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经济战略转变是什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

2023-02-27 6:31:41 基金 xialuotejs

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的战略转变包括什么

“十四五”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我国即将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的30年将是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冲刺的30年。如何完成这个冲刺目标,需要从现在就开始谋划,因此,“十四五”将在很大程度上确定未来30年发展的主调。那么,“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发生哪些重大转变?

第一个重大转变是在国内、国外双循环的框架下,加强关键领域的自主技术创新,打造稳定的产业链,确保在极端情况下国内经济能够正常运转。与过去30年相比,这是一个显著转变。拥抱全球市场,并利用国外技术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一。然而,自2018年美国开始对我发动贸易战以来,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不断加码,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进一步加强,我国在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被迫中断的风险大大增加。美国对华政策转向从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就开始了,特朗普政府则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放大了这个转向。未来不管是哪个政党执政,美国对华政策也不会回到过去的样子,中美之间的技术竞争不可避免。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自主技术是我国的不二选择。

但是,发展自主技术不等于关闭国门,不与国外合作,也不等于把国外厂家排除在我国的供应链之外。充分利用全球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仍然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最佳路径。为应对极端情况,打造一个反映底线思维的B计划是必要的,但是,底线思维不能用来指导日常的A计划,否则我们将为此付出极高代价,上世纪60年代实施的三线建设就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重大转变是全面推进高质量的城市化。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有6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作为一个比较,当日本和韩国分别达到我国目前的收入水平时,它们的城市化率都超过72%。在未来的15年里,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5%-80%,而且将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少数城市化区域集中。人口集中是所有完成现代化的国家的共性,我国也不例外。到2035年,60 %-70%的人口将集中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武汉-长沙经济带、川渝经济带、西安-咸阳经济区、郑州十字带、山东半岛等城市化区域。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将发生深刻变化。

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我国将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统计,我国当前的城市化率不到45%。户籍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户籍改革的目标不是取消户籍,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人口管理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减少捆绑在户籍上的福利待遇,这涉及“十四五”期间的第三个重大转变,即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第一个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一个统一的社保体系是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除了提高全体民众的福利之外,统一的社保体系也是打破僵化的户籍制度约束的最有力手段,有利于人才的跨地区流动。然而,我国仍然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它们是建立全国统一社保体系的最大障碍。解决办法是建立一个统一但差异化的社保体系。具体而言,可以采纳“菜单式”的多方案政策,让个人和单位从“菜单”里选择一个方案,多缴费、多受益。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第二个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还非常落后,城市里习以为常的公共服务如自来水、抽水马桶以及与之相应的给排水设施,很多农村地区还非常匮乏。要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人口集中是不二之选,目前正在推进的撤村并镇工作还将继续推进。

最后,第四个重大转变是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绿色发展。国际社会已经形成共识,气候变化是21世纪最大的全球性议题。在过去20年里,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中的80%来自我国。中方已经在最近的联大会议上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庄严的承诺,预示着未来十年我国政府将大大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的管理。未来环境管理的重点之一是以价格手段降低碳排放,过去十多年建立的碳交易机制有望正规化并得到切实加强。另外,绿色金融将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主导力量。

综上,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在“十四五”期间发生重大变化。关键领域的自主技术建设将提速,高能耗或高排放的产业将让位给低能耗或低排放的产业,而政府目标将从单一的增长目标转向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上。(作者姚洋是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未来中国经济战略转变是什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 第1张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未来5年,中国经济发展将逐步稳定,形势将越来越好。由于国家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经济也会很快,做得更好。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结构调整,需要以创新、经济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

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周期中,以低成本、外向型的战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其附加值不高、品牌效应不强、对外贸易依附性强、经济安全风险大等缺陷逐渐显现。此外,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世界经济低迷,地缘政治问题突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为确保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主张加快形成以国内周期为主体、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即由外贸经济向内需经济转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过去的外贸经济受到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断萎缩。而西方发达国家将会通过经济转型来振兴制造业,这也是中国未来商品出口的一个消极因素。为了吸收外贸出口的萎缩,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中国经济迫切需要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是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将得到一步发展,民生和社会福利将得到改善,继续扩大内需和减少出口。总之,建立统一的全国市场有利于增强我国抵御外部市场波动的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这不仅将为中国长期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也将为全球资源和因素提供更多机遇。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与改革,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做的:一、通过保障就业,提高就业率,增加就业机会,创造就业机会,来确保通过刺激内需,推动经济增长。二、经济转型,即从外向型经济、劳动密集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和内需型经济。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再生型转型。三、通过立法,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四、提高广大劳工阶层收入,健全社会保障系统,使之得以享受经济繁荣带来的成果。五、平衡区域经济,政策向西部倾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