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收购万达百货(苏宁收购万达百货,万达广场怎么办)

2023-02-08 5:28:33 股票 xialuotejs

襄阳万达现在还有家电卖场呜

答:有的,襄阳万达现在还有家电卖场。

襄阳万达广场一同开业的襄阳万达百货,2011年底开业时是“万千百货”,与商业地产、文化产业、高级酒店一起并称为万达集团的四大支柱产业,后来又改名为万达百货。今年年初的时候,苏宁易购宣布正式收购万达百货有限公司下属全部37家百货门店,引发业内关注。

「原创」苏宁涅槃,国美苏醒

作者 | 李波

编辑 | 李波

在苏宁陷入困境,决定卖掉部分股份的时候,蛰伏已久的国美,重整旗鼓,高调亮相。有人说,属于苏宁、国美的高光时代已经结束,现在零售市场属于阿里、京东和拼多多。那么,苏宁是否能走出困境?国美能否再现辉煌?

一、往事如烟

诞生于90年代,享受过时代红利,崛起于新世纪的苏宁与国美,曾有过高光时刻,但遗憾的是,互联网到来时,苏宁没能继续 “呼风唤雨 ”;而挑起零售商海大战的国美,也随着黄光裕的入狱而蛰伏一隅。

曾经的苏宁、国美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零售电器商巨头,从上世纪末的十年,到本世纪开始的十年,苏宁与国美绝对是商场上的主角,张近东与黄光裕堪称叱咤风光的人物,两者之间展开了一场耗时漫长的“苏美大战”。

苏宁和国美开始在供应、管理、资本、规模等各方面展开了交锋。2005年,规模暂时落后的苏宁开始加速。到2007年,苏宁净利首次超越国美。2009年,时任总理造访苏宁,嘱咐“苏宁不仅要成为中国的沃尔玛,而且要超过沃尔玛“。

苏宁国美不差上下,争的是谁是第一。张近东豪言:苏宁做不过国美,我就送给你。;黄光裕壮语:打到苏宁和国美合并为止。至于京东,阿里,张近东则表示:“大人和小孩怎么比?”

那是充满激荡和辉煌年代,彼时,当初的家电连锁“四剑客”——苏宁、国美、大中、永乐,只有苏宁和国美还活跃在战场上,阿里,京东还不为人所知。

互联网零售改变了市场的逻辑,电商的力量和时代的巨变,使国美、苏宁黯然走下神坛。阿里、京东和拼多多是第三代零售企业的代表,他们都取得了足够的成功。

线上零售开始了, 刘强东解决“只卖真货”问题,马云的支付宝解决了网络支付的问题,由此奠定电商零售的基础。后起的马云、刘强东逆袭成功,苏宁、国美落到了后面。

2015年9月,拼多多横空出世,通过拼团模式硬生生从天猫、京东口中夺食,也从苏宁易购与国美手中抢走了市场份额。

为了应对挑战,苏宁于2013年更名为苏宁云商,向互联网零售转型。2018年,苏宁云商再次更名为苏宁易购,开启全场景零售战略布局,然而效果不如人意。因为线上线下同价,也失去了在线下拿到更多利润的机会,直接让自己的门店流量贬值。

社会 经济迭代的频率越来越快,有时候一言不合,就会被时代所抛弃。到了 2019年,中国零售100强榜单上,天猫、京东还是冠亚军,第三名已经不是苏宁易购,而是拼多多。

进入2021年,刘强东在坐拥4个IPO后,有望拿下第五个IPO——京东物流上市,成功超越“二马”。张近东却面临卖身渡劫的境地,58岁的张近东不会想到,当苏宁三十而立的时候,迎接他的不再是英雄赞歌,而是一轮生死考验。至于黄光裕,本身的造富故事极具传奇性,曾几度问鼎中国首富,却因为经济犯罪获刑。借用一句话,所有过往,皆为序章。

对于苏宁与国美而言,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的 游戏 规则之下,能否重新回到舞台的中央,是很难很难的事,但也不是绝对不可能。

二、苏宁涅槃

1990年,张近东在南京创立苏宁,十年后苏宁从区域走向全国,再十年苏宁易购上线运营,再十年苏宁碰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困难。

1、差钱不是秘密

2月25日,张近东决定把苏宁易购的部分股份卖掉,最意味深长的一句,是根据拟转让比例,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权变化。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矛头指向了苏宁易购债台高筑。就象媒体对“卖身”阿里的传统零售龙头企业大润发及其创始人黄明端说的那句话“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其实,苏宁缺钱早有端倪。

据大摩 财经 消息,截至2020年3季度,苏宁易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24.29亿元,而苏宁易购当年至少要支出305.26亿现金。如果公司第四季度财务状况恶化,就很有可能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

自去年11月开始,苏宁多次陷入债务违约、资金链问题传闻。年前张近东父子将苏宁控股100%的股份,质押给了淘宝中国,2021年以来的不足2月里,张近东和苏宁电器集团共进行了10笔股权质押,合计6.75亿股,市值将近50亿元。苏宁的债务危机一步步逼近,张近东出售苏宁易购股权显得顺理成章,如若不然,苏宁很有可能就是下一个华晨。

曾几何时,苏宁还是买买买,现在变在了卖卖卖,拖垮苏宁的,多元化扩张和并购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9年,苏宁成为日本著名老牌家电量贩店LAOX的第一大股东;2012年,苏宁电器以6400万美元全资收购母婴平台红孩子;2013年,苏宁斥资2.5亿美元收购视频平台PPTV;2017年,苏宁云商旗下的江苏苏宁物流有限公司以42.5亿元完成对天天快递的收购;2018年,收购家乐福集团下属子公司——迪亚天天折扣超市,并入苏宁小店;2019年,苏宁易购先花27亿收购37家万达百货门店,又斥资48亿元买下家乐福中国80%股份。

然而,多数并购未带来业绩增量,却消耗了有限的资金。八大板块里,烧钱的多,造血的少,而且还遇到了2020年疫情黑天鹅的打击。大规模扩张的后果是资金很快消耗一空,据了解,苏宁因收购天天快递,光在去年上半年,就亏损将近6亿。

无奈的苏宁,只好壮士断腕,弃卒保帅,于是张近东做出这样的决断:“该关的关,该砍的砍”,刚拿下中超冠军108天的苏宁足球俱乐部宣布停止运营,成为首个砍掉的项目,

苏宁的近况确实不容乐观,作为苏宁最主要的营收来源,苏宁易购已经连续六年扣非净利润为负,盈亏还不是大事,做生意最怕现金流紧张,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种种迹象显示,苏宁现在确实太需要钱了,卖身渡劫成为不想为而为之的选项,然而圆场早已经打好,张近东年前曾说:“企业小了是个人的,大了就是 社会 的、国家的。”

“缺钱”成了张近东心头难以言说的痛,如何“活下去”,已成了苏宁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于是就有了2月25日公告:拟筹划本公司股份转让事宜,预计转让比例20%-25%,根据拟转让比例,预计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权变化。

毕竟,活下去才是一家企业的基本诉求。从中国零售巨头,到如今无奈“卖身”,命运多舛的苏宁走下神坛,令人唏嘘。

2、悲凉朋友圈,无奈的商场

熟悉张近东的人都知道,张近东勤奋热情,为人仗义,事实也是如此。

2015年8月,张近东和马云宣布双方将交叉持股。于马云而言,苏宁或许是当时能制衡京东凶猛追赶的一张好牌。

2017年11月,苏宁电器透过全资子公司“南京润恒”向中国恒大战略投资200亿元,彼时,恒大地产正谋划借深深房回A股上市,但是谁也没想到,恒大地产借壳失败了。最终,苏宁等战略投资者和恒大签订增资补充协议,原本到期的钱不要了,实行债转股。恒大顺利度过了危机,苏宁却把自己搭进去了。

2019年,苏宁正式收购万达百货全部37家门店,是继2018年1月苏宁云商出资95亿元,购买万达商业股东持有的约3.91%股份后,再次慷慨解囊。这是王健林在试错之后的主动转身,苏宁帮其减了包袱,解了围,帮助王健林顺利实现万达的瘦身战略。

朋友有难,慷慨解囊,也对应着,苏宁正以一种狂飙突进的姿态快速扩张其商业版图。

然而,仅两年之后,苏宁却面临着一轮生死考验,考验张近东的时候到了,也考虑他朋友圈的时候到了。

在带领苏宁不断拓宽商界版图的多年里,张近东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横跨零售、地产、互联网、制造业等多行业领域,包括马云、王健林、孙宏斌、许家印等在内的大佬朋友圈。

知情人士爆料,其实早在半年前,张近东就在多方寻求资金支持,上下游合作伙伴都找了,向比苏宁更大的巨头筹钱,但结果并不乐观。据称,一个大老板明确拒绝了苏宁的求援,原因是对负债经营的苏宁易购态度悲观,不太看好。

苏宁千亿级的缺口需要补上,而苏宁四下张望,曾经的朋友也都在观望,好似不约而同的缄口不言。这或许就是商业世界最残酷也最真实的一面。

这正是张近东创立苏宁之初的感悟,“第一次体会到商海的可怕,原本称兄道弟的人忽然那么对你——一般人是很难接受的。”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观键时刻,国资出手相助了。

3、柳岸花明,浴火重生

在苏宁最艰难的时刻,国资出手了。传闻称,接盘方是江苏国资,结果是深圳国资。2月28日,苏宁易购股份转让的大买家身份揭晓,港股上市公司深圳国际接盘。

与此前外界盛传的苏宁将易主不同,股权转让之后,苏宁易购股权发生变化,虽然无控股股东,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苏宁电器集团持股比例为21.83%,张近东仍为第一大表决权股东。

苏宁易购现阶段的实际控制人以及现有管理团队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角色将不会发生变化,管理层依旧稳定,毕竟最能带领苏宁易购打赢胜仗的那个人,还是张近东。国资的投入,很可能只是财务战略投资。

苏宁易购此次引入国资战略股东,亦证明了自身既有的价值以及想象力,股市也给予了正面回应。

早在2020年,苏宁进一步将战略从"零售商"升级为"零售服务商",这一战略想象力无疑是非常广阔的。

国资战略股东在此时的注资入股,正是看重了苏宁易购既有的全场景零售优质资产,以及对苏宁易购正在讲的“零售服务商”故事想象力的看好。

国资背景的优势在于,要素基础领域的资源雄厚,国资股东的背书,会让苏宁易购在政策层面、融资层面等都拿到一定程度利好,成为护航苏宁易购未来发展最好的帮手。

深圳国资的加入也意味着其在华南市场的拓展上有了更多助力,尤其是在大湾区的经营能力及企业品牌知名度,有效提升市场占有率方面。

现在看来,苏宁是挺住了,引入深圳国资战投,助苏宁迎来新起点、闯出新天地,苏宁度过了难关,在浴火中重生了,相对于海南的创始人出局,张近东是不幸中的万幸。苏宁股权更迭,不是英雄暮歌,而是新时代的开始。

需要提醒的是,负债扩张之路对哪个企业来说都是十分艰难,苏宁的扩张之路该停下来冷静,代价不菲的试错不可行。

商场如战场,没人可以保证自己是常胜将军,但倒下了,要能再爬起来,商业与竞争如车轮滚滚,困扰苏宁好些年的业务转型问题,也同样困扰过很多一时豪杰,但有些人能成功度过危机,有些人却奋斗几十年一夜清零。

三、国美苏醒

在苏宁易购刚刚发布了股份转让公告的微妙时刻,国美创始人黄光裕动作频频,开始变得高调。

2月18日,黄光裕在正式获释后的第二天,宣布要“力争用未来18个月的时间,使国美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

正如董明珠之于格力,雷军之于小米、黄光裕与国美两者形象是绑定的,黄光裕归来,让人对国美重燃希望。

然而,与十多年前相比,中国零售行业的格局、发展趋势和市场环境,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资源已经瓜分完毕,互联网巨头把持入口,黄光裕手上没有互联网重器,这牌怎么打?

国美曾经强势的线下已优势不再,线上又是其短板,加上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几乎看不到什么信息,新零售的生态搭建也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

整个零售行业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数字化转型变革。黄光裕带领下的国美既要把握住行业巨变的模式风口,同时还要打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国美需要把自己过去超过30年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核心商圈积累的资源流量化、数字化,要把这些数字资产提炼出差异化。

国美提炼且突出了“ 娱乐 ”属性。承载“ 娱乐 ”的载体就是“真快乐”APP——观感层面就能看出这是个带有一种轻松情绪的电商购物平台。

2月26日,创始人黄光裕带领高管们向全体国美员工、各界合作伙伴、全国消费者,释放出“还不完美的我,有您挺!真快乐!”的信号,向外界宣示了国美启动又一次开创性变革,而这完全契合市场对其的期待——他带领国美做到过,现在只是需要再次做到。国美的底蕴还在,价值依然被认可,而且现在具备了重塑的条件。

回忆过往,拼多多已经证明互联网电商并非牢不可破的铁板一块,国美历经多年积累的数字资产在黄光裕亲自操刀的情况下,也拥有了一个重构行业的机会。

多年来,都是黄光裕妻子杜鹃在帮助丈夫守业,但国美终究缺少一个能带领着走出颓势,走向辉煌的领袖人物。而黄光裕本身在国美就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精神领袖,在内部威望颇高;另一方面,他在国美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大当家,是一个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人。他要怎么重塑国美,还是充满期待的。

张勇、刘强东、黄峥没给黄光裕留下太多机会,也许如有的人所说,国美还是黄光裕的国美,时代已经不是他的时代。这个国美的创始人能否带领公司重返巅峰,我们充满着期待,也存在着怀疑。无论如何,对于黄光裕来说,箭已在弦,零售江湖必将再掀波澜。

结语 :内外部多种因素交织的2021年,注定会成为苏宁发展过程中意义特殊的一年,也必将是国美重回江湖地位的转折之年。商业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十年后可能又是另一番光景。

请问苏宁易购自营店是什么?

苏宁易购自营店是指产品出自苏宁电器商城,产品售后由苏宁承担,第三方是指个人卖家,类似淘宝那样的个人商家出售的商品,售后发票之类的都有那个第三方的卖家提供。其实苏宁易购就是一个大的电商网站,有苏宁自己的货,也有私人卖的货。

苏宁易购,是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新一代B2C网上购物平台,现已覆盖传统家电、3C电器、日用百货等品类。2011年,苏宁易购强化虚拟网络与实体店面的同步发展,不断提升网络市场份额。苏宁易购集团是中国领先的O2O智慧零售商,2017年苏宁易购首次跻身《财富》杂志2017年全球财富500强榜单。2018年7月,苏宁易购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行第427位。

2015年8月17日苏宁易购正式入驻天猫。2017年11月,苏宁官方正式宣布,成立苏宁易购汽车公司。

2019年2月12日苏宁易购在年会上表示将收购万达百货。5月15日,万达百货正式更名为苏宁易购广场。6月23日,苏宁易购宣布拟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

更多关于苏宁易购自营店是什么意思,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万达接手合肥苏宁了吗

没有。万达广场是由全球商业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万达集团投资建设的城市综合体。公开资料显示,万达并没有接手合肥苏宁,反而合肥苏宁接手了合肥的万达,万达广场的老板是王健林,和苏宁没有关系。苏宁创办于1990年12月26日,总部位于南京,是中国商业企业的领先者,经营商品涵盖传统家电、消费电子、百货、日用品、图书、虚拟产品等综合品类。

苏宁收购万达百货(苏宁收购万达百货,万达广场怎么办) 第1张

苏宁的张力与张近东的定力

一个没有前瞻性和大格局的企业,往往会在大变局中迷失方向,遭遇大溃败。——张近东   伟大的企业都是熬出来的。   三天前的2019年12月17日,苏宁2020年度工作部署会上,张近东抛出新增科技、物流等领域基础设施投入不低于400亿元,新增人员8000人,新增各类互联网店面1万家的计划。 进入而立之年的苏宁要从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进化。   2017年的智慧零售大开发,2018年的生态圈战略升级,2019年的全场景资源并购,2020年的基础设施加码……纵观这三四年苏宁的变化,成功转型之后的战略自信愈发凸显。 对手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时代的变化都没有打乱张近东的定力和节奏,其也似乎多了一份顺势而为的恬淡。   回首过往历程,2017年更像是苏宁由互联网化转型变革期步入智慧零售战略推进期的一道分水岭。   那一年,张近东罕见的开嗓用一曲罗大佑的《恋曲1990》,向台下数万名员工与苏宁的战略合作伙伴们致谢,宣告苏宁成功转型。   那一年,苏宁净利润同比2016年增长了近5倍,大有重返巅峰之势。 线上“再造一个苏宁”的转型阵痛一扫而尽,也为后来的篇章埋下了伏笔。

   

01 对手戏   从1990年创办苏宁至今,张近东的对手换了一茬又一茬。

比张近东小6岁的潮汕人黄光裕1987年就在北京珠市口大街正式挂牌了“国美电器”,从倒腾进口电器到连锁经营,后来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电连锁商。   1948年生人的张大中,晚张近东3年创办了大中音响城。 在美苏争霸的阶段,盘踞北京市场的大中电器一度压制国美、苏宁在紫禁城的势头,却在2007年被黄光裕“买断”。   除了张大中之外,1996年在上海滩创办永乐电器的陈晓也是行业里叱咤风云的人物,永乐一度是美苏之后的行三,后来也被黄光裕“收编”。   此后,零售市场只剩“美苏争霸”。   1998、1999年,也是颇为有趣的年份。   前一年,同样在南京,干部汪建国“下海”创办了同样靠批发空调起家的江苏五星电器; 而在北京中关村,人大社会学系毕业的刘强东支棱起了 京东 公司的招牌。   或许是缘分,2009年五星电器被汪建国易手给了全球最大家电和电子产品零售集团百思买,但又过了一个10年(2019年4月),五星电器被同龄的京东控股。

后一年,发迹于天津的杜厦正式注册了家世界连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也在那年,西子湖畔的马云及18罗汉们捯饬出了阿里巴巴网站,开拓鲜为人知的电子商务。   同样是走线下零售传统路线的家世界,在号称要缔造“中国最强大零售企业”的杜厦的领导下,一度风头无二。 可惜话音未落,就因资金链崩坏而在2007年时改弦更张为“华润万家”。   2009年,苏宁以583亿元的销售收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魁首,美苏大战中的苏宁也实现了对国美的超车。

同年,张近东开启了线上再造一个苏宁的计划,即后来的苏宁易购。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启时,中国零售电商以无与伦比的速度成长为行业巨兽,而此时苏宁则在线上化的再造工程中,陷入增长的迟滞。   老对手的相继扑街和新对手的扶摇而起,让夹在重塑期的苏宁看上去危机四伏,业绩表现更是令人捏把汗。 2013年张近东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并不讳言压力。   “全球零售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的实体零售阶段、电商代表的虚拟零售阶段以及加速到来的虚实融合的O2O零售阶段。 ”   “未来的零售企业,不独在线下,也不只在线上,而一定是要线上线下完美融合的O2O模式。 ”   张近东在斯坦福演讲的这个判断,很关键。 因为,这是苏宁将要奔向的远方。 无论你的对手是谁,无论你的对手多强大,你都要拼尽全力去做那个屹立不倒的人。   黄陈张杜汪马刘,还有一大票后生“晚辈”的陈欧、黄峥们风起云涌,英雄各领风骚,张近东却始终是那个望眼远方,脚下生路的张近东。   如果说苏宁能三十而立最成功的一个原因是什么,莫过于船长张近东的战略预见与苏宁团队的变革意志。    

02 进阶战   在苏宁转型如浴火重生的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过一个中国“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   这份统计时间从2008年初至2012年末的报告显示,这五年内全国累计退出市场的企业共394万多户,近50%的企业寿命不足5年,平均为6.09年。   按100企业10年时间来计算,意味着有九成企业会被淘汰出局。

改革开放四十年,真正能与时代一直同行的民营企业,凤毛麟角,大部分都因未能跟上产业与市场的变迁而坠落,多少明星企业令人扼腕。   实际上,早在2000年左右起,张近东就开始观察电子商务的发展并认为未来大有可为。 但相隔近十年后,待电商们裘马轻狂的疯长,张近东才大举出手。   苏宁线下起家,经历二十年间无数巷战肉搏的打拼,才杀出个连锁家电业的武林盟主地位,但携互联网图腾而野蛮生长的电商却是另一个物种。   张近东很清楚,要把洞察到的趋势真正变成落地有声的转型,最要害的是打破过去的思维定式。 互联网催生出的电商与传统零售企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式,要转型,得先革自己的命。   “别人感冒你就发烧,别人发烧你就等死”,对于时局的清醒认识和强烈危机感,让张近东决意支付巨大的变革成本,开启苏宁的二次创业。   按照战略设定,苏宁的二次创业分为两步: “+互联网”和“互联网+”,也就是以互联网技术,嫁接、叠加、改造、优化线下的业务流程和零售资源,形成O2O模式。   对于大体量的苏宁来说,这场变革有着明确的顶层意志,有着清晰的变革路径,有着充足的保障支撑,另一个最关键性问题就是执行。   战略推进垂直落地,任务目标迅速分解,上传下行无条件执行,同时还要在市场变量和战略框架之间持续创新,这是苏宁易购始终能死死咬住天猫、京东,跻身电商第一阵营的根本。

之所以苏宁能够在执行难度系数极大的转型中还做出一系列创新动作,则是缘于张近东对于人的把握,在组织管理层面大刀阔斧的进行内部结构性重组调整。

左手推进创新型组织变革的制度安排,苏宁从任务驱动转向事业驱动,使职业经理人转变为事业合伙人; 右手扶植一批青年才俊,创建多元化的创业型团队,形成“海陆空”联合舰队。   这个阶段上,苏宁更加积极的拥抱互联网、物联网新技术,创新嫁接零售产业资源,品类也从3C家电,向母婴、超市、百货、家居等更广领域覆盖。

  与很多传统零售企业的互联化所不同,苏宁是将固有的线下优势持续增厚的同时,充分吸纳互联网思维完成线上苏宁的再造。   同时基于长期奠定的强大IT体系,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新技术连接线上线下两端,此时的苏宁已经不能单纯的称之为一家零售企业,它同样是一家科技公司。    

03 全场景   就在苏宁逐渐完成线上再造的这个阶段,电商平台的发展也进入了两个维度的重要演进: 一个是从线上云端到线下实体的O2O; 一个是从平台化发展到生态圈构筑的进阶。   2015年前后,一场“到线下去”的运动发迹于京东、阿里的“百万夫妻店”计划,下沉市场和便利店、夫妻店一夜间成为巨头们垂涎的资源。   甚至顺丰这样的物流巨头也跨界而来,开起了“嘿店”。 流量增长的瓶颈以及成本的抬升,使得电商巨头们必须考量O2O的现实命题。   然而,从线上到线下的跨越并不容易。   高光出场的京东百万夫妻店计划很快黯淡,操盘手的去职、关店潮的负面,簇拥而来; 天猫小店也并没有掀起多大风浪; 顺丰“嘿店”也归于沉寂。   恐怕,电商营建线下零售店的难度要比苏宁的云端再造还要艰险。 可从云端到地面又不能不通,所以尽管受挫,京东还是执意要做直营便利店以及并购五星电器来填充自己的线下端口。   现在看来,苏宁在线上线下两端最为均衡,O2O回路的融合也最为顺畅。 苏宁前20年积累的强大的线下能力在电商纷纷寻求线下拓展的时候再度成为巨大优势。   2018年以来,苏宁全面深化全场景、全品类战略,特别是2019年以来,先后收购万达百货、家乐福中国进一步补齐百货和快消短板,同时,苏宁零售云、苏宁小店、极物等各类场景业态落地,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感知消费者习惯,预测市场趋势,引导生产制造,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这套花样说辞也已经被苏宁验证于新场景之中。   2018年1月间,在集团当年度工作部署会上,张近东提升了苏宁物流和科技产业的战略地位,构建了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局。 这也是苏宁智慧零售生态圈的战略升级。   在更宏大的新零售生态圈构建上,张近东与马云早有默契的达成苏宁和阿里的战略合作,无论是供应链管理、物流体系完善,或是线上流量互通、线下服务互补,两大巨头互相补缺,完善生态圈。    

04 笃明天   对于大企业而言,创新短期看潜力,长期看价值和市场规模。 “智慧零售是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路,我们就是要做出个标杆。 ”张近东正在兑现这句话。   未来数年回头看时,2019年对于苏宁来说肯定会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宏观经济在降调中显得有些局促不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线上零售的增速回落尤为明显。   但正是在这样一个宏观、中观环境并不乐观的年份,张近东却加速布局的步伐。   先是2月12日苏宁易购宣布正式收购万达百货下属的全部37家门店,构建线上线下到店到手全场景百货零售业态;

  接着年中6月23日,苏宁易购又公告称出资48亿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以便快速获取优质线下场景资源,进一步完善公司全场景业态布局;   8月5日,非上市资产的苏宁小店公司又发布了与冯氏零售达成的股权转让协议,前者100%控股特许经营OK便利店品牌的利亚华南广州全部门店。   而苏宁小店公司此前在2018年4月间,收购西班牙迪亚集团在中国的资产迪亚天天379家门店的100%股权。   截至目前,苏宁线下公司运营的苏宁易购广场54个,合计拥有各类自营及加盟店面1.3万余家,其中的苏宁小店和零售云店堪称重头,分别布局城市社区和县镇乡村。

无论自营开店还是并购布局,围绕着智慧零售全场景,苏宁早已从连锁经营的简单串联转向互联网新技术赋能。   通过“零售云”,对下沉市场的中小零售商们实行“加盟店直营化管理”模式, 共享 苏宁品牌、商品、销售运营、物流服务、IT、金融等能力,苏宁实现“智慧零售能力”的输出。

再看张近东2020苏宁基础设施投入不低于400亿元,各类互联网店面1万家的战略加码,进一步剑指深化全场景发展,加大资源能力的开放与输出。

以零售为核心,发展多渠道、多端口,全场景、全品类; 依托苏宁供应链体系和互联网转型期间积累的技术优势,聚焦开放,实现零售核心能力和资源的输出,赋能行业与社会。   苏宁“亚马逊+沃尔玛”的理想形态,清晰而笃定。  

05 后记

“转型是掌握新工具、获得新能力的学习过程,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需要用时间换空间,这就更需要我们要有坚持的精神。 ”   很多年前,笔者拜访张近东时,他就曾说“零售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苏宁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事实上,经历了线下的漫长积累,线上的转型再造,O2O的喧嚣融合与技术带来的场景革命,苏宁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感,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中国经济的发展极其浓缩的经历了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百年路,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的考验也就更甚。 尤其是近几年宏观经济从加杠杆到降杠杆的阶段,企业存续发展的难度增加。 也因此,张近东的企业治理哲学与苏宁的战略定力,就更加值得行业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