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380(螺纹主力)

2022-06-13 8:28:32 证券 xialuotejs

600380



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600380」螺纹主力》,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 600380
  • 螺纹主力
  • 600380健康元股吧
  • 600380新浪财经


600380

智通财经APP获悉,健康元(600380.SH)在6月1日接受调研时表示,公司目前已经在积极准备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融合蛋白疫苗V-01的EUA或上市申请工作,中期主数据分析已满足WHO标准。健康元表示,集采产品除了保底的集采报量外,还存在较大的标外市场,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公司还有一些未被集采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但公司重点产品注射用美罗培南(倍能)被纳入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范围,集采一旦落地,预计会对该品种的销售价格及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影响。

公司在调研活动中表示,已从2021年开始布局全球多个国家、地区市场,与多个国家的监管机构进行积极沟通,明确V-01疫苗的上市申报路径,其中包括已经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的国家,但不仅限于这些国家,也与当地的一些知名药企合作,向当地的监管医疗机构来介绍V-01,目前已经在积极的准备EUA或上市申请工作,在进行国内的监管机构注册申报的同时,也同步启动多个国家、地区的申报上市工作。关于WHO的认证工作,公司一直同步进行中。前期部分资料已提交,本次中期主数据分析已满足WHO标准,已与WHO取得联系,就WHO认证进行积极沟通。

有投资者提到,对于吸入赛道,市场普遍比较担心集采的风险,怎么看待集采产品空间被压制的情况?健康元回复称,第一、集采产品除了保底的集采报量外,还存在较大的标外市场,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第二、健康元还有一些未被集采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比如左沙和布地奈德小规格(0.5mg),这些产品将成为今年吸入制剂板块成长的主力军;第三、国内哮喘和COPD的患者基数大,知晓率与治疗率偏低,吸入制剂的成长逻辑还是很明确的;第四、健康元在吸入制剂管线上的布局非常丰富及全面。除了进行现有市场规模较大的仿制药产品研发外(集采预期较大,上市可借助集采快速放量),还重点布局*的2类、3类药,目前吸入制剂管线已有一些2类、3类药已进入报产阶段,可见公司在研发布局上的实力、效率和对后续业绩支撑的明确性。

此外,健康元也表示,吸入制剂为一种高壁垒复杂制剂,无论在研发、临床、生产、审批都存在着较高的技术壁垒。小规格布地奈德暂未纳入集采,较大规格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而公司重点产品注射用美罗培南(倍能)被纳入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范围,集采一旦落地,预计会对该品种的销售价格及市场份额产生较大的影响。

健康元预计今后集团原料药板块的产品组合会持续的优化,加大高端特色原料药占比,稳步提升产品盈利能力。

健康元的降本增效主要体现在特定/固定生产要素(不考虑涨价因素)的前提下,提升现有大品种的单位产能。截至目前两个重点项目头孢菌素C、苯丙氨酸的高效菌株筛选工作进展顺利:①头孢菌素C项目已经筛选了超2万余株的数量,已得到千余株的高产菌株,且经过小试和中试验证研究的约有百余株。②苯丙氨酸项目:上百株菌株已经筛选完毕。期待未来实现产品生产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螺纹主力

这是一首经典老歌,交易也要“慢慢地陪着你走”。循环回放它的时候,它曾经的歌词不经意间就演绎出了“面对行情有点彷徨,交易的话不要轻易下单,让我想清楚,再多些把握,等等我,轻轻地试单,心里有满满的期许,暖暖的感觉,默默地等待,不要太快直击目标,也许行情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用心感受,慢慢地陪着你走,慢慢地知道结果,每天赢你多一点,直到天长地久,win is forever”。这其实是一种交易的态度,也许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交易节奏大相径庭,但回过头去看市场里的交易者又有多少可以与之同频。慢工出细活,在交易中的慢,我的理解是关键的位置提前有预判,有应对,中间的过程我们要学会等待,或者在这期间我们有犹豫有彷徨的时候,我们有减仓,先累积下盈利,不要渴望一口吃个胖子。让交易细水长流,也是我们曾经的小胜积大胜理念的又一个阐释:慢慢地陪着你走,不疾不徐,“风景”(收获)会更好。

螺纹主力2001合约在本周演绎了一颗上影64点、下影57点、实体36点的周阴线,收盘3620较前周跌了35点,跌幅0.96%。成交量略有降低,持仓却大幅度减少,周五晚间继续减仓,总持仓较前周减了84万手,而在2005合约上增了38万多手持仓,2010合约增了近4万手持仓。整体而言螺纹在减仓中运行,后两个合约在本周均演绎出了2颗周阳线,显示的近弱远强格局在近期的市场中第一次凸显。记得2010合约挂牌的当天晚间我就给了一种定义:它当时的价格已经逼近了它上一合约的低点,就此在其他合约反复中走出了近200点的高度也就不足为奇。这样简单地梳理,说明价格在交易中还是占据一定的主动性。

刚刚是对周线的阐述,对于11月份的结束,意味着它的月线也已浮出水面:2001主力合约以较前月涨了253点、涨幅7.51%结束了11月份的行情,而且刚好站上了20月的均线,其他两个合约也是紧跟其后。也许它们的涨幅从房地产数据中可以得到些许解释,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它是一种迟到。若对于K线的语言,至少在月初,我们给出了若2001合约价格带量增仓站上3420,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它的日线反弹结构。也许你没有在相对底部买入,但这一相对明确的技术突破位,可能让你慢了半拍,但让你得到了最充分的时间价值。你如果等到本周的3720(放量减仓),并且没有文字中的预期增仓增量而回头时减仓,也许这个时间演绎的慢了些,但你如果具有耐心,你几乎可以把握整个的波段行情。如果在本周的振荡反复中感到迷茫,你也许提早下车(我们在上周的文字已经明确了3700就是它目前的阻力位了),当时的K线却没有明确的反转,但既然计划了,慢慢减仓兑现利润,落得心安,不失为一种交易中的心态“风景”。风物长宜放眼量,舍本就得是“舒”字。任何的动作以舒服为前提在交易中是必须的。有的时候慢就是快,欲速不达更毁人。

本周的高低波幅达到了157点,我们先从持仓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高点3720抵达收盘3697的时候,永安的多单减了3万多手,空单几乎纹丝不动,一德与兴证也是多单减仓,而空单在增加。直到本周五日收盘的时候永安的多单已经相对高点时骤减了一半之多,空单又多出了3万手之多,一德的多单还在3万多手徘徊,空单周三就不见了踪影,兴证多单也在减少,空单在周五的反弹中就挥手告别了。透过这样的梳理,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依据图表的语言和它们的持仓变化,我们在25日晚间提示多空转换,尤其在它跌破平行通道上轨*5的第一时间得出了强烈调整迹象的结论。

上图是本周15分钟的全景图,它的横竖坐标都是非常好的价格分水岭提示,其他时间就是行情的相对消耗,我们的慢就要体现在这里,慢慢等待它的来临,我们需要果断出手。

我们在上一篇“人性的较量”中提示3700已经是阻力位了,前行的3730以及以后的价格只有带量增仓突破才有为,而3720出现的时候有明显的缩量,而且在盘中大幅减仓,又出现了锤头线,加上分时指标已经出现了死亡交叉的迹象,日间收盘的分时同样是阴锤头,这样的形态组合给了我们警示,加上持仓的变化,我们终于“慢慢地”等到了它的所有共振,不再减多计划不容!

晚间的直接跳空低开更是信号满满,15分钟直接出阴标K,而且直接破掉日线的上平行边,但也是刚好就像3420的分水岭一样,随后的百点虽有蜿蜒(“有点慢”)最终有所抵达(小5浪3564出阳线),你若不贪,自然收获。期间的减仓都是在增加你的盈利,也许你没有吃到它的全波段,但只要慢慢地累积盈利就是累积了自信。我们的描述力求完美,但交易的缺陷因为大多普通人的人格不完善、技艺不精湛,也正因此每个价格都有成交,才造就了行情的完美。作为普通的我们,在交易中只需不断总结,让自己的交易趋向不断的进步与行情同频就是*的收获。

在上述的行情中,你还会看到横坐标在经历了3564再次来到3645一线,无功而返至周五晚间。这是典型的左右肩走势,这样再度尝试空单,你的止损依然很低,而且它依然在日线的平行通道的上边沿下部,止损亦突破上边为损益是你交易必须付出的成本。

走到如此的日线结构,只观图而言它已经来到了曾经的矩形框架的上边3580以下,也是我们预计的最后多单保护位。对于即将开始的交易,因为月线的阳线给力,我们将目前的价格回落作为正常的回调,以月阳线一半的位置3492作为回调的相对极限位,日线中的20天线3544作为第一支撑位,3500整数关距离阳线的一半的位置3492咫尺之遥,上方压力位渐次在3580/3600/3620/3645,在这样的价格区间内我们以振荡对待它即将的开始,“慢慢地”等待它到上述价格与当时的仓量变化,我们可以从容而为之。

对于目前的现货从库存时间拐点看,12月中旬前后基本见底,也意味着螺纹的供需边际开始转弱。盘面的价格依然大幅贴水现货,而近期的现货价格随着冬季到来的需求减弱而引发的价格调整也许是大概率事件,如此的期现基差修复也许会让期货偏弱行进。因此在以上给出的临近价格区我们可以试单操作,无论多空你的止损都是相对小的设置。

每一波行情的演绎都是一波三折甚至几折,它的波折都是令人烦恼甚或是恐惧的,但它一定都有一个清晰的折点会出现,我们只需慢慢地等待它的出现,错过了就等下一个,持有着盈利了惶恐了就可以一点点兑现,慢慢地陪着它走,行情永不完。相信我们的耐心会让自己的交易最终演绎成一首歌,一首属于自己的歌。交易如歌,无论悲喜,歌总是充满着情,情归深处终有获。最后祝每位读者都能犹如歌一样地交易。(作者单位:一德期货)

来源: 期货日报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600380健康元股吧

智通财经APP讯,健康元(600380.SH)发布公告,于2021年8月10日,公司召开七届董事会五十二次会议和七届监事会三十八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注销部分已授予尚未行权的公司2018年股票期权的议案》。

因部分原激励对象离职等原因,注销其已获授但尚未行权的首批及预留股票期权。原首批期权激励对象由233人调整为211人,首批期权尚未行权股份由950.58万份调整为882.78万份,注销67.8万份;预留期权激励对象由150人调整为142人,预留期权尚未行权股份由337.05万份调整为321.05万份,注销16万份。


600380新浪财经

随着内地和香港两地互联互通加快,对于迟迟拿不到筹建牌照的内地资本来说,赴港揽得一张牌照,是一种相对较快的“弯道超车”方式。

(资料图)

《财经》记者 俞燕/文 袁满/编辑

“九曲来水、迎送合局”的香港维多利亚港,一向被港人视作风水宝地。如今,这里正在成为吸纳内地资金的聚宝盆。沿畔林立的诸保险机构,正成为内地企业南下收购的“猎物”。

如果说此前的风潮是内地客赴港买保险,如今流行的则是内地资本来香港买保险公司。

8月17日,云锋金融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云锋金融”,0376.HK)宣布,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蚂蚁金服”)等7家机构,斥资131亿港元联手收购美国万通金融集团(下称“美国万通”,MassMutual Financial Group,VNTI.US)旗下的美国万通保险亚洲有限公司(下称“万通亚洲”)。

由于云锋金融的大股东之一是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马云、联合收购军团资本大佬云集,该笔交易当即引起市场极大的关注。

今年是香港回归20年,随着内地企业纷纷携资南下收购,今年似乎成为了“收购香港险企年”。万通收购案之前,有腾讯联手高翎资本收购英国英杰华(Aviva)在香港的业务,福建泰禾投资集团(下称“泰禾集团”)完成收购香港大新金融旗下的大新人寿,以及内地合资保险公司恒安标准人寿收购其外方股东标准人寿位于香港的亚洲公司。

虽然收购方来自不同行业,但收购标的却有共同点:收购母体都是百年老牌保险公司,且都在内地保险业已有布局。如今通过将香港板块易手他人,这些浸淫内地保险市场多年但发展缓慢的外资公司,似乎又找到了与内地企业合作的新切入点。

工银国际证券公司保险分析师周琴对《财经》记者表示,从目前香港保险市场并购案例来看,主要分为非险企并购和险企并购两大类,各有不同的诉求,当前的几例并购案可能主要旨在获取保险牌照,对于标的的选择,资产价格和融资成本是其主要考虑因素。

经历了内地企业海外并购跨越式增长的2016年之后,诸监管部门不断发声要“理性对外投资”。投资项目和资金出海监管趋严,成为并购界的共识。而与内地互联互通不断深入的香港,成为内资“出海”的桥头堡的作用进一步彰显。

就在云锋金融宣布收购万通亚洲的次日(8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和外交部四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限制类和禁止类投资领域。普华永道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意见》对一些正在进行的交易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拥有美元基金、海外上市公司和拥有海外融资管道的买家更有优势。

市场人士正在观察,在保监会的牌照审批节奏明显放缓的当下,饥渴的资本能否借道香港,打通进入保险业的终南捷径?

云锋收购妙棋

8月17日晚间,云锋金融宣布,将联合蚂蚁金服等7家公司,斥资131亿港元(约合111.67亿元人民币)收购万通亚洲的股权。

联合收购军团不可谓不豪华:云锋金融以78.6亿港元总对价获得万通亚洲60%的股权,泛海国际旗下的觅优国际有限公司以12.84亿港元获得9.8%,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City-Scape Pte. Ltd以9.83亿港元持股7.5%,蚂蚁金服旗下全资子公司API(Hong Kong)Investment Limited、健康元(600380. SH)和丽珠医药(1513. HK)董事长朱保国旗下的信晖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新浪公司(NASDAQ:SINA)三家公司各以6.55亿港元获得5%,中国动向(3818.HK)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陈义红旗下的满亿国际有限公司以6.42亿港元获购4.9%,巨人网络集团(2558. HK)旗下全资附属公司的巨人投资(香港)股份有限公司以3.67亿港元现金获得2.8%。

万通亚洲原为香港华润美卫人寿,由美国万通于2000年4月从香港华人有限公司(原The HKCB Bank Holding Company Limited,0655.HK)和Protective Life Corporation(NYSE.PL)手中收购,更名为万通亚洲并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与内地企业通常以现金的方式进行海外收购不同,此次云锋金融采用换股加发行无息单期票据的形式,其中,52亿港元通过发行8亿股支付,26.60亿港元以等值美元无息单期票据的方式支付,该单据将于到期日2020年1月15日,以美元(按1美元兑7.8238港元的固定汇率)单期全数清偿。

这意味着,云锋金融收购万通亚洲无须动用毫厘现金,且该票据不计利息。不过其他7名联合收购者仍以现金出资。

在海外并购交易中,资金方案设计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一位并购界人士指出,大部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通常使用现金作为主要支付手段。由于受国内监管政策限制,中国企业采用股票支付的方式并不常见,通常在同一股票市场或者在对等并购( Merger of Equals)时采用。云锋金融和万通亚洲同处于香港市场,以股票作为对价会比较便捷。

上述并购界人士指出,在出海资金受到更加严厉监管之下,拥有境外子公司且有境外资金来源的买家更有优势,在港上市公司作为海外并购主体的现象也有所增多,万通亚洲的收购方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位香港跨国并购界人士表示,万通亚洲的收购方位于境外,不涉及资金出境,云锋金融的交易结构可以很好地节省其外汇资金成本,从商业角度考虑,是一种不错的交易安排。

交易完成后,美国万通将持有云锋金融扩大发行股本后的24.82%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并在其董事会获得两席。云锋金融的大股东Jade Passion 的持股比例则由55.42%摊薄至41.66%。

云锋金融为其发行的新股交易价为每股6.5港元,略低于其公告发布次日的6.62港元,比其2015年5月从“壳王”高振顺手中接盘瑞东集团时的交易价2港元(比当时股价折价约77.78%)高出三倍。

据测算,本次交易中,万通亚洲的市净率(PB)约1.93倍,比2.4倍的国际保险公司平均市净率低0.47倍,而云锋金融的市净率约为3.5倍。

有市场人士表示,作为香港前十大寿险公司,万通亚洲的这笔交易可谓物美价廉,其估值和交易结构设置亦比较合理,这也是其能迅速达成协议的原因之一。

收购万通亚洲,使原已拥有证券交易、证券咨询、公司财务咨询和资产管理四张金融牌照的云锋金融,进一步斩获保险和强积金等牌照,其金融生态进一步完善。对于作为联合收购方的蚂蚁金服来说,亦通过万通亚洲打开了繁荣的香港保险市场。

周琴表示,相对于其他金融行业,保险业的专业要求较高,若想快速占领市场,并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云锋金融收购净利润达11.19亿港元的万通亚洲,从体量上来说属于“蛇吞象”,受收购万通亚洲案影响,云锋金融公告的次日(8月18日)股价高开,但6.62港元报盘价仅略高于前一日。受中报业绩不佳、净亏损2.37亿港元的影响,其仅在8月18日拉出巨额成交量后,又逐渐锐减,股价则形成反V字走势。

阿里巴巴和马云所具有的话题性,使市场对其风吹草动都会作出热烈的反应。有市场观察人士认为,收购万通亚洲对云锋金融的股价影响不大,后续的市场表现可能有赖于云锋金融是否借助其实现业绩飞升。

云锋金融公告显示,本次收购需要获得香港保险业监管局(IIA)、香港证监会、香港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金管局和马萨诸塞州监管当局批准。

内地资本蜂拥

近年来尤其自去年以来,香港保险公司成为内地企业的境外收购热门标的。有关统计显示,三年来,针对香港保险公司的收购案达21个,其中有9个由内地企业发起。

今年以来,以腾讯联手高瓴资本收购英国英杰华(香港)公司(下称“英杰华(香港)”),拉开内地企业收购香港险企的帷幕。

根据英杰华(香港)在官网发布的合作协议,交易完成后,英杰华和高瓴资本、腾讯的持股比例分别为40%、40%和20%,新公司将专注发展数字保险。

3月,内地合资保险公司恒安标准人寿全资收购标准人寿(亚洲)公司。标准人寿亚洲是恒安标准人寿的外资股东英国标准人寿(Standard Life plc)旗下标准海外控股(Standard Life Oversea Holdings Limited)的全资子公司,成为今年香港险企内地买家中*一家保险公司。

对于该笔股权转让,标准人寿亚洲行政总裁安达智在公告中称,香港营运业务将成为恒安标准人寿进军香港市场的重要桥头堡。

与万通亚洲同位于香港英皇道的大新人寿,也迎来了新的东家。6月19日,大新人寿的母公司香港大新金融集团(0440.HK)发布公告称,泰禾集团以106亿港元接盘大新人寿和大新保险服务公司的全部股权。

据测算,在该笔交易中,大新金融的市净率约2倍,与当时友邦保险的2.3倍市净率大致相当。

与云锋金融速战速决不同,泰禾集团拿下大新人寿历时一年。2016年,大新金融发布出售计划,引来一众买家。据报道,加拿大永明金融、碧桂园、复星国际、安邦保险甚至前海人寿都表达了收购意向,有五家财团进入最后竞投。然而,最终的买家却是当时未在名单之上的泰禾集团。

最初,由泰禾集团的子公司永兴达企业(香港)有限公司作为收购方,随后永兴达企业转让给其在百慕大注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Thaihot Investment (Bermuda) Company Limited。该笔交易历时一年,终获收官。

泰禾投资不仅拿到大新人寿、大新保险服务和***人寿的两地保险牌照,还与大新金融旗下的大新银行及***商业银行签订了15年*银保协议。

尽管买家性质不同、收购形式不一,但收购标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百年*的国际知名保险集团位于亚洲的资产,且盈利状况良好。

瑞士再保险的一份保险业并购报告显示,在金融危机中承压严重的保险公司,为了保全资产负债表重新进行战略定位,成为国际并购的主要驱动因素。另外,持续的低利率环境和偿付能力等新规的实施,促成了一些投资人热衷介入年金业务等业务。

比如,英杰华近年业务2012年开始重组和转型,业务缩减,2015年业务覆盖的国家由30个减至16个。

弹丸之地香港的获授权保险公司达159家,略低于内地保险公司的数量。周琴表示,符合收购条件的标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在其看来,外资银行旗下的保险公司稳定贡献非息收入,一般情况下不太会考虑出售。香港本地的保险公司或家族企业或许有可供出售的标的,但其规模和市场份额较小,产品开发和承保能力也相对较弱。

事实上,优质标的不独内地企业热衷,亦受香港本地资本青睐。比如,2015年富通国际拟转让旗下富通保险亚洲公司(下称“富通亚洲”)时,市场传出电讯盈科主席李泽楷旗下的富卫保险有意竞购。

不过,来自内地的同创九鼎投资管理集团(430719.OC)以106.8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8.24亿元)最终胜出,揽得富通亚洲。该收购价比当时的估值高出30亿港元,成为九鼎众多收购案中金额*的一桩,约占其当时市值的一成。

周琴认为,目前香港标的要价已经偏高,相比之下,低利率环境下的欧洲的保险公司或许会有更多的并购机会。

内外双向布局

作为连接境外市场的门户,香港一直被内地企业视为境外占位的*之地。特别是深港通和沪港通开通后,内地资本更是蜂拥而来。除了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等大型保险公司早已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一批险企亦已在香港设立资管公司作为境外投资平台。

如今,对于内地资本通过收购香港保险公司占位香港的现象,在周琴看来,一个因素是近年来受内地居民赴香港购保险的热潮推动,香港市场保费增速强劲,对内资企业不无吸引力。

有关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香港人寿保险业务以每年约15%的速度增长。2016年,香港保险业毛保费总额达4488亿港元,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重约18%。其中,来自内地居民的保费为700亿港元,约占香港整个新单的四成。

一位香港投资人士分析认为,蚂蚁金服参股万通亚洲的一个最直接诉求可能是,在香港保险领域分一杯羹,与其在香港落地的“支付宝HK”等支付端口对接,实现在香港刷支付宝买保险。另外万通亚洲的资管业务,与蚂蚁金服的相关平台对接,亦有不少想象空间。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近两年来无论是香港险企的收购方还是被收购方,都在内地和香港保险市场有所布局或谋求布局。

从被收购方而言,标准人寿在内地合资成立了恒安标准人寿,英杰华则合资成立了中英人寿。大新人寿和美国万通则分别参股长城人寿和英大泰和人寿。从这些公司的业绩来看,多数表现平平。

对于来港扫货的买家来说,亦已在内地拿到一张或数张牌照。比如,蚂蚁金服发起成立了众安保险和信美相互保险社,斩获国泰财险。腾讯亦是众安保险股东,其参股的和泰人寿已于今年开业。九鼎集团则参股了众惠相互保险社,并于去年12月又发起设立九信人寿。

相比其他买家,泰禾集团的内地保险之路则要曲折得多。早在2015年5月,泰禾集团就曾发布公告称,拟与福建能源集团、七匹狼集团等11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海峡人寿。但时过两年,仍未如愿拿到牌照。

一位保险公司高管表示,近两年内地的保险牌照批得有点快,在今年金融监管趋严、保监会原主席受到调查的态势下,保险牌照的发放节奏已大幅放缓。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保监会仅发放6张保险牌照。市场传言,至少仍有百家资本排队等待批筹。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内地和香港两地互联互通加快,对于迟迟拿不到筹建牌照的内地资本来说,赴港揽得一张牌照,是一种相对较快的“弯道超车”方式,将来亦有可能以港资险企身份进军内地市场。

今年6月,保监会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保监会将积极配合商务部等国务院有关部门,就《CEPA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和《CEPA投资协议》进行磋商,下一步内地保险业将主动与香港方面保持密切沟通,对香港保险业界提出的关注予以积极研究,不断推动内地与香港保险市场互利共赢发展。

近年来,内地保险业已对香港做出了多项实质性优惠承诺,涵盖了市场准入、参股比例、保险中介、专业资格和居民就业等诸多领域。2015年底,《CEPA服务贸易协议》中保险业对香港的负面清单仅保留了寿险股比要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比要求、保险机构设立条件等较少要求。

今年6月刚刚成立、取代香港保险业监理处(OCI)的香港保险业监管局主席郑慕智表示,香港作为一个面向国际的开放市场,欢迎内地资本对香港保险公司进行投资合作,香港保险公司也将在“一带一路”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首刊于2017年9月4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