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屏幕前的打工人、干饭人、以及偶尔想在股市里“整活儿”的家人们!是不是一听到什么“内含收益率”、“内部收益率”(IRR)就感觉脑袋瓜子嗡嗡的,像被套了个紧箍咒,瞬间emo了?别慌,别破防,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金融圈里听起来不明觉厉,实则能帮你“杀疯了”的神秘词儿——股票内含的收益率!
你可能会想,收益率?我知道啊!不就是我买个股票,涨了多少百分比嘛!那叫“历史收益率”,是过去式,就像你回忆前任一样,已经发生,无法改变。而咱们今天要聊的“内含收益率”,那可是个“未来式”,它更像是你跟股票谈恋爱之前,偷偷算计一下这段感情未来能给你带来多大的“惊喜”或者“惊吓”。
简单来说,这个“股票内含的收益率”,就是我们用当下股票的价格,以及它未来可能派发的股息(或者更复杂的,公司未来能创造的自由现金流),反推出来的“预期回报率”。它就像是股票市场这位“卷王”悄悄告诉你:“哥们/姐们,如果你现在买我,并且我的表现符合预期,那我大概能给你带来这么多的年化收益!”是不是有点意思?它不是一个实打实的数据,而是一个“隐含”在价格和预期现金流里的“神秘数字”。
为啥我们非要知道这个“内含收益率”呢?兄弟姐妹们,我们买股票,不就是为了赚钱吗?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小金库“原地起飞”吗?那这“内含收益率”就像是股票给你画的大饼,它能告诉你,这饼到底有多香,值不值得你掏出真金白银去追。它能帮你判断,是选择“躺平”在银行存款,还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地投入股市。如果这大饼画得都没银行利息高,那你还买它干嘛?当慈善家吗?别闹了,咱们打工人挣点钱多不容易啊!
那么,这个听起来“绝绝子”的“内含收益率”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是不是需要召唤“神龙”才能搞定?其实没那么玄乎,咱们可以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首先,最简单粗暴的一个“替身”——市盈率倒数(Earnings Yield)。你肯定听过市盈率(P/E Ratio),对吧?就是股价除以每股收益。那它的倒数,每股收益除以股价(E/P),有时候就能粗略地当成一个“内含收益率”的简化版。举个栗子,如果一只股票市盈率是10倍,那它的市盈率倒数就是1/10,也就是10%。这意味着你每花10块钱,公司能帮你赚1块钱的“账面利润”。但要注意哦,这只是个非常粗糙的估计,因为它没考虑成长性、股息政策等等因素,就像你去相亲,只看了对方的学历,还没看人品呢!
进阶一点,如果你是“股息忠实拥趸”,喜欢那些每年都派发“红包”的公司,那“股息折现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 简称DDM)就是你的菜了。这个模型的逻辑很直接:一只股票的价值,就等于它未来所有股息的现值总和。用一个相对简单的戈登增长模型来说,股票价格(P0)等于下一期股息(D1)除以(要求回报率(r)减去股息永续增长率(g))。
公式长这样:P0 = D1 / (r - g)。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头大?别急,咱们的目的是反推“内含收益率”,也就是公式里的“r”!所以,只要知道当前的股票价格(P0)、公司下一期预期股息(D1)、以及股息的永续增长率(g),你就可以把“r”给倒腾出来。
一顿操作猛如虎,公式变换是小事:r = D1 / P0 + g。
看,是不是像玩填字游戏?知道三个,就能推出第四个!举个例子,假设一只股票现在价格是100块,明年预计派发股息5块钱,而且你觉得它每年股息能稳定增长3%。那么,D1就是5,P0就是100,g就是3%。所以,内含收益率r = 5 / 100 + 0.03 = 0.05 + 0.03 = 0.08,也就是8%!怎么样,是不是感觉自己的“脑洞大开”了?这个8%,就是这只股票在当前价格和预期股息增长下的“内含收益率”。
但是,DDM模型也有它的“小脾气”。它最怕的就是公司不发股息,或者股息增长不稳定。那要是公司“铁公鸡”不拔毛,或者它的股息增长像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咋办?别急,还有个“DCF大法”——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 简称DCF)。这玩意儿就更全面了,它不是只看股息,而是把公司未来所有的自由现金流(可以理解为公司赚到的、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的钱)都预测出来,然后用一个折现率(也就是咱们说的“内含收益率”)折算到现在的价值。
DCF模型的计算就比较复杂了,它需要你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行业前景、未来增长率等等都了如指掌,甚至需要你像个“预言家”一样,去预测公司未来5年、10年甚至更远的现金流。通常,这个过程是把公司未来几年的现金流详细预测出来,然后再假设一个“永续增长期”,将永续期的现金流也折现回来。最后,你得找到一个折现率,让所有这些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加起来,正好等于你现在想买的股票价格。这个折现率,就是我们苦苦寻觅的“内含收益率”!
没错,你没听错,DCF计算“内含收益率”通常是个“反向工程”。我们不是直接套公式,而是要不断地调整那个“折现率”,直到所有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总和,恰好等于当前的股票市场价格。这个过程有点像玩“猜数字”游戏,需要你反复试错,有时候还得借助Excel的“目标查找”功能或者专门的金融计算器才能搞定。它可不像DDM那样,一个公式就能“秒杀”一切,它更像是个“磨人的小妖精”,需要你的耐心和智慧。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像“量子力学”?不明觉厉,但又感觉很高端?其实,这玩意儿就像是做菜,食材(数据)是死的,但厨师(你)的手艺和对火候的把握(对参数的估计)决定了味道。无论是DDM还是DCF,里面的“增长率g”和“要求回报率r”(在计算IRR时是待求的,但在确定贴现率时是关键),都是非常主观的。你预测的增长率高一点,算出来的内含收益率可能就“绝绝子”;你预测得悲观一点,可能就“栓Q”了。所以说,这玩意儿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你就是那个“艺术家”!
那么,辛辛苦苦把这个“内含收益率”算出来了,然后呢?难道就放在那里“供起来”吗?当然不是!算出这个“内含收益率”,不是让你拿去炫耀的,而是要拿来“货比三家”的!
首先,你要拿它跟你自己设定的“要求回报率”去比较。你的“要求回报率”是什么?它可能是你希望从股票投资中获得的更低收益,通常会考虑无风险利率(比如国债收益率),再加上一个风险溢价。比如,如果银行定存只有2%,你觉得冒着风险炒股,至少得给我10%的回报才值得,那你的“要求回报率”就是10%。如果一只股票的“内含收益率”算出来只有8%,那对你来说,这笔买卖就不划算了,赶紧“拜拜了您嘞”!
其次,你可以拿它跟市场平均水平去比较。如果市场上的股票平均预期收益率在7%,而你研究的这只股票“内含收益率”高达12%,那恭喜你,可能挖到宝了!当然,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所以也要审视一下,这高出来的收益是不是因为承担了更高的风险,比如公司业务波动大、市场前景不确定等等。这就像是在相亲市场,高富帅虽然“内含收益”高,但也可能伴随着“劈腿”的风险。
最后,你还可以用它来衡量股票的“性价比”。当市场价格低于你的估值(即“内含收益率”高于你的“要求回报率”)时,你可能会觉得这股票被低估了,是捡便宜的好时机。反之,如果“内含收益率”远低于你的要求,那可能这股票就太贵了,赶紧“跑路”吧!
当然,再完美的模型也有它的“阿喀琉斯之踵”。计算“内含收益率”更大的坑,就是“垃圾输入,垃圾输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你输入的公司未来增长率、股息预测、自由现金流预测,这些都是基于假设的!如果你的假设偏离现实太远,那算出来的“内含收益率”再精确,也只是个“空中楼阁”,好看但不实用。比如,你假设一家夕阳产业的公司还能“原地起飞”,每年增长20%,那算出来的收益率当然“YYDS”,但现实可能分分钟给你“栓Q”。
还有就是,市场情绪这玩意儿,有时候比基本面还“不讲武德”。即使你算出来一只股票“内含收益率”是“绝绝子”,但如果市场突然“emo了”,大家都在恐慌性抛售,那再好的股票也可能短期内价格暴跌。反之,如果市场情绪高涨,大家都在“盲目乐观”,那即使“内含收益率”一般般的股票,也可能被炒到天上。所以,这“内含收益率”只是你理性分析的工具,不能完全脱离市场情绪的波动。
所以,学会了这招,下次别人再跟你吹嘘某个股票“未来可期”,你就能在心里默默盘算:这“期”到底有多“可”,是“YYDS”还是“栓Q”呢?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