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兄弟股价(华谊兄弟股价为何一直不起来)

2023-01-12 22:58:24 证券 xialuotejs

冯小刚对赌失败 将向华谊兄弟支付2.35亿元业绩补偿款

欠债,还钱,冯小刚接连登上热搜。

5月17日,刚刚公布年报的华谊兄弟收到深交所的问询函。

问询函中提到,2015年,华谊兄弟收购了冯小刚、陆国强的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美拉”)。

按当时的协议,东阳美拉2020年度承诺业绩为经审计的净利润不低于17490.06万元,

但实际净利润为552.38万元,未完成业绩承诺,将根据协议进行补偿。

而华谊兄弟年报显示,到2020年末其他应收款中应收业绩补偿款余额为16804.29万元,

上年末为0;2020年度营业外收入中股权补偿收益为11763.00万元。

交易所追问:华谊兄弟根据协议约定说明冯小刚等业绩承诺方

应向公司补偿的具体金额是多少?

5月24日,华谊兄弟回复了“冯小刚业绩补偿款”一事称,

东阳美拉老股东冯小刚已根据协议约定,

以现金的方式按期支付1.68亿元的业绩补偿。

加上2018年对赌未完成补偿的0.67亿元,

冯小刚在为期五年的对赌中,

累计支付给华谊兄弟2.35亿元补偿款。

“华谊兄弟的天下,一半是冯小刚打下的”

华谊兄弟与冯小刚的结缘始于冯小刚的第三部贺岁电影《没完没了》。当年,这部电影创造了3300万的票房收入,位列1999年国产电影票房第二名,也是王中军那年投资的三部电影里唯一赚钱的。对此,王中军感慨:“如果没有冯小刚,我可能就不会做电影了……正是冯小刚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希望。原来电影并不是都赔钱,也有的是可以赚钱的。”

自此,华谊兄弟认定了冯小刚,不仅以一年400万元的高价签下了冯小刚,更是将自身定位从广告公司向电影公司转型,长期投资冯小刚的电影。

在长达十年的蜜月期中,双方联手拍摄了1999年的《没完没了》、2000年的《一声叹息》、2001年的《大腕》,到2003年的《手机》、2004年的《天下无贼》、2006年的《夜宴》,再到2007年的《集结号》、2008年的《非诚勿扰》、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其单片票房均挤进了年度前三,甚至还拿过三次年度票房冠军。冯小刚成了圈内炙手可热的名导,华谊兄弟也迅速成为国内影视公司的龙头。

2009年,华谊兄弟在深交所上市,股价飙至90元,市值一举突破120亿元。《招股说明书》显示,冯小刚的《集结号》和《非诚勿扰》两部影片约占华谊兄弟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营业收入的18%。华谊兄弟副董事长王中磊曾说:“华谊兄弟的天下,有一半是冯小刚打下的。”

双方合作一荣俱荣。

“净亏”3.7亿华谊和冯小刚对赌什么?

2012年上映的《1942》成为冯小刚第一部赔钱的商业片(总投资2.5亿,票房不足4亿),此后两个交易日内,华谊兄弟市值蒸发13亿人民币。尽管如此,华谊兄弟还是决心更加深度绑定冯小刚。这年12月,华谊兄弟以10.5亿元收购刚刚成立两个月的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冯小刚持股99%,陆国强持股1%)70%股权——“东阳美拉”当时的资产总额仅为1.36万元,负债总额为1.91万元,净资产为-0.55万元。但最终估值却高达15亿元。

对赌协议规定,2016年东阳美拉的净利润需达到1亿元,从2017年到2020年净利润每年增长15%——即2016年至2020年每年税后净利润分别为1亿元、1.15亿元、1.32亿元、1.52亿元和1.75亿元,5年总计6.74亿元。若未能完成要求,冯小刚需同意于该年度的审计报告出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补足目标公司未完成的该年度业绩目标之差额部分。当时就有股民发问,如果对赌失败,冯小刚是不是还能净赚3个多亿?

5年来,东阳美拉先后实现的实际净利润为1.05亿元、1.17亿元、6500万元、1.64亿元和560万元,据此计算,冯小刚3次完成对赌目标,2次失利,累计需补足华谊兄弟2.35亿元。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即使5年内东阳美拉完全不盈利,冯小刚也“只”需赔偿6.74亿元,还能收入3.76亿元。如今赔偿完2.35亿元后,冯小刚尚有8.15亿元落袋为安。

华谊兄弟是平白无故当了冤大头吗?至少在当年看,这场赌局华谊兄弟是有胜算的。虽然资产为负,但东阳美拉实际上是一家轻资产公司,利润很大部分来自冯小刚个人出品的电影票房和个人代言费、综艺费,等等,因此东阳的业绩主要受到冯小刚作为导演的口碑、票房号召力以及他个人的声誉的影响。“二十多年来,冯小刚个人票房发展到32亿元左右,且如今东阳美拉储备的各个项目都是‘冯氏系列喜剧’。这样别人做不了的项目,其IP资产非常有分量。相比其他电影是有保障的,市场号召力会很强。”当年,华谊兄弟在解释为何收购这家公司时说。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华谊兄弟10.5亿元买到的不是公司,而是冯小刚的IP。

2015年的华谊兄弟,算盘不可谓不精:最好的结果,5年间东阳美拉如期完成对赌,冯小刚的金字招牌不倒,华谊兄弟不但可以每年获益,而且所握有的这家公司70%的股权也会随之升值;最坏的结果,东阳美拉5年对赌失败,冯小刚净赚3.76亿元,可凭冯小刚的招牌,5年之后,这家公司70%的股权还不值3.76亿元吗?

华谊兄弟没赢

冯小刚没输

其后的故事介于最好和最坏之间。

2016年,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最终票房只有4.79亿,排在国内票房第30位。那一年,华谊兄弟首次出现亏损——财报显示,其多项重要财务数据同比下滑,主业甚至亏损4000万。

2017年,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取得14.23亿的票房,东阳美拉的净利润为1.16亿,和其他华谊兄弟的控股子公司相比维持了较高的水平。

2018年,因范冰冰“阴阳合同”事件风波,《手机2》项目搁浅,业绩承诺也随之泡汤,冯小刚自掏腰包支付了业绩赔偿款0.68亿元。

2019年,冯小刚导演《只有芸知道》,票房成绩仅1.56亿,勉强完成当年的业绩承诺。

2020年,冯小刚没有拍摄电影,东阳美拉净利润为560万。

5年之后,华谊兄弟和冯小刚相互的依存度也不再紧密。在华谊兄弟2020年至2021年度片单计划中,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春天一岁》被排在陆川的《749局》、周星驰的《美人鱼2》和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之后。至今,这部电影尚无新消息。

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已经转移战场:2020年爱奇艺悦享会上,冯小刚以网剧《南辕北辙》导演身份出现。在接受公众号“影视独舌”采访时,他解释了自己拍网剧的原因:“电影因为时长原因,要求每一场戏都是一个果实,所以就需要修剪,这枝不要,那枝不要,根本就没有长树叶的空间。所以当时爱奇艺说到剧集时长的灵活性,我就动心了。”

不过,冯小刚的“赔款”加上网剧的收益都无法帮助华谊兄弟走出困境——华谊兄弟2020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10.48亿元。至此,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华谊兄弟已经累计亏损61.95亿元。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华谊兄弟短期借款16.85亿元,长期借款11.06亿元,负债合计68.57亿元。为此,王中军自去年开始便不吝变卖私藏名画、豪宅以回流资金,今年4月还因被限制高消费登上热搜。

在5月17日深交所《问询函》发出的连环19问中,除了冯小刚的欠债,深交所还要求华谊兄弟说明: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及判断依据?公司是否存在短期或长期偿债风险,并列示公司持有的子公司股权及影片收益应收账款作为担保物的明细,说明如果相关担保物被强制执行,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公司风险应对措施?

这些,华谊兄弟还未给出答案。

华谊兄弟减持怎么看

可能是为了偿还股票质押融资,降低质押风险,更好地保障控制权稳定性。

2020年10月12日晚间,华谊兄弟公告,实控人之一王忠磊计划减持不超5558.5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减持所得资金主要用于偿还股票质押融资,降低质押风险,更好地保障控制权稳定性。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王忠磊所持公司股份近8成被质押,其哥哥王忠军所持公司股份的95%被质押。 王忠磊拟减持华谊兄弟2%股份 , 二级市场上,近期华谊兄弟的股价持续下跌,自9月14日以来累计下跌10%,年内累计跌幅超过20%,最新股价为3.4元/股。若将周期拉长,自2020年8月高点7.2元/股以来,公司股价累计下跌52.8%;而自2015年6月历史最高点32.13元/股以来,华谊兄弟股价累计下跌近90%。

随着股票价格的持续下挫,高比例质押股票的华谊兄弟实控人,又一次面临股票质押风险。为此,实控人不得不变卖公司股权,来偿还股票质押融资,以降低质押风险。 10月12日晚,华谊兄弟在深交所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王忠磊,计划十五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不超5559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华谊兄弟解释,王忠磊此次拟减持股份的原因为个人资金需求,减持所得资金主要用于偿还股票质押融资,降低质押风险,更好地保障控制权稳定性。

王忠磊为华谊兄弟的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之一,现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截至公告日,王忠磊持有公司股份1.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4.68%。王忠军、王忠磊合计共持有公司股份6.9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5.05%,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华谊兄弟实控人王忠军、王忠磊被罚,评论叫好声一片,到底发生了什么?

昔日影视龙头华谊兄弟再次回到股民视野,原因是实控人王忠军、王忠磊违规减持被证监局处罚,这俩兄弟是华谊兄弟的创始人,也是实际控制人,2009年10月在创业板上市,是创业板第一批上市的股票。

王忠军兄弟俩违规减持被处罚

从上市之日到2021年12月20日期间,这俩兄弟持有公司的股份从34.41%下降至 23.74%,累计变动比例 10.67%,按照规定,当持股比例变动超过5%的时候,就需要发布公告履行披露义务。作为创业板第一批上市的企业,是资本市场的老兵了,这个法律不应该不懂,但是这俩兄弟却数次违规,并未进行相关披露。

如今受到证监会的处罚也是理所应当,不过处罚力度略嫌不够,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同时提交书面整改报告。这个处罚力度确实有点罚酒三杯的意思。股东违规减持在A股一直是一个顽疾,时有发生,但是却屡教不改,因为处罚力度实在太小。

如何才能禁止股东违规减持呢?有股民提议,将违规减持所得罚没就能药到病除,这个建议不能说没有道理,截至目前,A股对违规减持处罚力度最大的就是对药明康德的股东违规减持的处罚,违规减持29亿,最后被罚2亿,虽然罚款金额不到减持所得的10%,但是好歹也罚款了2个亿的真金白银。希望这种针对股东违规减持进行高额罚款的措施能够常态化,不能仅仅是“罚酒三杯”,真的没有威慑力!

9个月减持5.38亿

就在公告实控人违规减持被处罚的当天,公司发布公告实控人减持股份的公告,从今年3月18日到6月2日,实控人减持了3033万股,占总股本的1.09%,减持金额9110万,其中王忠军减持金额8053万,王忠磊减持金额1056万。去年12月30日至今年3月17日,这俩兄弟减持4471万股,减持金额1.47亿。

从去年9月份以来,王忠军和王忠磊俩兄弟已经多次减持,2021年9月到12月份合计减持863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9%,持股比例从25.67%降低至22.69%,减持金额总计3亿元。从去年9月份到今年6月2日止的9个月,合计减持16140万股,减持金额5.38亿。持股比例从25.67%降低至19.98%。不过依然是控股股东。

短时间内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减持又是什么原因呢?从公告内容来看,是为了偿还股票质押融资,降低质押风险。从质押情况来看,王忠军持有的股份质押比例是非常高的,截止6月2日,质押比例高达98.8%。质押比例这么高,一般都说明很缺钱。

在过去9个月减持的时间里,华谊兄弟的股价跌去超过50%,股价越跌,质押的风险就越高,质押风险越高就越需要减持,越减持,股价越低,这似乎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但是股价下跌的根子还是企业的经营。

华谊兄弟从当初的龙头公司,到如今的债台高筑,究竟经历了什么?

截至2018年年底,华谊兄弟的总资产为185.4亿元,与初期相比下降了8%,净资产为87.03亿元,比初期下降了9.92%。对比华谊兄弟巅峰时期的市值,目前已出现了断崖式的额下跌。

这是华谊兄弟子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巨额亏损。盈利能力下滑和信誉减值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华谊兄弟在1月23日跟阿里签署协议,向阿里借款7亿元,还款期限5年,每年支付利息。上市公司借款度日,可想而知华谊现在的资金问题有多紧张。

要说华谊兄弟的兴起,就离不开冯小刚这个人。1994年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两人合伙成立了华谊兄弟。1997年因为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成功打入电影行业,混得风生水起。随后华谊兄弟开展了电影电视、艺人经纪、音乐、 娱乐 等领域的业务。九年后成立了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开始了华谊最巅峰的时代。

2006年到2008年之间,国产电影票房排行前十的收入中,华谊占了15.57%,仅次于中影集团。2009年华谊兄弟在深交所上市,股票开盘即大涨。截至收盘当天,华谊兄弟的股价为70.81元,上涨了147.8%。

然而风光背后总是暗藏着危机。随着华谊兄弟股票的上涨,就有专家指出华谊兄弟提前透支了三年的股价。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当初的风光也抵不过现实,华谊兄弟早就不是那个市值超800亿的影视巨头了。

其实华谊的危机早就有了端倪。最早出现问题的就是明星业务这一块。曾经的华谊兄弟拥有这影视圈的半壁江山,明星艺人包括黄晓明、李冰冰、周迅、邓超等76位明星,在 娱乐 圈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然而好景不长。先是著名经纪人王军花合约期满带着一批艺人离开了华谊,包括陈道明、夏雨、梁家辉等人。接着在2010年左右,章子怡、李冰冰、周迅等人又纷纷离开华谊自立门户。当家明星的接连离去,给华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毕竟艺人经纪和相关的业务收入占到了华谊兄弟总收入的31.1%。将近三分之一的占比,确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提到华谊的关键人物就不得不提到冯小刚。王中磊说过:“华谊的天下,有一半是冯小刚打下的。”影视方面也是华谊兄弟最重要的一部分的收入。2012年,冯小刚的电影《1942》电影票房不理想,华谊兄弟的市值两天内就蒸发了13个亿。随后发行的多部电影都没有出现亮眼的票房成绩。

电影投资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拍好了赚得盆满钵满;拍不好就血本无归。随着电影票房的不理想和众多明星的离开,华谊兄弟开始打算改变过度依赖电影票房的局面。

2013年,华谊兄弟开始推出了自己新的战略计划:去电影单一化。开始发展互联网、实景 娱乐 等业务。实景业务的代表就是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但是文旅项目并不好做,而且占用巨资,短期内都不会有显著的收益。

华谊兄弟的去电影化并不成功,电影方面的发展也陷入困境。2014年华谊的电影发行份额仅有2%,十部电影中最高的一部电影票房只有2.3亿。2015年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好转,仅有一部《寻龙诀》表现较好。同年年底,华谊兄弟开始回归电影行业。

想要重新开始电影,首先要有演员有导演。鉴于华谊之前的当家明星都离开了,华谊开始着手解决演员的问题。首先华谊兄弟以7.5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浙江东阳浩瀚 娱乐 有限公司。华谊花了百倍溢价收购这家公司,主要是因为这家公司有多位明星股东,包括李晨、杨颖、冯绍峰、杜淳等。

重新发展电影之后,华谊兄弟在电影方面有了一些起色。《芳华》、《前任3》等电影给华谊带来了几十亿的票房收入。2017年华谊的全年营收达38.7亿元,同比上涨了10.49%。

除了影视、艺人方面,华谊兄弟的股价情况也不容乐观。去年6月开始,华谊兄弟的股价就出现了低迷状态,市值跌了110亿元左右。

此前多方面发展不利,2019年华谊兄弟将着手进行资产处置。逐渐剥离发展不良的板块,回笼资金,重新回到影视制作方面,提高作品的内容。

这个问题,给你看张图吧。

10年,华谊的负债从1.62亿增加到100亿,增加了60多倍!

10年,华谊的净利润从5800多万增长到12.18亿,增长了仅20倍,但在近几年开始出现严重下滑, 特别是伴随着负债的进一步降低,净利润竟然就出现了亏损 。

所以, 基本可以得出,前10年的高利润增长是通过高负债、高财务杠杆换来的 。在宏观经济全面去杠杆的环境下,只要一动杠杆,利润必然出现崩跌。

这一点也可以从华谊连年高企的财务费用得到佐证。10年,华谊财务费用从300多万,增长到了3个多亿,增长了100倍。

在这么高的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华谊仍然没有保持一个稳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反而呈现的是连年下滑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就是说,华谊这些年,当财务杠杆越加越大的时候,它的赚钱能力反而下降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称它是一家好公司吗?还是行业的龙头吗?

以上是华谊在财务上,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另一方面,会看华谊的 历史 ,也就只有那么几部经典作品,《士兵突击》、《集结号》、《天下无贼》,后来的作品还有几部能达到这几部高度的?

影视业开始刚开放时一窝蜂虚假繁荣景象。现在影视开始回落了。就算你是神仙也无法挽回这种局面。政府稳定压倒一切。自然影响到影视业的投资生存环境。国产片每年几百部都是亏损的。投资 娱乐 公司又有多少钱亏呢?

当下是中国影视业的寒冬,据说曾经几百个项目同时拍摄的横店,现在不到十个项目还在拍摄,好似“死”城一般。

曾经有2万多个影视传媒公司,这一年多来,倒闭了三分之一,而且还在继续不断地倒闭之中。

上市的30来家影视传媒公司之中,除了欢瑞世纪,大多在亏损之中,华谊是中国民营影视公司的老大,目前情况的确很不乐观,特别《八佰》的撤档,真可谓雪上加霜。

3月28日,华谊兄弟(300027.SZ)发布的2016年财报显示,营收35亿,同比下降9.55%;净利润8.08亿,同比下降17.21%。

上市八年以来,华谊兄弟首次出现业绩下降。是偶然的“马失前蹄”,还是积弊终于“显山露水”?

失去“王座”

想要知道谁是电影领域的王者非常简单,只要看当下票房、口碑最旺的几部影片是谁家出品的即可,比如拍出《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的华谊兄弟。

从2014年开始,华谊兄弟逐渐失去王者地位,集中表现为两点:寄予厚望的大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能“一炮打响”,比如《摇滚藏獒》、《我不是潘金莲》;在产业链中的角色时常显得无足轻重,比如《寻龙诀》、《魔兽》。

2013年

回过头来看,2013年竟然是华谊电影事业的巅峰。《2013年度报告》提到的影片有《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大明猩》、《忠烈杨家将》、《海啸奇迹》、《控制》、《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私人订制》等8部。除《海啸奇迹》之外,7部影片总票房为31.2亿(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

2013年,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的总票房分别为31.2亿和23.2亿元,华谊兄弟领先34.5%。

2014年

2014年,华谊兄弟的电影事业出现断崖式下跌。《2014年度报告》提到《私人订制》、《前任攻略》、《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人间小团圆》、《白日焰火》、《整容日记》、《有一天》、《一个人的武林》、《撒娇女人最好命》、《微爱之渐入佳境》等7部“主要影片”。此外,华谊兄弟还参与了《整容日记》和《死亡派对》的发行。

2013年7部片子31.2亿票房,2014年10部片子还不到9.9亿。其中,一手包办出品及发行的《有一天》上映15天仅获199.6万票房。

2014年,光线传媒投资发行的12部影片总票房达31.4亿,相当于华谊兄弟的三倍。其中《爸爸去哪儿》、《分手大师》、《匆匆那年》分别为6.97亿、6.65亿和5.89亿,而华谊兄弟全年只拿出一部票房超过2亿的片子。

没想到光线传媒会超越华谊兄弟,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2015年

2014年,华谊丢掉票房冠军而且输得很难看,或许是“大意失荆州”吧。

2015年初,王中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翻篇儿,赶紧翻篇儿!2015年对我来说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一年。”

在《2015年度报告》中,华谊兄弟提到的影片有13部之多:《微爱之渐入佳境》、《功夫3D》、《奔跑吧兄弟》、《天降雄师》、《失孤》、《少年班》、《栀子花开》、《命中注定》、《三城记》、《前任2备胎反击战》《坏蛋必须死》、《寻龙诀》、《老炮儿》。

13部影片的总票房约为43亿,算是打了个“翻身仗”。

在王中磊期待的2015年,华谊兄弟打的是带引号的“翻身仗”?

首先,《寻龙诀》、《奔跑吧!兄弟》均由万达影视主导,华谊跻身“联合出品”、“联合发行”之列(当时华谊与万达尚未交恶),两部影片对华谊2015年的票房贡献达18.47亿。《微爱之渐入佳境》的8900万票房是2014年的“长尾”。剔除这三部影片,2015年华谊兄弟总票房仅为23.2亿。

其次,光线传媒2015年票房达56亿。虽然光线也有“水分”,但“掺水VS掺水”、43亿对56亿,华谊未能夺回电影票房冠军。

最后,华谊兄弟占主导地位且票房较佳的只有《前任2》和《老炮儿》,两部影片票房分别为2.52亿和9.03亿。而光线传媒一部《港囧》的票房就超过16亿。

2016年

2016年,华谊的几部“重头戏”——《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取得较好的口碑,票房却不及预期。《我不是潘金莲》未突破5亿、《罗曼蒂克消亡史》仅为1.23亿(跨年放映)。

《2016年度报告》提到的影片有:《寻龙诀》、《老炮儿》、《纽约纽约》、《灵偶契约》、《奔爱》、《魔兽》、《摇滚藏獒》、《陆垚知马俐》、《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等10部,总票房31亿。

在一些媒体上,华谊兄弟号称“全球总票房65亿”。#比光线传媒多1个亿#

华谊兄弟没敢在财报里提这个65亿,因31亿国内票房中,《魔兽》已经占了47.5%,而34亿海外票房基本全是《魔兽》。

剔除这部由环球影业、传奇影业、暴雪 娱乐 们主导的美国大片,华谊兄弟的全球票房还不到17亿。“蹭大片”的粉饰能力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事不过三,华谊已经失去曾经的江湖地位而且看不到翻盘的迹象。

财务数据折射出“去电影化”

2014年之前,华谊兄弟的自身定位是“影视 娱乐 ”公司,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和影院都是一级主营业务,财报会披露每项业务的收入、成本。

2014年之后,华谊兄弟不想只做影视,要扩大自己的业务版图,改变公司内外对华谊的认知。于是影视 娱乐 、互联网 娱乐 、品牌授权成为并驾齐驱的“三大主业”。电影及衍生、电视剧及衍生、艺人经纪、电影院成为“影视 娱乐 ”的子项,不再单独披露营收和成本。

2011年到2013年:电影板块举足轻重

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是华谊兄弟的“三驾马车”(后来被统统归入“影视 娱乐 ”板块)。

电影业务不仅带来丰厚收入还为华谊赢得巨大声誉,成为支撑上市公司数百亿市值的核心因素。

艺人经纪业务收益不高,且逐年下降。其实,华谊涉足此项业务不为赚钱,而是想在艺人培养、管理上插一手,多少借鉴了香港TVB(邵逸夫开培训班、办选美、搞艺人经纪)。尽管艺人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帮助、指导,但“家长制”艺人管理模式不一定适于个人利益最大化诉求——华谊的经纪公司能帮助艺人与华谊博弈?

2013年,电影板块营收突破10亿,同比增幅达76.4%。电视剧与电影业务相得益彰。2013年,电视剧板块营收突破5亿,同比增幅36.1%。

在电影业务达到“巅峰”的这一年,华谊兄弟市值于9月创下368亿新高,距创业板第一仅一步之遥。

按照后来的划分,2011年、2012年、2013年“影视 娱乐 ”板块营收占比分别为91.4%、97.5%、97.6%。

电影产业链很长,电影公司可选择参与一个或多个环节,如出品、制作、发行。出品还是联合出品、发行还是联合发行,显示参与者充当的是主角还是配角。

角色不同,经济效益自然大不相同。

因此,给华谊带来声望和营收的电影业务,在利润方面却有些起伏不定:

2011年,电影业务毛利润仅为6800万,而电视剧业务毛利高达2.37亿;

2012年,电影、电视剧毛利润分别为2.16亿、2.13亿,几乎相等;

2013年,电影业务异军突起,实现毛利润5.94亿。

2012年,华谊兄弟“电影及衍生”业务毛利润率为35.3%,2013年为54.9%。一般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毛利润率升降一二个百分点都是大事儿,电影公司却一下子波动了20个百分点!

感到影视业务“靠天吃饭”或许是华谊多元化的缘由之一,殊不知其它行业也要靠天吃饭,比如网络 游戏 。

2014年到2016年:影视板块权重下降

重新划分后,“影视 娱乐 ”板块的佳作少、票房不理想,与行业影响力下降对应的是营收增长缓慢。

早在2013年,电影、电视剧、经纪、影院四项业务营收合计已达19.67亿。从2013年到2016年,华谊兄弟影视业务营收增长了30.6%,年复合增长率仅9.3%。

“互联网 娱乐 ”曾被寄予厚望,这个板块主要包括以“华谊创星”为平台的多屏互动业务和“广州银汉 科技 ”的手游业务。2014年,华谊兄弟“互联网 娱乐 ”一飞冲天,取得7.78亿营收,同比增长3222%。表现最抢眼的是银汉 科技 ,5月份开始并表,半年报显示收入近7500万元。

2014年11月,华谊兄弟完成36亿元的定向增发,认购者包括阿里(8.08%)、腾讯(8.08%)及中国平安(2%)。

虽然电影业务被光线传媒抢了风头,却同时获得“AT”认可,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015年,互联网 娱乐 板块营收进一步增至8.61亿,同比增幅收窄至32.57%。2016年,营收只有6.76亿,同比下降21.47%。#不知AT投资华谊是看上了电影还是 游戏 ?#

“品牌授权”本质上是影视产品的“长尾”收入,“影视 娱乐 ”板块黯淡,品牌授权业务的想象空间有限。

2016年报显示,“影视 娱乐 板块”收入25.69亿,同比下降9.3%。

2014年、2015年、2016年,“影视 娱乐 ”板块营收占比分别为50.3%、73.1%、74.0%。

概括地说,多元化努力取得的进展就是将影视 娱乐 营收占比从95%以上降至75%以下。

三大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盈利能力也出现下滑。

2016年“影视 娱乐 ”板块毛利润为10亿元,毛利润率39%。而合并前的2013年,电影及衍生、电视剧及衍生、艺人经纪、电影院等四项业务毛利润共计10.7亿,毛利润率为54.8%。

除了拍电影,在其它领域都是“跑龙套”

1)20次减持掌趣 科技

2010年6月,华谊兄弟以1.485亿元代价获得掌趣 科技 22%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13年5月13日,华谊兄弟所持掌趣 科技 15.73%股权解禁。当天华谊兄弟就减持套现9280万,隔日又套现1.925亿。#完全不顾吃相#

截至2016年末,华谊兄弟累计持减掌趣 科技 20次,合共套现23.77亿元。其中2016年套现12.76亿,确认“投资收益”7.45亿,相当于2016财年净利润的92.2%!

20轮减持过后,华谊兄弟仅持有掌趣 科技 1.4%股权。按掌趣 科技 目前股价,华谊兄弟所持股票市值约为3.4亿,最多还能吃一年老本儿。

除了每年卖些掌趣 科技 换钱,华谊兄弟还于2014年8月出清耀莱影城股权(对价4.64亿)。

发展了N多年,华谊旗下影院才不过19家。饱尝渠道之苦后,华谊兄弟开始加大终端布局力度,计划5年内跻身院线前列并一口气成立“华谊”、“华影“两家电影发行公司。#早干什么去了#

2016年参与10部电影的制作、出品或者发行,整个公司忙了一年才获得10亿毛利润,而12次减持掌趣 科技 却赚到7.45亿净利润。但人们对华谊的尊重、市值对华谊的估值还要看10部片子,而不是12次减持掌趣 科技 。

2)副业不能挑大梁

除了收获,华谊兄弟倒是没有忘忘记耕耘,仅2015年新增投资就有孚惠成长资管中心(投资2亿)、北京华远嘉利房地产开发(投资4亿)、上海刃游网络 科技 发展(增资3000万)、东阳美拉传媒(以1.05亿元收购)、东阳浩瀚影视 娱乐 (以7.56亿元收购)、北京英雄互娱 科技 (1.9亿)。#不知收成如何#

王氏兄弟有商人的精明。收购的华谊浩瀚时与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杜淳、陈赫等明星股东签下对赌协议。明星们保证五年内每年净利润9000万和15%的年增长,不足部分需自掏腰包补上。对冯小刚与东阳美拉,则要求每年一亿元净利润和15%的年增长。

失去“影视 娱乐 ”领域龙头地位,凭资金规模和行业经验,华谊兄弟在资管、网游、房地产领域只能充当无足轻重的“小龙套”。

以 游戏 为例,2015 年全产业收入达 1400 亿,其中腾讯、网易分别为 400 亿、150亿,华谊只有不到 10 亿。

即便侥幸获得高于“影视 娱乐 ”的收入,华谊兄弟凭副业也难以赢得尊重及估值上的加分。

洗钱胜利,留下一地鸡毛,佩服

实际上华谊用错了人,冰冰,其实解释一下就是凉凉,何况两个冰冰!不凉才怪!!!!!

华谊兄弟股价(华谊兄弟股价为何一直不起来) 第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