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光刻胶APR项目组(光刻胶研发)

2022-12-08 23:47:21 股票 xialuotejs

美国空军有没有A-119攻击运输机

你们都错了,其实是有的,正确编号是,AC-119,C代表运输,A代表攻击。

资料如下:

很多人都认为C-119飞行货车的炮艇机改型是是AC-47的继承人,第二代炮艇机。但实际上,AC-130A才是整个项目的第二步。导致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AC-119实际上比AC-130更早投入使用,是它接替了AC-47在越南战场上的作战任务。实际上,在美国空军的正式项目编号里,AC-130研制项目被称为炮艇机-II项目(Project Gunship II),AC-119才是炮艇机-III(Project Gunship III)。当然,也因为AC-119G/K确实比AC-130A更早投入实战,因此AC-119G/K在技术上是事实上的承前启后者,说它们是二代炮艇机也并不为过。

早在1969年12月,老旧的AC-47幽灵执行它的最后一次作战任务前两年,美国空军就已经在开始为AC-47挑选继任者了。因为有AC-47的成功经验在前,美国空军在选择后继机型方面有据可循,选择范围很快圈定在20世纪50年代制造的双发C-119飞行货车和新的四发C-130A大力神运输机。空军认为这样的上单翼飞机比较适合改装为炮艇机。太平洋空军司令部明显偏爱更大的四发C-130运输机,后者在技术上自然超过C-119,但是东南亚地区对于炮艇机的需求非常急迫,而C-130又有着繁重的空运任务,将本来数量就不足的C-130运输机改作炮艇机将会给已经负担过重的空运部队更大的压力。而此时,空军预备役部队中有大量的C-119运输机处于闲置状态。因此,空军最终决定在生产线能够将足够的C-130飞机交付空军前,生产一批AC-119作为过渡方案,顶替老旧的AC-47以使东南亚地区的炮艇机部队不至于断代。但是,这个争论刚刚平息,更大的争论又爆发了。

接下来的争论的中心词是:G和K。因为C-119运输机有两种基本型号,G型安装有两台活塞式发动机,而K型在左右两翼下各加挂了1台J85-GE-17涡轮喷气发动机吊舱。K型由于加挂了喷气发动机,其单台发动机爬升率超过了152米/分,而G型在这方面要差得多。空军参谋部评估小组在对G型和K型的对比评估中认定C-119K凭借其悬挂式喷气发动机、增加的25%的起飞重量、更好的单发能力在性能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同时,结构简单的G型在成本上占据上风。从两种机型的成本对照中可以看出,AC-119K项目的成本几乎是G型的5倍。

AC-119G AC-119K

单位:百万美元

第1架原型机 0.52.0

生产型单位成本0.31.3

51架飞机总价16.268.7

备件及支持成本1.816.6

项目总成本18.888.6

1967年6月,空军部长哈罗德·布朗根据成本核算的结果以及东南亚地区对炮艇机需求的紧迫性做出了选择AC-119G型为AC-47后续机型的决定。尽管他的决定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C-119G的改进工作却实实在在的铺开了。布朗的决定做出后不久,空军参谋部就要求空军后勤司令部提交一份关于改装34或46架C-119G型飞机的可行性和成本报告。空军准备在1967年10月或稍后在东南亚地区部署12架AC-119G炮艇机。因此在7月20日,布朗向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申请从空军预备役部队征调46架C-119G运输机。后者在8月10日同意了该申请,但要求空军提供更多的情况说明。尽管决议在6月就做出了,但AC-119项目的进展却十分缓慢。问题主要出在资金和麦克纳马拉的犹豫上。快速完成改装和部署的希望落空了。原型机改装在10月份才步入正轨,10月20日,空军参谋部指示将武器和其他装备安装到原型机上。随着空军后勤司令部(AFLC)和空军装备司令部(AFSC)的批准,改装原型机和测试的工作开始进入商业谈判阶段。两大司令部都同意将改装交给费尔柴尔德公司。按照合同,第一架原型机应当在1968年3月15日交付,成本200500美元(AC-119K由于安装了新的火控系统、4门20毫米机炮、1500发机炮炮弹、夜视装置、雷达和照明系统成本还有上涨)。

1967年底,空军对AC-119项目进行了再评估。1968年1月26日,空军决定首批订购32架AC-119G炮艇机(不包括训练用和后备飞机)。空军明确要求,在混合炮艇机群中(指仍在服役的AC-47,将要服役的AC-119G和AC-130组成的美国空军东南亚炮艇机群),AC-119G应当专门承担要点防御、对地火力支援、近距空中支援和护航等全天候任务,但任务空域应在越南国境以内。32架AC-119G炮艇机将组建2个隶属于第14空中突击大队的飞行中队,从6个空军基地起飞覆盖整个南越,第7航空队司令部负责指挥和行动控制。

1968年2月,或许是被K型的性能打动,哈罗德·布朗改变了他的初衷,他告知空军参谋长,同意AC-119G和AC-119K各装备1个中队(每中队16架),此外,每种型号追加订购10架作为备用机,总改装数量为52架。他随后批准了在俄亥俄州克林顿空军基地的第1阶段训练计划和在路易斯安那州英格兰空军基地(England AFB)的第2阶段训练计划。布朗还同意了空军参谋部在AC-119G上加装更好的照明装置、夜间观察设备和相应的火控系统的建议,他认为这些装备增加的重量可以通过减少携带的照明弹数量和拆掉雷达告警器来解决。他说:“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要尽早提供一种更坚固、更先进的炮艇机来替代AC-47,当然,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尽管这位部长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对预算突然变得宽厚了许多,但这仍不足以使空军基层部队满意,他们对全活塞的AC-119G型仍然充满怀疑。在1968年中期,甚至对炮艇机需求如饥似渴的西贡第7航空队司令部仍然公开质疑怎么能允许G型作为战斗飞机服役。

1968年2月8日,布朗向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申请向东南亚地区派遣32架AC-119G/K,第一架AC-119G应当在1968年7月部署到东南亚,而第一架AC-119K应当在11月部署。布朗说:“我认为,在担负局部支援和护航任务的AC-119和完成搜索/驱逐任务的AC-130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仍然应当把AC-119G作为过渡机型继续进展下去,同时以最快速度进行AC-119K的改装。”国防部正式批准组建的炮艇机部队总数达到70架,其中32架AC-119G/K,32架AC-47和6架AC-130(后来又追加了2架AC-130,使总数达到72架)。北越军队在1968年的春节攻势也使空军部的请求变的愈加紧迫。

空军参谋部于1968年2月8日指示由空军后勤司令部牵头负责AC-119改进项目。由于项目的资金已经落实,空军后勤司令部得以推动改装工作不断进展。空军参谋部担心在AC-130和AC-119G/K两个项目组会因为竞争而争夺传感器、武器和照明系统的供应。因此警告空军后勤司令部和装备司令部,两个项目组必须协调合作。空军后勤司令部在2月10日成立了项目办公室。弗兰克斯·C·吉迪恩少将任命约翰·M·克里斯滕森上校为总负责人,并成立了一个特别工程小组推动项目速度。费尔柴尔德公司在1968年2月初完成了原型机的工程工作,1968年2月17日,费尔柴尔德公司获得了制造51架AC-119G/K(原型机除外)的商业合同,合同总金额大约8100万美元。主要改装工作由费尔柴尔德公司在佛罗里达州圣奥古斯丁的航空分部承担。

1968年2月21日,空军参谋部将AC-119G/K命名为“战斗大黄蜂”(Combat Hornet)。同时,空军参谋部还告知后勤司令部和装备司令部,原先赋予AC-130的高优先等级现在要让位于AC-119原型机及其首批6架飞机的装备。这些设备包括:NOD、前视红外系统、DPN-34雷达、20千瓦照明系统、SPR-3雷达、火控计算机、7.62毫米机枪和20毫米机炮。空军将严密监控这些高优先等级项目,而其他战斗大黄蜂的设备仍按其原来的优先等级生产。2月24日,国防部副部长保罗·H·尼兹批准了布朗的混合炮艇机群计划,包括向东南亚部署32架AC-119G/K。3月3日,太平洋空军司令部向参谋长联席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混合炮艇机群的申请,要求向南越派遣1161名空军人员以支持即将部署在那里的32架AC-119G/K,向泰国派遣387人,支持8架AC-130,向冲绳岛派遣20名后勤维修人员。

★ 丛林上空的鬼影——AC-119G服役

至此,关于炮艇机选型的争论告一段落,不管基层空军部队愿意与否,AC-119G都将成为AC-47的后续机型。尽管G型的入选显得不那么服众,但至少它看起来还是不错的。AC-119G安装了4挺7.62毫米SUU-11A加特林机枪,比AC-47多1挺,可提供更大的火力密集度。由于其运载量比AC-47大了25%,因此可以运载更多的弹药(31500发机枪弹和24枚照明弹)。后来这些AC-119G炮艇机又换装了通用电气公司专门为炮艇机研制的MXU-470加特林机枪。除了安装武器系统,AC-119G还安装了1套AVQ-8 20千瓦氙光照明装置、1套微光夜视装置,但早期夜视系统在技术上仍不完善,在实战使用中最大的障碍是加特林机枪发射曳光弹太亮了,足以使微光夜视装置停止工作。这导致的结果是,照明弹仍然是识别地面目标、评估杀伤效果的首选手段。AC-119G因此而保留了LAU-74A照明弹发射器。此外AC-119G还安装有火控计算机和TRW火控保险,后者与敌我识别装置相连,当识别器得到正确应答时,该保险装置会自动锁死机枪,以避免误伤友军。由于机内安装了大量电气设备,因此AC-119G装备了加勒特工业公司生产的60千瓦/安培辅助发电机为机内设备提供动力,这种发电机也是波音-727客机的标准配备。鉴于AC-47在实战中的教训,为进一步提高机组人员生存率,AC-119G在关键位置加装了陶瓷装甲,并安装了APR-25/26电子战装置。

被选中改装的C-119G均来自空军预备役部队,绝大多数都是驻扎印第安那州的第434运输机大队(434th Troop Carrier Wing)。该大队还为炮艇机部队提供了大量机组人员。当飞机接受改装时,来自第434运输机大队的机组人员正在紧张的接受转型训练。首期训练在俄亥俄州洛克伯恩空军基地进行,担负教练任务的是第4434战斗人员训练大队。随后转往艾格林空军基地进行丛林战训练,他们被重新编组为第71特别行动中队(71st Special Operations Squadron),训练课程一直持续到1968年的初秋。1968年11月,该中队开赴芽庄,编入第14特别行动大队。

尽管不太受欢迎,但第71特别行动中队的首批4架AC-119G炮艇机仍在1968年12月抵达越南,接受3个月的战斗评估。按照惯例,每个中队都会拥有自己的无线电呼号,譬如AC-47中队的无线电呼号是“幽灵”。或许是第7航空队实在太讨厌AC-119G了,他们给第71特别行动中队指定的无线电呼号是“Creep”!这个词含义众多——爬行、蠕动、令人讨厌的家伙、献媚者、胆怯的...——但没有一个是好的。这立即引起了第71中队飞行员的强烈抵制,最终,第7航空队同意将无线电呼号改为第71中队要求的“Shadow”(鬼影,一步在美国流传甚广的广播小说中的主角,一位惩恶扬善的科学怪人,有点类似蝙蝠侠或者蜘蛛侠,唯一的不同是从未有人见过他)。时间长了,这个呼号也就变成了AC-119G炮艇机的绰号。

第71中队在早期战斗评估中表现不错。在夜间武装侦察任务中,AC-119G以500英尺(152米)低空飞行,使用微光夜视系统搜索地面目标,当然照明弹仍是夜间搜索和攻击的首选。一旦照明弹作用区域内发现目标,AC-119G将立即进入攻击航路并用7.62毫米机枪攻击之。和AC-47一样,由于7.62毫米机枪本身射程的限制,攻击高度通常都不会超过2000英尺(609米)。在第一批AC-119G到达越南2个月后,其余14架AC-119G全部部署到位,第71特别行动中队正式形成战斗力。为了给南越四大战区提供火力支援,第71特别行动中队分为了阿尔法(Alpha)、布拉沃(Bravo)和查理(Chorlie)三个飞行小队,每个小队3架炮艇机,分别部署在相距遥远的三个机场。1969年6月,第71中队奉命返回美国,但留下了全部AC-119G型炮艇机和2/3的人员以协助组建新的炮艇机中队——第17特别行动中队(17th SOS)。

至1969年底,第14特别行动大队(14th Special Operations Wing)已经拥有了16架AC-119G型和12架K型炮艇机,分别部署在5个空军基地。而此时,AC-119G鬼影和AC-119K利刺已经在整个东南亚声名鹊起。随着K型部署到越南,两个装备不同机型的炮艇机中队根据其各自机型的武器系统和传感器装备的不同,开始执行不同的任务。AC-119G的飞行员们已经对7.62毫米机枪有限射程带来的影响有了充分的了解,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在猛烈扫射地面目标时保持一个安全的高度和斜距,使游击队的轻武器无法伤到自己。

但是7.62毫米机枪弹威力不足给他们带来了少麻烦。领航员比利·B·纳皮尔中尉回忆到:“一天晚上,我们发现了公路上一辆单独行驶的北越卡车,这对于AC-119的乘员们来说是难得遇见的猎物。我们把高度降到2000英尺,4挺机枪一起开火。我们打出去的子弹实在太多了,这辆卡车立刻就消失在一团尘土里。我们从无线电里里得到命令返回基地,但就在这时我们惊讶的发现那辆已经不动的卡车突然启动了,它开始倒车准备退出公路!看起来似乎我们根本就没有伤到它,好象是为了给我们的伤口上撒盐似的,它居然还打开了前大灯。”类似这样的情况出现的很多,使空军对7.62毫米机枪的威力和命中率都产生怀疑,在这种考虑下,AC-119G鬼影开始专门执行对地支援任务(主要打击面目标,且杀伤人员居多),而日趋重要的胡志明小道的交通封锁和“卡车猎杀”任务交给了威力更大的AC-119K的20毫米机炮来完成。有至少2本书提到只需要2发20毫米机炮炮弹就可以彻底击毁一辆苏式卡车,但这些作者也同时认为20毫米炮对坦克是无效的。他们或许不清楚在1970年2月28日,负责为南越军队在老挝境内的进攻作战提供空中支援的AC-119K炮艇机执行了那么一次任务,当时它被要求攻击北越军队的苏制坦克部队。AC-119K在攻击行动中击毁了8辆苏式PT-76两栖坦克,为它在封锁作战中的战果纪录添上了光彩的一笔。在战争后期,一些AC-119K甚至去掉了所有的7.62毫米机枪以携带更多的20毫米炮弹。

战争期间,尤其是在Dak Pek和Dak Seang战役中,所有人都认为炮艇机所提供的远不仅止是火力支援。这些不平常的任务中的一次出现在1970年4月6日到7日夜间,地点是在Dak Seang战役期间的A Shau山谷。地面部队被北越军队包围数天之久,所有的弹药和补给都依赖空运。问题在于,北越军队的防空炮火非常精准,负责空运的陆军C-7北美驯鹿运输机一连被击落了3架,炮艇机飞行员和运输机飞行员聚在一起商讨对策,他们同意做一些全新的尝试。第14特别行动大队指挥官比尔·费尔布拉泽尔上校接到了飞行员的提议:空投行动在夜间进行,AC-119G炮艇机在空头区域上空盘旋,使用它的氙光照明系统为空投地区实施照明。如果北越军队开火,则炮艇机可立即进行火力压制。这个战术要求AC-119G在被围困的阵地上空不断盘旋,进行持续的火力支援直到C-7运输机接近空投区域前进入最后的航路。然后,AC-119G要打开它的150万烛光的探照灯,把空投区域照得如同超级碗球场一样透亮。这对AC-119来说是最最危险的时刻,巨大的探照灯光柱会向所有地面防空武器指明炮艇机的位置,那种情况简直就像在召唤高射炮弹一样。领航员纳皮尔回忆到:“我们按照事先的约定将探照灯打开一定时间,当地面的炮火向夜空中那道大白光柱的尽头射击时,我们感觉每一秒都像一个小时那么漫长。”一旦C-7投下物资,AC-119G会第一时间关掉探照灯,同时,这些北美驯鹿借着夜色的掩护安全返航。在3周时间内,这样的行动共进行了68次之多,没有一架C-7被击中。

5月份,战场上短暂的平静随着北越军队在南越地区的大规模行动突然结束,北越军队向南越政府军在Dak Pek和Dak Seang的军营发起猛烈进攻。在一段时间内,连AC-119K的注意力都从“目标丰富”的老挝转移开到南越境内,7周内,AC-119G/K炮艇机共出动147架次,发射了2百万发机枪弹和将近22000发20毫米炮弹,以保卫遭受攻击的阵地和兵营。硝烟散尽后,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兵营仍然在南越政府军手中。

Dak Pek/Dak Seang战役后不久,AC-119G参加了南越军队和美军对北越武装在高棉军事基地的进攻。但是在美军撤回南越后,炮艇机部队仍然留在柬埔寨支援南越武装打击游击队。由于这在当时是极为机密的行动,连机组乘员都不清楚他们将在哪里执行任务,弹药消耗的记录也时常被篡改,对美国政府来说,幸运的是,没有一架炮艇机在柬埔寨被击落。

先进光刻胶APR项目组(光刻胶研发) 第1张

一听:苹果怎么还不造车?

6月7日,苹果“造车”传来新消息:苹果在它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新一代的智能车机系统Car Play。在之前的系统中,车上的娱乐、导航功能和车子的自身操作,像温度设置、车窗门控制等功能是分离的,用户必须要在这两个系统之间切换。而升级后的Car Play实现了两个操作系统的统一,被认为是一次重大突破。

有人认为,苹果力推Car Play,可能是放弃了自主造车的计划,转而为其他车企提供软件平台。不过也有人认为,苹果先推软件系统,只是阶段性策略,“造车先造魂”,最终的造车计划不会变。紧接着,有长期追踪苹果公司的记者爆料,苹果正在为汽车业务与供应商洽谈,而且汽车项目的新负责人正在筹备重组团队。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你知道,早在2014年,就有媒体报道说,苹果秘密组建了几百人的造车项目组,并给这个项目取名为“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到现在,8年过去了,“苹果造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媒体热炒一次,各家新能源车企也是如临大敌,最后都被证明是“狼来了”。目前为止,苹果造车还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

那么,苹果到底在犹豫什么呢?按说,苹果相对于其他新能源车企,是有极大优势的。

首先,苹果有钱,这点相当重要。搞新能源车非常烧钱,蔚来CEO李斌曾经很悲壮地说:“没有200亿不要造车!”而200亿对苹果来说简直不值一提,苹果坐拥3000亿美元的现金流,烧钱谁能烧得过苹果?

第二,在技术储备上,苹果在手机上的软件、系统、生态优势可以无缝平移到汽车上,比如这次发布的Car Play系统。另外,苹果毕竟已经搞了8年的造车研发,苹果在自动驾驶、车身设计等方面已经拥有了不少专利。

你看,苹果不缺钱、不缺技术,当然更不缺品牌,苹果造车的顾虑在哪儿呢?我看到有分析认为,苹果担心自己的核心优势——供应链管理能力,无法复制到造车上。我们之前聊过苹果的手机供应链,供应商需要按苹果的要求进行定制开发,与苹果强绑定。虽然前期投入很大,但苹果手机足够大的出货量能够保证丰厚的回报。

而造车不同。汽车供应链比手机供应链要复杂得多,核心供应商也远远不止200家,苹果不可能对这些供应商都保持强控制。而且,苹果再牛,它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在新能源车市场占据很高的份额,供应商不太可能为了“苹果定制”而做大量额外投资。据日经新闻报道,苹果先后和现代起亚、日产等多家车企接触过,寻求代工造车,这些车企最后都拒绝了,无法接受苹果的合作模式。

总之,苹果在没有想清楚供应链该怎么做之前,可能不会贸然下场造车。这倒给了我一个启发:一个公司决定要不要进入一个新领域,进入什么新领域,最应该考虑的可能不是“这个市场有没有机会”,而是“我的核心能力能不能迁移过去”。

正好最近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插座大王”公牛入局新能源汽车赛道了。乍一听我们会觉得不靠谱——怎么谁都要来插一脚新能源车?不过,我听完公牛自己的分析,觉得挺有说服力的,公牛的核心能力确实可以迁移到这个新赛道。

公牛推出的产品,是新能源汽车的便携式充电枪。充电枪和插座,看起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外观差别很大,但仔细一想,它们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做电源连接嘛。再来看,电源连接产品的核心要求是什么?一是标准化,二是安全性。目前便携式充电枪还在起步阶段,市面上流通的很多都是三无产品,安全隐患大,而且标准不统一。

公牛一看,这正好是我的长项啊。电源连接的安全性上,公牛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标准化上,公牛凭借现有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可以抢先一步,做充电枪的标准制定者。公牛正是抓住这个机会入局了充电枪赛道,目前,在天猫和京东,公牛充电枪销量都是第一名。

说到这儿,我还想起一家公司,可谓核心能力迁移的教科书级案例,这就是日本富士公司。

你知道,富士和柯达是胶卷时代的两大巨头,柯达在十年前申请破产后就一蹶不振,也多次尝试转型,做过运动摄像机,做过智能手机,甚至做过时尚杂志,但始终不得其法,被认为已经失去了商业想象空间。而柯达的老对手富士公司还活得好好的,仍然在世界500强之列,而且在光学仪器、医疗设备、生物制药等前沿领域发展得很好。

其实,当年的富士和柯达一样,也面临转型困境。怎么转?往哪儿转?当时富士公司CEO古森重隆没有靠自己拍脑袋,也不是跟风去做智能手机,而是花了两年时间,组织技术部门做盘点和论证:公司的现有技术家底有哪些?未来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有哪些?找出现有技术中可以与未来市场相匹配的那部分,这就是富士应该转型去做的领域。最终,富士找到了自己的转型目标市场:化妆品、医药和高功能材料。

比如,在化妆品领域,人的皮肤中有70%是胶原蛋白,而胶片的主要成分恰好是从胶原蛋白中提取的明胶;导致皮肤衰老的原因之一是氧化,而这也是照片褪色的主要原因。几十年来,富士开发了4000多种抗氧化的化合物,如果能把这些技术用来做化妆品,那简直是降维打击。于是富士推出化妆品品牌艾诗缇(ASTALIFT),主要卖点就是抗氧化,销售额一度超越了SKⅡ。

再比如,在医药领域,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让药物精准抵达疾病部位,而富士的纳米分层渗透技术,在洗印照片时可以让颜色在特定部位显示,这个技术可以用到制药上。同时,富士用胶卷中的纳米乳化技术来缩小药物的颗粒度,提高药物吸收效率。

还有,在半导体领域,富士把自己的感光材料技术用来制造光刻胶,成为全球拥有极紫外(EUV)光刻胶专利数最多的企业。

你看,富士公司的转型看起来跨度极大,其实始终是紧盯住自己的核心能力在做事。这也是为什么,胶卷的产值只占公司的1%,富士公司的全名还是叫“富士胶片”,富士从来没离开过胶卷技术。

就像富士公司CEO古森重隆说的,“产品可能消亡,能力永续长存。”

上海新阳拟募资15亿元投向高端光刻胶等项目 部分核心技术已获突破

上海新阳拟借助资本市场攻关高端光刻胶研发。

8月15日,上海新阳(300236)披露定增预案,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5亿元,其中7.32亿元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用高端光刻胶研发、产业化项目,3.48亿元用于集成电路关键工艺材料项目,4.20亿元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预案显示,以ArF光刻胶、KrF厚膜光刻胶为代表的高端光刻胶以及工艺的主要技术和专利目前都掌握在国外的企业与研究部门,这些企业几乎占据了国内外高端光刻胶市场全部份额,这种局面严重制约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发展。

要攻坚高端光刻胶研发,上海新阳底气何在?据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自主创新,成立前10年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面向半导体封装领域的第一代电子电镀与电子清洗技术,成立后10年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面向芯片制造领域的第二代电子电镀与电子清洗技术,为我国芯片制造铜互连工艺填补了国产材料的空白。

“公司已将高端电子光刻技术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研发成功后将成为公司的第三大核心技术,掌握高端光刻胶的产业化技术是公司的战略发展需要。” 上海新阳在预案中表示。

力争于2023年前实现产业化

据披露,上海新阳此次定增对象为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股票发行数量不超过8719.47万股,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80%。

具体来看本次募投项目,募资总额(15亿元)中的7.32亿元将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用高端光刻胶研发、产业化项目(简称“光刻胶项目”),主要开发集成电路制造中ArF干法工艺使用的光刻胶和面向3D NAND台阶刻蚀的 KrF厚膜光刻胶产品,力争于2023年前实现上述产品的产业化,打破国外垄断,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该项目投资总额预计9.33亿元,主要用于设备购置及维护、人员支出、测试化验加工费等。若项目按计划进度进行,预计KrF厚膜光刻胶2021年开始实现少量销售,2022年可实现量产,预计ArF(干式)光刻胶项目在2022年可实现少量销售,2023年开始量产,预计当年各项产品销售收入合计可达近2亿元。经公司测算,项目预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为26.14%,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为7.47年,项目净现值为7.23亿元(假设必要收益率为12%)。

上海新阳表示, 预计光刻胶项目研发及产业化成功后,公司将掌握包括光刻胶主要原料纯化工艺、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和应用工艺技术在内的、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ArF干法光刻胶和KrF厚膜光刻胶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可实现两大类光刻胶产品及配套试剂的量产供货,并预计将取得20个以上发明专利。

谈及本次光刻胶项目的必要性,上海新阳阐述,自2003年起,半导体产业进入了ArF(193nm)光刻时代,先进制造工艺使用量最高的半导体光刻胶也是ArF光刻胶。目前,国内90-14 nm半导体制程的高端半导体芯片制造所用的ArF光刻胶100%需要进口,其中超过90%为日本制造,ArF高端光刻胶产品在国内一直是空白。光刻胶产品有着很高的技术壁垒,到目前为止,欧美及日本等国家仍对中国禁止输入ArF光刻胶技术。

据悉,在下游行业3D NAND的光刻技术发展中,KrF光刻技术占主要地位,所需的厚膜光刻胶市场需求量大,感光性能要求高,光刻胶图形侧壁要求笔直,抗刻蚀能力各项异性要求高,但目前该种类的光刻胶多为日韩、欧美等国家提供,代表现阶段及未来5年内处于主流地位的3D NAND制造用的厚膜光刻胶仍难觅国内光刻胶供应商踪影,市场被日本、欧美等光刻胶企业把持。

上海新阳指出,故中国想要掌握ArF和KrF厚膜等高端光刻胶技术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高端光刻胶国产化替代势在必行。

部分核心技术已取得突破

据介绍,若该项目成功实施,对我国半导体材料行业来说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又一关键材料的自主化。从行业上下游来说,实现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一环,减小发生类似2019年下半年日本限制对韩国出口三项半导体关键材料的“卡脖子”事件的可能,提高了我国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安全性。

对公司而言,实施项目是占领技术和市场高地、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拓展新业绩增长点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从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来看,上海新阳自2017年以来即开始筹备研发光刻胶项目,目前已为光刻胶项目专门配备了由多名海外顶尖专家和国内优秀研发人才组成的团队,并仍在持续引进高端人才。已经引进的专家均在全球知名光刻胶厂商供职20年以上,拥有开发 KrF 以及 ArF 干法等光刻胶及相关关键材料的丰富经验,还拥有光刻胶树脂及各种光引发剂的开发设计及应用经验,对光刻胶及原材料的研发体系也具有良好的基础。

除外部引进专家人才外,公司也建立了内部的人才梯队,由公司总经理方书农博士亲自担任项目负责人等。据悉,公司前期已在光刻胶项目上投入大量资金,采购了包括光刻机在内的多套光刻胶研发和检测高端设备。

上海新阳透露, 经过长期投入,目前部分核心技术已取得突破,ArF干法光刻胶和 KrF厚膜光刻胶均已形成实验室成果,样品关键参数指标已达到竞品水平,产品已经过数千次试验,得到令人满意的试验结果。目前实验室研发阶段已完成,正在进行中试及后续验证推进。

联合开发化学机械抛光液

本次募资的另一个投向是集成电路关键工艺材料项目,该项目将由公司全资子公司合肥新阳实施。通过实施本项目,公司将为芯片铜互联超高纯硫酸铜电镀液系列、芯片刻蚀超纯清洗液系列等产品合计新增年产能17000吨。

从项目经济效益来看,集成电路关键工艺材料项目总投资额预计3.5亿元,项目建设期两年,完全达产后预计年均营业收入55050.20万元,利润总额为9970.02万元,项目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为14.70%,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为8.03年。

同日,上海新阳还宣布,公司已于8月13日同上海晖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拟就化学机械抛光液(CMP Slurry)的开发、生产、销售开展合作,战略合作期限暂定为5年。

据介绍,上海晖研具有化学机械抛光液产品研发团队,具有化学机械抛光液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技术及质量管控、客户技术服务能力等专有技术。上海新阳具有化学机械抛光液产品生产基础条件与产品销售渠道;双方达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合作关系。

7nm!国内半导体关键材料再获突破!芯片光刻胶已验收

近日,南大光电发布公告称,其承担的国家02专项ArF光刻胶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并且通过了专家组验收。目前已建成年产25吨的ArF光刻胶产业基地,可用于90nm-14nm,甚至7nm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众所周知,光刻胶是芯片制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是光刻机进行硅膜片曝光、设计图案印章的核心材料。ArF 光刻胶材料主要应用于高端芯片制造,目前我国在ArF、KrF光刻胶领域中的市场占比较少,全球大多数的光刻胶市场都被美国、日本垄断。

对于国产半导体行业来说,南大光电7纳米光刻胶的交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缓解我们在半导体领域中,特别是芯片代工领域中,被芯片原料卡脖子的难题;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快我们在芯片代工领域中实现自给化目标的脚步。

需要注意的是,有关 7 纳米 ArF 光刻胶的应用,南大光电目前只是小规模投产,与之相关的生产线正在构建当中。在公告中,南大光电也表示,ArF 光刻胶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稳定量产阶段仍然存在工艺上的诸多风险,不仅需要技术攻关,还需要在应用中进行工艺的改进、完善。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南大光电完成7纳米光刻胶的验证,对于自身,对于国产半导体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情。至少可以保证我们不会在光刻胶领域中被国外彻底卡住,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假以时日,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