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终于下定决心了。
2021年2月19日,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小米已确定造车,并视其为战略级决策,不过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一位知情人士称,小米造车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小米股票也因此大幅上涨,曾一度暴涨至11.81%。小米公关迅速发表通告:“等等再看,暂时没有”。这一回应并没有否认相关疑问,反而让人浮想联翩。
更有意思的是小米CEO雷军在2015年表示,造车是值得一搏的风口和时代机遇,小米在三五年内不会造车,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够。而2021年恰好就是五年之期,或许,年轻人的第一辆小米 汽车 真的要诞生了。
小米作为国内一家出色的互联网公司,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最有可能造车的互联网新势力,小米要造车的谣言也已经传播了好几年。然而每一次都会有很多用户选择相信,因为他们希望小米能够将“价格屠夫”的精神带到新能源 汽车 市场当中。
2020年12月末,网传小米将联合比亚迪推新车。不过,该消息很快就被小米公关辟谣:小米没有造车计划,而比亚迪也表示这条信息是谣言。然而已经有部分人士发现了小米窥探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证据”,早在 2013 年,雷军就曾两度拜会马斯克,对新能源 汽车 表现出了不小的兴趣、2015年蔚来获得的第一批投资中,其中一笔投资来自雷军、2019年11月,小鹏 汽车 C轮融资名单上,小米集团同样榜上有名。
同年,雷军表示“小米集团已经与多家 汽车 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能够通过投资的方式加深双方在新能源 汽车 与loT领域的进一步合作”。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在2020年我们就能看到小米频频与多家车企“同屏”:小米10至尊纪念版携手梅赛德斯奔驰开启影像 探索 旅程、与AMG F1车队联名推出米家电动滑板车Pro 2、小米手机则可以成为小鹏和比亚迪的车钥匙、小米手表同样支持蔚来相关车型的智能控制等等。
另外根据国家专利局披露的信息,小米 科技 申报的 2000 多项专利中,与 汽车 相关的大约有 10 项,主要包括车辆定速巡航、能源补充、车辆操控、导航、辅助驾驶、行车安全、停车信息预测等。一切的一切,都将小米造车的趋势推向了高处。
此前,国家已经提出到 2025 年实现新能源 汽车 销量达到 汽车 总销量的 20%,并且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完成「碳中和」的目标。这也释放了一个强劲的信号:在政策的不断助力下,新能源 汽车 将成为未来几年,乃至于未来十几年的风口。作为说出“站在风口上,连猪都能飞起来”的雷军,自然不希望错过这个超级风口。
综合来看,新能源 汽车 无疑是未来发展的主要风口之一,同时也契合小米“万物互联”的理念。一旦小米官宣将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这些前期布局都会成为小米最实用的“垫脚石”。
小米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将自己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旗下的多款产品都能做到同价位闭眼买,但这仅限于手机和一些小产品。 汽车 的复杂程度要比手机、电视等传统电子产品高出不少,虽然说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被称为是“移动的智能电子设备”,但并不代表能做好智能设备就能做好新能源 汽车 。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小米也不会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做规划学习了。
更重要的是造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需要领导者全身心投入其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雷军是不可能放得下小米的手机业务而跑去管 汽车 的,当然小米手机目前也离不开雷军的号召力。所以小米如果真要造车,极有可能是与一些传统车企合作来试水,如果仅靠小米自己的力量,很容易在这条原本就不平坦的道路上栽个跟头。
另外,小米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全球采购组装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再以高性价比取胜。小米靠着这种模式才有了如今庞大的生态链和出色的产品,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获得较好体验的用户来说,小米确实是首选。
但对于 汽车 市场来说,小米的这一套方法可能会失效,造车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不是说把零件都买好就能做出一辆不错的 汽车 出来。 汽车 最本质的东西依旧是行驶品质,在安全、调校和测试等方面传统车企还是占一定优势。毕竟车企们几十年的积淀不是吹出来的,是每一位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总结出来的。因此相较于手机行业的供应链整合方式, 汽车 行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壁垒。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跨界造车的企业翻了大跟头,最典型的例子无疑是戴森,戴森曾组建了一支将近 600 人的研发团队, 汽车 也成功造出来了。可惜因为制造成本过高,公司无法从卖车中实现盈利,戴森在研发三年后宣布终止造车计划。作为对比,特斯拉为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新能源 汽车 的领头羊,除了它沉淀多年的AI驾驶技术外,花费500亿砸出来的超级工厂都是许多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条件。
各种企业跨界进入 汽车 行业或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于小米来说,这无疑是很好的借鉴。
想要打造出一辆属于年轻人的、物美价廉的、体验良好的新能源 汽车 ,小米所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小米要想通过性价比的方式来赢得市场的青睐,像上汽五菱、吉利远景、比亚迪F3这些物美价廉的车型都会成为小米入局的强力竞争对手。
话又说回来,小米是否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进军新能源 汽车 市场,还需要再三斟酌。
除了小米,最近有关“门外汉”入局 汽车 行业的新闻也层出不穷,先是苹果与韩国现代 汽车 达成合作关系,并计划在2024年前后推出苹果 汽车 ;后是百度与吉利控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入 汽车 市场。随着入局者增加,这条原本就不宽敞的赛道只会愈发拥挤,意味着留给后者的时间也愈来愈少了。
对于供应链而言,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也即将发生。未来新能源 汽车 身上的每一个配件,都将会被电子化、智能化、数字化。在接下来的几年之内,大量的消费电子供应商将会涌入 汽车 领域,冲进来的不仅仅是富士康、京东方、英伟达等传统供应商,未来还将会有更多在消费电子领域有所成就的企业冲进 汽车 供应链,企图共享一杯羹。
已经在手机行业成功突围的“黑马”小米,真正想要打造一款完全自制的 汽车 并且进军 汽车 行业的时候必然是具有了十足准备。到时候 汽车 行业会有怎样的颠覆,小米又能否再次后来居上,成为 汽车 界的价格屠夫?一切都需要交给时间。
3月7日消息,据天眼查App,慷智集成电路(上海)有限公司新增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等多家股东,注册资本由约162.70万人民币增至约184.41万人民币。
此次变更背后是慷智集成披露的一起来自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和湖畔国际投资的股权融资,其中,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持股5.73%,为第六大股东。
慷智集成成立于2017年8月,为智能车载高清视频传输SERDES芯片厂商,产品以AIM数字系列为主。官网显示,其产品应用场景涵盖流媒体后视镜、行车记录仪、中控/导航IVI、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自动泊车、数字仪表、HUD(平视显示器)、360全景ADAS、DMS/OMS/电子后视镜等。
慷智集成创始人叫刘文军,也是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据刘文军2018年接受的一次采访,他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赴美求学,1992年毕业后留在硅谷,1996年进入飞利浦半导体并有超过六年的工作经验。
2003年,刘文军决定在硅谷创业,这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创业。业务集中于他的老本行——视频和图像处理芯片。五年后,这家公司被另外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收购。2015年,他以首席多媒体科学家的身份加入华为美国芯片实验室。
2017年,他离职创办了现在的慷智集成,第一个产品瞄准了车内视频的信息传输。事实上,公司在成立之前,创始团队就对市场上大部分车企和一级供应商进行了调研,最终完成了产品选择,从Demo到量产样片花费了仅一年时间。
看上去这是一家执行力颇强的创始团队,而刘文军对自家产品也有一定自信。在前述采访中,他将公司产品直接对标德州仪器和美信,称其芯片性能超出二者约30%,但在资源上无法与其相比。
慷智集成的出现意味着小米 汽车 车载芯片区域的空白还未填满。
小米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数量仅次于自动驾驶。对于新能源 汽车 而言,在续航里程无法拉开极大差异的前提下,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内的乘坐体验是在外观之外决定消费者购买倾向的两大要素。
频繁的投资节奏凸显了小米造车对于车芯供应链的重视,但这也不禁让人好奇,小米最终会将哪些芯片的话语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上?
易车讯 近日,我们从相关渠道获悉,半固态电池供应商卫蓝新能源将获得小米、华为等公司的投资,该项目估值50亿元人民币,获得投资额约5亿元。据悉,华为、小米和顺为资本在8月已经决定投资卫蓝新能源。目前,小米方面已经进入交割程序。
卫蓝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北京房山、江苏溧阳和浙江湖州拥有3大生产基地,公司专注于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锂电池的研发、生产。卫蓝新能源早期的业务集中在3C消费电子领域,此后进入蔚来供应链,成为其半固态电池供应商。
据悉,蔚来的半固态电池方案正是由北京的卫蓝新能源提供。而这也是蔚来与宁德时代合作以来,首次引入第二家电池供应商。在宁德时代的装机量排名中,蔚来仅次于特斯拉,是第二大乘用车客户。
感谢您的阅读。
小米为什么要造车?
雷军在昨天小米新品发布会的最后,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小米将10年投资100以美金,进入电动 汽车 领域,并且是独资的形式正式开始了小米造车之路。
那小米为什么要造车?
我是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也就是外部环境和小米自身的发展。
小结
进入电动 汽车 领域,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就看小米后面的进展了。
因为现在造新能源车最容易融到资金。也就是容易圈钱。
所以现在乐视格力苹果百度小米恒大……还有很多阿猫阿狗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都在造车。
就这么简单。超过100字的答案都不用看了。
小米在3月30日发布通告,宣布将在未来十年时间,投入100亿美元进入智能电动车行业。这也更符合小米的集团效率,在今天最热的 科技 领域小米绝对不会缺席。
那么雷军为什么要开始进军 汽车 行业?如何去降低风险顺利造车?未来小米 汽车 将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小米集团在发布通告后,雷军在第一时间接受了央视 财经 频道《第一时间》的专访。亲自带队 汽车 子公司CEO的雷军表示,自己从2013年开始已经悄悄投资了接近十家 汽车 行业的配套公司,在这个行业重新开始创业也是雷军人生中最后一次启动重要的新征程。
没有一个身处战场的将军会打无把握的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基于各种深入调查研究以及前期的投资,雷军对这个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小米的产业链里不能缺少智能 汽车 的加入。
虽然小米管理层深度而广泛的调研已经完成,但是未来还需要有很多工作要做。通告后第一步就是如何规划,这个时间需要接近一年的时间,并且在未来三年造车的过程中会起一个好名字。我想如果叫大米的情况应该不会出现,三年时间还比较遥远,会在最终敲定。
制造 汽车 离不开芯片,小米集团也投资了相关的产业,在未来芯片市场会越来越缺货,价格也会越来越高,所以对比小米集团已经提前做好了布局。
小米 汽车 概念图
随着恒大加入与马斯克的特斯拉的稳定发展,以及其它 汽车 企业进军智能 汽车 行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越来越血腥。有资金有准备并不表示一定会成功。不过对于中国的 科技 企业领军人物雷军来说,他将会是至今唯一一个可以和马斯克抗衡的。
智能 汽车 在未来离不开智能导航,而雷军也投入了相关的卫星发射公司银河航天,并且已经成功发射了低轨通信卫星,已经在这个行业有了巨大的门槛优势。在未来一个好的 汽车 名字,充足的资金以及完整的 汽车 产业链已经形成。个人还是非常看好雷军的小米集团 汽车 的未来。
中国 科技 在逆境中有雷军这样砥砺前行,不断冒险的企业家是幸运的。
小米在群众之间有很好的基础,用极客精神做产品,用互联网模式干掉中间环节,还有雷军极富魅力幽默有料的老板。
作为小米集团,其上市以来,其一直保持的低利润的口号,使得其股票并没有像其他互联网巨头市盈值那么高,相对而言,瑞银持续看空小米,过年前一周将评级从中性下调至沽售,目标价22港元,对互联网业务盈利判断有下行分线,而主营又对手机业务期望过高,而其他相关业务的潜在盈利贡献有限,同时美国的投资禁令将于3月21日生效,或又是利寡。
结合美国的禁令,荣耀的独立,其在2020年打了翻身仗的手机业务又遇到刹车,可见小米集团,必须要找到可以持续增长的领域。
放眼全行业,适合互联网基因的最热的领域,莫过于新能源 汽车 + 汽车 新四化。
新能源行业早已是最大的风口,总量千亿级的资本,争夺万亿级的蓝海市场。
而雷军作为顺为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和董事长,必定很熟悉他们投资过的蔚来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在去年顺为资本的许达来直言不讳的认为电动 汽车 领域在未来十年中,将会产生市值至少千亿美金的公司。
因此,无论是小米集团的生态圈,还是雷军的朋友圈,对于小米造车肯定是反复研究过,或许现在已经是两者的刚需。
传出这样的讯息和小米的及时辟谣,绝不是空穴来风,让我们拭目以待。
雷军搞新能源 汽车 有一个其他人没有的优势就是对产业链的整合,一样的产品别人能压缩到90块,雷军就能压缩到80。虽然肯定是贴牌 汽车 ,但成本低,而且使用习惯贴近国人。人民需要什么车,五菱就造什么车。五菱的贡献在于让人民有车开。小米要扮演的 历史 角色就是把友商所谓的高端电动车的遮羞布扯下来。至于PPT造车不会在蹦跶下去了
现在这个市场正是最热门、风口的存在,小米想进来分一杯羹不难理解,市场的搅局者,从消费者角度讲挺好的,拉拉价格下来。年轻人第一辆电动车。从 汽车 行业讲就是“不讲武德”
现阶段都想赶上一波政策红利,抢先一步占据国内新能源市场空白很正常,毕竟以后主流 汽车 方向注定是新能源
新能源 汽车 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界大佬都看好的
最近,有媒体报道小米已经决定造车,这被定为战略级决策,可能是雷军亲自带队。
虽然人们还不知道细节,也不知道小米何时会给出公告,但似乎很多人都相信,小米一定会造车。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下,为什么小米一定要造车。why?
第一个原因,消费布局的需求。
为什么最近 汽车 ,尤其是电动车市场风生水起,因为很少有人将乘用车当成生产工具,如果说货车,我们认为是谋生的工具,但乘用车,就是一个大的消费。
这里不仅是买车的费用,还有过路费,油费,保养费,配件费,保险费,停车费,可以说带动一连串的消费。而现在的 汽车 市场的趋势,是年轻人可能5到6年就会消费一次。
小米虽然已经做了米家,打造了手机+AIoT的双战略,但对于极大的消费市场, 汽车 市场,却是缺席的。因此,布局 汽车 ,电动车,也是小米布局消费市场、抢占消费趋势的需求。
第二个原因,年轻人喜欢 汽车 。
最近几年,城市化兴起,城市一圈圈外扩,打造环城公路,年轻人也积极买车,开车上下班,周末出去玩。如果买不起35万的特斯拉Model Y,那就买3.5万的五菱宏光,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态度,买来“在路上”就是了。
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具有私密性的乘车空间,城市也配合其节奏,造更宽敞的道路。这样的情况下, 汽车 消费还会更为旺盛。
第三个原因,手机已到天花板。
据中国信通院表示,2020年1-12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累计3.08亿部,同比下降20.8%。
虽然2021年1月有所增长,但肯定是没有过去的辉煌了。同样,IoT设备虽然是个新兴市场的,但主要大件依然是电视、冰箱、空调等设备,而这些设备已经开始陆续升级,与网络连接。IoT设备与白电、黑电、电脑的融合,让整个竞争从增量竞争又变成了存量竞争,又从蓝海变成了红海。可以想见,企业需要更大的市场来发展。
第四个原因, 汽车 制造产业链完备。
国内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具备多个 汽车 制造产业链区域,比如长春、北京、重庆、武汉、广州、深圳、上海等,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造车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难如登天了。比如理想,蔚来,小鹏,都有与之合作的造车企业,比如江淮 汽车 。
而虽然是江淮制造的,但人们并不怀疑这是一辆蔚来 汽车 ,这就是人们在了解产业,了解产品后做出的理性判断。这么宽松的环境,小米不造车就说不过去了。
第五个原因,小米正处于上升期。
目前的小米,股价上涨,手机出货量上涨,小米之家遍地开花,处于全面上升的时期。在不缺用户,不缺品牌,不缺资金,不缺代工企业的情况下,小米不造车,可能不仅会让投资人失望,用户失望,也会让自己失望。
而且,电动车越来越呈现出一些手机特质,十几个摄像头,激光雷达,十几个喇叭,更多屏幕,这些不都是手机常谈到的吗?
现在商场中,除了手机专卖店,小米之家这种数码专卖店外,还有蔚来、吉利、小鹏、威马等 汽车 的店面, 汽车 已经出现在消费市场的最前沿,甚至引导 时尚 。有一辆好车,不仅是一次消费,也意味着未来5-8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难以拒绝的生活方式。
小米不加入?怎么可能。
除了小米还有其他的 科技 公司、互联网公司都在合资或者投资进行造车,这归结于近几年城市 社会 发展的逻辑。第一是因为趋势: 汽车 是消耗品但是又成为大多家庭的必需品,所以大佬些们很看好 汽车 ;第二是因为环境,这就是很显然的原因了。
蓝鲸TMT频道2月11日讯,新能源 汽车 电气系统供应商苏州智绿环保 科技 有限公司完成1亿元C轮融资,由小米领投,涌铧投资、元禾控股、领军创投等跟投。
天眼查App显示,苏州智绿环保 科技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1月,注册资本690.37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尹家彤,经营范围包括车用大功率电子器件、电气设备、充电设备、机电设备、 汽车 零部件等的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 汽车 软件开发、技术服务等。股东信息显示,尹家彤为公司大股东及疑似实际控制人,持股约53%。目前,该公司在江苏、广西两地成立有3家全资子公司。
自2021年3月底小米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 汽车 业务立项以来,小米 汽车 先后有了相关进展。
同年7月,雷军在微博发布招聘海报称,小米 汽车 自动驾驶部门开始招聘,首批将招募500名自动驾驶技术员工,自研L4级智能驾驶能力。三个月后,10月15日,小米集团宣布进行组织调整,小米 汽车 相关任命显示,小米集团任命李肖爽担任小米 汽车 副总裁,负责产品、供应链及市场相关工作,向小米 汽车 CEO雷军汇报。
目前,小米已成立多家 汽车 公司。2021年11月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 科技 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宣告小米 汽车 落户北京经开区。据了解,小米 汽车 项目将建设小米 汽车 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
2022年1月,小米任命于立国担任小米 汽车 副总裁兼小米 汽车 北京总部政委,负责统筹小米 汽车 综合管理工作、专项业务推进以及小米 汽车 北京总部组织和人才建设。
本文源自蓝鲸 财经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