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期货(沪锌期货行情实时行情)

2022-06-16 0:35:01 基金 xialuotejs

稻谷期货



本文目录

  • 稻谷期货
  • 沪锌期货行情实时行情
  • 稻谷期货行情
  • 稻谷期货价格走势图


(1)稻谷期货

本周,江南和华南大部早稻已收获,部分地区进入尾声。随着新季早稻上市量的增加,部分产区早稻价格较上市初期上涨。由于2013-2014年政策性籼稻竞价销售底价为2000元/吨,受此影响,今年早籼稻开秤价格较低,仅2100~2200元/吨。但截至本周,江西吉安地区湿粮收购(含水量30%左右,下同)价格1600元/吨,比开秤价上涨100~140元/吨,折干粮(水分14%左右,下同)2200~2250元/吨;抚州地区新季早稻湿粮收购价1620~1680元/吨(折干粮2220~2300元/吨),比上周同期上涨20~40元/吨。湖南常德地区2018年新季早籼稻收购价2140元/吨,2018年新季早籼米出厂价3280元/吨,均与上周同期持平。

当前新季早稻价格的上涨更多是受到沿海销区储备库补库需求的拉动。早稻上市集中在7月中下旬,为一年中气温*的时期,晾晒之后水分可降至13.5%甚至更低,利于长期存储,因此早稻是优质的储备品种,备受储备库青睐。7月中下旬沿海销区部分储备企业开始进行补库,以广东为例,7月下旬广东销区储备企业新季普通早稻采购价大约为2700~2800元/吨。按照湘赣产区2300元/吨的收购价、销区2750元/吨入库价测算,贸易商利润约200元/吨左右。市场主体入市积极性较前期加强,早稻价格上涨。目前产区价格仍低于今年2400元/吨的*收购价,早稻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但后期随着补库需求的降低,预计早稻价格将在*收购价水平触顶。

上周三(7月18日)以来,郑州商品交易所稻谷期货交易市场沉寂多年之后突然变得异常活跃。至本周一(7月23日)早稻期货合约1811*价达到2738元/吨,比上周三开盘价大幅上涨232元/吨,涨幅9%。本周一成交量7872手,持仓量1748手。受早稻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带动,晚稻期货1903跟涨,至本周一(7月23日)1903合约*价格达到3070元/吨,比上周三2690元/吨的开盘价(下同)上涨380元/吨,涨幅14%;本周一(7月23日)晚稻成交量达4.5手,持仓量6258手。粳稻期货合约1907*价3417元/吨,上涨381元/吨,涨幅13%,无论是三大品种交易量和持仓量均远高于此前不足3位数的交易量和持仓量。

2018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深化之年,在“五高两低”(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高价格、高成本,低效益、低竞争力)的沉重压力下,今年水稻结构调减幅度较大,调整的重点是东北寒地井灌稻产区和南方低产双季籼稻产区。由于部分低效产区的种植面积将减少,产量预计较上年减少,市场估计符合交割品质的稻谷量也将随之减少,投机资金入场,提振期货市场。但目前湘赣地区新季早籼稻现货价格为2200~2300元/吨,比期货市场价格低400~500元/吨。晚稻及粳稻期货与现货价差更是达到600元/吨以上。且近年稻谷产量及库存居高,供应充裕,此次期货价格大幅上涨缺乏基本面支撑。截至本周三三大品种稻谷价格均已快速回落。

作者:XXX;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2)沪锌期货行情实时行情

行情表现

5月24日收盘价当日涨跌幅五日涨跌幅
沪锌25335.00元/吨-0.94%-1.59%

日内消息

信达期货:疫情后需求回暖将提振国内消费,短期预计锌价企稳回升

信达期货分析指出,短期来看,锌的冶炼成本还在高位,成本支撑虽然减弱,但依然存在;在稳增长的预期之下,疫情受控后需求大幅度的回暖甚至回补将提振国内的消费,那么对于有色板块来说都将是价格反弹的契机;基本面上来看,由于进口窗口的打开,矿端资源得到补充,锌的矿端短缺逐渐在减弱。而冶炼方面变化不大,而下游消费受到的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前期价格下降之后,锌可能会逐渐进入下游补库的阶段,那么短期之内可以考虑正套。终端来看,基建消费有逐步释放迹象;整体来看,海外挤仓结束,伴随上海逐渐解封,国内消费启动,市场情绪转好,短期预计企稳回升。

品种基本面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

5月24日上海0#锌锭现货价格报价25690.00元/吨,相较于期货主力价格(25335.00元/吨)升水355.00元/吨。

5月20日沪锌期货库存录得166539.00吨,较上一交易日减少527.00吨。

机构观点

国投安信期货:伦锌反弹到20均线、3800美元 沪锌夜盘收阴震荡

伦锌反弹到20均线、3800美元,沪锌夜盘收阴震荡。钢联社库较上周一减少2200吨、现锌下调到25530元/吨,市场预期较大的4月精锌出口数据,实际为4000余吨,令市场失望,并影响内外短线走势。逢高空头持有。


(3)稻谷期货行情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吴证券,姚佩)

1. 全球供需紧平衡,粮食危机酝酿中

过去 50 年全球 7 次粮食危机,依赖进口的国家面临更大风险。回顾历史,二战后 全球共发生过 7 次典型粮食危机,包括 1972-1974 年;1977-1980 年;1994-1996 年;2000-2004 年;2006-2008 年;2010-2012 年;2020 年至今。究其原因,气候、战争 和能源价格是引发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其中国际政治博弈更是多次粮食危机的导火索。 面临突发黑天鹅事件导致的粮食危机,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将暴露更多风险,典型如 2006-2008 年粮价上涨波及全球 36 个国家,非洲莫桑比克、喀麦隆等国家爆发大规模群 众游行,抗议粮食等基本生活品涨价。


饥荒是历史上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疫情后粮食安全或成人类更大挑战。饥荒、战争、自然灾害、流行病会给全球人类带来巨大伤亡其中饥荒受多种因素影响,是造成全球死亡人数上升的重要因素。典型如 1770-1792 年 印度连续三轮大饥荒造成 3000 万人死亡,占全球人口 3.2%;1876-1879 年厄尔尼诺气 候现象引起的中国和印度大饥荒,造成 1900 万人死亡,占全球人口 1.4%。本轮粮价上 涨受多因素影响,多种农产品价格创历史新高,相比疫情冲击,粮食安全或将成为人类 面临的更大挑战。

本轮粮食危机:主粮价格涨超 70%,小麦创历史新高,全球饥饿人口占比突破 10%。 受疫情及极端气候影响,叠加今年俄乌冲突,全球粮食价格持续飙升,从 CBOT 期货收 盘价看,2020 年以来大豆、玉米、小麦、豆油涨幅分别 77%、92%、94%、122%,今年 以来分别 26%、27%、41%、38%。作为全球超过 40%人口的主粮,小麦价格在今年 3 月 突破 1290 美分/蒲式耳,创下历史新高。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饥饿人口急剧 恶化,2020 年全球大约有 7.2-8.1 亿人口面临饥饿,按照中值 7.68 亿人占比达到 10.4%, 而这一比例在此前的 5 年内均维持在 8%左右。

1.1. 供给紧张:地缘政治冲突引发全球农产品供应收紧

俄乌冲突区域是乌克兰粮食主产区,预计乌克兰 22/23 年度小麦、玉米、葵花籽油 产量下降 35%、53%、37%。俄乌冲突爆发的主要区域位于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和卢 甘斯克,是乌克兰境内黑土地(粮食主产区)的主要分布区域。当地军事行动或将影响 正常农业生产及贸易的开展。根据乌克兰政府 3 月对近 1300 家大型农业综合企业的调 查显示,只有 1/5 的企业有足够的燃料来进行春播。当地时间 3/22 乌克兰农业部长表 示,乌克兰今年春季作物播种面积预计将比 2021 年减少一半以上。美国农业部 5 月供 需报告预测 22/23 年度乌克兰小麦、玉米、葵花籽产量分别 21.5、19.5、11.0 百万吨, 较 21/22 年度下降 35%、53%、37%。

俄乌是全球小麦、玉米、葵花籽油等农产品重要出口国,预计全球 22/23 年度玉米、 葵花籽油产量下降 2.9%、6.1%。截至 21/22 年度,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出口量占全 球比重高达 26%、大麦 30%、玉米 16%、葵花籽油 65%(20/21 年度)。俄乌军事行动将 影响正常农业生产及贸易,全球小麦、大麦、葵花籽油等农产品供给将陷入紧缺,根据 美国农业部*预测,全球 22/23 年度小麦、玉米、葵花籽油产量分别 7.75、11.8、0.19 亿吨,较 21/22 年度下降 0.1%、2.9%、6.1%。其中小麦未出现大幅下滑主要系乌克兰减 产被加拿大、俄罗斯和美国的增产量抵消。

从历史来看,战争会显著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俄乌冲突导致的粮价上行短期难以 缓解。回顾历次粮食危机,战争多次扮演助推粮价上涨的角色,包括 1972-1974 年石油 危机导致粮价上涨,期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进一步加速了石油和粮食价格上行; 2003/3 伊拉克战争爆发,持续 7 年至 2010/8,期间中东粮食供应锐减,航线基本停运, 绕道南非带来的运费提升进一步推高全球粮价,是 2000-2004 和 2006-2008 年两轮粮食 危机的重要催化;而 2011/3 爆发的叙利亚内战是 2010-2012 年粮价走高的重要推手。本 轮俄乌冲突造成的供给压力短期难以缓解,即便俄乌立即停火,乌克兰的农产品出口也 无法立即恢复,因为部分基础设施已经遭到了损坏,而战火延续的时间越长,重建完整 的出口供应链的成本就越高。

1.2. 供给紧张:极端气候频发,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受冲击

美国和巴西大豆出口占比 90%,玉米 60%,受极端气候影响,全球大豆、玉米产 量预计下滑 3-5%。2021 年以来,受拉尼娜气候影响,位于南北美洲的玉米、大豆核心 主产区遭遇了多年难遇的极端旱情,严重的旱情将对全球玉米和大豆产量造成冲击,从 而影响全球供给。截至 21/22 年度,美国、巴西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玉米和大豆出口国, 玉米出口量占全球比例分别达到 32%、23%,大豆出口量占比分别 37%、53%。而两 国农业种植区域均遭遇严重干旱气候,美国农业部 5 月*发布的供需平衡表显示, 21/22 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测值 3.5 亿吨,较 20/21 年度 3.7 亿吨下降 5.4%;而玉米产量 受到的影响更多体现在 22/23 年度,预测全球玉米 22/23 年度产量 11.8 亿吨,较 21/22 年度 12.2 亿吨下降 3.3%。

历史上粮食危机多数受拉尼娜气候影响,美国、南美干旱,澳洲、东南亚多雨,导 致大豆、玉米、小麦减产。拉尼娜现象一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 并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另外使非洲 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等地区异常寒冷。受此影响,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 家大豆、玉米、小麦产量下滑造成粮价上涨。回顾历史 7 次典型粮食危机,多数都受拉 尼娜气候影响,包括 1972-1974 年、2000 年初、2006-2008 年、2010-2012 年、2020 年 至今,其中 2010-2011 年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交替出现,导致全球包括巴西、乌克兰在 内的多个粮食生产国遭遇极端气候影响,农产品产量下滑,粮价大幅上行,2010/6-2011/6 小麦期货价格*涨幅达 110%,玉米 139%,大豆 59%。

拉尼娜气候通常持续 2-3 年,今年 6-8 月仍可能受极端气候影响,供给承压或继续推升粮价上行。2020 年 8 月以来厄尔尼诺指数持续小于-0.5,拉尼娜气候维持较长时间, 近日印度的持续高温也与之相关。今年是本轮拉尼娜气候第 3 年,根据 2022 年 5 月美 国国家海洋大气局*预测,6-8 月拉尼娜气候持续的概率为 59%,美国西部的干旱天 气有向中部继续扩散的可能,再次侵蚀大豆及玉米的种植区域,高温干旱对美国农作物 产量的影响短期内恐难结束,极端气候环境持续对供给施压,全球粮价上行动力仍存。

1.3. 供给紧张:疫情反复冲击粮食体系,运费走高推动粮价上行

变异毒株反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受阻。由于粮食价值链复杂, 疫情防控下的隔离政策导致了农田、畜牧等环节短期内的劳动力出现短缺,同时影响粮 食贸易和运输,粮食供应链上下游受阻。当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德尔塔和奥密克 戎等变种毒株传染速度更快,传染力更强,在全球疫苗接种率依然不高的情况下,部分 地区出现大规模疫情爆发依然需要采取封锁措施,影响农作物生产,限制货物流动,这 对全球粮食供应链来说是持续的潜在威胁。

今年以来全球海运运费反弹超 90%,或将继续推动粮价上涨。今年以来在奥秘克戎 的重创下,全球再次出现港口堵塞、船只延误等情况,进而导致船舶紧缺,全球海运运 费反弹走高,截至 5/31,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反映全球干散货即时海运运费价格水平) 较年初低点涨幅达 98%。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运费或将维持高位,运输成本的提升 将推高玉米、大豆、白糖等重要贸易品种的到岸价格,进而推动全球粮价上涨。

1.4. 贸易限制:近两月各国密集颁布农产品出口禁令

各国密集出台禁令限制农产品出口,受限小麦、豆油占全球出口比重超 30%。极端 气候和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全球粮食危机,各国纷纷采取贸易限制措施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 3 月以来已有超过 20 个国家出台粮食出口禁令,涉及小麦、大 麦、玉米、豆油、糖等多个品种。其中小麦作为全球超 40%人口的主粮,目前已有超过 10 个国家对其颁布出口禁令,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匈牙利等,受限小麦占全球 出口比重超 30%。此外阿根廷作为全球*的豆油出口国,2020 年出口占全球比重 40%, 伴随其 3 月出台禁令限制豆油、豆粕出口,全球油料供应短期承压。各国为保障国内粮 食安全而限制农产品出口,一定程度上导致粮食供给短缺,是加速粮价上行的关键因素 之一。后续需跟踪其他粮食主产国是否出台相关贸易限制,其中大米主要出口国印度、 泰国、越南近期表示可能收紧大米出口;极端气候影响下美国、巴西等大豆出口国可能 限制大豆出口。

俄罗斯化肥出口占全球约 15%,延长肥料出口禁令推动了更广泛的农产品价格走 高。俄罗斯是全球*的化肥出口国,2019 年俄罗斯钾肥、氮肥、磷肥出口量分别 647、 719、295 万吨,占全球比重 19%、15%、14%。同时白俄罗斯也是全球重要的钾肥出口 国,2019 年出口占全球比重 18%,与俄罗斯合计 37%。贸易限制与“被制裁”背景下, 全球肥料价格指数年初至今涨幅已达 30%,4/27 俄罗斯宣布延长化肥出口禁令至 8/31, 作为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植的生命线,俄罗斯化肥出口受限势必影响全球农作物 生产,引发粮食供应短缺。此外,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成本,化肥价格的走高也会助推 粮食价格上涨,今年以来 CBOT 大豆、玉米、小麦涨幅分别 26%、27%、41%。

从历史来看,贸易限制是引发 2008 年全球粮食危机的重要催化之一,据联合国粮 农组织统计,为应对农产品价格上涨预期,维护本国粮食安全,2006-2008 年超过 40 个 国家和地区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典型如阿根廷于 2007/11 将大豆出口税从 27.5%提高到 35%,直接导致了 2008 年阿根廷大豆出口量下降 60%,全球粮食供应短缺,粮价快 速上行,2007/1-2008/7 玉米期货价格*涨幅 120%、大豆 145%。

1.5. 需求扩张:全球粮食库存低位,能源价格飙升扩大生物质燃料需求

近三年全球谷物消费量维持 2%左右增长,当前大豆、小麦、玉米库存消费比均处 2015 年来*。近年来全球粮食消费量基本维持稳定增长,2019-2021 年全球谷物消费 量同比增速分别 1.6%、1.2%、2.5%。需求稳定增长下供给短缺导致全球粮食库存消费 比(年末库存/年内消费量)持续下降,作为衡量粮食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标,库存消费比 下降代表当前库存所能满足的消费需求降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21 年全球大豆 库存消费比 23%,为 2013 年以来*;玉米 26%,2015 年以来*;小麦 33%,2014 年以来*。全球小麦库存消费比更接近 20%,即目前全 球小麦库存仅剩年消费量的 1/5,处于 2008 年粮食危机以来*水平。

传统能源价格上涨,通过替代效应和成本效应拉动粮价上行。从历史表现来看,石 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价格与粮食价格走势高度拟合,这主要由于两点:(1)成本效应, 原油价格上涨会拉动以原油为成本的柴油、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产品价格上行,而 作为农作物的生产成本,这些产品的价格上行会进一步推升小麦、大米等主粮价格上涨; (2)替代效应,原油价格上涨会导致其替代品需求提升,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 PTA 等,从而导致相关原材料价格上行,包括玉米、棉花、菜籽油等油料油脂,而经济 作物价格上行的同时又会导致其种植意愿增强,挤占粮食作物耕地,进而拉动粮价进一 步上涨。据农业经济学家樊胜根测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幅的 1/4-1/3 是生物燃料导 致的,例如美国用玉米生产燃料,欧洲将种小麦和玉米的土地该种油菜籽,用植物油生 产燃料。目前美国汽车烧的粮食足可保证 82 个缺粮的低收入国家所需。

能源价格上涨是 1970 年代和 2006-08 年粮食危机的主导因素,本轮原油涨价支撑 农产品价格。1970 年代石油危机导致原油价格飙升,是 1972-74 年和 1978-80 年两轮粮 食危机的主要原因。2007 年初在欧亚经济强劲增长和伊朗局势恶化等影响下,原油价格 持续上涨,带动粮价快速上行。本轮受货币宽松和俄乌冲突影响,原油价格持续上行, 对化肥等农产品生产成本和粮食价格形成支撑。近期由于国际油价飙升让巴西糖厂关注 到乙醇更高的利润空间,当地大量的甘蔗加工厂正取消糖出口合同转而生产乙醇,预计 2022/23 年度将减少约 120 万吨食糖产量。

2. 国内粮价易涨难跌,关注气候、疫情防控对夏收影响

得益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及粮食储备制度,我国主粮基本能维持自产自足,受 海外价格上涨影响有限,更多受国内气候、防疫政策等因素影响。但大豆、油料等经济 作物对外依存度高,食糖、种业近年来进口占比提升明显,全球粮食危机下需警惕输入 性通胀压力。当前国内粮价易涨难跌,高层已充分重视粮食安全,政策持续加码种业振 兴、农业现代化或成新的投资主线。

2.1. 国内主粮对外依存度低,海外价格上涨影响有限

我国主粮供给充足,谷物进口依赖度低于 10%,价格受海外影响有限。得益于国家 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及政策支持,我国主粮基本能维持自产自足,进口依赖度较低。其中 稻谷产量基本与消费量持平,按照进口量占消费量比重计算进口依赖度,过去 10 年基 本维持 0-2.5%左右极低水平;小麦和玉米同样可满足自产自足,进口依赖度基本保持在 10%以下,但疫情之后为做好存量准备进口规模有所提升,国内小麦进口依赖度从 2019 年 3.5%提升至 2021 年 6.1%;玉米从 2.8%提升至 9.1%。整体来看,我国谷物进口占比 不高,因此海外主粮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2020 年以来国内小麦、玉米、稻谷 期货价格分别上涨 46%、54%、7%,远低于 CBOT 涨幅 94%、92%、31%。今年以来国 内小麦、玉米、稻谷分别涨 16%、10%、3%,远低于 CBOT 的 41%、27%、17%。

我国肉类进口依赖度不足 10%,基本满足自产自足。过去三年我国肉类产量基本维 持在 8000 万吨左右,2021 年摆脱猪瘟影响后大幅增长 15%达到 8887 万吨,而进口量 仅 938 万吨,进口占供给总量比例不足 10%。

2.2. 中国大豆、油脂进口依赖度高,受海外价格上涨影响更大

我国大豆进口依赖度超 80%,食用植物油近 30%,受海外价格上涨影响较大。从 供给端来看,我国大豆严重依赖进口,年产量不足 2000 万吨,而消费量基本维持 1.2 亿 吨左右,进口依赖度常年维持 80%以上高位。此外,我国食用植物油同样高度依赖进口, 其中棕榈油进口量与消费量持平,基本完全依赖进口;菜籽油进口依赖度过去三年均保 持 35%以上。糖类方面,我国供给相对紧张,近年来进口依赖度提升明显,2016 年以来 我国食糖进口量从 429 万吨提升至 540 万吨,进口依赖度从 25%大幅提升至 34%。从价 格来看,进口依赖度高的品种受海外价格上涨影响更大,2020 年以来国内大豆、棕榈油、 豆油期货价格分别上涨 65%、87%、72%,同期国际价格涨幅 77%、119%、122%。尤其 今年以来,国内大豆、棕榈油、豆油分别涨 8%、39%、32%,较国际价格涨幅 26%、 29%、38%相差无几。

我国大豆、食糖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和巴西,极端气候影响及贸易限制可能导致输入 性通胀。截至 2021 年我国大豆进口中有 60%来自巴西,34%来自美国,严重干旱气候 可能造成产量下滑,考虑中国大豆 80%以上的进口依赖度,后续国内大豆和豆油价格可 能受国际价格影响,出现较大幅度上行。此外,我国食糖进口主要来自巴西,2021 年占 比高达 83%,而近期巴西大量甘蔗加工厂正在取消部分糖出口合同,在 2022/23 年度或 将减少约 120 万吨食糖产量,可能引发输入型通胀,造成国内糖类价格上涨。

种业:国内种业大而不强,2021 年贸易逆差超 3.7 亿美元,黑麦种子进口价格 2021 年以来涨超 90%。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弱,很多农作物缺乏替代品种,我 国种子进口依赖度较高。2021 年我国种植用的种子、果实及孢子进口金额达 5.2 亿美元, 而出口金额仅 1.4 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 3.7 亿美元。从品类上来看,蔬菜种子是我国 主要的进口种子,2021 年蔬菜种子进口规模 2.4 亿美元,占比接近 50%,而我国同时是 全球*的蔬菜消费国,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17 年我国人均蔬菜消费量 377 公 斤,高居全球第一。从价格来看,黑麦种子进口价格去年以来持续上涨,22/4 进口均价 2.3 美元/千克,较去年初涨幅高达 92%。相比之下,蔬菜种子无明显输入性通胀压力, 22/4 蔬菜种子进口均价 25 美元/千克,低于过去两年均值 26 美元/千克。从进口来源看, 美国是我国进口种子的主要来源国,占比接近 30%,我国种业大而不强,进口依赖度较 高,尤其关键品类依赖进口隐含风险,随着《种业振兴方案》深入推进,我国种业有望 迎来加速发展期。

2.3. 疫情、气候影响粮食产量,国内粮价易涨难跌

受不利天气和疫情防控影响,国内大豆、食糖、植物油产量预测持续下调。根据农 业部*发布《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我国 21/22 年度玉米产量基本保持平稳,但 受气候、防疫等多因素影响,大豆、食糖、植物油等进口依赖度较高品种产量预测值持 续下调。其中:大豆 21/22 年度产量预测 1640 万吨,较去年底预测值下调 12%,较 20/21 年度下滑 16%,叠加当前库存消费比 4%*低位,未来预计大豆价格仍有上行空间; ②食糖 21/22 年度预测产量 972 万吨,较去年底预测值下调 6%,较 20/21 年度下滑 9%。 主要受不利天气和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甘蔗和甜菜出糖率不同程度下降,加上云南境 外种植甘蔗入境数量及质量大幅下降,全国食糖产量低于预期。③食用植物油 21/22 年 度预测产量 2815 万吨,较去年底预测值下调 5%,较 20/21 年度下滑 1.4%。由于美国、 巴西等大豆主产国其后不确定性较大,故调减大豆进口量引致豆油产量预测下调。

国内小麦、稻谷等口粮库存仍足,但大豆库存消费比仅 4%,各类油脂处 20-30% 低位。从库存消费比来看,当前农业部预测 2022 年小麦 155%,较 2021 年 103%进一步 提升,稻谷虽有所下调,但仍处 71%高位,玉米、食糖库存消费比均处 40%以上安全水 平。国内库存危机主要体现在大豆、植物油等品种,其中大豆 2022 年预测库存消费比 仅 4%,较去年 9%进一步下降,处于联合国认定的紧急状态(低于 14%)。油脂方面, 豆油 2022 年预测库存消费比 20%,较去年 23%进一步下滑。

农业部价格预测:大豆上调 4%,玉米、食糖、油脂等维持高位,国内粮价易涨难 跌。按照农业部 5 月*估算,由于国内库存逐渐见底,预计 21/22 年度(至 22 年 9 月)国产大豆销区批发均价 6000-6200 元/吨,较上月预测值提高 200 元/吨,中位数计 算上调幅度 4%,预计国内大豆价格上行空间仍存;玉米、食糖、豆油、菜籽油等品种 价格仍维持高位。整体来看,国际粮价上涨趋势短期难缓解,国内疫情叠加气候影响农 作物产量,国内粮价易涨难跌。

下半年国内粮价是否上行关键在于:(1)秋汛对去年秋冬种的影响;(2)疫情对今 年春播的影响;(3)气候、疫情防控对今年夏收的影响。

受去年秋汛影响全国 5 省小麦 1.1 亿亩晚播,长势复杂,夏收承压。去年秋冬种, 受罕见秋汛影响,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 5 省 1.1 亿亩小麦晚播半个月左右, 占小麦播种面积 1/3。当前整体长势不及上年及常年同期水平,今年冬小麦面临减产压 力,可能推升小麦价格。

吉林粮食产量占全国 6%,3-4 月疫情扩散正值春耕,物流受阻抬升成本。2020 年 吉林粮食产量 3803 万吨,全国排名第五,其中玉米产量占全国 11%、大豆 3%、稻谷 3%。3-4 月疫情扩散期正值春耕(通常 3-5 月),虽在完成社会面清零后全力推进确保春 耕,但从全国货运数据看,主要粮食生产区依然会受到物流、劳动力流动阻滞等的影响。 尤其是吉林、河南、山东货运流量指数同比降幅仍超过 20%,货运物流受阻可能抬升生 产和运输成本,进而推动国内粮价走高。

从小满到立秋,重点跟踪气候、疫情管控对夏收影响。上半年疫情对春播的冲击究 竟有多大,到夏收才能给出答案,这也是下半年国内粮价是否上行的关键,特别是粮食 主产区疫情防控也可能造成不确定性。5-8 月我国粮食主产区将按照从南到北、从东到 西的顺序依次进入夏收季节,粮食品种将由冬小麦依次变为水稻、春小麦。气候重点关 注陕西、河南等地高温,山东、河北等地 6 月下旬雨季提前。其中陕西 5/25-6/15 为冬 小麦收割季,期间陕西小麦主产地渭南市*气温平均 31.7℃,显著高于过去三年同期 均值 29.8℃;此外,河南作为全国小麦产量第一省,6/1-6/15 夏收期间全省小麦主产地 周口市*温度平均 34℃,高于过去三年同期均值 33.8℃。河北省小麦主产区石家庄市 6/1 正式进入汛期,雨季开始时间较常年偏早,预计 6/10-6/30 夏收期间有雨天数达 14 天,远高于过去三年同期均值 3.3 天。

疫情防控限制返乡收割,影响程度仍待跟踪。除气候影响外,疫情防控也需要对夏 收给予更大力度支持,5 月河南省多地开展全员核酸便是为即将到来的夏收做准备。但 夏粮收割需要大量农民工返乡,而上海是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流入地,目前包括河南、 山东在内的多个粮食主产地针对高风险地区流出人员依然采用 7+7 隔离措施,一定程度 限制了夏收进展。

2.4. 粮价→CPI:直接影响有限,重视对猪肉等其他食品价格的传导

国家在国内粮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粮食储备制度在特殊时刻可稳定国内粮价。 2020 年国有粮食企业主要品种销售量占全国消费量的比重:小麦 65%、稻谷 45%、玉 米 71%、大豆 49%,中央储备粮可在全国或者部分地区粮食明显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异 常波动或者重大自然灾害、其他突发事件时予以动用。自粮食储备制度实施以来,我国 粮食 CPI 受海外干扰明显减小,我们认为以中储粮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有能力在特殊时刻 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后续更多需要关注今年夏收情况对粮食价格中枢的影响。

粮食在我国 CPI 篮子中占比仅 2%,粮价本身对 CPI 影响有限,但其对肉类等其 他食品的传导不容忽视。今年 1-4 月国内 CPI 同比从 0.9%升至 2.1%,食品 CPI 从-3.8% 升至 1.9%,其中粮食 CPI 从 1.6%升至 2.7%。粮食价格向 CPI 的传导有两种途径:

(1)直接传导:影响程度有限。粮价可直接拉动 CPI,其中小麦、玉米和稻谷作为 我国主要口粮,是影响粮食 CPI 的主要品种,而由于对外依存度低,受国家粮食储备主 导等因素影响,我国稻谷价格相对稳定,今年以来涨幅仅 3%,粮食 CPI 上升更多受小 麦、玉米价格影响(今年以来涨幅 16%、10%)。但在我国 CPI 篮子中,粮食占比仅 2%左右,按此权重计算今年 1-4 月粮价上涨对 CPI 的直接拉动仅 0.05pct 左右,影响程度 有限。

(2)间接传导:玉米、豆粕作为饲料推升养猪成本进而影响猪肉价格,肥料价格 走高对蔬菜、水果等更广泛的食品价格产生影响。猪饲料中的常用粮食成分有玉米、豆 粕等,其中玉米占比 60-65%,豆粕占比 20-25%,按照牧原股份披露,生猪养殖成本中 饲料成本占比 60%左右。假设玉米、豆粕价格上涨 10%,将带动养猪成本提升 5%左右, 进而导致猪肉价格上升,对 CPI 产生更明显的拉动作用。此外,俄罗斯限制化肥出口对 国内影响明显,2021 年中国进口钾肥中约 30%来自俄罗斯,近期国内化肥价格快速上 行,将对蔬菜、水果等更广泛的食品价格产生影响。综合来看,我们认为年内 CPI 同比 增速破 3%的可能性较大,全年有超 2.5%可能。

2.5. 政策持续加码,粮食安全是底线思维

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近期政策持续加码,粮食安全已成底线思维。2019 年《政 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将 14 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政策基调从 2018 年 的“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转向“保障粮食安全”。去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 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将粮食安全确认为初级产品供 给保障的重要一环。今年 2 月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 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发展底线思维。政策强支撑, 种业振兴、农机装备、农田水利建设是重点。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不仅要抓好粮食生产 和重要农业品供给保障“稳增长”,打好“种业翻身仗”,更要通过“落实‘长牙齿’的 耕地保护硬措施”、“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振兴种业复兴”、“提 高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等措施以牢固现代农业基础。结合近期政策发声,我们认为 种业振兴、农机装备、农田水利建设等领域将成为政策支撑重点。

回顾 2007-2008 年粮食危机期间,全球谷物价格指数上涨 92%,农业产业链股价表 现亮眼,种植业、农化制品、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涨幅居前。考虑多因素触发本轮全球粮 食危机,国内大豆、油脂等品种对外依存度高,种业大而不强,关键品种依赖进口,近 期政策持续加码,粮食安全已成底线思维,关注种业振兴、农业现代化(农田、农机)、 化肥农药、养殖业。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4)稻谷期货价格走势图

本报记者 肖伟

连日来,受地缘冲突、通货膨胀、物流不畅、出口暂停等因素影响,全球谷物价格均有明显上涨,稻谷期货现货价格亦一路走高。我国是水稻生产及消费第一大国,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专家表示,我国水稻总产量较大,进出口占比小,国际稻价上涨传导效应弱,端牢碗中米饭有强力保障。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湖南作为水稻大省,当下水稻播种工作对水稻丰收有着关键意义,自立夏以来,湖南各地进入水稻播种高潮时间,混动挖机、高产稻种、高效农机、植保无人机等科技产品助力水稻播种,鼎力支持水稻丰收。

稻谷期货大涨传导效应微弱

受国内通胀压力影响,印度近日宣布小麦出口暂停,此举引发国际市场对包括小麦在内的基本谷物供应普遍担忧。稻谷作为基本谷物之一,连日来价格看涨。东方财富CHOICE终端显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挂牌交易的稻谷期货主力合约自2022年年初较低点14.236点上涨至5月较高点17.800点,涨幅为25.03%。

不仅国际稻谷期货价格大涨,全球稻谷出口大国越南、柬埔寨的稻谷现货也表现突出。今年一季度,越南大米出口量超150万吨,出口额超7.3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3%和12.9%。其中,越南出口到菲律宾的大米平均价格为每吨509美元,价格同比增长7.1%。柬埔寨亦公布数据,今年前4个月,柬埔寨大米出口量22.1万吨,同比增长14.8%,出口稻谷近164.9万吨,出口额达3.77亿美元。

全球稻谷价格大涨,对国内影响几何?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陈立云教授结合国内水稻产业统计数据分析上述情况的影响,“依据公开数据,2021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2992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44%;稻谷产量21284万吨,比2020年增加98.04万吨,增长0.5%;稻谷单位面积产量7.11吨/公顷,同比增长0.99%,从播种和产量来看,我国稻谷体量较大,基本盘稳固。2021年,我国进口稻谷1.17万吨,较2020年减少1.56万吨,同年我国出口稻谷12.51万吨,较2020年增加0.21万吨。从进出口来看,进出口数量占国内总产量份额很小,这意味着我国稻米供求结构并不依赖进出口,国际市场稻谷价格的传导效应微弱。”

他进一步表示,“国内稻谷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农田改造、种子、农机、等生产要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中国人的饭碗里能够装满稻米,这是大家无需过度担心的事情。”

科技多方助力筑牢丰收基础

2022年以来,全国农田改造掀起一波新热潮,为稻谷丰收筑牢基础。3月,湖南发布一号文件,2022年度完成4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同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耕地地力等级。4月,国家发改委表示,已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26亿元继续支持各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到2022年底完成全国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山河智能董秘王剑向记者表示,“我们已提前开展支持高产农田建设的行动。2021年年末,我们已将农田改造所用的各类挖机发往各驻地经销商,用于开挖水渠、修理边坡、整顿农田。部分挖机使用油电两用模式,方便农民用夜间谷电充电。为确保农户用得起用得方便,我们还联合经销商,共同为农户提供挖机短租业务。”他算了一笔账,“低产农田一年收稻约300公斤/亩。如果改造为高产农田,收稻约600公斤/亩,亩产相比接近翻倍。”

在湖南隆回的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科研基地,全国劳动模范、基地负责人王化永表示,“我们正在大力推广再生稻。再生稻就是种一茬收获两季,即在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岀穗,再收一季。再生稻高产示范目标为头季收稻700公斤/亩,再生季收稻500公斤/亩,合计一年收稻1200公斤/亩。”

在湖南祁东的稻田里,中联重科的农机正在匀速前进,4亩多的水田仅不到20分钟就完成抛栽工作。祁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工程师陈三国也算了一笔账,“如果是人工插秧,一人每天只能插七分田,每亩田开支超过200元成本。插秧机每亩田能节约成本150元,尤其是抛秧机作业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一天作业*可达60亩田。”

记者了解到,除了高产稻种、混动挖机、高效农机之外,无人机等设备也前来助阵稻谷播种工作。以极飞科技、大疆植保、珠海羽人等为代表无人机设备厂商向稻农提供了多种技术解决方案,覆盖了农田测量、稻种播撒、施肥打药等关键环节。其中,大疆植保旗下的T40植保无人机播撒效率提升至1.5吨/小时,每小时喷洒面积超过200亩。大疆植保销售人员介绍,“以前需要10多个人干上一整个星期的活,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小时就干完了,还能做到精确喷洒,节约肥料和农药。”

(编辑 孙倩)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