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从10月份开始,国际油价就成一泻千里之势,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国际油价如此大的波动那?
国际油价明显下跌,是什么原因导致
第一是伊朗制裁引发的预期回吐。伊朗制裁宣布之初,市场对此有所反应,一是担心伊朗石油供应减少后的缺口没有补充,二是担心危机升级伊朗封锁霍尔姆斯海峡。但是预期之后发现并没有市场预期那样对油价造成大的威胁,于是预期回吐造成第一波下跌。
第二是美国页岩油产能的大量释放,由于油价升高逼近页岩油出井价,页岩油产能开始释放压低油价,不过随著油价下跌,页岩油产能也会减少。
第三是对经济下行的担忧,这个是产期存在的压力。不过会随著美联储降息的预期有所对冲。
第四是对沙特和俄罗斯减产协议到期的预期。这个预期将在6月底释放,因此现在的跌幅很难持续。
欧美这些国家挺不住了
石油,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会被大投行大基金操纵,暴涨暴跌谋求超额利润。而付出代价的多是中国这种制造业国家买单。现在中国限电和取消退税,使大量低端商品涨价,而欧美由于疫情原因只能接受而通胀。更严重的是限电使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镁,褚等金属开始限产并大幅涨价,这些金属由于中国出口价格低已经占领全球市场。
欧美不可能重建生产链,又只能被动通货膨胀。而且这些金属是钢铁,铝不可替代的添加剂,没货了欧美的钢铁,汽车,飞机厂商只能停产裁员。这些产业是欧美国家的支柱产业,大幅裁员会影响服务业跟著裁员,政府印钱补贴更加商品通胀,恶性循环不断放大,一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动摇国本。
是谁推动了全球石油产量的过剩
我认为,造成全球石油供应过剩的幕后推手——特朗普先生,他利用伊朗问题煽动增加了全球石油产量,直接导致了供应过剩的局面,使石油价格万劫不复。2018年5月3日美国正式退出伊朗核协议,并且决定于11月4日对伊朗实施严厉的制裁,其中包括把伊朗的石油出口限制为零。开始,美国和伊朗态度都非常的强硬,伊朗甚至扬言,如果美国把伊朗石油出口限制为零,伊朗将封锁霍尔木兹,把波斯湾的石油出口限制为零。
众所周知,霍尔木兹承担了全球44%的石油出口运输。如果伊朗问题升级,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受限,将会把全球石油价格推高至140美元/桶。在美国和伊朗剑拔弩张的同时,美国页岩油产量创纪录达到了1170万桶/日。俄罗斯由于石油价格高涨,也在尽力扩大产量,使俄罗斯的石油产量超过了前苏联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国际油价可以看成是大国博弈的一个对象,低油价显然对很依赖石油出口的俄、伊来说不是好事。但对美国来说,虽然现在美国也是石油出口国,但同时美国还是世界第二大耗油国,所以,低油价对美国来说影响不大。因此,美国把油价做为了打击对方和武器,从各方面打压油价。
当世界发展到如今这样的地步,石油开始和全世界的命运攸关,无论美国、中东,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把石油放在极重要的位置,各种战争、制裁最终的指向也是因为能源。
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电影自然少不了这方面的题材。自上世纪以来的诸多电影里,就有多部让人印象深刻的关于石油的作品。今天,就来跟大家盘点一下。
《深海浩劫》
《Deepwater Horizon》 2016年107分钟 美国
《深海浩劫》根据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改编,讲述了石油钻井平台上的工作人员在特大事故中的生死经历的故事 。该片于2016年9月30日在美国上映,2016年11月15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讲述一队石油工人在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人为灾难时,以无上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与灾难搏斗奋力自救的故事。离岸40英里以外,广阔的墨西哥湾洋面上矗立着世界顶尖的海上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平台副经理麦克·威廉姆斯(马克·沃尔伯格饰演)带领自己的团队即将完成一次破纪录深度的钻井作业。不料突发井压不稳和压冲导致紧急安全系统失灵,随即引发连环爆炸,深海原油冲破井盖喷涌出来,形成数十米高的油柱,冲天大火随之而来。数百万吨原 油倾泻而出,整个钻井平台及附近的海平面都被遮天浓烟和熊熊大火包围,变成人间炼狱,126名钻井工人被困其中。因火势太大,海上救援队伍无法靠近。麦克带领几名勇敢的同伴,展开自救行动。他们搜救伤者、安排撤离,坚守到最后一刻。钻井平台即将沉没,麦克和他的同伴必须在水深火热之中逃出生天。
《血色将至》
《There Will Be Blood》2008年158分钟 美国
本片改编自美国作家Upton Sinclair于1927年发表的小说《石油》。2007年,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将它搬上了荧幕。
《血色将至》中的血是石油,这血是金钱,这血也是乡愿,这血也是拿上帝作“自我存在”和攫取资源的代名词。当人的灵魂气化成石油、金子、乡愿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另一种物种。这物种受魔鬼青睐。
其实你完全可以冲着丹尼尔·戴-刘易斯去看这部片子,当然,帕特和勃拉姆斯的音乐也用得极为出彩,非凡,甚至可以说,音乐是影片的第二主角,打破了很多配乐规则。全片力度惊人,有杰作的气势和架构。
《辛瑞那》
《Syriana》 2005年 113分钟 美国
《辛瑞那》为2005年11月23日在美国上映的惊悚片。剧本改编自美国前中情局人员罗伯特·贝尔的回忆录《不看邪恶:来自CIA反恐老兵的真实故事》。有人评价称这部电影是一部世界格局的科教片。看完电影你就会发现,这个评价一点都不为过。
一个半世纪前,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诞生了世界第一口具有现代意义的油井,从此石油工业开始拉开序幕。被喻为“黑金”的石油早已成为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和军事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国家安全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影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展现出牵扯世界的内幕真相。
《黑金》
《Black Gold》 2012年 130分钟 法/意等
《Black Gold》是让-雅克·阿诺执导,芙蕾达·平托、里兹·阿迈德、克里·约翰逊主演,在法国、意大利于2011年10月25日上映的剧情电影;影片于2012年08月18日中国上映。故事改编自Hans Ruesch的小说《心之南方:一部关于现代阿拉伯的小说》,讲述了30年代早期两大阿拉伯酋长之间的斗争。
该片由法国、意大利、卡塔尔、突尼斯共同制片,主要演员则分别来自法国、英国、西班牙、印度、埃塞俄比亚、美国,阵容活脱脱一个小型联合国。
有人将本片形容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加《血色将至》”,足以说明值得一看。
《绝世天劫》
《Armageddon》1998年 151分钟 美国
美国太空总署发现一颗巨大的陨石正朝地球方向飞来,并将在18天内撞上地球,为了阻止陨石造成人类的毁灭,太空总署想出的方法是派人登陆陨石的表面,并钻洞贯穿至陨石的地心,放入核弹引爆,使之在撞上地球前就先在太空中毁灭。身负此重任的就是钻油井工人的工头哈里(布鲁斯威利斯饰),而A·J·弗罗斯特不但是他的属下,同时也是布鲁斯威利斯女儿的男朋友。为了完成此项训练,两人同时接受太空总署的训练,一夕之间从一个打井工人成为太空人及救世英雄。
看这部片子的感觉是:咦,石油人还是挺酷哒!
《能源告急》
2008年 112分钟 美国
《能源告急》是JoshTickell导演的一部纪录片电影。记录的是油价高涨、全球变暖、和世界对能源的无止境的需求,引发人们的深思。
石油人必看的几部电影,你看过哪些?
从1981年起,国际油价连续5年大幅下降。随后,1986年又发生了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油价战”,引起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供应前景不明和油价的大幅上涨,都使西方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变化。西方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的增速开始大大降低,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进口的石油减少了。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世界1980—1982年严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西方世界能源需求由增长迟缓变为负增长,其中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幅度尤大。接着,整个西方石油工业,从上游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采,到下游的储运、炼制和销售,迅速陷入一场全面的和严重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之中。在国际市场上,石油由供不应求和被疯狂抢购变为销售困难,油价由暴涨转为跌落,竞争激烈,生产大幅度下降。从1979年到1983年,世界市场日消费量减少590万桶(1桶=0.16立方米),从5160万桶降至4570万桶,向OPEC提出的石油需求量比1979年降低了43%。
面对油价下跌和市场份额缩小,OPEC在1983年第67届特别会议上,将原油的官价下调至每桶29美元,并决定“限产保价”。规定最高日产量1800万桶(1979年最高日产3100万桶),并规定每个成员国的限额。由于OPEC内部分歧较大,考虑到其他成员国减产的难度,而让沙特阿拉伯承担“浮动产油国”的角色。OPEC试图通过“限产保价”来等待世界石油需求重新增加和油价回升,但此举却使其石油产量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到1985年,其日产量已降至1847万桶,市场份额也从1979年的47.8%降至30.1%。
1985年12月,OPEC第76届部长级会议正式宣布以“减价保产”争夺市场份额来取代过去的“限产保价”政策,国际石油市场由此出现了大混乱,导致1986年的“油价战”和油价暴跌。1985年12月9—12日的三天内,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降5美元。到1986年1月20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下降到每桶仅19.5美元,这是自1980年以来该油价首次跌破20美元。2月18日,伦敦现货石油市场交易活动完全停止。3月4日,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价格跌到每桶11.98美元。7月23日,国际石油价格已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同日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到每桶只有8.5美元。而7月30日,在地中海装上油轮的沙特阿拉伯轻质油价格每桶只有6.8美元。油价由1985年11月的31.75美元/桶,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桶,降幅达70%。至此,油价基本上跌至谷底。
此后,经过一系列的会议,到1986年10月,OPEC基本就产量问题达成协议,并提出恢复OPEC官价。就在第79届部长级会议结束后的1986年10月29日晚,担任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25年之久的风云人物亚马尼被宣布解职,他的解职也宣告了据称是由他所发起的这场油价大战落下了帷幕。
1986年12月10—20日,OPEC第80届部长会议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OPEC的“参考价格”为每桶18美元;1987年上半年,不包括伊拉克在内的OPEC 12个成员国的石油产量限额为每天1580万桶。会议改变了1985年“限价保产”的政策,又回到“限产保价”的老路上来,只不过其油价是每桶18美元,比一年前低了10美元。到此“价格战”基本结束。
这次油价大震荡给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其后的国际石油形势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此后,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纷纷提出了新的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市场形势。新战略的主要内容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重新突出强调要坚持“一体化”体系。
尽管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在历史上一直是“垂直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曾一度不再多谈这一问题,而且在80年代初还曾出现过要实行“非一体化”的说法。经过1986年油价暴跌之后,各公司又重新提出要坚持“一体化”,以确保公司的业务平衡和财务稳定。
(2)在油价低落和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各大公司纷纷强调实施“最优原则”。
BP石油公司在1988年和1989年春就曾反复强调,它的“基本哲学”是“最优选择”,即“把力量集中在我们擅长的事情上,进行投资使它变成更好”,“关闭或卖掉”不合这一“标准的业务”,决不“充当二流角色”。
(3)坚持把取得新的油气资源放在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
在低油价的条件下,仍大力进行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同时,强调对已有的油气资源的开采补偿率。
1986年和1988年油价大幅度下跌后,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的上游业务利润也急剧下降,但各公司依然强调上游业务的重要性。1988年壳牌集团的石油投资达81亿美元,其中用于上游部分的占64%。埃克森公司1987年宣布“同其他石油公司一样,找到新的合理价格的油气供应已经成为一项压倒一切的目标”。
(4)大力加强兼并和收购活动。
为了解决储量紧急和勘探无重大突破并且费用日益困难的问题,兼并和收购也成为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取得新的油气资源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已不亚于甚至超过勘探所获资源。
肯定不一样
进货渠道是关键因素
不同的加油站肯定是不同的价
一般情况下
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价钱都是上下浮动的
不会贵的太离谱
也不会便宜的吓人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