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股票重返第一,雷军这一年:搬家结束北漂,市值折损3000亿,开小红书和女生交友

2023-02-24 22:55:00 证券 xialuotejs

美团点评市值重回3888亿港元,小米市值则蒸发1500亿港元

我之前就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不要看什么基本面,最为关键的还得看创始人!

拿互联网行业来说,去年美团点评与小米公司都成为了上市公司。在美团点评上市之际,王兴说的是上市只是一个开始。而小米的雷军则表示:希望年轻人们现在买入小米股票,未来将会获得2倍的投资!

美团市值

在上市之初,美团点评的股价也是一路下滑,美团去年9月上市就立马跌破发行价。最低到40块港币,跌去了42%。这也曾一度让不少投资者们怀疑王兴!

但王兴还是那个王兴,终究没有让我们失望。美团点评的股价从年初到现在涨了60%!目前美团点评的市值在3888亿港元。

数据显示:美团总用户从2.1亿长到4亿,人均交易笔数/交易额从10笔/782块长到24笔/1288块。毛利率和变现率提高,亏损收窄。

要知道,美团可是一路血杀出来的,从当年的千团大战,再到互联网外卖大战。如今美团最大的对手被认为是阿里。而美团的目标一直没有变,他们要做“中国的亚马逊”,创始人王兴说“无需在意短期股价的涨跌,应该看重公司的长期价值。”当一个机会点逝去之后,那么就要创造一个新的机会点,这就是霸道的王兴!

进入2019年,美团点评成功的挡住了饿了么的反扑,同时将会摩拜单车正式美团化。随后美团品牌全面开启新黄色。线下的充电宝、二维码牌、Pos机以及美团的一些周边产品,统统变成黄色。这预示着,王兴兑现了当初上市的诺言,上市只是一个开始,美团将全新出发!

小米市值

说完了美团点评,我们再来看看雷军的小米。一年前,小米登陆港交所,发行价17港元;一年后,小米跌至9.5港元附近,仅为IPO时的56%。一年时间蒸发1500多亿港元市值,除了宏观环境的剧烈波动,回到公司基本面,小米到底有什么问题?

在我看来,机构与资本们对于目前的小米并不看好, 大家没发现吗?小米股价连续下跌,基本上也都是小米公司自家在回购。

说到底,小米智能手机在国内的销量很是低迷,虽然红米手机在国外销量不错,但这对于原本利润就低的小米手机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卵用!

小米虽然标榜自己是一个苹果乘以腾讯的互联网公司,但其本质上是一个制造业卖手机和3C产品的公司,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新的商业模式。

近几年,雷军和小米已经将触角伸向房地产,其中既有联合华润拿地,也有雷军旗下顺为资本频频投资房产家居项目。对此,雷军一再对外发声,表示小米不会进军房地产。

小米的 科技 园并不一定完全要用于做自己的业务,他有可能去做地产商业方面的经营,比如做转租。总之一句话,中国目前最赚钱的行业,应该还是房地产行业!

当然了,咱们也不能小米公司不行。小米公司对于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贡献还是非常之大。再加上小米在物联网中的布局,小米还是能一战的,毕竟小米才成立9年。但你要是让我现在持有小米的股票,咱是真心没那个胆子!

雷军这一年:搬家结束北漂,市值折损3000亿,开小红书和女生交友

文 | AI 财经 社 实习生 孙浪

编 |鹿鸣

在上市一周年之际,小米搬家了。

7月9日,小米新总部于小米赴港上市一周年之际开始启用,当晚举办开园仪式。此前,小米在海淀清河附近的办公区较为分散。每日经济新闻援引小米内部员工透露,新总部能够容纳1.6万个工位,北京地区的小米员工接下来都将陆续入驻。

小米终于像BAT等互联网大公司一样,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总部大楼。早在2015年7月23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就在微博上说到,“小米在北京创业五年,像北漂,首先是银谷大厦,接着是卷石大厦、宏源大厦,再搬到五彩城大厦,又租了五彩城周围四栋楼,几乎一年搬一次!”多次的搬迁,让他对在北京有一个稳定的办公地点有着深深的寄望。

7月9日,小米上市一周年当晚,雷军的愿望得到了实现。股民的愿望还没实现。

股票跌势止不住

7月9日对小米来说是个大日子。无论是2018年7月9日在港股上市,还是2019年7月9日北京新总部开园,都是小米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但是,上市这一年间,小米的股价却是一路狂跌。雷军在当日盘后庆功宴上说出的:“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还言犹在耳,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股价遭到腰斩。

截至7月9日收盘,小米集团收跌1.14%,报收9.50港元,市值2283.78亿港元。相较于17港元的发行价,一年时间,小米股价跌幅高达44.12%。 与2018年 7月18日小米最高市值5291.7亿港元相比,蒸发了3007.9亿港元。

这样的对比使得小米在资本市场的处境显得十分尴尬。据媒体报道,小米的上市吸引了大佬们纷纷为其站台。继李嘉诚、马云、马化腾以个人名义认购小米股票后, 财经 媒体人吴晓波也发文称买入20万美元小米股票,小鹏 汽车 创始人何小鹏更表示以个人资金从二级市场认购了1亿美元小米股票,美的集团也表示持有小米近1亿股。

但是这并没有为小米赢得资本市场的信心,其股价依然一路下行。

据搜狐 财经 报道,小米集团为提振股价,于今年初发起首轮回购。1月17日至1月22日间,小米集团先后3次回购1997.22万B类股份,耗资近2亿港元。

自6月3日起,小米集团再次启动了第二轮股票回购。当天,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公开市场购回1102.94万股B类股份,平均价为每股B类股份约9.0492港元。随后,在接下里的一个月内,小米集团先后进行了19次股票回购。

但是就目前小米的股价形势来看,今年以来的这22次股票回购行为并未对小米的股价产生良好效益。

还有一起是在6月19日,据美国 科技 媒体The Verge报道,小米在西班牙的宣传图被指剽窃3D艺术家彼得·塔卡(Peter Tarka)的三件作品,并将这三件3D作品揉合成一幅新的宣传海报图,用以在西班牙推广公司的设备。而卡塔也在他的个人社交平台上表示,他100%确信小米使用了他的作品。

对此小米依然马上做出回应称,在调查了艺术家彼得·塔卡(Peter Tarka)对小米西班牙网站误用其作品的评论后,我们已经确定,一名设计师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了塔卡的设计。小米已经从网站上删除了相关内容,并决定立即解雇这名员工。

物联网促新发展

尽管股价在跌,但小米还是一家挣钱的企业。财报显示,2018年,小米营收1749亿元,同比增52.6%,经调整后净利润86亿元,同比增长59.5%。

2019年初,小米宣布拆分出Redmi,从而解开性价比束缚。雷军找来了金立集团原总裁卢伟冰操刀红米。让红米专注极致性价比,主攻电商市场。而小米专注中高端和新零售。

在2019年1月的小米年会上,雷军宣布启动“手机+AloT”双引擎战略,这意味着小米战略从“铁人三项(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撑起十亿估值”替换为“手机+AIoT”。

智能手机业务是小米收入的大头,营收占比达六成以上。2018年,小米在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保持大幅增长。据IDC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出货量为1.226亿台,市场份额为8.7%,出货量同比增长33.2%。

但是根据Canalys于2019年4月公布的数据,小米位于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第四名。2019年一季度,华为在中国市场份额为34%,OPPO和VIVO分别为19.1%和17.1%,小米则为11.9%;并且小米出货量同比上年下滑13%。

由于市场的饱和,智能手机无法支撑小米的高速发展。所以物联网成为了小米新的经济增长点。

小米的优势在于,它有丰富的生态链产品,除了卖手机,也有其他硬件产品的销量。一位江苏的小米旗舰店负责人曾对AI 财经 社透露,他们店里的收入60%来自手机,40%来自于生态链产品。多位经销商认为,小米的硬件生态链产品目前还无法被其他家超越。

数据显示,"IoT与生活消费品"也就是小米物联网生态产品2018年收入438亿元,同比增86.9%。增长来自于智能电视、米家扫地机器人、小米手环等生态链产品的需求的快速增加。

在过去一年,小米频繁进行架构调整,据AI 财经 社粗略统计,仅在公司架构上,小米过去一年进行了7次调整。

朝着女性前进

小米的手机业务也发生了改变。2019年4月15日,小米接收了美图的手机业务。随后,7月2日,小米发布了面向女性用户的小米CC9系列,主打拍照和设计。意在解决小米手机使用者性别失衡这一问题。为此,雷军甚至在小红书上注册了账号,用来向女性用户宣传CC9系列。

据新浪 科技 报道,2019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行业报告显示,小米手机用户中,有近七成为男性,女性用户占比仅30%。这与OV的五五分形成鲜明对比,甚至一直给外界留下用户大多为男性商务用户的华为,其男女用户比例也达到了四六分。

因此,小米CC9系列手机的发布,对小米的手机的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影响。

小米股价再度破发第35天,你看好小米公司未来的发展吗?

引言:可能很多年轻人在购买手机的时候会优先考虑小米这个品牌,因此大家都比较看好小米这个公司的未来发展。之所以大家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大家比较信赖小米的科技,同时觉得小米的售后也比较好。

一、未来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相信也有一些小伙伴们看了相关的新闻,这个时候有很多人觉得小米的股价非常低,甚至还会觉得小米未来的发展比较的受限。其实在小编看来,小米这个公司未来的发展还是比较不错的,因为他们的手机市场非常的大。而且这个品牌在售后这方面做的也比较到位,因此有很多人都比较看好这个品牌的未来发展。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非常喜欢这个品牌的一些电子产品。而且大家觉得这些电子产品也比较的耐用,即使遇到了一些小故障,也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二、产品的类型肯定也会越来越多

可能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觉得小米这个品牌主要卖的就是手机。其实这个品牌除了手机以外,还会卖一些其他的电子产品,像手表、平板等等。而且这个品牌还有很多的高端手机,然后很多粉丝们都非常的喜欢。那小编认为随着小米公司的发展,接下来产品的类型肯定也会越来越多。因为只有产品类型越来越多的时候,公司的发展才会越来越稳定。就是还会有一些人说小米打算造车,看见了这个新闻之后,很多人也比较的期待。

三、总结

可能有一些人看到了股票下跌的消息之后,会觉得比较的伤心。因为大家觉得他们非常的信赖这个品牌,那股票下跌之后,可能也会影响到小米的未来发展。其实在小编看来,不管哪个行业可能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让一个公司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发展的越来越好。

雷军说的十个季度重回国内第一,有几成把握?

目前来说,雷军的这一番理想已经没有办法完成了,如果这个话改成10个季度超越荣耀,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可能性的,但如果是超越华为,那么太扯淡了。

我们从过去一年的销量来看,华为系列整个年度的销售量超过了2亿部。而小米在过去这一年由于海外市场超常发挥,总销量也是超过了1亿,问题在于两者的差距已经来到了1亿部,几乎差了一个vivo。

与此同时,小米在核心 科技 方面几乎毫无存在感,说这样的话的确是博众人一乐得了。你的成功其实离不开经济全球化以及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也就是说其实擅长营销,就有可能将手机卖得更好,这就是小米成功的策略。

但问题在于,用户对于核心 科技 或者说是黑 科技 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即便像小米酒这样,可能没有任何短板的产品,也很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毕竟无论是水滴屏还是后置3摄包括索尼imx586,都并不新鲜,友商们也都早于小米使用!

所谓创新的所谓新鲜感,就像vivo nex的轻轻弹出以及华为荣耀系列的超级快充。而对于小米来说,这样的要求实在太高了,毕竟每年只有40亿元人民币左右的投资研发,完全是无法支撑众多研发项目。

而雷军所说的话其实应该打一个5折甚至是3折。只要小米在今年,国内的销量能够保持稳步增长,就已经算是小米改善了颓势,获得了成功。早在2018年小米在本土市场的表现非常差劲。

所以说小米只要能够在10个季度里,全压制住华为的荣耀子品牌,就已经算得上是巨大的成功。

他是基于一下几点判定的:一是美国政府的持续打压导致华为海外业务萎缩。二是像谷歌等美国公司对华为的持续刁难,影响华为的生态。三是认定华为的产品的高质量不能持续。四是认定华为是在消费爱国,最后随着爱国潮的消退华为的销量必将下降。

追忆雷教主历次发布会口号:  国内市场,准备决战,全球市场,开疆拓土,十个季度内,国内市场,重回第一!为你而战,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全球第一家,全球首发,满血660,32个与众不同的优势,虽不是最早的一批,但可能是最强的一批,并且强得一批。干翻华为,脚踹魅族,吊打苹果,强到窒息,美到极致,一代神U,良心企业,全球首款,精准定位,外观颜值炸裂,性能堪称目前最好国产旗舰机,集高 科技 和美丽于一身。国民手机,媲美单反,一页纸写不完的吓人黑 科技 ,十项黑 科技 ,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196道工序,一面 科技 一面艺术,后壳换色,加量不加价,万物基于MIUI,一块价值十万的陶瓷后盖;让友商失望了,国内销量仍然第一;从此以后,小米手机不再公布销量;小米手机三到五年内不会上市;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冉冉中国芯--澎湃芯……诋毁小米的人将不融于这个时代……简直就是打了鸡血的邪教教主!

雷不群说的话,笑笑就好了,可能就脑残米粉会比较信。

先说结论:小米在10个季度重回国内第一的概率是0,而且100%铁定是0,欢迎到时候见真章,我不怕被打脸。

日前,市场研究机构Trustdata公布了《2019年1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报告披露了2019年Q1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的整体情况,以及各大品牌的占比。

报告显示,2019年Q1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最高的品牌是OPPO,市场占比为21.5%,vivo紧随其后,占比为21.4%,华为以21%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第四名至第六名依次是荣耀、苹果和小米,占比分别为11.4%、8.9%和8.6%,其他品牌共获取7.2%的市场份额。

不难看出,2019年Q1国内手机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行业前三实力在伯仲之间,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近乎贴身肉搏;二、行业马太效应加剧,行业前六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小玩家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值得注意的是,Q1往往是全年手机销售淡季,加上春节因素,整体销量愈发疲软,今年市场行情则比往年更为冷清。1月出货量勉强突破3000万台,同比下降11.4%;2月不到2000万台,同比下降20.1%;3月不到3000万台,同比下降4.1%。

在市场环境不佳的大背景下,中小玩家比头部玩家面临更大的挑战,日子更不好过。当然,头部玩家也有各自的烦恼,以小米为例,Q1其最大的动作是将红米从产品系列升级为独立品牌,全面对标荣耀,由前金立总裁卢伟冰操盘。

同时,小米掌门人雷军在红米Note7发布会上彻底黑化,不仅diss荣耀V20是PPT手机,还吐槽荣耀从诞生之日怎么low就怎么来。此后,小米、红米与荣耀之间的撕逼大战愈演愈烈,让吃瓜群众看得目瞪口呆,孰是孰非傻傻分不清楚。

不过,数据会说话,无论是荣耀宣传的连续9个季度稳居中国销量线上第一还是此次荣耀市场份额超过小米,小米在国内市场落后于荣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小米、红米频繁与荣耀互怼,本质上是暴露自身焦虑的表现。今年3月,卢伟冰爆料,雷军给自己下了个死命令:红米一定要在国内市场反超荣耀。

话说,之前连整个小米都干不过荣耀,现在让独立出来的红米硬刚荣耀,这不是自讨没趣吗?卢伟冰无疑将面临巨大压力。除了剑指国内前二的荣耀难对付,更让雷军感到压力山大的是OPPO、vivo、华为。2017年9月,他在小米全球核心供应商大会上放出豪言,“两年半时间,重回中国第一”。

如今,1年半过去,小米距离成为国内第一仍有不小的差距,OPPO、vivo、华为三大劲敌个个实力强劲且野心勃勃,想要战胜每一个都很困难,更何况一挑三。未来1年,小米想要迎头赶上、独占鳌头,将面临巨大挑战,我个人对其重回国内第一持悲观态度。

另外,小米人事变动也能说明其在国内市场陷入困境。去年12月,小米设立中国区,由小米联合创始人王川挂帅,而此前担任销售与服务部总经理的汪凌鸣则调任国际部担任副总裁,负责拓展非洲市场。在我看来,天语出身的汪凌鸣优势在于线下渠道资源和人脉丰富,其操盘国际市场的经验几乎为0,让他负责进军非洲显然不是看中其资源,而是对其反攻国内市场不力的一种人事安排:国内下课、放逐非洲。

换个角度看,让联合创始人级别的王川挂帅小米中国区,既体现了小米对国内市场的重视,也反映出小米在国内市场面临巨大挑战,复兴任务无比艰巨,必须仰仗老将出征才能有所突破。尽管如此,面对愈发强大的OV、华为,加上快速崛起的荣耀,小米胜算很低,或许经过不懈努力可以超越其中的一两个劲敌,但全想要部赶超位居第一,我可以明确地告诉雷军:想都别想,不存在的。

雷军重回第一的野望,所受到的压力不仅仅是华为,还有OPPO和vivo这两个品牌。更别提iPhone的虎视眈眈!但是,小米9的出现,突然让众多米粉更觉得有希望了!小米9的2999元,黄章都“破口大骂”,可想而知:雷军给手机市场带来的冲击。

那么,雷军有把握成功吗?我们看看雷军这几年的动作?!

第一:硬核堆积

小米9的出现,让我们知道,小米在硬件堆积上面,所投入的越来越大。就拿小米就来说这款机型,它采用了骁龙855处理器,同样它搭载了索尼4800万摄像头,第五代屏下指纹技术,所有技术的堆积也说明了,小米准备,在硬件上面好好的打上一战。

而且,我们也可以这样推测,小米准备在2019年,推出数款机型,通过机型获得消费者认同。

第二:红米独立

小米的另外一个非常大的步骤就是红米的独立,通过红米的独立,来摆脱性价比的束缚。红米,独立之后推出的红米note7,获得很多消费者的认同。

小米逐渐形成,以小米旗舰和红米性价比为主的两款品牌。所以,红米独立是一种正确的措施,而这种措施也说明了小米对于手机市场的研究。

第三:研发投入

小米说在2018年,1到9个月,小米研发投入40亿,小米在手机市场上投入越来越多,也说明了小米对于手机市场的分析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多的研发投入,也给小米手机在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但是,小米想回到第一的位置,还面临着华为,OPPO,vivo的压力,所以,如何解决这方面的压力,是小米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他也就是这么一吹牛逼,顺便看看能不能提提股价,你当真就输了,当初为了上市还买人家大唐的芯片该个名字就我心澎湃,一个道理

当然可能了,就看小米愿不愿意以及出多少价了。

最后一个季度,小米9 卖10块,红米note 低20%,保持合理差价,8块,敞开卖卖3个月,不要说国内第一,季度全球第一都可能。

如果精打细算,可以掐着第一名数量卖,再多个500万台,节省成本。

世间没有不可能。

理想很美满,但是现实很骨感,就目前来说,机会基本等于=0,没错就是零!

2014年年底,成立仅四年半的小米,不仅在完成一轮11亿美金的融资之后,公司估值高达450亿美金,还在当年横扫国内手机厂商,以6112万台手机的出货量第一次摘下国内手机厂商桂冠。但是好景不长,2015年小米手机出货量约为7000万,被华为赶超,不过此时小米还能占据第二的位置,而2015年也是小米 历史 手机出货量的最高峰巅值。

从2016年开始OPPO、vivo依靠强大的线下渠道一冲而上,迅速抢占了三四五线城市的用户和口碑,不仅小米没有反应过来,连以狼性著称的华为都没能在这场换机潮中继续发挥优势,OPPO甚至在2016年跃居第一,虽然仅有一年,但此后华为与OPP0、vivo一直稳定在国内的前三甲,小米再也没有进过前三名,而且出货量不断在下降,在2018年的时候,小米的出货量已经仅仅剩下5000万台,而此时华为出货量已达1.051亿台是小米的两倍之上,更为关键的是2018年华为出货量同比上升,而小米却还是处于下降。

所以即使未来十个季度(2年半的时间),华为的销售量一直保持不变,小米的手机出货量要达到与华为一致,雷布斯得发挥出惊天的营销战绩,把销售增长率从目前的负数提升到35%以上【50*(1+X)^2.5=105.1,可以得出X=35% 】 ,如果华为保持这2018年的15.7%的增长趋势,那么雷布斯要把小米的销售量提高到56%,才可以做到和华为的出货量一致 【50*(1+X)^2.5=105.1*(1+15.7%)^2.5,可以得出X=56%】,这个数据在企业初创时很简单,因为基数很低,比如小米最初即使都是300%在增长的,但是基数达到一定程度后则很难了,至少从最近三年来说,前几大品牌的手机还没有一家可以做到一年增长50%以上的,甚至20%都难。

而除了华为手机这几年整体出货量保持增长趋势,小米的出货量却一直处在下跌这个趋势这个区别之外,华为与小米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差距,就是华为有进军高端市场(mate系列和P系列),与三星高端机及苹果竞争的,但是小米在高端市场上没有相应的系列竞争,其目前仍然是主打性价比。

因此即使小米出货量第一了,但是其销售额仍然不可能是第一,因为小米的综合售价远远低于华为,要达到名副其实的第一,那么小米的销售量最少要是华为的1.5倍以上方有可能总销售额与华为的销售基本一致,要做到这个数据,雷布斯要把小米的销售一年一翻以上了,这个最少目前来看,基本不可能,甚至严格来说概率等于零。

雷军说的十个季度重回国内第一,吹牛的概率更大,小米与华为的差距越来越大,只要华为不犯下重大的差错,那么小米基本追赶无望,而且除了华为之外,小米前面还有众多厂妹喜欢的oppo和vivo两只拦路虎,所以第一不是那么容易的。

看大佬说话,不仅仅要看字面意思,更要看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把目标定位第一,现有的份额都保不住。这种是理想的愿景,主要是给团队树立远大目标和靶心;而不是说有必定的把握才这么说。

影响手机销量的几个关键因素是品牌力 和 产品力 和 价格。

首先看品牌力,小米长久以来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没有形成品牌溢价,和神舟电脑在电脑界的地位差不多。参考可得知,神舟电脑卖的再便宜,销量也是干不过联想的。

再看产品力,小米在核心专利上距离华为相差较大。而技术密集型系统是需要高投入和时间积累的。手机作为一款成熟产品,短期很难有大幅创新。

价格,红米有荣耀和iqoo等对少在搅局。能够保持就行。

当然,小米也不是一点希望没有,和小米生态链的联动形成协同效应。在欧美抢夺华为空缺的市场。在印度用极致的性价比突破。还是有机会点的。

我觉得真的不太可能。

雷军说10个季度要重返国内第一,这个Flag是在2018年2月说的,10个季度就是两年半的时间,那就是小米要在2020年下半年的时候重返全国出货量第一的位置。

目前已经2019年了,四个季度已经过去了,但是小米目前还真的没有重返国内第一的迹象。

我们看看2018年中国出货量:

这是国外的统计机构IDC发布2018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品牌销量、销售额、市场份额。

从上面的我可以看到,小米(算上红米的)出货量比荣耀、OPPO、vivo还低。如果荣耀加上华为之后,那么跟对手的差距就更加大。

所以,小米要在2020年的时候超越荣耀、vivo和OPPO,难度非常大。

同时,目前智能手机行业还在停滞期,因为2020年才是5G爆发的时候,目前大家的换机欲望还真的不够高,这就增加了厂商销量增长的难度。

所以,很多厂商都到了国外发展,开拓国外市场,提前自己在全球的销量,从而扩大规模效应。

所以,小米要在2020年重返国内第一,难度真的很大。我感觉还是稳住国内前五然后再国外出货,提高全球出货量的占比。

小米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上市募资、红米独立、小米走向高端等等,到底小米能不能做重返国内第一,我们拭目以待!

小米集团的股价创历史最高,但软件、硬件商业模式争议从未中断

从2018年7月上市至今,小米集团从来不缺争议。这包括了手机市场份额的下降,市值暴跌。进入2020年,受益于华为被美国制裁,小米手机份额提升,业绩回暖,市值也创出 历史 最高。但是面向未来,争议仍在。

尽管市值创出 历史 新高,但围绕小米的争议还远未结束。

小米发布2020年三季报前夕,公司股价创下自上市以来的 历史 最高价,11月24日财报发布当天,股价一度爬升至28港元以上的 历史 新高。而随着“靴子”落地,小米股价接连回调,不过总体而言,年内仍录得了超过140%的正向收益。

小米,有着多重身份,曾被看作是“年轻人第一只拥有的股票”,但在上市不久又被戏谑为“年轻人第一只套牢的股票”。围绕小米的业绩与估值,也总是存在机构多空之争。如今,小米的市场表现似乎给了那些“空头”一记重拳。但即便如此,随着华为重启4G手机,以及荣耀的剥离,未来小米的业绩以及市场份额再起争议。

手机市场份额超越苹果位居第三

小米持续在高端机领域发力充满挑战

三季报显示,小米单季度收入和利润创下 历史 新高,同时,单季度手机收入和手机出货量同样创新高。据IDC统计,小米2020年三季度手机市场份额超过苹果位居全球第三。据Canalys的数据,公司第三季内地智能手机出货量按年上升18.9%,是前五大厂商中惟一取得正增长的企业。

2020年前10个月,小米高端旗舰手机销量超过800万台,同时,其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平均售价(ASP)同比增长14.7%。小米在财报中称,这是受益于中高端手机的销量占比提升所致。今年年初,小米发布年度首款5G真旗舰小米10系列手机,在第三季度又发布了小米10至尊纪念版,小米的高端产品策略得以成功执行。

小米之所以在高端 策略 上取得成功,是有一定原因的。张可兴认为,“小米的中高端机型符合公司的战略,过去小米用性价比抢占市场,是因为公司的研发投入不够,随着消费者理念的转变,而且手机对每个人越来越重要,消费者愿意花稍微多一点钱去获得更好的机型。此外,小米还具备一个非常好的因素,就是相对友商来说,其4G手机库存相对较低,那么在5G手机转型过程中,没有什么包袱。”

对于后续小米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高端机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原炜认为,“小米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这种品牌形象跟高端市场高端用户对产品的心理核心诉求是不相匹配的,而要想在高端市场扭转这一用户心智,则是非常困难的。”

张可兴表示,从目前已知的数据看,小米已经获得了很多“米粉”的认可,就此而言,其在高端机型上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已经比较确定。但从长远来看,小米中长期发展高端机型战略还面临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比如苹果、华为。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小米并不一定可以在高端市场上保持持续增长的市场份额。

智能手机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

短期内海外重心难以迁移至欧洲

根据《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预计接近2.2亿台,到2024年出货量将增长到近5亿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

原炜也认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其手机。“这是小米业务的基本盘,决定着小米整个系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如果手机业务不行的话,则很难想象其IOT和智能家居等业务还能够蒸蒸日上。不过,另一方面,IOT是小米打造其生态的关键要素,有小米品牌的加持、对设计的要求、质量的管控以及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我对小米IOT业务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看好的。”

据Canalys统计,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境外市场收入达到人民币398亿元,同比增长52.1%。本季度境外市场收入及对总收入的贡献占比均创 历史 新高。其中,在西欧出货量尤其亮眼,同比增长107.3%,市场份额提升至13.3%,排名第三。

事实上,在海外市场,印度、东南亚市场向来是小米智能手机发力的重点地区,随着公司大力开发欧洲市场,且取得显著成效,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其海外市场重心是否就此发生迁移的讨论。

“欧洲市场是高端市场,那里的消费者有着更高的购买力;但是欧洲市场分割严重,语言文化林林总总,并且在专利、数据保护、消费者隐私保护等方面有着繁杂而严格的法律法规,因此市场开拓的成本也比较高,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投入。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相信印度、东南亚市场仍将是小米在海外的主战场,值得继续深耕,而在欧洲市场虽然会积极 探索 拓展,但需要时间,海外市场的重心不能很快也不必很快转移到欧洲。”原炜表示。

“铁人三项”商业模式

最大的挑战在于用户体验

小米的商业模式为“铁人三项”(硬件+互联网服务+电商及新零售)模式。小米硬件产品的宗旨是在满足高品质与精良设计的同时追求 极值 的性价比,雷军承诺公司的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否则将超过部分回馈给用户。在方正证券分析师陈杭看来,极致性价比就是小米护城河的起点。他认为,“低毛利+高效率”是小米商业模式的本质,也是小米的护城河。

在张可兴看来,可以这样理解小米“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小米用手机业务带动整个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用智能硬件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和业务的边界。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国外非常具有性价比的连锁超市Costco。

至于如何评估这种商业模式的效果,原炜认为,小米要实现从硬件到互联网的螺旋驱动,最大的难点也是在受制于底层安卓系统的条件下,要在用户体验上,做出跟iOS可以媲美的MIUI。

张可兴则补充称,“现在很多公司都在从硬件到软件这样一种商业模式进行过渡,但是做好的公司特别稀少,惟一做得很成功的就是苹果,通过手机、电脑、平板形成iOS系统的闭环,进行产品的购买和付费。而要实现这样的成就,对小米来说难度巨大,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而目前,小米的互联网服务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广告,真正要实现通过硬件到互联网的驱动,还需要商业模式的重新再造。”

(本文已刊发于11月28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小米再度破发现在股价是多少?

8月2日,“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小米,在价格稳定期结束后,再度跌回发行价17港元/股附近,盘中甚至一度破发。坐了一波过山车的投资者不禁要问,说好的“翻倍”行情,还有吗?

6月22日,小米创始人雷军、林斌等高管在小米招股书上正式签字,小米随即启动全球公开发售。当日上午,小米CEO助理“小米公司陈曦”在微博上喊话:港交所第一只同股不同权的股票,股票代码:1810(18年上市,10年创立),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亲爱的米粉们,账户开好了吗?

然而,“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却在上市的首月里,上演了一出过山车大戏。

尽管创始人雷军认为“小米是全球罕见的、既能做硬件、也能做电商、也能做互联网的全能型企业”,“小米的估值,应为腾讯乘以苹果”,但是面对不尽如人意的招股结果,雷军最后将发行价定到了最低的17港元/股。

虽然雷军认为发行价已经定到了最低,小米还是没能逃过首日破发的命运。7月9日,小米一开盘就遭遇破发,最低跌至16港元/股,较招股价下跌近6%,并已非常接近IPO前F-1轮投资者进入时的成本价15.8港元/股。

情况在“绿鞋”护盘资金等各路人马的推动下很快迎来反转。上市首日,小米的“绿鞋机制”便被触发,超募资金出来护盘,股价震荡回升,最后下跌1.18%,收报16.8港元/股。

上市首日晚间,雷军携新老朋友在香港某酒店举办小米香港主板上市庆功宴,席间雷军放话称:“要让在上市首日买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资人赚一倍!”数据显示,上市首日及次日,年轻投资者的聚集地富途证券均稳居小米十大净买入经纪商第二位。

之后小米所向披靡,收复每股17港元的开盘价后,一鼓作气,仅用了7个交易日,最高冲至22.2港元/股,小米的市值也从507亿美元飙升至703亿美元。

看到小米如此凌厉的涨势,米粉似乎看到了“年轻人的第一次翻倍”的希望。但是,形势很快再次反转。

伴随着价格稳定期截止日的临近,以及全球科技股的大幅下挫,小米开始上演跳水行情,“怎么涨上来怎么跌下去”,仅用了11个交易日,股价便再度回到发行价附近,盘中再度破发。

在小米的本轮过山车行情中,“绿鞋机制”扮演了重要角色。据计算,为了“稳定”股价,小米动用了56亿港元的护盘资金。

小米29日发布公告称,与全球发售有关的稳定价格期于7月28日结束,摩根士丹利于7月17日已悉数行使超额配股权,按每股17港元的价格超额发售了3.27亿股B类股份,约占全球发售量的15%。

超额配股权就是市场俗称的“绿鞋机制”,国际市场几乎所有稍微大型一些的新股发行都会设置“绿鞋机制”,稳定新股股价。伴随着“绿鞋机制”的全部行使及价格稳定期的结束,小米的股价后市将何去何从呢?

西南证券将小米与美股的亚马逊对标,认为小米的生态圈刚刚形成,互联网服务和生态链两个飞轮正在飞速旋转,未来成长之路刚刚开始。但与传统互联网公司不同的是,小米多了一个维度(设备连接数),作为IOT(物联网)时代的新增变量,基于IOT泛互联和AI泛智能的第三个飞轮将是小米探索的星辰大海。

西南证券给予小米2019年40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30.30港元/股,上调至“买入”评级。麦格理则以小米今年第二季手机付运量同比上升49%高于其预期为由,维持小米“跑赢大市”评级,并给了30港元/股的目标价。

与机构的乐观不同,很多小米的年轻投资者在本轮股价回落中选择了离场,因为他们担心小米将于8月中下旬发布的财报并不好看。

2018年4月,小米向雷军控制的Smart Mobile Holdings Limited以1599美元的对价发行6396万股B类普通股。小米在回复内地监管层的反馈意见时称,该次股权激励确认98.27亿元股份支付费用。本次授予雷军的股权已经在上市前发出,不会在上市后稀释存托凭证持有人的权益。

但真的如此吗?有投资人士指出,小米此举也许不会稀释存托凭证持有人的权益,但一定会影响二季度的业绩表现。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小米短期股价表现仍值得期待。受锁定期制约,小米的基石投资者和原始股东只能等半年后才能出货,雷军有维护股价稳定、市值管理的需求。

另外,从近期放出的“小米2018年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大增48.8%”、“小米大张旗鼓宣布进军空调领域”等消息来看,也许雷军并没有放弃小米千亿美元市值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