费成本更高的 汽车 产品,这就本末倒置了。
在雷军看来,小米的研发团队或许是小米 汽车 的核心竞争力。按照他的说法现在小米有10000名工程师,为了造车大概还要增加50%,也就是1.5万名左右。然而就以长城 汽车 来说,这家中国车企的研发人员有1.9万名,并且还在对智能网联领域的工程师大肆招募。
更重要的是, 汽车 研发人才上的差距,并不是像手机那样找好供应商,找几个高管就可以弥补的。再强的 汽车 高管,说到底也只能懂 汽车 产业中几个环节,真正 汽车 产业的竞争是体系力的竞争,成熟的体系能够像是齿轮一样精密转动而不会卡顿。
对于这一点,不知道雷军是否有意识到, 汽车 产业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解决的产业。 汽车 也不会像手机行业那样,亲自上阵就能搞懂一些原来不知道的环节,因为这些环节实在太多。这大概就像是,罗永浩自以为自己懂手机,可是真正造手机的时候他只能对着UI指指点点。
对雷军而言,真正要造车,可不是调研两个半月就能知道答案的。小米真正要造车,大概要先理解到“智能电动 汽车 ”的关键主语还是“ 汽车 ”二字。
四、小米造车的资本因素
小米造车这件事情传了很久,每次都能引发资本市场的跟风。就在不久前的2月19日,传出一句“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就让小米股价顿时拉升了10个点,市值涨了700亿。
不过即便是传言成真,可是小米集团的股价也早已不复上月之勇。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小米集团港股股价已经从之前的30港元价位下落到25港元,而最低时仅为20.65港元,比最高峰时期跌去四成。就算今天小米在盘后发布了造车公告,但是今天股价也表现平平,依靠尾盘的短暂拉升才上涨了2.2%——要说机构没有提前收到风声,那是不可能的,或许只是资本机构已经不感兴趣小米造车这件事情了。
尽管不能以负面导向揣测小米造车的正当性,但是小米提出造车这件事情确实对市值管理有帮助,尤其是在小米集团当前股价低迷、举步不前的前提下。
要知道,因为华为困于芯片,小米在其核心业务手机的出货量上已经赶上来了,全球前三的手机厂商目前仅有5500亿人民币不到的市值确实不算出色。毕竟那些要叫雷军一声“大哥”的蔚来、小鹏们,市值动辄都是两三千亿。对比之下,蔚来的营收仅为164亿元人民币,小鹏只有区区58.4亿元,而小米集团大到2400亿元。
因此,从利益最终方的角度来推断,小米造车更像是一场资本运动,成了固然好,不成至少估值好。可是一旦资本开始成为小米造车的外围因素,那么投资收益率、固定成本、损失等等每一个项目损益,都将决定造车之路。
结语:
事实上,对小米造车的疑问,远不止上述四条,甚至小米可能自己都还没有想清楚到底要怎么造车。而目前所能看到的小米造车的核心能力,大多数都是雷军和小米内部对米粉们支持的感动和对自己“迎难而上”的自嗨激情。
到底小米要怎么造车,又有什么能力造车,这一点在业内人士看来远没有百度造车那么清楚。既然有这个意愿,那么就应该去调配自己在智能化、自动化、电动化领域的资源,而更重要的是去分配“时间”这个核心变量。熬不出来的新造车,就等于没有造车。
造车这件事情最难的是,你需要“敬畏造车”,否则还不如去修房子。
文 JackieLXX
图 网络
股票价格的涨跌,长期来说是由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的利润决定的,而短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则包括人们对该公司的盈利预期、大户的人为炒作、市场资金的多少、政策性因素等。价值投资取决于投资者认为一只股票是被低估或高估,或者整个市场是被低估或高估。
温馨提示:
1、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相关产品由对应平台或公司发行与管理,我行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等责任;
2、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您在做任何投资之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谨慎评估产品后,再自身判断是否参与交易。
应答时间:2021-12-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