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股票会涨,小米拟投资百亿造车,哪些上市公司会从中获益呢?

2023-02-27 15:39:09 基金 xialuotejs

小米再传造车带来什么影响?

2月19日下午港股收市前,有媒体报道称,小米确定造车,并为战略级决策,或将由雷军亲自带队。受此消息提振,小米集团股价直线拉升,一度涨超12%。截至收盘,小米集团股价有所回落,涨幅6.42%,市值约涨500亿港元至7723亿港元。

小米造车并不是一个让人意外的传闻,小米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带着“跨界搅局”标签,无论是做空调做电视,都有声有色。

据报道,2013年,雷军就曾两次去美国拜访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对智能电动汽车行业表现出极大好奇心。在确定造车战略前,小米内部多次立项调研过造车项目。

研发投入上,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公告系统中公开的专利申请文件,小米从2015年起陆续申请了汽车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行驶和行车安全等汽车方向的发明专利。

扩展资料:

科技巨头扎堆造车

除了小米以外,阿里、百度、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也纷纷表示要“造车”。

2020年11月,由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和阿里巴巴集团三方联合打造的百亿级“巨无霸”项目高端智能纯电汽车项目“智己汽车”正式启动,宣布落户浦东新区张江智能园区。

2021年1月11日,百度宣布,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百度表示,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将面向乘用车市场。百度汽车公司将着眼于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产业链,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基因,Apollo自动驾驶等方面发挥优势。

此外,苹果公司近期也被传出将在2021年9月发布首款电动车AppleCar,其原型车已在美国加州上路测试。供应商预计,明年AppleCar的出货量将初步释放,到2022年将“全面爆发”。

小米拟投资百亿造车,哪些上市公司会从中获益呢?

小米入场造智能汽车,首先个人观点从小米的生态链上,像全志科技公司,和卓翼科技公司是最能在从中获利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小米入场造车生态链中必定会使用到芯片、电子元件、电路板、以及智能设备等这些造车必备的供应商。

就例如全志科技,就是小米生态链上一家核心的智能芯片公司,小米造车消息公布不久,直接就上涨了20%。全志科技它主要是做超大规模系统芯片的,其中全志科技公司名下就有一款坏R系列的芯片,像小米的小爱同学,百度公司的小度,以及腾讯和京东等很多智能设备用的都是它。

在2020年全志科技,芯片产量更是达到了2.2亿颗,公司75%的收入都是来自于智能芯片,像全志科技公司的技术实力还是比较牛。如今名下77%的员工都是研发人员。从2020年这家公司的报表看出,公司的研发投入,比公司的利润还要高。旗下合作的公司就包括科大讯飞,地平线,阿里巴巴等核心的大佬,同时还获得大基金的支持。也是小米的核心芯片供应商。因此小米造车消息一出,全志科技公司立马也是上涨20%。

小米造车的消息一出,也是很多人关注,让人最为触动的是,在视频发布会中,很多网友在弹幕写着“干翻特斯拉”如此可见很多人是非常支持小米造车这一方面的。也是从来没有一家本土车企像小米这样,一诞生就背负着全民的期望。虽说小米现在进军智能汽车行业是比较晚的,但雷军和小米品牌的号召力也远远超过其他新势力的车企。从发布会中雷也是押上了全部声誉和未来10年的人生,可以看出雷军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我也是忠心希望小米能够造车成功,让国产汽车可以达到新的高度。

来了!小米也开始官宣造车,行业搅局者是否会搅动汽车行业?

此前,小米多次被传要开始造车,但是小米却一次次否认。苍蝇不盯无缝蛋,看来小米是准备多时。

这不,来了。

为什么是电动车?

资本大咖们乘电动风,像大水涌入城池般,蜂拥而至。前有乐视,后有恒大,再有小米。搞影视 体育 的架起相机了(仍然架着),搞房地产的抡起大榔头了(地基还没夯实),搞生态家电的开始联网了。既借着电动东风,吹一吹造车江南岸,这个点入局,到底晚还是不晚,你我说了都不算。可能股市说了会算,可能以后的销量说了算。

比起2015年左右的电动热潮,已经过去了六年。小米是否真的入局太晚?对于电动 汽车 行业,确实有些晚,毕竟造车需要三五年才能出产品。同时资本热潮对新能源行业已经开始有些疲惫,表现于今年初投资者们开始对早先的电动 汽车 们开始套现,比如高领资本就抛售新能源 汽车 的股票。所以在2020年一度疯涨的新能源 汽车 股票,在2021年开始下跌。特斯拉、蔚来、小鹏,也都有不同程度下跌。

小米的优势?

有人认为小米拥有足够的资金底气,足以支持其玩转 汽车 行业;有人认为小米生态圈, 汽车 更加丰富了圈子;有人认为小米自带营销,可以胜过大部分初创企业。

再加一点,资源整合。

从小米进入的行业来看,几乎每造一样东西,都很容易打破行规,把价格做到极低,把品质做到极高,也就是所谓的性价比十足。这也是小米立足不败之地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想达到这种效果,那么资源整合非常重要。所谓的资源整合,也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成本做到最低,把质量做到最高,把产量提升最高,把市场拓展最宽,这一切,小米都做到了。

汽车 行业,不仅仅是传统 汽车 ,智能电动 汽车 也是如此。整车上万个零件,既要保证质量,毕竟 汽车 是个安全驾驶的交通工具,质量安全非常重要,又要对价格进行严格管控,性价比高的车型,才是主机厂源源不断的利润奶牛。

而在国内火热发展了七八年的新能源 汽车 行业,零部件行业和新能源人才,也基本上到达“成熟”的状态,小米完全可以收割这一波,也属于后来者居上的优势。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来源于时代潮流,造车并非就是不成功便成仁的选择。小米除了造车,还有其他很多诸如手机、手机卡;电视、盒子、蓝牙手柄; 路由器、平衡车、空气净化器、体重秤、血压计、水质检测笔等智能硬件; 移动电源、插线板。 耳机、音响; 电池、存储卡; 保护套、后盖、贴膜和一些小配件;服装、箱包等等。小米开阔的产业链,也为小米积攒了一定的资本。而资本是入局 汽车 行业的门槛。

另外,小米官宣造车对其股市是副绝好良药,前面两次在传小米要造车,都被否决,而这次是真的官宣,股票市场似乎有些狼来了的意思,并未如期而涨。而和此前的蔚来、小鹏和理想在美股上市的车企相比,中概股等一众企业跌跌不休,意欲回国再上市,小米在港股安安稳稳,坐等升值。

而挑战仍然有,那就是 汽车 到底要走代工之路,还是自主制造。尽管拥有一众消费品类代工经验,对于制造业也算是玩得开,但是 汽车 这辆工艺制造品,对于品质管控、产能交付异常依赖。如果选择代工,那么可以省去一大笔工厂建设和设备采购费用,一百亿足够开发两三款车型;如果选择自建工厂,那么一百亿只能研发一辆 汽车 ,而且预算也算比较吃紧。再往后看几年,100亿美元持续投入,如果在此期间,小米 汽车 不独立上市,收益回报是否支持投资者们持续投入?恐怕不大现实。从前浪的新势力们,不管是先代工还是先建工厂,结局都是找地、建厂,小米是否会脱离这个魔咒?一如造手机般代工造车?结局并不好说,毕竟国内 汽车 工厂的产能已经过剩,找一个代工资源并不是难事。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还在浪打浪。看准了浪头,就是冲浪,没看准浪头,就是翻船了。

你看好小米造车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