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赔款问题
作为索取赔款的依据,日本究竟支出了多少军费?
马关议和时,日方代表曾设计了两个支出数字:一是5亿日元;一是3亿日元。其实,这两个数字不过是日本 *** 为索取高额赔款而虚拟的,可置之不论。至于日本军费实际支出的数字,大致有三种意见:(一)2.5亿日元;(二)2.2 5亿日元;(三)2亿日元。2.5亿日元是日本临时议会通过的预算案,包括临时军费1.5亿日元和军事公债1亿日元。但1亿日元的公债并未全部售出,故实际军费支出不可能达到2.5亿日元。2.25亿日元是日本战后公布的临时军费决算收入数目,尚未全部花完,故实际军费支出也达不到2.25亿日元。2亿日元则是日本战后公布的临时军费支出数目,但收支决算的终止时间是1896年3月,其中不仅包括日本对朝鲜和中国大陆用兵的军费支出,而且还包括以后对澎湖和台湾用兵的军费支出。所以,日本从开战到马关议和时的军费支出必定低于2亿日元这个数目。当时中国议和代表估算日本军费支出不超过1.5亿日元之数,折合库平银约1亿两,是接近于事实的。
日本实际从中国得到的赔款有多少?
对此,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库平银2亿两;一是库平银2.315亿两。根据《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中国将库平银2亿两交付日本,作为军费。这是前说之所本。但是,《马关条约》所附《另约》第一款又规定,日军在威海卫的驻守费用要中国支付,每年库平银50万两,三年计库平银150万两。此外,根据《辽南条约》第三款,中国还要支付日本赎辽费库平银3000万两。三项合计,共为库平银2.315亿两。这是后说的所本。从条约本身看,两说都是确有所据的。
其实,问题并不这样简单。因为《马关条约》换约后,日本为向中国尽可能榨取更多的实际赔款,便以库平银成色不足为由,提出要“库平实足”。所谓“库平实足”,实际上是要另行规定库平银的成色。库平原为清 *** 所规定的国库收支银两的计算标准,银两的标准成色为935.374,即每千两纹银含有935.374两纯银。但是,日本方面却以“库平实足”为借口,要求中国所赔之库平银应按成色988.89来计算。在日本的压力下,清 *** 只好接受。这样一来,中国实际交付的库平银数目便多支出1325万两。
不仅如此,日本为在战后实行金本位打下财政基础,还要中国在伦敦用英镑支付赔款。由于连年以来金价上扬,银价跌落,故银镑兑换比率虽偶有波动,但镑价上扬的势头是难以遏制的,这就形成了“镑亏”。据计算,仅此一项,日本就又从中国轻易地多得了库平银1494万两。由此可知,日本实际从中国得到的赔款应包括五项:
(1)军费库平银2亿两;
(2)赎辽费库平银3000万两;
(3)威海卫驻军费库平银150万两;
(4)以“库平实足”为借口向中国勒索的库平银1325万两;
(5)从“镑亏”一项多得的库平银1494万两。
以上五项,合计为库平银2.597亿两。
还应指出,以上数目尚未将日本通过这次战争从中国掠夺的财物计算在内。据统计,日本通过甲午战争从中国所得的赔款及财物,总计约合库平银3.4亿两,折合日币5.1亿元。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数目是日本实际军费支出的3.4倍,也是日本当时全国年度财政收入的6.4倍。
美国这个国家跟二战之前所有国家都不同,日本就是美国的筹码,二战后一直就是,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就是美国在背后的扶持,美国最喜欢布局和下棋,日本泡沫破灭的直接原因就是美国的经济危机,日本是美国养了那么久的韭菜,也是救命药草,当美国出现危机的时候日本必然会被牺牲掉,事实也证明了,日本泡沫破灭之后美国经济就起死回生了,如果分高点我会说说中国跟美国的关系。
日本国是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经济又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其工业产值仅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4%。但是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其国民生产总值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于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经济发展很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五十年代达22.8%,六十年代达11.1%,七十年代为5.3%,这些都显著高于同时期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发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为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79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达9,739亿美元,已接近苏联10,855亿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大大高于苏联,为苏联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黄金外汇储备为苏联的4.9倍。日本工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与此同时,日本外贸的出口值也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受制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又在具体的、特定的国内外条件下出现的。从国际环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世界市场上的石油,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产量激增,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这为资源贫乏的日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原料条件;同时,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也迫切要求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机器设备,使日本的工业产品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日本利用其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暇东顾之机,其经济势力首先占领东南亚市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其世界市场。国际有利环境也表现在美国的扶植上。战后初期,美国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和“贷款”成了日本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又由于美国侵略朝鲜和印度支那战争的需要,对日本的军事订货骤增,这对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滋养”,通过发战争财,为日本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国际有利环境还在于战后适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业设备虽在战时受到破坏或已十分陈旧,但战后则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迅速更新设备,从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日本经济能够顺利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条件。首先,日本原有经济基础较强,战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就高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日本一贯重视人材开发,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本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高的人材资源优势,以及工资较欧美国家为低的优势,使其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第三,日本发挥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尤其利用岛国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优良港湾,填海造陆,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轮、矿料专用船等能长驱直入,为以低运费从国外大量运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对日本这个加工贸易型国家是至关重要的。第四,一般认为,日本人民生活勤俭,储蓄率极高,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第五,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经济。此外,战后初期,日本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历届 *** 对科学管理经济的重视,各项开发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公共设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是资源贫脊的国家,又是二战战败国。但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很快,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1945
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战争毁灭了日本42 %
的国民财富,失去了殖民地。当时经济一片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
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 *** 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
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
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1959年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
平。二是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
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 年追
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
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
迹”。三是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
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
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NP年均增长4
.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四是20世纪末的经济危机期。进入1992
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NP 年均增
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
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条件自然不
容忽视。就日本国内因素而言,日本AOTS组织把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几
个重要原因归结为“ *** 、产业界、劳动界的协调关系,广义的技术革
新,劳动力的质与量,企业家精神,储蓄和经济政策”六个方面。东京
大学教授桥本寿郎在《战后日本经济》一书中这样分析日本企业的经营
目标:(附图表一说明)
附:(图表一)
最受重视的经营目标(单位:%)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产品开发 24.6 20.4 38.7 57.4现有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45.4 34.1 33.8 12.7与地域社会的协调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机构的增强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员削减 0.6 4.4 0.4 1.5职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经营多角化 5.5 1.1 3.7 11.8消费者服务的强化 0.4 0.6 0.2 0.0产品线的缩短 0.0 0.2 0.0 0.2自身资本充实 5.5 8.0 5.0 1.0
这次,我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赴日本市场经济研修班,通过听讲座、
*** 机构和企业实地研修以及民间交流,对日本经济主体强烈的技术创
新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江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我国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有了进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经济主体技术创新特点分析
日本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指 *** 、企业和家庭三个方面。
经济主体技术创新,即广义的技术革新。是指日本经济主体从各自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市场经济竞争和经
济国际化竞争的要求,推进技术进步。其特点有:
1、长期性。战后日本经济从复苏到振兴, 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长期地、稳定地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贯穿各时期的全过程,
可谓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研究和
开发经费(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达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稳
增长。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3.1~13.9兆日元。1995
~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间,日本
的研究和开发经费(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长19%。其占GDP的
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达到2.96%,21年间提高了1.01个百分
点。
日本AOTS组织是这样分析日本的技术战略的:“日本的技术战略基
本上带有积极的革新意向,可以说经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国技术。尤其
是与欧美差距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通过合资、技术转
让、技术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术上的追赶”。
2、前瞻性。日本经济主体把科技发展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
经济发展战略从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国到贸易立国到现在的科技立国,经
历了“三部曲”的演变。科学技术厅归属总理府直管。从1975年以来的
数据分析,日本研究和开发经费的增长高于当年GDP 增长是一条刚性原
则。与西方发达家相比RD经费在1975年与德国、英国、 法国大体相近
,都是2~3兆日元,但从1979年开始,与德、英、法三国明显地拉开了
差距。1995年,日本RD经费是英国的3.2倍,是德国的1.76倍,是法国
的5.9倍。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1975年美国高于日本 7.6 兆日元,
1995年仅多2.8兆日元。 我们在朝日茨场工场实地研修注意到这些大企
业、大集团不仅致力于品质的改良、服务体系的创新,而且依靠科技进
步去创造100%无公害化工厂,设法顺应21 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渐进性。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是个渐进的过程。期间, 经历了不
同的时期,并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内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强力施行。战
后日本经济恢复元气之初,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当时被称为世界先进技术
的重工业(钢铁、化学、机械工业),且大量引进和开发适用新技术,
追求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价格和质量管理为竞争手段的
产品国际化。当时,日本还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政
策。机械产业中,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老化,日本为了机械工业的振兴,制定了机械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并相应地制定了
扶持政策。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业的
技术进步围绕“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来加以推进。板坂元先生在《日
本之窗》一书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与原材料加工业相比,
日本更重视发展高度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向大量应用电子技术的商品的
生产转换。于是集成电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钢铁,备受瞩目”,“
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及电子化提高生产力”,“增强了高级装配产业(
汽车、电子)的国际竞争力”。这期间“由于技术革新的影响,从七十
年代起,作为一种广范围技术的电气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
发展”。1992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后,日本进一步
缓和规划,采取较灵活、自由的政策,加大 *** 和金融的扶持力度,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环保型、节能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发展。这种
渐进型技术进步的推进,顺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日本经
济发展的推动力。
4、实效性。 日本技术创新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研究
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科技与经济必须紧密
结合,否则,经济就没有活力。采用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化。经
济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舞台,而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地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有一组数据会使我们理解什么是日本的“拿来主义”:在基
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上,日本基础研究费用比例占14
.1%,美国是15.2%,法国是21%,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日本
是最高的,占85.9%,美国是84.8%,德国是78.9%,法国是79%。可
见,日本不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大得其
利。从知识结构的人员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技术进步的重视。
在日本,我们见到汽车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使
用,经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项技术是美国军队系统开发出来的,而在日
本已经民用化,开始了商业化使用。AOTS组织以并行工程学方法来概括
日本技术开发的实效特征:“日本企业的技术力量不仅在生产中,在研
究开发阶段也很有特色。研究开发的方法也体现了日本式经营的独到之
处。例如日本企业认为由小组进行的研究开发汇集了集体性的创造,比
仅仅依靠个人的开发更有成效。企业内的研究机构与现场接触密切,特
别容易安排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准备同步进行”。
5、整体性。日本的技术创新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合力兴科。 政
府倡导科技立国,在经费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规划上优先。我们
见习的崎玉县川口市传统产业是铸造件和花卉二大产业。为调整产业结
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川口市 *** 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了产业集中活
性化地区,建立川口市产业振兴公社。还设立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个
别融资、中小企业设备资金5亿日元, 中小企业技术高度化设备资金15
亿日元,新产品开发振兴资金3000万日元。神户市传统的产业主要是食
品、钢铁、一般机械、输送机械、电力机械、橡胶工业六大产业。1995
年孤神大地震后,围绕产业振兴计划,市 *** 集中设立了三个团地。一
是西神工业区,主要由西神工业城和神户尖端科技城两部分构成。西神
工业城汇集以尖端的电子机械工业为中心的正在茁壮成长的新型产业,
规划面积275公顷, *** 事业费用680亿日元;神户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
端技术产业为中心的研究开发型产业作为目标,规划面积94万公顷,事
业费用 450亿日元。二是复兴产业区,正在兴建流通系统、工业系统、
研究开发系统的新型产业区,规划面积245公顷。 三是海岛人工岛和元
甲人工岛,主要是城市综合功能。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各
地 *** 执着地致力于推进创新、创造,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目标明确,
力度也很大。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确实也担当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对
日本经济发展贡献很大。日本1996年RD经费总额中,产业部门占了74.
5%, *** 机构占了20%,大学占了5%,民营研究机构占了0. 5%,可
见产业部门特别是大公司、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了主导作用。众所周
知,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要比欧美晚几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
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日本汽车产量占全世界28%,为
对付石油危机和消除汽车对环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断研制开发出有竞
争力的排气污染小、油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车。如:丰田公司
研究开发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国、欧洲、本国设立了一流设施、一流人
才的技术开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丰田公司国内主要设事务所27个,专门
研究开发机构4个。27个高效事务所从业人员4.96万人,专业用于RD的
人员是4380人,占8.8%。丰田公司在昭和56年设立丰田工业大学, 培
养技术人才。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们经常
要求企业开发新产品要试制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形象的说法是
“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脑里想一个”,而在丰田公司确实是在这
样行动的。
二、对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
们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总书
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总体指导下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的成功
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思考如下:
1、要增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感。 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
,现在我们总体上劳动生产率还不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并不先进,国
民的文化和教育也有待提高。落后是要挨打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给
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把科
教兴国战略转化为全民行动的紧迫感。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优秀传统。每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是我们民族振兴、繁荣、富强
的希望所在。
2、要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 日本非常重视科技立
法,平成7年11月15日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共五章“18 条”
,从法律上对地方 *** 明确了技术进步的职责要求,对推进研究开发、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科技重要内容从法律上予以保障。但我国仅有单项
科技立法,比如《技术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等。我国有必要制
定整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创新事业能长
期、稳定推进。
3、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首先, *** 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建
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技术创新基金。我国RD的经费与日本的差距很大,
RD占GDP的比重只有0.3%,而日本占到3%。虽然各地 *** 方方面面的
建设任务都很重,但我以为 *** 要把RD经费安排刚性化, 要像搞“两
弹一星”和863计划那样,宁愿少搞一点建设,少出一点“政绩”, 也
要保证技术创新的经费安排。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国技
术创新的主力。国家要从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扶持和推进企业
技术进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也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 *** 对企
业的技术开发资金要加强监督,该提的要提足,要逐步推行企业技术开
发资金的使用高于本企业的经济增长。第三,要动用全社会力量加大科
技投入。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其他形态的物质投入和脑力资
源投入。要在机制上搞活,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巨大技术、人材资
源释放出来。民营企业有资金,但往往找不到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而
科研单位、高校往往是有项目却没有足够的或者是商品化生产的投入资
金。二者结合,扬长避短,走股份和联合开发的道路可以加速成果转化,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各种技术问题,但本企
业技术力量又有限,因此企业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联合攻关,把他
们的脑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设。市场经济决不是一盘散沙, 需
要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日本在这方面有成功的范例。我国产业政
策在体现扶优限劣上有待完善和强化。另外,由于财政体制和地方保护
主义倾向,高科技产业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如:我国VCD 生
产一哄而上,已成为高科技产业重复建设的典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适度的计划调节,放任自流是不恰当的。
当前我国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大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部门的扶
持也有待于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日趋明显,借
鉴日本“拿来主义”的做法,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并从政策上研
究如何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力量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
必要的。
日本著名的欧姆株式会社副社长增田英树先生在讲演《欧姆龙公司
的经营理念》时说:“机器能做的事就让机器去做,人类应该从事更富
有创造性的活动”。我把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与更多的人共勉。
【参考文献】:
(1)日本科学技术厅科技政策汇编《科学技术要览》1998年版
(2)桥本寿朗《日本经济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板坂元《日本之窗》新订版 3A出版社
(4)AOTS讲义《日本经济》
(5)桥本寿朗《战后日本经济》讲义
(6)中山真一《日本的产业政策》讲义
(7)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中兼和津次《中国经济发展展望》讲义
(9)川口市 *** 《日本地域商业振兴》讲义
(10)增田英树《欧姆龙的企业经营理论》讲座
(11)朝日啤酒公司茨城工场《企业活动与地域共生》讲义
(12)田中一昭《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缓和规划》讲义
(13)奥村洋彦《日本的金融、市场经济与金融危机》讲义
(14)神户市 *** 《物流高度化基础设施》讲义
(15)吴家政、吴照云主编《增强企业活力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管理出版社
(16)下川浩一《日本的企业发展史》
1899年 吉野家的诞生,当时为在于东京都中央区日本桥鱼市里的一家私人餐厅。
1926年 随着关东大地震,鱼市搬往筑地,吉野家也一起迁至该地。
1952年 开始24小时营业体制,成为当时的有名店铺(公司成立时曾中断过一个时期)。
1958年 继承了父业的松田瑞穗社长为了使经营牛肉饭的餐厅企业化,出资100万日元成立了吉野家(12月27日)。
1966年 牛肉饭从已往的120日元涨到200日元。
1967年 将菜单限定在牛肉饭(中碗、大碗)、鸡蛋、腌菜(只有筑地店因到1973年前后为止一直使用国产牛肉,价格为250日元) 。
1971年 在琦玉县成立杉户加工发送中心。
引进电脑(FACOM230-15)。
新桥店开始24小时营业。
1973年 为采购牛肉在丹佛成立了USA吉野家。
在神奈川县小田原市第1家FC(特许连锁)店开业。
1975年 以「BEEF BOWL(牛肉碗饭)」为招牌商品名称在丹佛开了第1号店。
1977年 国内连锁店突破100家。
在美国成立YOSHINOYA WEST,INC。
1980年 申请公司更生手续。
1983年 更生计划得到认可。SAISON集团注入资金,以资本金5亿日元重新开始事业。
1986年 因为工场与物流的集中,在琦玉县成立淹菜工场及配送中心。
1987年 比最初的计划提前偿清更生债权100亿日元。
在台湾成立合资公司台湾吉野家。
在日本与经营当肯多娜圈的株式会社DC合并,公司名称也随之改为株式会社吉野家DC。
1989年为了推进信息系统化的进程,在实施向大型电脑的机种转换的同时引进POS系统。
1990年提出挂牌注册申请得到社团法人日本证券协会的承认。
1991年在香港开设吉野家。
1992年 在中国北京开设吉野家。
在洛山矶的国际研修中心成立「吉野家学院」。
1994年 在琦玉县大利根町成立东京新工场。
1995年 将大阪与名古屋的配送中心合并为西日本配送中心。
1996年 吉野家的国内连锁店突破500家。
1997年 在新加坡开设吉野家。
开始销售新品种「牛鲑套餐」。
1998年 从当肯多娜圈事业中退出。吉野家完成在全国开设连锁店的计划。
2000年 将股票的面值由1股5万日元改为面值5千日元的10股。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部上市。
2001年 取得环境管理系统国际标准「ISO 14001」认证。
对咖喱店「POTPOT」实行分公司制。作为株式会社POTPOT独立。
从价格重新设计的观点出发将牛肉饭(中碗)的价格由400日元降至280日元。
在菲律宾开设吉野家。
吉野家的内外连锁店总和超过1,000家。
2002年 在纽约开设吉野家。在上海开设吉野家。
2003年 统括美国拓展业务的控股公司Yoshinoya America INC.成立。
2004年 在马来西亚开始展开吉野家店铺。由于美国牛肉被禁止进口,暂时停止销售牛肉饭。
吉野家日本国内店数突破了1,000家。
在中国深圳和澳大利亚悉尼开始展开吉野家店铺。
2006年从12月1日起,吉野家重新开始在日本销售牛肉饭。
2011年10月7日吉野家控股公司社长安部修仁举行公布财报的记者会,表示将力争到2015年度结束前,把海外的集团店铺数量从现有的470家增加至3倍,达到1500家,强化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开店。
2012年12月,其鸡肉产品牵涉“速生鸡”,给其产品销售带来了影响。
2013年3月,吉野家315被曝食品安全丑闻。
发展现状
经过百多年积极发展,吉野家分店遍及世界各地如北京、上海、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加州及马来西亚等地区;时至今天,吉野家已在全球拥有超过1100间分店,为各地顾客提供日式美味食品及优质服务。吉野家主要经营各式美味日式盖浇饭,包括煎鸡饭,牛肉饭,东坡饭,咖喱鸡肉饭等,牛肉饭和煎鸡饭是吉野家的典型招牌菜,牛肉饭使用煮好的上好牛肉配上煮好的洋葱,加以酱汁,放在饭上,用料和做工简便。煎鸡饭先把无骨鸡胸肉放在锅里煎到金黄,皮酥肉嫩,然后切开肉但不切皮,和煮好的西兰花,菜花,胡萝卜一起码在有米饭的碗里,浇上棕色的酱汁,鸡肉金黄酥脆,酱汁甜咸可口,蔬菜娇艳欲滴,佐料不多但美味独特,整个碗里五颜六色,令人食欲大振。盖浇饭都用非常漂亮的日本大花瓷碗盛放,下面是米饭,上面有鸡肉或牛肉,最上面浇汁,吉野家在日本是非常便宜的大众化食品,其快捷方便而美味健康,受到很多日本人的青睐,其到中国后,售价和在日本时基本一致,中国物价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但吉野家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不是非常贵,吃一次吉野家要人均花费15-30元,只比麦当劳的消费高一点。
按目前汇率比:1日元=0.0561人民币那么500000000日元=28092105.2632人民币。
1、汇率(又称外汇利率,外汇汇率或外汇行市)两种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亦可视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汇率又是各个国家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的金融手段。汇率会因为利率,通货膨胀,国家的政治和每个国家的经济等原因而变动。而汇率是由外汇市场决定。外汇市场开放予不同类型的买家和卖家以作广泛及连续的货币交易(外汇交易除周末外每天24小时进行,即从GMT时间周日8:15至GMT时间周五22:00。即期汇率是指于当前的汇率,而远期汇率则指于当日报价及交易,但于未来特定日期支付的汇率)。一国外汇行市的升降,对进出口贸易和经济结构、生产布局等会产生影响。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汇率下降,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
2、一般来说,本币汇率降低,即本币对外的比值贬低,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若本币汇率上升,即本币对外的比值上升,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从进口消费品和原材料来看,汇率的下降要引起进口商品在国内的价格上涨。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反之,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品的价格有可能降低,至于它对物价总指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3、短期资本流动常常受到汇率的较大影响。当存在本币对外贬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不愿意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会将其转兑成外汇,发生资本外流现象。同时,由于纷纷转兑外汇,加剧外汇供不应求,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下跌。反之,当存在本币对外升值的趋势下,本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就力求持有的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并引发资本内流。同时,由于外汇纷纷转兑本币,外汇供过于求,会促使本币汇率进一步上升。
日本国是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经济又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其工业产值仅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4%。但是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其国民生产总值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于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经济发展很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五十年代达22.8%,六十年代达11.1%,七十年代为5.3%,这些都显著高于同时期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发展速度。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为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1979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达9,739亿美元,已接近苏联10,855亿美元的水平,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大大高于苏联,为苏联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黄金外汇储备为苏联的4.9倍。日本工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与此同时,日本外贸的出口值也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受制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又在具体的、特定的国内外条件下出现的。从国际环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世界市场上的石油,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产量激增,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这为资源贫乏的日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原料条件;同时,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也迫切要求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机器设备,使日本的工业产品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日本利用其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暇东顾之机,其经济势力首先占领东南亚市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其世界市场。国际有利环境也表现在美国的扶植上。战后初期,美国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和“贷款”成了日本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又由于美国侵略朝鲜和印度支那战争的需要,对日本的军事订货骤增,这对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滋养”,通过发战争财,为日本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国际有利环境还在于战后适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业设备虽在战时受到破坏或已十分陈旧,但战后则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迅速更新设备,从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日本经济能够顺利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条件。首先,日本原有经济基础较强,战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就高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其次,日本一贯重视人材开发,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本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高的人材资源优势,以及工资较欧美国家为低的优势,使其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第三,日本发挥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尤其利用岛国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优良港湾,填海造陆,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轮、矿料专用船等能长驱直入,为以低运费从国外大量运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对日本这个加工贸易型国家是至关重要的。第四,一般认为,日本人民生活勤俭,储蓄率极高,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第五,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经济。此外,战后初期,日本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历届 *** 对科学管理经济的重视,各项开发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公共设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是资源贫脊的国家,又是二战战败国。但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
很快,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1945
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战争毁灭了日本42 %
的国民财富,失去了殖民地。当时经济一片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
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 *** 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
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
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1959年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
平。二是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
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 年追
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
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
迹”。三是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
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
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NP年均增长4
.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四是20世纪末的经济危机期。进入1992
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NP 年均增
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
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国际条件自然不
容忽视。就日本国内因素而言,日本AOTS组织把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几
个重要原因归结为“ *** 、产业界、劳动界的协调关系,广义的技术革
新,劳动力的质与量,企业家精神,储蓄和经济政策”六个方面。东京
大学教授桥本寿郎在《战后日本经济》一书中这样分析日本企业的经营
目标:(附图表一说明)
附:(图表一)
最受重视的经营目标(单位:%)
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产品开发 24.6 20.4 38.7 57.4现有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45.4 34.1 33.8 12.7与地域社会的协调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机构的增强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员削减 0.6 4.4 0.4 1.5职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经营多角化 5.5 1.1 3.7 11.8消费者服务的强化 0.4 0.6 0.2 0.0产品线的缩短 0.0 0.2 0.0 0.2自身资本充实 5.5 8.0 5.0 1.0
这次,我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赴日本市场经济研修班,通过听讲座、
*** 机构和企业实地研修以及民间交流,对日本经济主体强烈的技术创
新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江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我国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有了进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经济主体技术创新特点分析
日本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指 *** 、企业和家庭三个方面。
经济主体技术创新,即广义的技术革新。是指日本经济主体从各自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市场经济竞争和经
济国际化竞争的要求,推进技术进步。其特点有:
1、长期性。战后日本经济从复苏到振兴, 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长期地、稳定地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贯穿各时期的全过程,
可谓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研究和
开发经费(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达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稳
增长。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3.1~13.9兆日元。1995
~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间,日本
的研究和开发经费(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长19%。其占GDP的
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达到2.96%,21年间提高了1.01个百分
点。
日本AOTS组织是这样分析日本的技术战略的:“日本的技术战略基
本上带有积极的革新意向,可以说经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国技术。尤其
是与欧美差距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通过合资、技术转
让、技术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术上的追赶”。
2、前瞻性。日本经济主体把科技发展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
经济发展战略从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国到贸易立国到现在的科技立国,经
历了“三部曲”的演变。科学技术厅归属总理府直管。从1975年以来的
数据分析,日本研究和开发经费的增长高于当年GDP 增长是一条刚性原
则。与西方发达家相比RD经费在1975年与德国、英国、 法国大体相近
,都是2~3兆日元,但从1979年开始,与德、英、法三国明显地拉开了
差距。1995年,日本RD经费是英国的3.2倍,是德国的1.76倍,是法国
的5.9倍。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1975年美国高于日本 7.6 兆日元,
1995年仅多2.8兆日元。 我们在朝日茨场工场实地研修注意到这些大企
业、大集团不仅致力于品质的改良、服务体系的创新,而且依靠科技进
步去创造100%无公害化工厂,设法顺应21 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渐进性。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是个渐进的过程。期间, 经历了不
同的时期,并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内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强力施行。战
后日本经济恢复元气之初,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当时被称为世界先进技术
的重工业(钢铁、化学、机械工业),且大量引进和开发适用新技术,
追求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价格和质量管理为竞争手段的
产品国际化。当时,日本还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政
策。机械产业中,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老化,日本为了机械工业的振兴,制定了机械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并相应地制定了
扶持政策。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业的
技术进步围绕“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来加以推进。板坂元先生在《日
本之窗》一书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与原材料加工业相比,
日本更重视发展高度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向大量应用电子技术的商品的
生产转换。于是集成电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钢铁,备受瞩目”,“
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及电子化提高生产力”,“增强了高级装配产业(
汽车、电子)的国际竞争力”。这期间“由于技术革新的影响,从七十
年代起,作为一种广范围技术的电气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
发展”。1992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后,日本进一步
缓和规划,采取较灵活、自由的政策,加大 *** 和金融的扶持力度,发
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环保型、节能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发展。这种
渐进型技术进步的推进,顺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日本经
济发展的推动力。
4、实效性。 日本技术创新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研究
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科技与经济必须紧密
结合,否则,经济就没有活力。采用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化。经
济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舞台,而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地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有一组数据会使我们理解什么是日本的“拿来主义”:在基
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上,日本基础研究费用比例占14
.1%,美国是15.2%,法国是21%,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日本
是最高的,占85.9%,美国是84.8%,德国是78.9%,法国是79%。可
见,日本不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大得其
利。从知识结构的人员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技术进步的重视。
在日本,我们见到汽车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使
用,经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项技术是美国军队系统开发出来的,而在日
本已经民用化,开始了商业化使用。AOTS组织以并行工程学方法来概括
日本技术开发的实效特征:“日本企业的技术力量不仅在生产中,在研
究开发阶段也很有特色。研究开发的方法也体现了日本式经营的独到之
处。例如日本企业认为由小组进行的研究开发汇集了集体性的创造,比
仅仅依靠个人的开发更有成效。企业内的研究机构与现场接触密切,特
别容易安排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准备同步进行”。
5、整体性。日本的技术创新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合力兴科。 政
府倡导科技立国,在经费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规划上优先。我们
见习的崎玉县川口市传统产业是铸造件和花卉二大产业。为调整产业结
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川口市 *** 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了产业集中活
性化地区,建立川口市产业振兴公社。还设立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个
别融资、中小企业设备资金5亿日元, 中小企业技术高度化设备资金15
亿日元,新产品开发振兴资金3000万日元。神户市传统的产业主要是食
品、钢铁、一般机械、输送机械、电力机械、橡胶工业六大产业。1995
年孤神大地震后,围绕产业振兴计划,市 *** 集中设立了三个团地。一
是西神工业区,主要由西神工业城和神户尖端科技城两部分构成。西神
工业城汇集以尖端的电子机械工业为中心的正在茁壮成长的新型产业,
规划面积275公顷, *** 事业费用680亿日元;神户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
端技术产业为中心的研究开发型产业作为目标,规划面积94万公顷,事
业费用 450亿日元。二是复兴产业区,正在兴建流通系统、工业系统、
研究开发系统的新型产业区,规划面积245公顷。 三是海岛人工岛和元
甲人工岛,主要是城市综合功能。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各
地 *** 执着地致力于推进创新、创造,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目标明确,
力度也很大。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确实也担当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对
日本经济发展贡献很大。日本1996年RD经费总额中,产业部门占了74.
5%, *** 机构占了20%,大学占了5%,民营研究机构占了0. 5%,可
见产业部门特别是大公司、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了主导作用。众所周
知,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要比欧美晚几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
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日本汽车产量占全世界28%,为
对付石油危机和消除汽车对环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断研制开发出有竞
争力的排气污染小、油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车。如:丰田公司
研究开发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国、欧洲、本国设立了一流设施、一流人
才的技术开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丰田公司国内主要设事务所27个,专门
研究开发机构4个。27个高效事务所从业人员4.96万人,专业用于RD的
人员是4380人,占8.8%。丰田公司在昭和56年设立丰田工业大学, 培
养技术人才。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们经常
要求企业开发新产品要试制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形象的说法是
“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脑里想一个”,而在丰田公司确实是在这
样行动的。
二、对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
们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江总书
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总体指导下
,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的成功
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思考如下:
1、要增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感。 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
,现在我们总体上劳动生产率还不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并不先进,国
民的文化和教育也有待提高。落后是要挨打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给
我们敲响了警钟。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把科
教兴国战略转化为全民行动的紧迫感。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优秀传统。每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是我们民族振兴、繁荣、富强
的希望所在。
2、要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 日本非常重视科技立
法,平成7年11月15日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共五章“18 条”
,从法律上对地方 *** 明确了技术进步的职责要求,对推进研究开发、
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科技重要内容从法律上予以保障。但我国仅有单项
科技立法,比如《技术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等。我国有必要制
定整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创新事业能长
期、稳定推进。
3、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首先, *** 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建
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技术创新基金。我国RD的经费与日本的差距很大,
RD占GDP的比重只有0.3%,而日本占到3%。虽然各地 *** 方方面面的
建设任务都很重,但我以为 *** 要把RD经费安排刚性化, 要像搞“两
弹一星”和863计划那样,宁愿少搞一点建设,少出一点“政绩”, 也
要保证技术创新的经费安排。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国技
术创新的主力。国家要从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扶持和推进企业
技术进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也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 *** 对企
业的技术开发资金要加强监督,该提的要提足,要逐步推行企业技术开
发资金的使用高于本企业的经济增长。第三,要动用全社会力量加大科
技投入。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其他形态的物质投入和脑力资
源投入。要在机制上搞活,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巨大技术、人材资
源释放出来。民营企业有资金,但往往找不到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而
科研单位、高校往往是有项目却没有足够的或者是商品化生产的投入资
金。二者结合,扬长避短,走股份和联合开发的道路可以加速成果转化,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各种技术问题,但本企
业技术力量又有限,因此企业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联合攻关,把他
们的脑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设。市场经济决不是一盘散沙, 需
要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日本在这方面有成功的范例。我国产业政
策在体现扶优限劣上有待完善和强化。另外,由于财政体制和地方保护
主义倾向,高科技产业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如:我国VCD 生
产一哄而上,已成为高科技产业重复建设的典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适度的计划调节,放任自流是不恰当的。
当前我国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大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部门的扶
持也有待于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日趋明显,借
鉴日本“拿来主义”的做法,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并从政策上研
究如何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力量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
必要的。
日本著名的欧姆株式会社副社长增田英树先生在讲演《欧姆龙公司
的经营理念》时说:“机器能做的事就让机器去做,人类应该从事更富
有创造性的活动”。我把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与更多的人共勉。
【参考文献】:
(1)日本科学技术厅科技政策汇编《科学技术要览》1998年版
(2)桥本寿朗《日本经济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板坂元《日本之窗》新订版 3A出版社
(4)AOTS讲义《日本经济》
(5)桥本寿朗《战后日本经济》讲义
(6)中山真一《日本的产业政策》讲义
(7)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8)中兼和津次《中国经济发展展望》讲义
(9)川口市 *** 《日本地域商业振兴》讲义
(10)增田英树《欧姆龙的企业经营理论》讲座
(11)朝日啤酒公司茨城工场《企业活动与地域共生》讲义
(12)田中一昭《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缓和规划》讲义
(13)奥村洋彦《日本的金融、市场经济与金融危机》讲义
(14)神户市 *** 《物流高度化基础设施》讲义
(15)吴家政、吴照云主编《增强企业活力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经济管理出版社
(16)下川浩一《日本的企业发展史》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