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你理财亏损了吗——这是3月以来普罗大众对于银行理财的集体焦虑。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3月18日,剔除今年以来无更新净值的产品后,全市场有26719只银行理财产品(包含银行发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其中,破净(指累计单位净值跌至1元以下,下同)产品达到2308只,占比为8.64%。
在“破净”的队伍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的理财子公司都是“领跑者”,也有城商行理财子公司和外资理财子公司,涉及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恒丰银行等十多家公司,个别产品的累计单位净值跌至不足0.8元。
银行理财明明是资金财富的“避风港”,为何猝不及防变成“雷区”?对此,南都
实测1
招行APP:
20款“收益进阶”产品
9成“历史收益率”为负值
作为头部理财阵营,招行一直在风口浪尖。最近一个多月来,招行 APP 上代销的部分理财产品的净值出现下跌,有的还跌破净值。
4月1日晚间,南都湾财社
“招银理财招卓鸿瑞全明星日开一号”
那么,这款“明星”产品有何卖点?说明显示,该产品权益资产占比高,聚焦长期权益市场机会。该产品还显示,“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80%,一年定存利率(税后)*20。”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其风险等级是R5,属于高风险级别。
上述18款理财中,
18款产品的近月年化收益率均为负数,有的超过20%
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在日前招商银行的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对于近期招行代销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出现破净产品的情形,招行常务副行长、董秘王良说,这主要与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大幅下调直接相关,另外也与去年银行系理财产品的创新相关。过去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以固收或是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主,去年在多资产配置方面加大力度,尤其是固收+的产品多配置了一些权益类的资产,所以今年资本市场下调后,净值下跌,甚至跌破了净资产。他坦言,招银理财有几十只产品也和其他同业一样出现了这种现象。
在王良看来,除了外部大环境,还有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2018 年资管新规推出后,新规要求银行的理财业务向公司化转型、向净值化转型。应该说,产品按照净值化的方式估值,价格产生波动,这是一种趋势,也会是一种常态。
实测2
工银理财:
11款产品跌破净值
中低风险也不能高枕无忧
中高风险理财产品纷纷“中招”,是否意味着中低风险的就可以高枕无忧?3月28日,南都湾财社
在工行官网搜索到部分中低风险级别理财产品的净值情况。
而在风险等级为PR3(风险适中)的理财产品中,共有有效产品191个,其中净值<1的产品65个,占比34%。*净值为0.967400,来自“恒睿睿鑫180天持盈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为-5.43%。
值得注意的是,工银官网中,
实际上,面对理财投资者的疑问,工银理财早有发声。3月14日,工银理财发布文章阐释,作为净值化产品的持有人,产品出现一定波动和回撤是正常现象,持有体验也会与以前的“到期获得固定本息”不同。近期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了一定回撤,主要是受到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市场共振调整的影响。
对比实测
14家理财子公司净利润超过200亿
与破净、亏损等情况格格不入
“破净”虽然甚嚣尘上,但是银行的财报却是另一张面孔。连日来,各大银行陆续发布财报,理财子公司的经营数据也随着公之于众。按照媒体的不完全统计,目前25家理财子公司中已有14家披露成绩单,净利润超过200亿元,可谓盆满钵满。
总部在深圳的招银理财更是一骑绝尘。2021年,招银理财实现营业收入52.03亿元,同比增长37.94%,实现净利润32.03亿元,同比增长30.57%。紧随其后的兴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净利润也均超过了20亿元,分别为28.06亿元、26.09亿元和20.62亿元,同比增长108.62%、473.41%和515.52%。值得留意的是,另一家总部在深圳的平安理财2021年净利润也达到16.16亿元。从整体看,银行理财子公司都是业绩不俗,与破净、亏损等声音可谓格格不入。
【特别聚焦】
现在还入手银行理财是否合适?
在此番银行理财回撤的声浪中,银行的主要归因还是投资环境。最近这段时间股债市场都不平静,全球权益市场、债券市场也经历了下跌。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投资的就是各类存款、债券及各种非标准化资产,部分风险高的产品也会配置少量股票、基金等权益类产品,因此相应产品的净值也出现了波动。
互为佐证的是,据中金公司统计,截至2022年3月16日,分产品类型来看,混合及权益类产品“破净”比例远超其他品种。混合及权益类产品“破净”占比达33.8%,*数量达767只,贡献全部“破净”产品的31.6%。
“目前该行理财投资标的大部分都是债券,现在债券市场还是不太稳定,持有期间有一定折损本金的风险,需要谨慎投资。”深圳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告诉南都
除了回购,银行还有何应对之策?
回购显然是一种对策。本周,中邮理财宣布已耗资6.5亿元对公司自营的理财产品进行了申购。按照不完全统计,多家银行的理财子加入自购大军,资金规模已经高达13.5亿元,此前已有光大理财和南银理财。需要留意的是,来自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光大理财旗下存续的5只阳光红系列权益类产品有3只跌破净值;阳光橙系列混合类产品存续有23只,其中8只破净。
不过,从长远看,调整策略更是良策。工银理财日前发文表示,在市场风险释放过程中,投资团队也在及时调整策略:首先,通过调整债券组合久期、控制利率风险、提高票息收入等方式稳定固定投资,充分发挥高票息资产的“稳定器”作用;其次,加强市场分析研判,坚持多元均衡配置策略,通过多资产、多策略降低单一资产和策略的波动风险;最后,根据市场形势灵活调整股票仓位,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力争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做好平衡,提高风险收益性价比。
如何应对,招行高管也表示,进一步加强固收类产品投放,满足银行客户低风险偏好需求。同时,加强资产配置,尽量减少回撤,减免波动给投资者带来的忧虑。
大佬们为何都在努力纠偏你的理财观?
但是,更多的困惑,依然来自普罗大众里的投资人。“我们希望加强投资者的教育,要认识到银行理财转型之后,价格的波动可能就会常态化,投资者要认识到这种变化的趋势。”有银行如此一言蔽之。连日来,多家理财子公司纷纷发文号召投资者“理性看待产品净值波动”,纠正大家的理财观。
交银理财表示,产品净值阶段性的回撤和产品到期时的实质性亏损不是一回事。当购买的理财产品具有长期稳定盈利能力时,暂时的浮盈浮亏只是整个曲线中的一个阶段。华夏理财强调,理财产品的净值随所投资的投资品价格变化而变化,只有在赎回或产品到期时才会真正变为实质性的亏损或盈利。
业内人士对此建议,要摒除之前“稳赚不赔”的惯性思维, 一方面要了解各类产品的风险等级和收益情况,并与自身的风险偏好相匹配;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对资金灵活性要求选择相应期限的产品。
但是,银行端也有更多责任。有识之士指出,银行业投资机构应及时真实向投资者披露产品信息及风险提示,使投资者充分了解产品特征和资产投向,提升银行理财市场的透明度。
采写:南都湾财社
3月10日丨电投能源(002128.SZ)公布,为进一步推动公司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公司绿色转型升级,公司拟由全资子公司内蒙古巴音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上海庙至山东特高压外送通道阿拉善基地400MW风电项目。根据项目初步设计报告,项目工程动态总投资24.53亿元,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的20%,其余80%为银行贷款。
推荐指数:1星
1.理财首要是保证资产的安全性,盈利才是第二位。
2.牢记风险。
3.不要在证券市场上过于频繁的买入卖出,在无意识中损失了一大笔手续费。
4.生活用品能用的就继续用,没必要的先不买。
5.从小培养小孩的理财观念,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赚取零花钱。
6.不要轻易为他人做担保。
7.保持自己异于他人的才能,不然就会被取代,被淘汰。
8.说话留余地,日后好相见。
9.闲谈莫论人是非。
10.不在人前自我夸耀。
11.基金便宜与否,是否值得投资,与其单位净值的高低没有关系。
12.朱少醒,从业15年以上,一直只管理一只基金,富国天惠成长混合。
13.家庭资产配置:
A.10%的短期消费:吃饭,穿衣,出行等等
B.20%的意外重疾,医疗备用:用于生病,医疗等
C.30%的生钱的钱:股市,基金等
D.40%养老,教育:以保本升值为主。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
年初以来,《资管新规》正式落地打破银行“刚兑”,叠加股债双杀的环境,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波动,“破净”现象屡现。
然而进入5月,随着债市回暖,部分银行理财净值开始上涨。6月6日,中信证券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5月底理财产品破净数量为1248只,较4月底大幅减少668只。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相关产品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修复。长期而言,银行理财的主要产品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稳健的收益。但分析人士也提醒投资者,短期年化收益率并非实际收益率,不要盲目投资。后续能否维持还难以判断。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全面回升是之前受到各类不利消息影响导致净值大幅回撤的超跌反弹,未来走势如何还要根据权益和固收市场的情况来判断。
部分理财产品收益率短期反弹
“总算回本了。”一名投资人对《华夏时报》
“5万本金,收益只有170块,还不如定期存款。不过能回本就很不错了。”上述投资人说道。
进入五月,理财产品收益率在经历了开年以来的震荡回撤之后,逐渐迎来修复反弹。
6月6日,中信证券发布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5月,银行固收+理财产品在5月的收益率同样大幅回暖,带动产品净值回升,2022年5月底理财产品破净数量仅为1248只,较4月底大幅减少668只。
普益标准报告亦显示本轮回暖行情的情况:进入5月,银行理财产品业绩突然“飙涨”,整体上近一月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国有大行多只理财产品近一月年化收益率甚至超过10%。
以工银理财在售产品为例,R2中低风险产品中,包括“核心优选固定收益类1年定期开放净值型产品”、“鑫尊利*天持盈固收增强开放式理财产品”等在内近一月年化收益率均在4%以上。
与此同时,截至6月8日,《华夏时报》
以两全其美*天持盈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为例,该产品最近一个月(2022年5月6日至6月6日)年化收益率达18.4%,而最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为2.09%,最近一年收益率为-1.11%。
另外*“全鑫权益”两全其美系列开放净值型产品,该产品最近一个月(2022年4月26日至5月31日)的年化收益率高达28.11%。但其最近六个月年化收益为-12.74%,最近一年收益为-4.84%。
另一位投资人向《华夏时报》
中泰证券表示,本次理财产品净值“跳升”的主要原因是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宽裕与债券市场回暖。
具体而言,1年期、3年期中短期票据的到期收益率,距离3月底阶段性高点已经分别下行37BP和30BP,相比之下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和3月底相比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宽松政策持续导致市场对债市的乐观情绪升温,债券前期的资本利得(浮盈)得到短时释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银行理财产品完成净值化转型,同时也更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所投资产的风险收益水平。
以前的理财产品不披露净值,客户看不到产品净值变化情况。且在资管新规前,银行理财产品对债券估值大多采用“摊余成本法”,可以在剩余期限内把风险和收益“平均分摊到每一天”,使得净值看起来十分平滑。
如今,银行理财产品已经完全净值化,大部分产品必须采用“市值法”进行估值,净值需及时、真实地反映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因而看起来产品净值波动变得更大了。
中银理财方面曾提醒,不论是近期收益飙升还是短期账面的浮亏,都不能代表产品最终的收益率,投资者应理性看待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聚焦长期视角。
市场回暖或将一波三折
虽然银行理财收益率短期内回暖。但对于后期产品能否保持收益高涨的态势,多数业内人士保持较谨慎态度。
在明明看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全面回升是之前受到各类不利消息影响导致净值大幅回撤的超跌反弹,未来走势如何还要根据权益和固收市场的情况来判断,而且银行理财产品风险偏好较低,更倾向于获得稳健收益,因此收益持续高涨的可能性不大。
在债市方面,明明认为,当前支撑债市走强的资金面在6月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政府债的集中发行可能会对固收类资产的定价造成一定冲击,从而使得部分产品收益承压。
在股市方面,一位华南银行理财子人士认为单边走势难确定,一方面是疫情和外围环境,包括全球粮食危机、美国加息政策等,仍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其次是稳增长政策在落地发力过程,经济恢复和股市反弹的基础仍需牢固,市场区间震荡将影响权益产品收益率。
“市场磨底通常一波三折,不会一蹴而就,故而权益资产短期内大概率仍会向下调整磨底,带动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下行。”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薛洪言表示,不过从中长期来看,由于A股处于底部位置,中长期向上趋势确定,此时买入配置权益资产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中长期持有有望获得不错的收益。
可以看到,长期而言银行理财的主要产品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稳健的收益。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冲击的影响,居民财富面临缩水风险,加上全球资产进入高波动低收益的阶段,家庭资产风险偏好有明显下降。
中邮理财副总经理王庆华曾提到,家庭对财富管理的安全性要求不断提升,收益稳定、安全可靠的产品受欢迎程度提高。这也要求资产管理机构在投资方面要以安全性为基本要求,为客户提供更加稳健的收益。
易观*分析师苏筱芮曾对《华夏时报》
工银理财投研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其他类型资管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具有稳健属性,产品多以*收益策略为主,通过固定收益类资产打底,在运作稳健的前提下运用多策略增厚收益。
上述负责人谈到,同时,银行理财具有普惠属性,起购门槛极低,且产品风险等级主要以中低风险为主,深度契合绝大多数理财客群的风险偏好。此外,银行理财产品品类齐全,各理财公司均打造了策略丰富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60天理财》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60天理财、002128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