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3月29日,比亚迪公布2020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比亚迪2020年营收1566亿元,净利润超过42亿元,同比增长166%。与此同时,根据公司发布的2021一季度业绩预告显示,一季度净利润约为2亿-3亿元,同比增长77%-166%。
营收创上市以来最好成绩,无疑是一份颇为亮眼的财务数据。但实际上,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比亚迪汽车业务在业绩中占比超过50%,产销量双双下滑,并不尽如人意。反而消费电子在财务报表中占据一席之地。
财报显示,拆分上市的比亚迪电子2020年财报净利达到54.41亿元,同比增长240.49%。与此同时,据比亚迪股份财报显示,公司2020年获得新能源各项补贴,合计达23亿余元,占比其净利润的54.37%。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第一股,比亚迪股价一年内曾低至54.11元,今年2月3日,升至273.37亿元,总市值达7818亿元。随后,其股价竟下跌100余点。截至3月31日收盘,股价为164.51元,总市值跌至4706.87亿元,一个月时间市值蒸发3000亿元,相当于三个广汽集团的市值。
市值蒸发3000亿,盈利仍旧依靠补贴,汽车业务甚至不如消费电子相关业务,比亚迪还是不是那个“电动王者”?
汽车产销双双下滑 补贴才是盈利来源?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比亚迪股份的业务主要包括汽车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53.64%,其余像手机部件组装、二次充电业务以及其他合计占比也高达约50%。
财报数据显示,汽车及相关业务营收840亿元,同比增长32.76%;手机部件及组装等业务收入600亿元,同比增长12.48%;二次充电及光伏业务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15.06%。
尽管汽车业务营收实现增长,但实际上,在产销方面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2020年比亚迪产销新车分别为43.2万辆和39.46万辆,同比下滑5.08%和3.62%。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比亚迪产销分别为19.41万辆和16.29万辆,同比下滑14.73%和12.52%。新能源汽车在整体销量中的占比也仅为41%,不足一半。
此外,从经营成本上分析,汽车及汽车相关业务成本达628亿元,在营业成本中比重为49.76%。营业成本增长高于收入增长。
尽管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但比亚迪收获的各项政府补贴仍然数目不小,包括资产相关补贴、产业共建扶持基金、研发补贴以及雇员稳岗补贴等,共计39亿余元。其中,新能源补贴收入合计23.02亿元。相比42亿利润,补贴占比颇大。
毛利率超25% 新车价格持续提高
在汽车产销降低的情况下,比亚迪汽车“卖价”走高。
财报显示,比亚迪2020年汽车以及汽车相关产品的毛利率达25.2%,毛利率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长3.31%。比亚迪方面表示,净利润增加,主要是整体运营效率提升及新产品毛利上升所致。据悉,2020年比亚迪单车价格由2019年的13.7万元提升至19.67万元。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2020年,比亚迪新车推进步伐并未受到疫情影响,技术迭代也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期。以全新车型比亚迪汉和改款车型比亚迪唐为代表,公司售价在20万以上的车型占比大幅提升。
据财报披露,比亚迪2020年研发投入金额85.56亿元,在行业处于高水平。一部分利润收入也用于支持汽车研发等。目前,比亚迪是行业内少有的具备电池、电机以及芯片等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
自从手机代工行业进军汽车产业以来,涉足行业众多,汽车业依旧是比亚迪的关键业务线。2020年,尽管销量表现并不突出,但汽车产业上的布局依旧不减。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不断完善,推出唐EV、宋MAX、元EV、秦EV、宋PRO等多款纯电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2020年3月,比亚迪发布全新一代动力电池产品——刀片电池,通过行业严苛的针刺试验,提升了动力电池关键的安全性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去年产销都有所下滑,但是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和优势毋庸置疑。尤其是同时作为动力电池的供应商,比亚迪在供应链端保障性更强,不会受制于人。
新能源汽车公司? 其实是制造“大佬”
相比于比亚迪股份及其汽车业务的表现,比亚迪电子更为亮眼。
当人们谈起比亚迪,为人知的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代表性企业,也是行业内的头部电池供应商。但是与这些“知名业务”相比,比亚迪在消费电子上的表现丝毫不逊色,甚至可以称隐藏的消费电子大佬。
2020年比亚迪电子营收达到731.21亿元,同比增长37.89%;净利达54.41亿元,同比增长240.49%。这一数字甚至高于比亚迪股份的利润表现。
事实上,比亚迪最早便是依靠电池起家,先后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星等知名手机公司的电池供应商。据悉,2020年下半年,制造行业逐渐得到恢复,代工厂逐渐步入正轨。比亚迪电子目前与华为、小米、联想等厂商有深度绑定关系,这些手机厂商的出货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比亚迪电子的营收增长。
除此之外,比亚迪的口罩业务隐藏得更深。在比亚迪电子2020年中报中,2020年上半年医疗产品为公司贡献收益86亿元。该部分收益并未在比亚迪股份的财报中单独统计。据了解,比亚迪生产的防疫物资在全球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根据日本媒体报道,在日本“2020年新发售商品销量排行榜”中,比亚迪生产的口罩成为这一类别的销量冠军。
比亚迪的新兴业务——电子雾化设备等方面,也开始崭露头角,成为获利的新来源。财报显示,2021年,比亚迪将把握新兴业务领域的庞大商机,多维度布局业务领域,努力扩张品类,加大研发投入产品技术升级,致力新客户拓展,并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尤其是电子雾化设备、无人机、智能家居等业务板块将进入放量期。
此前,关于比亚迪即将涉足电子烟行业的消息被证实。电子雾化设备是电子烟产业的关键之一。据企查查信息显示,比亚迪于1月19日公开“一种电子烟”专利信息,本专利基于传感器检测到的烟雾浓度或温度等参数来计算出该电子烟当前的剩余可抽吸口数,并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从而使得电子烟的用户可以实时获知该电子烟的剩余可抽吸口数,使得用户对电子烟的使用预期有清楚的认知,避免用户产生使用焦虑,提升了电子烟用户的使用体验。
这一专利无疑是比亚迪对于该产业钻研的产物。
半导体业务上市在即 未来业绩增长靠什么?
无论是在汽车市场还是资本市场,比亚迪都是明星企业。尽管拥有着一定的技术优势和技术积累,但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业绩增长,仍需长时间消化。资本市场的估值增长,绝非企业长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比亚迪方面表示,未来将继续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开拓汽车电子、智能硬件产品等领域的发展机会,同时继续开拓其他OEM客户,推动集团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长远发展。另外,随着光伏行业进入“平价上网”新周期,公司预计光伏行业将逐步复苏。
2020年年内,比亚迪半导体完成了内部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及股份改制等相关工作,并将积极推进上市相关工作。有消息称,比亚迪半导体将在今年年内申报上市。
据记者从比亚迪方面获悉,自2005年组建研发团队开始,比亚迪已经陆续掌握IGBT芯片设计和制造、模组设计和制造、大功率器件测试应用平台、电源及电控等环节,拥有IGBT完整产业链。未来,比亚迪半导体业务将以车规级半导体为核心,致力于成长为高效、智慧、集成的新型半导体供货商。面对如今全球汽车芯片短缺的形势,比亚迪在半导体芯片上的布局和成果,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对外合作方面,比亚迪在去年与丰田和日野达成合作,将在纯电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开展合作;同时,与滴滴联合打造的首款定制网约车D1于2020年末发布,占据了网约车市场的先发优势。
不过,尽管比亚迪称自己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但是按照目前测算,其燃油车销量仍占据销量的50%以上,新能源动力电池方面的优势仍面临挑战。数据显示,比亚迪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2.598GWh,远低于宁德时代超过30 GWh的装机量。刀片电池的产品优势仍有待随着产销的增加而发挥优势。
据比亚迪发布的2021年一季度业绩预报显示,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亿-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上升77.56%-166.34%。实际上,2020年一季度主要受疫情等方面影响,净利润实现4.71亿元的亏损;而对比2019年一季度,比亚迪实现净利润4.11亿元。显然,今年比亚迪一季度的表现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据最新的销量数据显示,2021年前两个月,比亚迪累计销售新车6.33万辆,同比增长106%。对比2020年、2019年,前两个月销量分别为3.07万辆和7.07万辆。
在光大证券以及兴业证券等多家证券公司的研报中,动力电池外部供应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新车销量不及预期等风险被提及。
在2020年的财报表现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补贴仍占据利润的“大头”,与此同时口罩等防疫物资的表现也让比亚迪获益不小。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消费逐渐升级,外有特斯拉、大众等企业逼近,内有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诸多新能源汽车品牌逐渐走量,比亚迪作为老牌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已经逐渐减弱,销量也一定程度佐证了这一点。
近期,资本市场的波动,也展现了市场对于比亚迪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没了补贴收入,群狼环伺之下,比亚迪优势何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魏帅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危卓
来源:新京报
记者 | 郭净净
编辑 |
筹划半年,上海雅仕(603329.SH)还是没能迎来国资入主。
3月15日晚间,上海雅仕宣布,其控股股东江苏雅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雅仕集团”)和公司实际控制人孙望平与四川省港航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四川港投”)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之终止协议》。“鉴于《股份转让协议》等交易协议的生效条件至今尚未成就,经各方综合考虑交易时间、进度及上海雅仕年度经营计划后,决定终止本次交易相关的所有协议。”
上海雅仕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终止原因主要是相关事宜一直未能获得国资批准,而在股权转让事宜进行过程中,上市公司涉及对外增资等经营性事项是不能做的,“已经延期了两次,考虑到公司经营需求,终止了相关股权转让事宜”。
至此,四川国资入主上海雅仕的计划正式告败。不过,上海雅仕公告显示,“未来各方将通过业务或其他形式继续开展合作。如雅仕集团所持有的上海雅仕股份重新对外转让,不排除各方就四川港投受让相关股份事宜进行重新磋商。”
回顾起来,上海雅仕此次股权转让动作始于2021年10月。去年10月14日,雅仕集团和孙望平与四川港投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四川港投受让雅仕集团持有的39,704,925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5.01%,转让价格为每股16.32元,转让价款合计为6.48亿元。
同日,雅仕集团与四川港投签订了《表决权放弃协议》,双方同意自上述协议转让标的股份办理完毕过户登记手续之日起,雅仕集团自愿放弃其持有的上市公司3,175,124股股份(占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2%)对应的表决权。
此外,上海雅仕、雅仕集团与四川港投签订了《股票质押协议》,各方同意自上述协议转让标的股份办理完毕过户登记手续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雅仕集团将其持有的部分上市公司股票质押予四川港投,并办理完成股票质押手续,为雅仕集团业绩承诺金额提供担保。
该轮交易完成后,上海雅仕控股股东将由雅仕集团变更为四川港投,实际控制人将由孙望平变更为四川国资委。
上海雅仕称,本次交易意在为公司引入具备国有资产及产业背景的控股股东。按照协议,四川港投可对上海雅仕的发展提供支持措施,比如: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将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优质资产分批次注入上市公司;将其直接或者间接参与的新项目转移给上市公司来实施完成;为上海雅仕的投融资活动提供常规的、必要的增信支持;应就其控制的海内外业务资源、海内外业务设施向上海雅仕开放优先使用权;积极支持上海雅仕的海外发展战略,支持并参与目标公司发展中欧班列“中间通道”(中国-里海-欧洲)和海外物流节点建设;承诺在成为控股股东后,将以包括但不限于认购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可转换债券、提供借款、担保或者支持目标公司发行债券等方式,为其业务发展及新项目建设提供或筹集资金;支持上海雅仕非公开发行股票,并认购上海雅仕非公开发行股份。
为了引入四川国资入主,雅仕集团做出业绩承诺,即2021年上海雅仕实现的净利润(因资产处置产生的收益除外)不低于6200万元,2021-2023三个会计年度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不低于1.86亿元。如本次交易的股份未能于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交割,则业绩承诺期顺延至2024年,即2021-2024四个会计年度累计实现的净利润不低于2.48亿元。
此外,雅仕集团还于去年10月26日申请豁免自愿性股份限售承诺;按原计划,雅仕集团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时曾作出自愿锁定股份的承诺“在限售期届满之日起两年内,若减持发行人股份,减持后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仍能保持雅仕集团对发行人(上海雅仕)的控股地位。”
在急切引入国资背后,是雅仕集团资金紧张的实际情况。上海雅仕透露,雅仕集团因投资的新农业板块还处于培育期,该板块公司持续亏损,资金链非常紧张,需要雅仕集团资金支持;另外,雅仕集团短期借款规模较大,截至2021年9月30日,雅仕集团短期借款为8600万元,一年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04亿元,货币资金紧张,银行融资渠道不畅,偿债压力较大。
另据上海雅仕披露,目前,“连云港—里海”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是公司正在着力打造的重点项目,是公司实施国际化战略、为促进东、中、西亚地区经济之间的融合与互补而建设的大型供应链基地项目。一带一路供应链基地(连云港)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海外项目欧亚供应链阿克套基地项目也在加紧建设中,后续其他项目的推进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2022年1月11日、2月25日,雅仕集团、孙望平与四川港投两度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之补充协议》,将本次股份协议转让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期限延长。如今,此次股权转让事宜还是以失败告终。
公开资料显示,上海雅仕于2017年12月29日上市,主营供应链物流及供应链执行贸易业务。2018年至2020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是17.5亿元、17.55亿元、17.3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还是4498.88万元、-9880.74万元、6425.98万元。2022年3月11日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该公司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5.91亿元、归母净利润1.4亿元。
2021年12月底,上海证监局调查发现,上海雅仕在业绩低迷的2019年存在募集资金使用不规范、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不规范、内部控制存在不足、未及时收取租金、未及时披露计提存货跌价等问题。上海雅仕收到监管关注函及警示函,该公司董事长孙望平等高管收到警示函。
新能源补贴逾58亿元,政府补助22.6亿元,创历史的财报背后,离不开纳税人的贡献。
最近,王传福很忙!
过去一个多月,比亚迪动作有点多,而且都是大事,例如:披露2021年财报业绩,公布最新3月销量,高调宣称停止燃油车整车生产。
一系列消息叠加疫情和国际局势影响,短短几个交易日,比亚迪A+H双股股价起起落落。截止4月14日收盘,比亚迪A/H股分别报收241.29元/股、239.8港元/股。
那么,比亚迪2021年财务表现究竟如何?“告别”传统纯燃油汽车后,比亚迪又将面临什么?
进账多,花的更多
2021年,比亚迪汽车累计销量为74.01万辆,同比大涨73.34%。在销量大涨的带动下,比亚迪营业总收入创下历史新高2161.42亿元,同比大涨38.02%。
从财报来看,比亚迪主要业务为三大部分: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
根据财报,2021年,比亚迪汽车业务的收入约1124.89亿元,同比增长33.93%;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的收入约864.54亿元,同比增长43.99%;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的收入约164.7亿元,同比增长36.27%。三大业务占本集团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2.04%、40%和7.62%;而2020年三大业务占本集团总收入的比例则分别为53.64%、38.34%和7.72%。
从收入构成来看,三个板块的贡献比重并没有太大变化,汽车业务仍为比亚迪贡献了半壁江山。
可遗憾的是,销量、营收大涨的同时,比亚迪净利润、投资者收益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
2021年,比亚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4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8.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2.55亿元,同比大跌57.73%;基本每股收益由2020年的1.47元/股,降至1.06元/股。这意味着,比亚迪销量增速大于营收增速,而营收增速又大于明显减少的净利润增速。
对此,有不少人在质问,营收突破2000亿元,甩了长城和吉利一条街的比亚迪,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衡量企业重要指标之一的净利润掉了链子?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已经发展二十多年的企业,这不是一个积极信号。
根据财报来看,比亚迪销量、营收大涨的同时,其多项花销也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涨,这导致比亚迪营业总成本高达2138.48亿元,同比增长41.74%,而该增幅明显高于总收入增幅3.72个百分点。
其中,营业成本为1879.98亿元,同比增长48.91%;营业税金及附加为30.35亿元,同比增长40.87%;销售费用为60.82亿元,同比增长20.3%;管理费用为57.1亿元,同比增长32.13%;比亚迪的研发费用为79.91亿元,同比仅增长7.05%。
当然,研发费用的增长,是笔者喜闻乐见的,毕竟,研发上的投入,关乎到一家企业未来发展的硬实力。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某种程度而言,研发投入的多少也直接影响着研发能力的强弱,甚至公司未来能走多远。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占比总营收的3.7%,在汽车上市公司中不算突出,但其在研发费用上的花销,却是名列前茅,远远高于以吉利、长城为代表的众多企业,两者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5.18亿元和44.9亿元。
不过,相对于研发费用,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花销增幅明显更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比亚迪的成本管控能力有待加强。
毕竟卖的好,不赚钱,并不符合商业逻辑。
拿钱拿到手软,补贴+补助81.3亿!
关于比亚迪利润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看看,比亚迪利润都从哪里来。
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补贴收入高达58.67亿元,而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约为22.63亿元。这可能意味着,去年比亚迪靠政府和纳税人补贴和补助的钱,就高达81.3亿元,而同年比亚迪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30.45亿元。
这意味着,除去补贴和补助的收入,比亚迪净利润某种程度上是负的。换言之,去年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实现盈利,新能源汽车补贴功不可没。也难怪,作为董事长,王传福在多个场合都曾表示让国家继续补贴已经商业化普及的新能源汽车。然而,依靠补贴并非长久之计。
众所周知,如无特殊情况,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届时,以比亚迪为首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可能将没有补贴可拿。
截至2021年底,中国市场还没有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赚钱,而车企推出新能源汽车,多是为了IPO,或者是“双积分”压力,政策补贴也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可对于比亚迪而言,这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如今,补贴还没有取消,仅仅是退坡,新能源车企就纷纷涨价,加上原材料价格飙升,如今纯电动汽车制造商压力非常大。如果补贴全面取消,企业必然面临新的抉择和压力。
今年以来,由于芯片、电池原材料涨价,包括比亚迪在内,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均已上调旗下车型售价,且不排除会继续上调价格的可能。
当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对于比亚迪而言,真正的考验可能是明年和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
“断臂”求生?
过去,比亚迪一直在坚持自己要“两条腿走路”。可现在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有许多问题待解,但比亚迪仍在这个时候,高调宣布停产(纯)燃油汽车。
4月3日,比亚迪发布3月产销快报,并宣布根据战略发展需要,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比亚迪在汽车版块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这标志着,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实施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
受此影响,比亚迪股价虽然出现上扬,但并未逆势持续走高,恐怕也与当前市场环境、新能源估值回归理性有关。
根据公告,3月比亚迪汽车产量为10.67万辆,同比增长416.96%;销量为10.49万辆,同比增长422.97%;在燃油汽车产销量一栏中均为“0”,即比亚迪3月销量全部来源于新能源汽车。
事实上,比亚迪此举不难理解,2020年开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攀升,而其纯燃油车则日渐式微,进入2022年,更是跌至2000多辆的水平。不过,燃油发动机与电池结合的P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似乎表现不错,让比亚迪延续了汽油味儿。
因此,比亚迪果断抛弃燃油汽车(更准确的讲是纯燃油汽车),似乎也是顺势而为。某种意义上而言,比亚迪停产燃油车的说法,似乎有些讨巧。
2022年一季度,比亚迪累计销量为29.14万辆,同比大涨179.78%,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14.15万辆,同比大涨857.4%。可是,在PHEV领域,中国另外两家民族品牌翘楚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也将开始发力,并且其产品力较比亚迪可能有过之而不无不及。届时,竞争如何,还很难下定论。
另一方面,面对潍柴动力董事长谭光旭的警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比较热闹,一窝蜂上,然后无序竞争,新能源的整车,特别是乘用车,将会出现一次灾难性的产能过剩。同时通过资本市场膨胀财富,导致了资本市场对新能源的无序的资本扩张。”新能源汽车企业要引起重视。
此前,汽车K线曾梳理过多家汽车公司对新能源汽车产能销量规划,到2025年接近1500万辆。
所以,比亚迪也要未雨绸缪,加速新兴产业布局,在手机代工之外,发展真正的高精尖技术,这样王传福才能分分钟让比亚迪成为特斯拉,而不是两者越来越远,总想着要纳税人的钱补贴自己。
文字为【汽车K线】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同时,文章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比亚迪2021年的财报展示了资产的优秀表现(点击查看比亚迪资产分析),那么其负债又如何呢?
图14 比亚迪资产负债表-负债部分
图14为比亚迪负债结构,依据其占比结构及变动性,其主要值得关注的负债项有:短期借款(2021年占比3.45%)、长期借款(2021年占比2.96%)、应付票据(2021年占比2.48%)、应付账款(2021年占比24.73%)、其他应付款(2021年占比13.98%)。
上述5项负债科目在2021年比亚迪财报的负债中总占比47.6%,与2020年和2019年这5项占比基本相当(2020年总占比45.94%,2019年总占比48.71%)。虽然5项占比总和近3年无大变化,但各自的变化却大相径庭。
01有息负债
在比亚迪总资产规模不断攀升(2019年1,945亿→2020年2,010亿→2021年2,958亿)的情况下:(点击可查看资产分项目分析)
短期借款占比:2019年20.62%→2020年8.16%→2021年3.45%,逐年下降;
长期借款占比:2019年6.11%→2020年7.34%→2021年2.96%,2021年快速下降;
有息负债率:2019年36.57%→2020年26.01%→2021年11.97%(见图15)。
结论:偿债压力降低。
图15 比亚迪有息负债率
02无息流动负债
图16 比亚迪无息流动负债占总资产比重
图17 比亚迪应付账款占总资产比重
图18 比亚迪合同负债占总资产比重
图19 比亚迪其他应付款金额
关注:
无息流动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图16)迅速上升:2019年30.13%→2020年39.11%→2021年50.08%;
其中:
应付账款占总资产的比重(图17)也在上升:2019年11.51%→2020年21.38%→2021年24.73%);
合同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图18)同样攀升:2019年2.30%→2020年4.07%→2021年5.05%;
其他应付款(图19)三年增长6.62倍:2019年62.51亿→2020年88.55亿→2021年413.58亿;,
结论:
各项无息流动负债比重均在大幅攀升,说明其产业链议价能力增强,可以无偿占用更多的外部资金。
总结——比亚迪负债特点: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有息借款项目减少;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外部资金项目增加总体呈现出偿债压力减小,占用更多外部资金的特征,这是比亚迪在行业产业链中议价权不断提升的表现。
比亚迪2021年年报呈现出好看的资产面和好看的负债面,但是这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2021年在新能源领域的「高歌猛进」,比亚迪更是在今年4月初宣布停止燃油车整车生产,将「鸡蛋」全都放到「新能源」这个篮子里。
但是在国际局势动荡、疫情反复的现在,其销售能否一路长虹呢?其是否继续有能力应对资产扩张期和转型期的突发事件呢?
*数据来源:ducaibao.com.cn
*本文为「读财报慧投资」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联系
更精彩的深度分析「敬请期待」欢迎关注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