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顶科技(私募基金净值查询)

2022-06-21 22:48:50 基金 xialuotejs

汇顶科技



本文目录一览:



截至2022年6月15日收盘,汇顶科技(603160)报收于55.42元,上涨3.78%,换手率1.6%,成交量7.34万手,成交额4.05亿元。

资金流向数据方面,6月15日主力资金净流入3106.88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出1274.15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出1832.73万元。

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

汇顶科技融资融券信息显示,融资方面,当日融资买入2910.15万元,融资偿还4813.5万元,融资净偿还1903.35万元。融券方面,融券卖出5.23万股,融券偿还11.04万股,融券余量23.62万股,融券余额1309.16万元。融资融券余额10.1亿元。近5日融资融券数据一览

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3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家,增持评级1家,中性评级1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71.99。

注:主力资金为特大单成交,游资为大单成交,散户为中小单成交




私募基金净值查询


中国基金报


*股民们,还记得2018年曾在大巴车上召开股东大会的中科招商吗?


彼时的奇葩举动,是由于中科招商产品股东中融鼎新(白羊新三板投资基金1号)担心其投资人在会上聚众闹事,故向公安部门进行了举报。由于中科招商股价暴跌并于后续摘牌,产品净值出现大幅缩水,退出变现成为难题。在巨亏之际,投资者将矛头指向基金管理人中融鼎新。


日前,北京金融法院公布的一份二审裁判文书,揭示了白羊1号投资者董先生“追债”中融鼎新要求赔偿损失的全过程。由于在销售基金产品过程中,风险提示及履行风险告知义务存在一定瑕疵,北京金融法院认为中融鼎新应对投资者承担一定赔偿责任。综合全案,酌情确定中融鼎新按照投资者认购金额20%的标准予以赔偿。



来看详情——


“白羊1号”踩雷中科招商


由于案件历时久远,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中融鼎新·白羊新三板投资基金1号”这只产品踩雷中科招商的始末:


时间回到2015年,彼时新三板定增市场火热,市场各类机构纷纷参投,其中尤以触角灵敏的基金、券商和信托为主。作为中融信托旗下全资子公司,中融鼎新自然也没有错过这样的市场机会。


公开信息显示,中融鼎新于2011年经原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设立,作为中融信托股权投资平台,注册资本30亿元。截至2021年末,中融鼎新及子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超322亿元,受托资产总规模超210亿元,在管基金60余支。


募集之时,曾有中融信托相关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投资新三板的“中融鼎新-白羊新三板投资基金1号”被秒抢。白羊1号原本计划募集1亿元,但由于投资人太多,实际募集约2亿元。“凭借信托公司在产品创新及风控的优势,日益火爆的新三板必将是信托公司新蓝海。”


2015年3月,中科招商在新三板挂牌,并在当年连续4次抛出定增计划,募集资金高达108.84亿元,其中两次定增价格高达18元/股,成为当年新三板“定增*”。从新三板市场定增得来的资金,被中科招商用来低位抄底上市公司,频繁举牌。


“中融鼎新·白羊新三板投资基金1号”参与的中科招商定增是在2015年4月,正是定增价位18元/股的一次,认购金额为2.007亿元。



2015年12月底,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挂牌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频繁融资,融资金额和投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质疑,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此类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监管,暂停私募基金管理机构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和融资,并对前期融资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


此后,中科招商股价便开始一路走低。2017年12月,中科招商被全国股转系统终止股票挂牌。在摘牌前,中科招商股价为0.61元/股。



而截至摘牌,白羊1号仍持有中科招商股票5820.1万股,持股比例为0.54%。由于投资标的被强制摘牌,白羊1号所持股份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中融鼎新表示,其持续寻求股份处置方式,但投资标的的确存在变现困难。


2018年8月,中融鼎新发布白羊1号基金份额净值通知,告知基金份额持有人,基金投资标的的中科招商被全国股转系统强制终止挂牌。根据基金合同及相关补充协议、征询意见的约定,基金以中科招商被强制摘牌当月全月平均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格进行估值。据此计算,该基金截至2018年7月31日的基金份额净值为0.1985元。


投资者:基金管理人未尽忠诚勤勉义务


回到此次诉讼中,董先生在2015年4月出资101万元认购了白羊1号,并经历了上文中跌宕起伏的投资历程。在基金份额净值仅有0.1985元的情况下,其百万投资也缩水至不足20万元,遂将中融鼎新告上法庭。


董先生表示,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中融鼎新存在先打款后签合同,未履行风险提示的适当性义务,亦未对他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调查,导致他在未充分认识该基金风险的情况下购买基金产品。中融鼎新作为涉案基金管理人违约展期,未能尽到忠诚勤勉的义务。


基于此,董先生在诉讼请求中要求中融鼎新支付其投资本金及认购费101万元,以及赔偿资金占用损失23万元。如该请求未能得到支持,董先生请求判令中融鼎新对白羊1号基金组织清算。


针对风险调查,董先生表示,在填写问卷时他实际有两个孩子,但在填写调查问卷时选择的无子女。他认为,基金管理人未向其充分介绍揭示涉案基金风险,在不了解原告风险评估、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将涉案高风险基金推介给他,违反了销售适当性义务、勤勉尽责义务。


而针对推介材料中“新三板正处于历史投资机遇期”、“中科招商是国内*秀的私募基金管理与股权投资机构……投资业绩爆发式增强预期强”、“当前新三板市场情况,做市后的平均价格涨幅为30%-50%”,董先生认为描述皆为夸大耸动内容。


此外,董先生还认为,涉案基金的代销机构中天嘉华在对私募产品推介中存在违法行为,被相关协会暂停宣传推介业务,中科招商亦屡次收到监管单位的责令改正要求基金管理人在发现投资标的屡次被证监会处罚时,应当审慎决策,及时退出投资。


中融鼎新:已经“卖者尽责”


面对投资者要求赔偿的诉求,中融鼎新表示,白羊1号并非保本保收益的产品,自己在投前投后均勤勉尽责地履行了各项职责,已经“卖者尽责”。因其他与被告无关的内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应当“买者自负”。


中融鼎新表示,根据录像显示,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董先生签署基金合同前,已向其介绍了白羊1号的基本情况,对基金的特殊风险进行了重点说明和揭示,董先生未如实填写风险调查问卷的行为,属于金融消费者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因其自身原因导致所购产品或者接受服务不适当卖方免责的情形,由此引发的投资风险应由金融消费者自负


此外,其在推介材料中充分揭示了涉案基金存在的各类风险,包括投资标的为新三板挂牌公司股票的特殊风险、不设预警线和止损线可能出现本金全损的风险和操作风险,提示投资者中融鼎新对该产品不承担任何刚性兑付责任。


对于中天嘉华的代销问题,中融鼎新表示,其委托在证券协会备案、有基金销售业务资格的中天公司,双方签有咨询服务协议,明确代销机构适当性管理标准和要求,对代销机构宣传推介行为尽到了审慎注意义务,不存在任何过错。且中天嘉华因违法违规被暂停业务的时间是2018年,与涉案基金代销行为相隔近3年,且相关决定并未认定其在代销白羊1号过程中存在任何问题。


对于投资者要求清算的诉求,中融鼎新称,针对证监部门的责令改正决定,中科招商已及时采取了改正措施,不足以影响对白羊1号投资标的的投资判断。在并未影响中科招商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若中融鼎新盲目处分投资标的,反而属于未勤勉尽责,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另外,在2016年底,中融鼎新曾向所有基金份额持有人征询展期,选择同意展期的基金份额持有人超过2/3,白羊1号从而合法展期,至今仍处于合法存续状态。


二审法院:承担20%赔偿责任


在二审中,法院对基金合同的成立、效力认定等问题均无异议,对于中融鼎新在担任产品管理人职责履行中亦未见有失。但在风险提示及履行风险告知义务中,法院认为中融鼎新存在一定瑕疵。


二审法院指出,在中融鼎新的推介材料中未见主要风险提示事项,而其销售人员对董先生进行风险提示告知并签订《基金合同》、提示投资风险的时间亦均为2015年4月15日,中融鼎新并未提交证据证明在向投资者募集基金前充分揭示了投资风险。因此,中融鼎新在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方面亦存在一定瑕疵。


值得补充的是,双方均认可存在“倒签合同”的情况:即董先生在2015年4月1日向中融鼎新转款认购白羊1号,但双方实际签署合同文本是在2015年4月15日。这一行为虽未影响合同的成立和效力,但由于风险提示及调查问卷均与基金合同在一起,从而导致了风险告知方面的瑕疵。


基于此,法院认为,中融鼎新在销售基金产品的过程中履行适当性义务不及时不全面,未能及时评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即接受投资者认购基金产品并在投资者认购基金产品前未能充分揭示投资风险,存在一定过错。


适当性义务属于诚信义务在金融产品销售领域的具体化,是在基金合同订立前赋予卖方机构的义务范畴。违反适当性义务,应当根据合同法关于缔约过失的相关规定承担与其过错及投资者实际损失相适应的赔偿责任。


在本案中,中融鼎新补充进行风险评估的时间与基金成立时间相距较短,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在短期内发生明显变化的可能性并不大,后续评估显示董某某符合案涉基金产品的合格投资者要求,且投资者在其后补充签署了《基金合同》并对认购事宜予以确认。


二审法院认为,中融鼎新上述适当性义务的违反并未在实质上过度影响投资者在认购案涉基金方面的自主决定,但仍应对其上述不规范行为对投资者承担一定赔偿责任。综合考量本案情形,法院酌情确定中融鼎新按照投资者认购金额20%的标准对投资者予以适当赔偿。


此外,对于董先生主张产品清算并分配的请求,一二审法院均未予支持,且确认了产品展期的合法有效。


不过,北京金融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中融鼎新作为基金管理人,应在将来的工作中进一步规范基金管理工作,勤勉尽责,积极主动地推动案涉基金有序退出,在合同终止后及时组织清算和分配,*限度地维护投资者利益,避免由此产生其他纠纷。如投资者认为案涉基金存在约定的终止事由,可以另案主张。



深夜突发,美国制裁朝鲜!美股大涨,苹果特斯拉强劲反弹,拼多多一夜暴涨15%!美追加“毒刺”导弹订单,普京*发声!上海北京通报




汇顶科技股吧

5月25日丨汇顶科技(603160.SH)公布,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已完成2022年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银行账户及证券账户的开立,并已完成资金的认缴及验资工作,尚未完成股份的非交易过户手续。




汇顶科技张帆

受疫情影响,2020年智能手机的整体需求下滑明显。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芯片企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8月27日晚间,汇顶科技(603160,SH)披露公司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56亿元,同比增长5.87%;归母净利润5.97亿元,同比减少41.26%。

汇顶科技净利润的同比下滑与公司重金投入研发有关。财报显示,汇顶科技上半年研发投入创公司半年度研发支出纪录。“公司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研发费用不断增加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长期持续行为。”8月28日,汇顶科技董事长张帆在财报沟通会上说道。

事实上,高额的研发投入正为汇顶科技带来更广泛的产品覆盖。张帆透露:“今年上半年,我们‘超薄屏下光学指纹’发货量超过1000万片,这个全新的产品对公司业绩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支撑作用。另外,公司的ECG、PPG芯片在上半年也实现了大规模量产和发货,而Bluetooth LE芯片预计今年能达到百万片的出货量级,明年预计会超过千万片。”

汇顶科技2020年半年报截图

疫情影响高端市场消费

汇顶科技业绩占比*的板块为指纹芯片。今年上半年年,该项业务占整个主营收入的75.15%,约为22.96亿元,较去年同期占比降低了10.60个百分点。不过,汇顶科技的指纹芯片在海外市场已取得新的突破,获得三星、Motorola等客户商用。

具体来看,随着屏下光学指纹技术和市场的日益成熟,透镜式屏下光学指纹方案的价格竞争愈发激烈,产品整体单价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电容指纹方面,侧边指纹方案已被市场广泛采用,目前适配的主要是LCD屏幕手机。

5G时代,超薄屏下光学指纹方案已成为5G高端旗舰机型的*方案。“今年上半年,我们‘超薄屏下光学指纹’发货量超过1000万片。”张帆说道。不过,由于“超薄屏下光学指纹”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市场覆盖面的进一步扩大。张帆坦言:“受疫情影响,高端产品相对卖得没有那么好,而且海外客户需要更多沟通,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沟通过程。”

除指纹产品外,为进一步扩宽业务范围,今年2月初,汇顶科技完成了对NXP的VAS业务的并购;同年8月,公司又完成收购德国系统级芯片设计公司DCT。张帆表示:“DCT强大的技术实力和解决方案已获得市场的广泛验证,同时高度契合公司在汽车电子、图像信号处理领域的战略发展所需。”

另外,汇顶科技也在着手研究IoT,积极布局物联网。根据IDC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IoT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416亿台。而我国以5G为龙头的新基建投资,将进一步加速国内物联网市场的发展。

丰富的应用领域以及庞大的市场空间,势必将为上游芯片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土壤”。对此,汇顶科技近年来布局了包括感知、处理、连接、安全等数个IoT模块。据张帆透露,“今年公司的Bluetooth LE产品预计出货量将达到百万片级别,明年预计会超过千万片,达到十倍的成长速度”。

利润与研发如何平衡?

自2018年3月以来,前有“中兴禁运”、后有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中美贸易摩擦的背后,是科技的较量。而半导体是信息科技产业的基石,自主可控引起了全社会极大的重视与反思,高研发投入已成为一种必要。

汇顶科技净利润同比下滑,便与公司重金投入研发有关。财报显示,汇顶科技上半年研发投入为8.35亿元,同比增长82.30%,创公司半年度研发支出纪录,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7.31%,较去年同期的15.86%增加11.45个百分点。

在张帆看来,“研发投入本质上是要提升能力、把握机会,同时把机会转化成价值。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体现了公司着眼于长远发展,致力于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布局,公司将持续专注于芯片研发设计,在新产品、新领域积极开拓进取”。

不过,研发与利润之间如何平衡,也是困扰企业的一道难题。对此,张帆指出,没有人能保证研发的结果是“百发百中”,尤其是“开枪”越多,消耗的“子弹”就越多,但不能因为害怕浪费就不开枪,开枪多才能提升射击水平。另外,研发投入的效率问题是一个技术风险,需要提升判断能力。

当谈及对今年三季度的业绩展望时,张帆表示,预测Q3的利润同比可能会有下降,“实事求是地说,由于疫情的影响,全球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都下降了”。

截至8月28日,汇顶科技股价报收于179.05元/股,7月以来已下跌近20%。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汇顶科技》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汇顶科技、私募基金净值查询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